累的要死的李塵倒在床上便睡,直到晚間才醒。等的李塵醒的時候,錢塘縣的天色已經漸漸的暗了下來,月亮已經高高掛起,昔如往日。李塵從床上艱難的爬了起來,一日的忙碌對於這個小身體還是有一定的負荷的,此時的李塵還要趕回沈府,今天沈府的中秋節賞月是他不能錯過的,李誌也還在沈府準備著一切有關今晚賞月的具體安排,今夜在沈府賞月的人並沒有幾個,除了那些沈府家裏人以外還有李塵和李誌。
每逢中秋來臨,賞月談月便成為人們久談不衰的話題。
追溯中秋賞月的來曆,據《長安玩月詩序》載:“秋之於時,後夏先冬;八月於秋,季始孟終;十五之夜,又月之中。稽於天道,則寒暑均,取於月數,則蟾魄圓。”也就是說,八月十五在秋季八月中間,故曰:“中秋”。為何人們鍾情中秋賞月呢?有詩道:“明月四時有,何事喜中秋,瑤台寶鑒,宜掛玉宇最高頭;放出白豪千丈,散作太虛一色。萬象入吾眸,星鬥避光彩,風露助清幽。”
從時令上說,中秋是“秋收節”,春播夏種的穀物到了秋天就該收獲了。自古以來,人們便在這個季節飲酒舞蹈,喜氣洋洋地慶祝豐收,這在我國最早的詩歌總集《詩經》中就有描繪。從淵源上說,中秋又是“祭月節”,它源於遠古人類對自然的崇拜。古代帝王的禮製中有春秋二祭:春祭日,秋祭月。最初祭月的日子在“秋分”這一天,“秋分”這個季節在八月內每年不同,所以秋分這一天不一定有月亮,祭月無月是大煞風景的,逐漸約定俗成,祭月的日子固定在八月十五日。此時,西北風還很微弱。如此,濕氣已去,沙塵未起,空氣即顯得格外清新,天空特別潔淨,月亮看上去既圓又大,是賞月的最佳時節。恰如古詩所雲:“光輝皎潔,古今但賞中秋月,尋思豈是月華別,都為人間天上氣清澈。”
民間中秋賞月活動約始魏晉時期,盛於唐宋。據宋朱翌《曲消舊聞》說:’中秋玩月,不知起於何時,考古人賦詩,則始於杜子美。”瀏覽唐詩,中秋賞月詩確有多篇,如王建有詩雲:“月似圓盛色漸凝,玉盆盛水欲侵棱。夜深盡放家人睡,直到天明不炷燈。”徐凝的詩雲:“皎皎秋月八月圓,嫦娥端正桂枝鮮;一年無似如今夜,十二峰前看不眠。”
宋代,民間中秋賞月之風更加興盛。據《東京夢華錄》對北宋京都賞月盛況有這樣的
描寫“中秋夕,貴家結飾台榭,民家爭占酒樓,玩月笙歌,遠聞千裏,嬉我連坐至曉”。《新編醉翁談錄》記載:“傾城人家子女不以貧富能自行至十二三,皆以成人之服服飾之,登樓或於中庭拜月,各有所期:男則願早步蟾宮,高攀仙桂;女則願貌似嫦娥,圓如皓月。”
到了明清時期,每逢中秋,一輪圓月東升時,人們便在庭院、樓台上,擺出月餅、柚子、石榴、芋頭、核桃、花生、西瓜等果品,邊賞月,邊暢談,直到皓月當空,再分食供月果品,其樂融融。所以今天的中秋賞月李塵是萬萬不能缺席的。
暫不表今天有間酒樓的生意怎麼樣?酒樓的善後工作?以及張玲的洞房怎麼鬧?李塵慌慌忙忙的從床上爬了起來,連忙向沈府奔去,路上是一點也不敢耽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