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有西湖,潁上亦有西湖,皆為名勝,而東坡連守二郡。其初得潁,潁人曰:“內翰隻消遊湖中,便可以了公事。”秦太虛因作一絕雲:“十裏荷花菡萏初,我公身至有西湖。欲將公事湖中了,見說:官閑事亦無。”後東坡到潁,有謝執政啟雲:“入參兩禁,每玷北扉之榮;出典二幫,迭為西湖之長。” 故其在杭,請浚西湖,聚葑泥,築長堤,自南之北,橫截湖中,遂名蘇公堤。夾植桃柳,中為六橋。南渡之後,鼓吹樓船,頗極華麗。後以湖水漱齧,堤漸淩夷。入明,成化以前,裏湖盡為民業,六橋水流如線。正德三年,郡守楊孟瑛辟之,西抵北新堤為界,增益蘇堤,高二丈,闊五丈三尺,增建裏湖六橋,列種萬柳,頓複舊觀。久之,柳敗而稀,堤亦就圮。
想東坡守杭之日,春時每遇休暇,必約客湖上,早食於山水佳處。飯畢,每客一舟,令隊長一人,各領數妓,任其所之。晡後鳴鑼集之,複會望湖亭或竹閣,極歡而罷。至一、二鼓,夜市猶未散,列燭以歸。城中士女夾道雲集而觀之。此真曠古風流,熙世樂事,然往事不可複追也已。
自此到了明清時期這蘇堤變成了一處美食的絕佳去處,這裏也成了彙聚浙菜精華的集結地之一,除此之外蘇大才子的東坡肉,東坡餅,東坡豆腐,東坡肘子。更是名冠全國。
東坡肉
在不少飯店的菜譜上,都有這樣一道菜——東坡肉。這道從北宋時期流傳下來的傳統菜,最早便出自大名鼎鼎的蘇東坡之手。在《東坡續集》裏,有一首《豬肉頌》:“淨洗鐺,少著水,柴頭罨煙焰不起。待它自熟莫催它,火候足時它自美。黃州好豬肉,價賤如泥土。貴者不肯食,貧者不解煮。早晨起來打兩碗,飽得自家君莫管。”詩中所寫,其實就是蘇東坡烹製“東坡肉”的經驗總結。
一日,蘇東坡家裏來了客人,他就烹製自己喜歡吃的豬肉待客。豬肉下鍋,加入水和調料,以微火慢慢煨著。他便和客人下棋,兩人對弈,興趣甚濃,直至終局,蘇東坡才猛然想起鍋中之肉。他原以為一鍋豬肉定會燒焦,急忙進廚房,卻頓覺香氣撲鼻。揭鍋一看,塊塊豬肉色澤紅潤,形整不散,軟爛如豆腐。此菜端上餐桌,客人和他嚐罷,都覺得這菜汁濃味醇,糯而不膩,十分可口。蘇東坡由此受到啟發,便經常烹製這道菜,並以一首《豬肉頌》總結了烹製這道菜的經驗。
東坡餅
蘇東坡仕途不順,北宋元豐二年,被貶為黃州團練副使。黃州現為湖北省管轄。正是由於蘇東坡曾在這裏工作和生活過,才給湖北留下了千年不衰的風味小吃——東坡餅。
當年,蘇東坡居住在黃州黃岡赤壁睡仙亭。在亭子的北邊,有一個安國寺,寺裏有一位年長的和尚,常與蘇東坡弈棋賦詩,兩人結為至交。蘇東坡喜歡吃油酥食品,和尚就以精致的千層油酥餅款待他。時間長了,出於對蘇東坡的敬仰,就把他喜歡吃的“千層油酥餅”,稱為“東坡餅”。
東坡豆腐
蘇東坡在飲食喜好上除了豬肉之外,就是豆腐了。他還曾為豆腐寫下“煮豆為乳脂為酥”的詩句,以精練的語言把製作豆腐形象化,用準確的字眼道出豆腐“為乳”、“為酥”,為食品之精粹。
東坡豆腐的製作方法,曾被南宋錢塘人林洪記入《山家清供》一書。以黃州豆腐為主料,將豆腐放入麵粉、雞蛋、鹽等製成的糊中掛糊,再放入五成熱的油鍋裏炸製後,撈出瀝油;鍋內放底油、筍片、香菇和調味料,最後放入瀝過油的豆腐,煮至入味,出鍋即成。
東坡肘子
東坡肘子其實並非蘇東坡之功,而是其妻子王弗的妙作。一次,王弗在燉肘子時因一時疏忽,肘子焦黃粘鍋,她連忙加各種配料再細細烹煮,以掩飾焦味。不料這麼一來微黃的肘子味道出乎意料的好,頓時樂壞了東坡。蘇東坡向有美食家之名,不僅自己反複炮製,還向親友大力推廣,於是,東坡肘子也就得以傳世。
東坡肘子是‘蘇東坡’製作的傳統名菜。它有肥而不膩,粑而不爛的特點色、香、味、形俱佳 ,有人 稱其為“美容食品”,眉山的東坡肘子製作,比蘇東坡的作法有較大的改進;首先在選料上,隻選豬蹄膀,洗淨後放入清水中燉,燉至八分火色,將肘子撈起來,再上蒸籠蒸。經兩次脫脂後,肘子已達肥而不膩、粑而不爛的境地。
由於蘇軾曾在杭州任職並且親自成就了‘蘇堤’的名聲給西湖的當地人民帶來了難以估量的收入,於是這關於東坡的食材便特別受當地人民的歡迎,在幾百年發展使得在這江浙地區除了浙菜,東坡肉,東坡餅,東坡豆腐,東坡肘子也成了當地人們的最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