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當阿桂因辦理緬甸事務屢遭貶斥時,四川金川地區的形勢再趨緊張,清朝的注意力從緬甸轉向金川,這就給阿桂提供了洗刷舊恥、建功立業的大好機會。
乾隆十四年清軍平定金川後,該地區仍歸土司管理,各土司之間時起爭端,十餘年後又發生了更大規模的叛亂。乾隆中期以後,大金川土司莎羅奔已老,由其侄郎卡主持土司事務。他不斷侵掠鄰近土司,乾隆二十三年攻掠小金川和革布什紮土司。四川總督開泰下令勸阻,但郎卡根本不理,仍“侵鄰境不已”。乾隆三十六年,莎羅奔之孫索諾木誘殺革布什紮土司,小金川僧格桑也攻打鄂克什和明正土司,並公然與清朝援軍開戰。乾隆帝命大學士溫福自雲南赴四川,進兵征討。溫福以阿桂熟悉四川情況,就帶他同赴金川戰場。同年十二月,抵金川後,朝廷以四川提督董天弼作戰不利,免其職,以阿桂代理。清軍分兩路進攻小金川,阿桂隨溫福自汶川出西路,新任四川總督桂林由打箭爐出南路。戰事伊始,阿桂領軍一路衝殺,連殺下巴郎拉、達木和巴宗各寨,乾隆三十七年二月,又攻占資哩山和阿喀木雅等地,以功授參讚大臣。五月,桂林在墨壟溝失利,被劾罷職,朝廷命阿桂赴南路代桂林指揮。自此,阿桂又成為獨當一麵的大將。六月,阿桂抵軍營後,即籌劃進軍方略。他得知小金川叛軍首領僧格桑盤踞於小金川河北的美諾。而欲攻取美諾,必先占據其門戶僧格宗,而清軍必經之地的甲爾木山就成為首先爭奪的戰略要地。八月的一天晚上,阿桂悄悄地將部隊集結於墨壟溝,然後乘半夜起大霧之機,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搶占了甲爾木山。乾隆帝聞報,特頒旨嘉獎,授阿桂為內大臣。十一月,阿桂軍攻取僧格宗,十二月得授副將軍職,奉命與大學士、定邊將軍溫福和副將軍豐升額分道直取美諾。阿桂遂驅軍攻克美都喇嘛寺。僧格桑被迫棄美諾,逃入大金川,與索諾木彙合。
阿桂與溫福、豐升額會師美諾後,檄令索諾木交出僧格桑,索諾木不理。於是阿桂和溫福在乾隆三十八年奏準三路進攻大金川。這時,阿桂又被授以禮部尚書之職。阿桂與溫福、豐升額分道進軍後,連奪叛軍幾個碉卡,進展頗為順利。然而由於統帥溫福指揮失宜並敗死,戰局發生逆轉。索諾木擊敗溫福軍後,乘勝占據小金川。阿桂聞變,毫不慌亂,親自斷後,將所部安全地撤至達河。
乾隆帝在熱河行宮得到兵敗的消息,十分震驚,特地召大學士劉統勳商議對策。劉統勳原不主張對金川用兵,至此卻力主征伐。於是,乾隆帝授阿桂為定西將軍,豐升額、明亮為副將軍,並調遣健銳、火器營二千名士兵和吉林索倫兵二千名一起進剿金川。阿桂很快就收複了小金川全境。
捷報傳來,乾隆帝甚為高興,賜詩褒獎阿桂,並命他迅速移師進剿大金川。然而,奪取大金川卻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因為“大金川之地自乾隆十二三年以來全力抗守,增壘設險,嚴密十倍小金川。”阿桂深知此情,作了充分的準備,然後,於乾隆三十九年兵分三路向大金川進攻,經過兩年的鏖戰和圍攻,在海蘭察等將領和廣大士卒的奮勇衝殺下,終於在乾隆四十一年正月逼令索諾木偕其祖莎羅奔及部眾二千餘降,阿桂安置大小金川“歸順”的藏族頭領和一般人員,設副將、同知分駐其地,不久設懋功廳,廢除了原來的土司製度。
阿桂征伐大小金川的勝利,也使他的地位大大提高。乾隆帝封其為一等誠謀英勇公,並進為協辦大學士、吏部尚書和軍機大臣。乾隆四十一年四月,清軍班師回朝。乾隆帝親自到北京城南良鄉“行郊迎禮”,進城後,“禦紫光閣,行飲至禮”。
阿桂回京後,其地位繼續上升。乾隆四十二年五月,授武英殿大學士,管理吏部兼正紅旗滿洲都統;六月,調鑲白旗滿洲都統,充玉牒館、國史館、四庫全書總裁,文淵閣領閣事經筵講官;十月,調鑲黃旗滿洲都統,管理戶部三庫;四十三年閏六月,兼管理藩院事,七月署兵部尚書,十一月為上書房總師傅;乾隆四十五年任軍機處首席軍機大臣;第二年,於敏中死後,又位居大學士班次第一。短短五六年的時間,阿桂已成為清廷“綜理部務,讚襄樞要”的第一重臣。
阿桂在這期間還奉命兩次督師鎮壓甘肅撒拉族、回族起義。甘肅是回族的聚居地之一。乾隆二十六年甘肅安定回民馬明新創立新教,反對門宦地主對農民的殘酷剝削。後來,他見所在地區門宦勢力大,就轉移到循化廳撒拉族中去傳教。撒拉族同回族一樣信奉伊斯蘭教,約有三萬人,從事農業、皮筏和榨油業。同樣遭受清朝統治和壓迫的撒拉族民眾,很快就接受了馬明新的主張,於是新教就在那裏傳播開來。這引起舊教門宦地主的仇視,新、老教派間多次發生爭鬥。清政府站在舊教門宦地主一邊,於是教派鬥爭就轉化為反抗清朝的武裝起義。乾隆四十六年,在馬明新的助手蘇四十三和韓二個的率領下,撒拉族和回族民眾舉行了起義。他們攻入老教區,殺死哈爾戶長韓三十八,並打敗了陝甘總督勒爾謹派來鎮壓的清軍,處死了蘭州知府楊士璣和河州協副將新柱。義軍隨之攻占河州,進襲蘭州,準備營救被關入監獄的馬明新。
清政府得知甘肅撒拉族、回族起義的消息後,急忙調發京師健銳、火器營官兵兩千名赴甘肅,並命阿桂和戶部尚書和珅前往督師。這時,阿桂正在河南督辦河工,乾隆帝就命和珅兼程先行。同年六月,和珅到甘肅後,義軍已從蘭州主動撤離,轉移到距蘭州三十裏的華林山一帶。和珅督軍進攻,義軍人數雖少,但頑強抵抗,“眾雖千餘,皆新教死黨,素業射獵,精火槍,又負地險”,清軍屢攻不下,固原總兵圖欽保和近千名官兵都被擊斃。不久,阿桂抵甘肅軍營,和珅將失利責任歸之於諸將不聽調遣。阿桂認為如有這種情況,就應以軍法處置。於是他就同和珅一起,召集諸將部署作戰方略。阿桂發出的每一道指令,諸將都應聲答應。阿桂對和珅說:“諸將殊不見其慢,當誰誅?”和珅又羞又恨,說不出一句話。乾隆帝對和珅的無能也有所察覺,頒詔斥責他不把戰爭的實際情況上報,說:“自阿桂至軍,措置始有條理,一人足辦賊,和珅在軍,事不歸一”,下令和珅速回京。這件事使和珅益加嫉恨阿桂,二人自此不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