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句話傳到藺相如耳朵裏,藺相如以國家安危為重,對廉頗容忍謙讓,每逢上朝就經常推托有病,不肯和廉頗爭位次先後,有時外出,老遠就瞧見廉頗的車馬迎麵而來,他叫趕車的退到小巷裏去躲一躲,讓廉頗的車馬先過去。
藺相如的門客看到這些情況,頗為不解地問道:“他說出那樣難聽的話,您居然躲起來,害怕得不得了。何必這樣呢?”
藺相如對他們說:“強暴的秦國之所以不敢發兵進攻我們趙國,就因為武有廉頗,文有藺相如。如果我們兩者相鬥,就會削弱趙國的力量,秦國必然乘機攻打我們。我這樣避讓廉將軍,就是把國家的利益放在前麵,而把私人的恩怨放在後麵啊!”
眾門客頓時領悟,由衷佩服藺相如以大局為重的高尚人品。這些話傳到廉頗耳中,這位久經沙場的老將軍靜下心來想了想,覺得自己為了爭一口氣,置國家利益而不顧,羞慚不已,立即背上荊條,到藺相如府上請罪。他說:“我這個粗野卑賤的人,不知道您寬容我到這樣的地步啊!”
藺相如連忙扶起廉頗,說:“咱們兩個人都是趙國的大臣。將軍能體諒我,我已經萬分感激了,怎麼還來給我賠禮呢。”
從此,兩人終又和好如初,成了生死之交,全心全意保衛趙國的安危。
【事典啟悟】
將相和好的表麵原因是藺相如的寬闊胸襟和廉頗勇於認錯、負荊請罪的態度,實際上,是源於他們共同的愛國情懷,源於他們共同的認識:將相不和,趙國危矣!也正是因為這一點,“將相和”的故事才成為一段佳話。
這讓我們自然聯想到了博弈論中一個著名的囚徒困境的故事:一個警察審問兩個小偷,根據他們的罪行,他們將分別被判10年徒刑。警察把他們兩個分開審訊。對他們說,你有兩個選擇:什麼都不說,被別人供出來,判你20年徒刑;先把對方供出來,爭取立功,無罪釋放。如果這兩個賊都想分別承當責任,誰都不說,警察沒有證據,誰也定不了罪!可警察知道他們性格的弱點:都想自己全贏,別人全輸。他們把對方招出來的結果是警察有了定罪的依據,兩人分別被判10年徒刑。這樣博弈的結果是全輸!由此可見,在謀略上講和而不爭鬥對最終的勝利是至關重要的。
63私念不生,就不會結下仇怨
【原文】
私念不生,仇怨無結焉。
【譯文】
自私的念頭不產生,仇怨就不會結下了。
【釋義】
愛、恨、情、仇,簡簡單單的四個字,卻涵蓋了我們這一生的開心、痛苦、無奈、折磨。其實,歸根結底,這一切的一切,還是由自私的念頭產生的!如果我們一直活在仇恨裏,那就注定會很辛苦。不如把那些自私的念頭和仇恨都拋掉吧,這在給自己減輕負擔的同時,也給了別人光明。
【事典】
晉文公剛剛開始執政的時候,晉惠公在位時留下的舊臣元老呂省、郤芮擔心自己的權勢和利益會遭到晉文帝的迫害,所以謀劃放火燒掉他的宮室,將晉文公置於死地。
晉文公原先的仇敵寺人披知道了這個陰謀後,為了在晉文公那謀得一官半職,想將這個陰謀告訴給晉文公,三番五次要求會見晉文公。
晉文公想起了以前的恩恩怨怨:當初,這個人曾兩次追殺我,害得我有家難回,像一個喪家犬,現在我掌權了,他又想起巴結我來了,所以堅決不予接見。
寺人披見此,隻好寫了張紙條讓人傳給晉文公說:“我當時是奉命行事,是迫不得已。您大人有大量,想當初,齊桓公被管仲暗箭相擊,差點丟了性命,但齊桓公為了成就霸業,能夠不計前嫌,重用管仲,才有了後來的興旺發達,您應該從長計議,不計較以前的恩怨。”
晉文公考慮再三,還是接見了這位仇人。寺人披就將呂省、郤芮謀反一事告訴給了晉文公,晉文公一聽出了一腦門子的冷汗,幸虧及時采取措施,才粉碎了呂省、郤芮二人的陰謀,避免了一場宮廷騷亂,不然,半夜裏自己就被烤成乳豬了……
呂省、郤芮二人陰謀難產,兩人逃出晉國,後來被秦穆公抓住殺了。但是,他們的黨徒甚多,二人被殺後,這些黨徒們惶惶不可終日,生怕哪一天會遭遇殺身之禍,於是,處於個人安危的考慮,處處與晉文公作對,晉國的安全受到很大威脅。
晉文公沒想到自己剛剛執掌國家政權,就遇上了這麼多的麻煩事,真是傷透了腦筋。為了穩定國家政治局麵,晉文公決定封賞天下功臣,對於朝廷遺老采取了寬宏大量的做法,但是這些遺老怕晉文公會報複他們,誰都不敢出來。
此時,有個名叫頭須的小吏想要加封晉爵,要求求見晉文公。此人曾經背叛過晉文公,當晉文公聽到這個人時,本來不想見他,但為了穩定局麵,最後還是接見了他。
頭須不慌不忙地說:“我雖然曾經得罪過您,但是我還是希望您能網開一麵,能為我安排個重要官位,朝廷的元老舊臣之所以不敢出來做官,就是因為他們的顧慮太多,如果您能重用我這樣的大罪人,他們都會知道您不念舊惡,就會打消顧慮,全心為國家效力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