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通,字仲淹,生於隋文帝開皇四年(公元580年),卒於隋煬帝大業十三年(公元617年),朝河東郡龍門縣通化鎮(今山西省萬榮縣通化鄉,一說山西河津)人,是盛唐文明的思想先驅,死後門弟子私諡為“文中子”。
作為隋朝著名的大儒和隱士,《隋書》等史書中本應有關於他的傳記的,可是,現存的官方史書《隋書》以及《北史》等,沒有為王通留下一個字。新、舊《唐書》王績、王勃、王質傳中雖均曾提及他,然皆極簡略,僅稱其為隋末大儒而已。參考其他文獻,我們大致可以知道:王通出生在官宦世家,其家族是魏晉南北朝時期赫赫有名的太原王氏。這支王姓族人從春秋戰國時開始,就英才俊傑層出不窮,在社會上享有很高的威望。到王通及其後人時,太原王氏又進入一個新的發展階段。王通的弟弟王績,是初唐時有名的詩人;孫子王勃,更是名列“初唐四傑”之首。
王通從小受家學熏陶,精習《五經》,傳說他15歲時便開始從事教學活動,18歲時有“四方之誌,遊曆訪學,刻苦讀書,不解衣者六歲,其精誌如此”。學問大有長進。
他在隋文帝仁壽三年,也就是公元603年參加科舉,成功後就到了長安,很受隋文帝的賞識,但卻受到朝廷大臣的排擠。後來雖被任命為蜀郡司戶書佐、蜀王侍讀等一些很小的官,但不久便因對朝廷失去信心而辭官歸鄉,從此決心以古代隱逸賢才為榜樣,“退而求諸野”,完全閉門著述,聚徒講學,走了傳統文人和前輩聖賢實現自己理想的老路。
就這樣,王通用了9年的時間著成了《王氏六經》,或稱《續六經》,共80卷。《續六經》完成後,王通名聲大噪,求學者自遠而至,盛況空前,“門人常以百數,唯河南董恒、南陽程元、中山賈瓊、河東薛收、太山姚義、太原溫彥博、京兆杜淹等十餘人為俊穎,而以姚義慷慨,方之仲由;薛收理識,方之莊周。”他用畢生的心血培養出一大批活躍在隋唐政治舞台上的各色人才,為社會的穩定發展和學術的繁榮作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
他的思想學說,上承孔孟,下接唐代韓愈,直至宋代理學,可圈可點之處頗多。在自然觀上,他對以董仲舒為代表的天人感應學說及後來的讖緯神學進行了抨擊,在一定程度上使漢代以來神學化的儒學向理學天理論轉變;在政治上,他以恢複王道政治為目標,倡導實行“仁政”,主張“三教合一”,基本上是符合時代潮流的;在文學上,王通論文主理,論詩主政教之用,論文辭主約、達、典、則,主張改革文風,這些都有一定的進步意義。
可惜天妒英才,王通僅活了38歲。其死後,眾弟子將他奉為“至人”,稱他為“王孔子”或“文中子”,並用講授記錄的形式保存下了王通講課時的主要內容,以及與眾弟子、學友、時人的對話,共為10個部分,成為後人研究王通思想以及隋唐之際思想發展的主要依據和參考文獻。
後人對他的評價都很高,如唐末著名學者皮日休就充分地肯定了他在隋唐儒學變革和發展中的重要曆史地位,稱讚他說可繼孟氏者“唯文中子王氏”,而“文中子”之道,百代之後能得其真傳者隻有韓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