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五十二章 策對《下》(2 / 2)

“小夥子,幾個時辰下來悟出了什麼沒有?”就在李塵心無旁騖的時候,那老者突然從躺椅上起來笑著問道。

聽了老者文化,神識已經漸漸清晰的李塵道;“我所看到也許並不是真正的世界,就像西莊先生一樣,雖然西莊先生並沒有睜眼,但是西莊先生的心卻是明亮的,拋開世間這話、這草、這山、這水、我和先生的心卻是想溝通的,也許我做什麼先生閉眼並沒有看到,但是我的心在想什麼先生已經一清二楚一樣。”李塵頓了一下接著道;

“良知是心之本體,無善無惡就是沒有私心物欲的遮蔽的心,是天理,在未發之中,是無善無惡的,也是我們追求的境界,它是“未發之中”,不可以善惡分,故無善無惡;當人們產生意念活動的時候,把這種意念加在事物上,這種意念就有了好惡,善惡的差別,他可以說是“已發”,事物就有中和不中,即符合天理和不符合天理,中者善,不中者惡;良知雖然無善無惡,但卻自在地知善知惡,這是知的本體;一切學問,修養歸結到一點,就是要為善去惡,即以良知為標準,按照自己的良知去行動。無善無惡就是沒有私心物欲的遮蔽的心,是天理,在未發之中,是無善無惡的,也是我們追求的境界。但是有時候人的判斷會出現錯誤,也就是意之動出現了錯誤,即不能正確地分辨善和惡,把惡當作善,把善當作惡,那麼他的良知也會出現錯誤,從而格物也會誤入歧途。

為什麼會出現這種情況?因為此時的心已經被私心和物欲遮蔽了,不是天理,這時就要反諸求己。努力使自己的心回到無善無惡的狀態。回到無善無惡的狀態了,才能有正確的良知,才能正確的格物。

什麼是有理,隻要格物致知來達到一顆沒有私心物欲的心,心中的理其實也就是世間萬物的理。天理不是靠空談的,是靠格物致知。靠實踐,靠自省 ,即“知行合一”。

心中有天理,無私心,就好比世間有規矩,有規律,有規矩就能丈量世間萬物的方與圓。無論有多少方和圓,無論這些方和圓的大小,都能靠格物致知揭破其規律,不然這些規律就是不正確的。天理就在人的心中。”

“能把朱子理解到無善無惡的地步對你來說已經相當不易了。但是我現在問的是你剛才你的心裏悟到了什麼?”王鳴盛點了點頭說道。

“王公曰‘心者身下主宰,目雖視而所以視者,心也;耳雖聽而所以聽者,心也;口與四肢雖言動而所以言動者,心也’,凡知覺處便是心。心即‘我的靈明’,‘我的靈明’便是天地世間的主宰,就像剛才若是我因為先生讓我等了個把時辰而煩躁不安,便是在天地神明之間失了我的心,我的心拋卻天地,天地自然也就拋卻了我的心。反而我剛剛並沒有因為此而失去本心,天地神明也就沒有拋棄我,我才像現在這樣立於天地間。王公曰‘位天地,育萬物,未有出於吾心之外者’王公於遊刃遊南鎮,一友人指岩中花樹,問曰:‘天下無心外之物,如此花樹在深山中自開自落,於我心亦何關?先生回答說:‘你未看此花時,此花與汝心同歸於寂;你來看此花時,則此花顏色一時明白起來,便知此花不在你的心外”也就是這樣一個道理吧?夫萬事萬物之理不外於吾心,心明便是天理。意在於事親,即事親便是一物;意在於事聽言動,即事聽言動便是一物。所以某說無心外之理,無心外之物,且如事父,不成去父上求個孝的理;事君,不成去君上求個忠的理;交友治民,不成去友上民上求個信與仁的理。都隻在此心,心即理也由此觀之。“心”不僅是萬事萬物的最高主宰,也是最普遍的倫理道德原則。 朱熹說“知先行後”,心雖主於一身,而實管乎天下之理;理雖散在萬事,而實不外於一人之心。……外心以求理,此知行之所以二也。求理於吾心,此聖門知行合一之教,吾子又何疑乎?知行如何分得開?知之真切篤實處即是行,行之明覺精察處即是知。今人學問,隻因知行分作兩事,故有一念發動雖有不善,然卻未曾行,便不去禁止,我今說個知行合一,正要人曉得一念發動處,便即是行了。發動處有不善,就將這不善的念克倒了,須要徹根徹底,不使一念不善潛伏在胸中,此是我立言宗旨。實質是恪守儒家倫理,成為聖人。 “所謂致知格物者,致吾心之良知於事事物物也。吾心之良知,即所謂天理也。致吾心良知之天理於事事物物,則事事物物皆得其理矣。致吾心之良知者,致知也;事事物物皆得其理者,格物也。是合心與理而為一者也”。李塵此話說完突然感覺天地間一明,那心學之光突入其來至湧李塵內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