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聖上,我看與其這樣瞎猜,還不如派人下去查房一番?到時候真相自然明了。”和珅小心的道,都說伴君如伴虎,在和珅能在乾隆身邊的道寵信與他揣摩乾隆的心思不如關係,而此刻乾隆確實這麼想的,於是乾隆順水推舟道;“和珅?你看派誰去最好呢?”
“江南道監察禦史錢灃。”和珅說出了讓自己懊惱的名字。
“錢灃?阿桂你看此人怎樣?”
“錢灃此人辦差一向盡心盡力,僅憑聖上乾罡獨斷。”阿桂實在沒這次的和珅竟然沒有從中使壞,派錢灃調查這件事情。雖說心底納悶但是阿桂一向的宗旨就是隻要和珅不是壞,自己就不與和珅為敵。這也是阿桂在晚年得意保身的重要原因之一。
“好,那就下旨,請錢灃全權調查此事。”
“吾皇聖明。”眾人一致下跪喊道,這似乎已經成為了一個慣例。
錢灃此人辦事效率也不是吹的,短短的半個多月便有奏折呈上其大致內容與富勒渾所說相差無幾,這下到弄得乾隆龍顏大悅,小小年紀便有如此心智,確實是不可多得的人才,怎奈李塵年紀太小真是難以獎賞,於是便有了這道聖旨,又富勒渾親自宣旨,這也表示乾隆對李塵的重視,可是由於路途原因,聖旨直到元宵才到了李塵手中。
乾隆四十八年 正月十五 錢塘縣
一年一度的元宵節到了晚上自然少不了燈會,總督大人下午走了之後,錢塘縣便開始徹底的‘放蕩’起來,錢塘的民眾自然是蜂擁而出生怕錯過了這觀燈盛會。
元宵燈會,據說是從漢朝留下來的。西漢時,文帝做了一個夢,夢見玉帝命火德星君在正月十五火燒京城。文帝非常恐慌,便召來群臣計議,大臣東方朔獻計說,可以向火德星君求告說情,免此一難。正月十五日,火德星君果然駕臨京城。文帝率群臣和京城百姓拜伏恭迎,哀告火德星君看在萬千黎民的份上,不要火燒京城。火德星君不忍生靈塗炭,無奈聖命在身,不敢違犯天條。正左右為難之際,東方朔又獻一計。當夜,京城長安內外,從皇宮到百姓庭院,都依東方朔之計張燈燃炬,一片通明,與白晝無異。火光直透雲霄,火德星君見那景象果如天火降臨一般,料得足以瞞過玉帝,便回天庭複命了。此後,每年正月十五,京城便燃燈張炬,以示紀念,且用糯米粉團成丸子,狀似珍珠,俗稱“元宵”,表麵上是敬火德星君,實際上是想用糯米糕粘住他的牙齒讓他少說話。
錢塘的元宵燈會,輝煌奇巧,蔚為壯觀。每年元宵節前,各行各業人士便紛紛忙碌起來,那些彩紙顏料,鐵絲竹篾,紗線布帛,經過剪、剔、繪、染、紮、纏、繃,在一雙雙巧手的運作下變成了活靈活現的各式花燈,有各種動物、花卉、瓜果、神話人物等。到了元宵這天四街八巷的臨街人家、店鋪、機關單位,都在門前張掛彩燈,裝點得錢塘城宛如燈的海洋,天剛擦黑,便萬燈競放光華。
錢塘的元宵燈會,源遠流長,頗負盛名。舊時《風俗誌》載:涼州“元宵前後,四市豎坊,盛張燈炬,且架高山,蒙紗畫佛像,名鼇山燈者,不一而足。鎮海、姑洗兩塔,亦層層燃燈。一時燃爆竹,吹簫管,火樹銀花,與日月交輝;笙歌歡騰,徹夜不休;人民雲集遊樂,以為太平豐餘之兆,自唐時已然。”然而,在錢塘的諸般燈市中,最神奇有趣、出類拔萃者,當數“城隍燈會”。 “城隍燈會”,顧名思義,就是取土地爺之意,其勢有“陣排天地,勢擺黃龍”之妙。後取中央太極之意,在燈陣中央豎五丈高杆一根,上掛九蓮寶燈、吊鬥、旗幡;再將360根燈杆,挑起360盞各色花燈,按九宮八卦之勢,分為九座城池,擺成黃河九曲連環之陣。觀燈者必須按八卦方位,按照一定路線行進,方能曲盡其妙,遍踏所有燈城而出,否則將會迷失方向,如入迷宮。每年元宵燃燈,四方鄉民蜂擁而至,照以上規矩遨遊城隍燈陣,“出入門戶,連環進退,井井有條”。
這夜,錢塘人都要出門遊燈,街上人頭攢動,燈光閃爍,熱鬧非凡。如果遇到龍燈,則觀燈者必從龍下鑽過,說這樣一來就沾了“龍光”。又據說龍是多子多孫的吉祥物,且“燈”又從“火”從“丁”,鑽了龍燈,就可以人丁興旺,日子紅火。元宵節的盞盞彩燈,不僅好看,而且也寄托了錢塘人對更加美好光明的前景的向往。錢塘的花燈,於樸拙自然中見巧奪天工的智慧。有的用玉米芯浸油,燃作火炬;有的用洋芋或蘿卜將裏麵剜空,灌上油,插稔子點燃作火炬;還有的將老葫蘆殼削至半透明,外繪以各種圖案,製成花燈。更多的是以彩紙紮成各種形狀的燈籠。
然而錢塘燈會卻還不是整個大清朝最有名的燈會,杭州靈隱寺的‘五燈燈會’四川的‘成都燈會’揚州的‘秦淮燈會’京城的‘自貢燈會’等等都是當時大清朝有名的燈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