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3章 心卷(1)(1 / 3)

發條上得太緊的表走不久;馬力加到極限的車開不長;繃得太緊的琴弦彈不久;情緒緊繃的人容易被外物所心累。因此,一個人贏得人生勝局的重要方麵就是要懂得善待自己,把自己心胸中填滿“主靜”二字,修身養性,拔出病根,廣大自我。

66欲望沒有止境,思想可以製伏它

【原文】

欲無止也,其心堪製。

【譯文】

欲望是沒有盡頭的,思想可以製伏它。

【釋義】

欲望是煩惱的來源,那為什麼眾生又無法拋棄欲望呢?因為欲望同時又是快樂的來源,止欲,在控製了痛苦的同時,也切斷了幸福和快樂。欲是客觀存在的,止欲隻止一時,或者還會強化和沉澱欲望;疏導難免放縱,下次依舊卷土重來。唯一的辦法,是以心止欲,用思想控製無限的欲望,才能獲得人生的完滿。

【事典】

鄧亞萍這位叱吒乒壇風雲的女皇一生戰績輝煌,從1988年進入國家乒乓球隊開始不斷與冠軍結緣:

1989世乒賽女雙冠軍;

1990年世界杯團體賽冠軍;

1991世乒賽女單冠軍,女團、女雙亞軍,世界杯團體賽冠軍;

1992年世界杯雙打賽冠軍;

1993世乒賽女雙亞軍、女團冠軍;

1992年第24屆奧運會女單、女雙冠軍;

1995世乒賽女單、女雙、女團冠軍,混雙亞軍,世界杯團體賽冠軍;

1996年第25屆奧運會女單、女雙冠軍,國際乒聯總決賽女單、女雙冠軍,世界杯女單冠軍;

1997年,寶刀不老的她又一次以橫掃千軍的氣勢奪得世乒賽女單、女雙、女團冠軍和混雙亞軍,以英姿颯爽之姿站立在世界乒壇的最高峰。

回顧乒壇生涯,身高僅155米的她以無所畏懼的膽色和頑強拚搏的精神先後奪得10枚奧運會金牌,乒乓球女子單打世界排名連續8年第一,成為世界上唯一一位蟬聯奧運會乒乓球單打金牌的運動員。因此有人說鄧亞萍是打乒乓球的天才,國際奧委會主席薩馬蘭奇也為鄧亞萍的球風和球藝所傾倒,親自為她頒獎,並邀請她到洛桑國家奧委會總部做客。

然而,就在眾人對處在事業巔峰的鄧亞萍創造新的世界乒壇記錄熱切期盼之際,她卻做出了出乎人們意料的決定——退役。這一決定在當時引起了不小的轟動,令無數喜歡她的球迷深深為她感到惋惜,認為她的離去是中國乒壇的巨大損失,甚至就連中國體育官員也在得知這一消息後備感吃驚,還有眾多普通觀眾對她的突然離去更是感到困惑不已。

其實,鄧亞萍在她人生最為輝煌的時刻決定退役並不是她一時頭腦發熱而做出的,而是深思熟慮之後做出的理性之舉。

鄧亞萍當時考慮的是,一方麵,自己從5歲起隨父親學打球,19年來高強度的訓練使身上落下了大大小小的傷痕,如果繼續下去的話傷勢會進一步加重,這對於已經站在世界乒壇頂峰的自己來說並不是有利的選擇。況且,“長江後浪推前浪,一代新人勝舊人”是不可阻擋的曆史規律,乒壇上的那些後起之秀總有一天會在中國體壇史上創造新的奇跡。另一方麵,運動員早晚都要麵對退役的問題,為了將來走向社會後能更好地參與社會競爭,趁著還年輕繼續上學深造應是更好的選擇。

鄧亞萍做出退役這一選擇還源自一位朋友對她說過的一句話:“真正的冠軍不是為了幾枚簡單的金牌,而是要把最精湛的技術展現給觀眾,讓觀眾欣賞到世界第一的最高水平。”就是這樣一句簡單而富有哲理的話語讓鄧亞萍領略到了人生的更高境界:自己雖然退出了乒乓賽場,自己失去了短暫的光環,但那些後繼者一定會為全世界的觀眾展現更高水平的球技,這對於中國乒壇來說有著更高的期待。

事實證明,鄧亞萍的選擇是正確的,1997年走到事業巔峰的她毅然轉身,實現了人生的一次漂亮轉型。她先後在清華大學、英國諾丁漢大學和劍橋大學求學深造,並學有所成。更重要的是,後來她還成為中國申奧大使,促成中國申辦第29屆奧運會,在新的領域為自己的人生書寫了濃墨重彩的一筆,成為了一個豐碑式的人物。

鄧亞萍退役後人氣依然不減,法新社稱讚她為“中國最偉大的運動員之一”,在評價鄧亞萍就職的意義時,法新社認為“她涉足政治生涯的初期,就邁出了巨大的一步”。

【事典啟悟】

有人曾為鄧亞萍算過一筆賬:以她當時的水平和世界排名,參加一年一次的世界比賽,她世界第一的排名還可以保持10年,可是她卻在自己的巔峰時刻選擇了離開。這體現了鄧亞萍在乒壇領域“知止”的人生大智慧。人生的“知止”不是懈怠,不是停止,而是恰到好處的追求,達到了一定的高度後止步,謀定而後動,知止而有得。正如F1速度之王舒馬赫被問及“賽車最關鍵的技術是什麼”時所回答的“刹車”二字。刹車不是放棄,不是停止,而在於懂得將刹車技巧運用得爐火純青、恰如其分,在於追求更有質量的速度和獲得。

67誘惑沒有盡頭,踐行就能解除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