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六章 中秋節《中》(2 / 3)

清朝的中秋節,除了祭月之外恐怕更多的還是團聚,也許祭祀隻是為了家人團聚的一個借口而已,但是祭祀卻是中秋節一個必不可少的環節。李塵趕到沈府的時候,李誌已經把一切都已經準備好了,其規格也是按照傳統的規格來的,“八月十五祭月,其祭果餅必圓;分瓜必牙錯瓣刻之,如蓮花。紙肆市月光紙,繪滿月像,趺坐蓮花者,月光遍照菩薩也。華下月輪桂殿,有兔杵而人立,搗藥臼中。紙小者三寸,大者丈,致工者金碧繽紛。家設月光位於月所出方,向月而拜,則焚月光紙,撤所供,散之家人必遍。月餅月果,戚屬饋相報,餅有徑二尺者。女歸寧,是日必返其夫家,曰團圓節也。”

在古代祭祀時大禮,所有參與的人都必須盛裝對待,就連李塵李誌也增添了新的祭祀衣裳,以此就可以看出沈煉對於李塵父子的重視程度。等到了晚間戊時二刻的時候祭月才真正的開始,在明清時期由於民間形成了逐漸形成了一個‘男不祭月’的習俗,所以今天的祭月活動的主角就成了沈煉的原配陳氏,隻見陳氏一身唐服站在祭祀的最前列,其後是沈煉和李誌在接下來是沈格、沈建、李塵和沈湘,一行七人在陳氏的主持下開始了一年一度的祭月大典,說是大典其實祭祀的過程很簡單,其中祭月的時候大部分時間還是給家人團聚閑聊用的。祭月之中最重要的環節就是宣讀祭月祝文。

開始祭月之時,大家一一跪拜行禮,這時隻聽陳氏高聲朗讀道;“壬寅仲秋,夜風拂涼。太陰之靈,皓皓當空。乘風而出,中天乃赫。白露曖空,素月流天。列宿掩縟,長河韜映。冰蟾玉潔,靈桂馨芳。皎然若鏡,冷雋如冰。九霄之望歸,群星所拱依。環山浩渺,雲海幽冥。升清質之悠悠,降澄輝之藹藹。擅扶光於東沼,嗣若英於西冥。與江湖以幻影,隱煙霧於無形。引玄兔於帝台,邀素娥出後庭。良辰美酒通燭,增華台室,群星縵舞幽吟,揚彩軒宮。

夫日以陽德,月以陰靈。朗朗乾坤,日月五光。陰晴之化,六爻之合。太陰之象,七政之尊。圓缺之變,八卦之論。月之為神,玉兔為靈,素娥之居,蟾蜍之魂。春梳柳絲,夏蘊荷露,秋凍菊霜,冬凝梅冰。告農家以時令,命滄海以潮聲。映五湖之波湧潮汐,瀉九州之露冷霜清。照一千萬山河,攬百代之風情。

… …

值此中秋佳日,花樹參差,田疇盈實;美酒滿卮,詩思猶清。謹撰斯文,酬月之德。清光此夕複此夕,碧雲碧雲縈所思。唯月之圓缺兮,同三界之滿盈乎?月之所臨,花著錦繡,媸變為妍。德者普,道者證;智者悟,賢者覺;凡者仙,昧者神;濁者清,愚者聰;醜者美,陋者麗。因月而化,沐月而省;斯月之靈,照物涅槃;月乎月乎,夢矣夢矣,尚饗。”

陳氏高聲念完祭文放進眼前的火盆之中焚燒過後,才緩緩的離開自己的位置,之後大家按需就坐,中秋祭月的活動也就該一段落了,接下來就是家裏人一同品嚐月餅共飲桂花酒互相交流聊天了。關於中秋式食月餅與共飲桂花酒,有來自兩個不同的傳說。

月餅是中秋節的重要元素之一。但是,月餅實際上不是給人吃的而是用作祭月的供品。月餅是在祭月儀式中供月神“饗”的供品,在月神“饗”後,祭月儀式完後,祭月者才可以“餕”。我們的先人認為:月神享用供品後,便把福祉寄寓在供品中。祭月者分食祭月供品,便能得到月神的賜福與保佑。

月宮早期神話基本與道教有關。因為古時桂樹被認為是不老樹,又因《淮南子》中有“月中有桂樹”的記載,所以桂樹與月亮有了初步的聯係。漢武帝曾在漢宮內建桂宮,欲食桂而長生不老。後唐《酉陽雜俎》中則記載吳剛學仙有過,謫令伐桂樹,然樹隨創合永無止境。 因而有了“吳剛伐桂”的傳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