正文 第22章 怨卷(2)(2 / 3)

晉文公想了想,覺得頭須說得有道理,於是,就托言要巡視城防,讓頭須來為自己駕車,在大街上招搖過市。

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呂省、郤芮的黨徒們見頭須這樣的仇人都被晉文公重用了,他們這些人也定會有好日子過了,所以也就紛紛出來為國效力。這樣一來,混亂的政治局麵得以安定,政權得以平穩交替。

【事典啟悟】

人與人之間的仇怨從根本上來說是由私念引起的,因為別人以前損害過你的利益,讓你無法容忍,仇恨就這樣產生了,以此開始,仇恨產生更多的仇恨,冤冤相報,沒有終結。“念念不忘”別人的“壞處”實際上最受其害的就是自己的心靈,搞得自己痛苦不堪,何必呢?這種人,輕則自我折磨,重則就可能導致瘋狂的報複了,瘋狂的結果是自我毀滅。隻有消除私念,你寬恕了別人,你的怨恨、責怪、憤怒才會相繼消失。

64有時“霹靂手段”勝過“菩薩心腸”

【原文】

寬不足以悅人,嚴堪補也。

【譯文】

寬厚並不能討好所有的人,嚴厲可以作為它的補充。

【釋義】

對人寬容恭敬是好的,但也不能事事寬容,處處原諒。當敬則敬,當罰則罰,有時候一些“霹靂手段”的使用更能顯出一個人的“菩薩心腸”。當然,人和人不一樣,所以針對不同的人,方法也不同,如若緊守教條,迂腐刻板,則往往謀事不成。

【事典】

馬謖是“馬氏五常”之一,被後世評為趙括式的人物。其才華深得諸葛亮的賞識,雖然劉備臨終前叮囑諸葛亮說馬謖這個人“言過其實,不可大用”,也沒能減弱諸葛亮對馬謖的器重。

蜀後主建興六年(公元228年),諸葛亮為了實現統一大業,發動了一場北伐曹魏的戰爭。在北伐過程中,馬謖自告奮勇要出兵守街亭,諸葛亮心中雖有擔心,但馬謖表示願意立軍令狀,若失敗就處死全家。諸葛亮隻好任命他為前鋒,鎮守戰略要地街亭(今甘肅秦安縣東北)。臨行前,諸葛亮再三囑咐馬謖:“街亭雖小,關係重大。它是通往漢中的咽喉。如果失掉街亭,我軍必敗。”並具體指示讓他“靠山近水安營紮寨,謹慎小心,不得有誤”。馬謖一一答應。

但是,等到達街亭後,馬謖並沒有按照諸葛亮的指令依山傍水部署兵力,而是滋生出了驕傲輕敵的情緒,沒與他人商量就將大批人馬部署在了離水源較遠的街亭山上。

他的這一做法遭到了副將王平的反對,理由是街亭既沒有運輸糧食的通道,也沒有可以飲用的水源,如果魏國的軍隊突然將街亭包圍住,將糧道和水源完全切斷,蜀軍的處境就危險了。所以,他反複勸說馬謖遵照約定,依山傍水,巧布精兵。

馬謖根本沒有將王平的勸告放在心上,反而自以為是地反駁道:“誰都知道我馬謖通曉兵法,連丞相都要敬我三分,而你王平又知道多少兵法知識?我將人馬布置在山上,為的就是將全軍將士放置在沒有退路的環境中,這叫置死地而後生,這樣才能激發全軍打勝仗。”

王平還是很擔心地提醒說:“這樣布兵確實很危險。”

馬謖見王平還提出反對主張,就沒有好氣地說:“丞相委任我為主將,部隊指揮我負全責。如若兵敗,我甘願革職斬首,跟你沒有任何關係,所以,你最好不要多事。”

最後王平義正詞嚴地勸告馬謖說:“我對主將負責,對丞相負責,對後主負責,對蜀國百姓負責。最後懇請你遵循丞相指令,依山傍水布兵。”

馬謖依然我行我素,執意將人馬部署在了山上。

魏軍得知馬謖舍水上山這一布兵後,知道蜀軍必敗無疑,就立即揮兵切斷蜀軍的水源、軍糧供應,將蜀軍圍困在山上,然後放火燒山。蜀軍饑渴難忍,陷入了一片混亂中。魏國軍隊乘勢進攻,蜀軍戰敗,馬謖失守街亭,被迫退回漢中。

諸葛亮在得知這一戰敗消息後,痛心疾首,深有悔悟地說,用馬謖真是嚴重失誤!為了嚴肅軍紀,以儆效尤,諸葛亮忍痛割愛,不得不將馬謖按照軍規革職入獄,斬首示眾。

臨刑前,馬謖潸然淚下地對諸葛亮說:“丞相待我就像自己的孩子,百般親切,我待丞相就像是我的父親,百般尊敬。這次我不聽你的調度,違背軍規,給蜀軍帶來重大損失。軍令難容,丞相將我斬首,以維護軍紀的尊嚴,我罪有應得,無怨無悔。我隻是不放心我一家妻兒老小,懇望丞相能幫我照料,我死得也就放心了。”

諸葛亮看著自己十分器重的愛將將要被推向刑場,心裏百感交集,老淚縱橫;但若看在感情的分上免他死罪,又有背軍法,人心不服,更無法實現他一統天下的遠大抱負。最後,諸葛亮不得不強忍著悲痛,揮淚將馬謖斬首了,這使得全軍受到了教育,沒有誰再敢在軍法麵前肆無忌憚,為所欲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