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隆四十九年 蘇州城
比起蘇州城的喧鬧來說蘇州郊外的太湖湖畔相比起來就顯得比較寧靜,太湖作為大清朝的第三大淡水湖資源,太湖位於富饒的蘇州、南京、杭州三角區域中心,周圍則群星捧月一般分布著澱泖湖群、陽澄湖群、洮滆湖群等。縱橫交織的江、河、溪、瀆,把太湖與周圍的大小湖蕩串連起來,形成了極富特色的江南水鄉。
太湖號稱“三萬六千頃,周圍八百裏”,但它的實際麵積受到泥沙淤積和人為圍湖造田等因素的影響,在形成以後多有變化。如今的太湖,北臨無錫、常州武進、南瀕湖州,西接宜興,東鄰蘇州,太湖水域麵積千餘畝。
不僅如此太湖流域氣候溫和,特產豐饒,自古以來就是聞名遐邇的魚米之鄉。太湖水產豐富,盛產魚蝦,素有“太湖八百裏,魚蝦捉不盡”的說法。
洞庭波瀾壯闊、巢 湖氣吞吳楚、鄱陽漁舟唱晚、洪澤古堰風韻、太湖雋秀天下;蘇州園林、永慧寺、統一嘉園、玄陽洞、碧雲洞、禹王廟、白馬廟、羅漢寺、聖恩寺、等建築圍繞太湖而建,其氣勢更顯波蘭壯闊。
但是乾隆四十九年的太湖卻不以此為名,有名的乃是位於太湖湖畔的鄧蔚山。
鄧尉山又名光福山、香雪海、梅海,是太湖的一大景致。鄧尉山也是斜插進太湖的一個半島,屬江蘇吳縣。相傳東漢光武帝時,司徒鄧禹隱居於此,他官至太尉,故名鄧慰山。鄧尉山的梅花似海、似雪,人稱“香雪海”。有詩讚曰:“入山無處不花枝,遠近高低路不知。貪愛下風香氣息,離花三尺立多時。”梅海邊上有古刹,名司徒廟。廟中生長著四棵大柏,相傳為鄧禹所栽。這四棵古柏姿態各異,被分別譽為“清”、“奇”、 “古”、“怪”,則一大奇觀。然古有鄧禹,今有王鳴盛,作為大清乾隆年間的第一博學大儒。鄧蔚山千年前以鄧禹出名今又因為王鳴盛再次受到重視。
鄧蔚山也是此次李塵的目的地,一晚上的折騰再加上一上午的尋覓,法善帶著李塵終於到了這大清第一學士的門前,法善李塵告別自不必提,且說李塵來到鄧蔚山山腰之處,眼前一處茅舍傲然挺立,茅舍背靠鄧蔚山,茅舍門前乃是一處小小的懸崖,麵對懸崖鄧蔚山下景色一目了然。
李塵來到山腰,茅舍門前正有一個老人正躺在竹做的躺椅之上,閉目養神,旁邊有一少女,束發戴簪,年已及笄。
李塵心想也許這就是大名鼎鼎的西莊先生了吧?誰知他這個時辰竟然再次午休,李塵也不敢打擾。
那少女見李塵來此,纖細的小手輕輕做了一個‘噓’的手勢,這下李塵更不敢動了,自古以來,前聖求師被拒的例子也不少,李塵這次來是真正來求師的,他可不想因為這小小的過錯而錯失了良機,而且自古以來大儒那個沒有一些怪癖?也許這王鳴盛也不例外呢?李塵謙卑而立,不敢打擾。
時而日過三竿,那老者還在躺椅之上閉目養神,那少女也是靜靜的站在那裏,李塵此時的心如刀絞,心裏不住的暗罵;‘這老頭也不知道要睡到什麼時候,難道要讓我在這裏一直等著?’但是王鳴盛越是不動,李塵就是越是不敢亂動,然而李塵先前的平靜的心思一下子也變得浮躁不堪,雙手不住的打轉,眼神不停的亂瞄,時而看看這裏,時而看看哪裏,時而想想以前的生活種種,李塵此刻有回想自己初到錢塘縣的時候什麼也沒有隻有一件破舊的茅屋和一個落魄的爹爹,想起這些李塵不由得苦笑一下,在往後去,又是沈煉、沈建沈格、還有小晴、之後的張嶺、老黑、接下來的阿桂等等這些李塵在這兩年之間遇到的人一幕幕的閃現在李塵的麵前,這時李塵的反而平靜下來,回過神來的李塵看看王鳴盛還是絲毫沒有醒的意思,李塵又想到前幾日發生的事情,劉墉、和珅、乾隆、和孝還有昨日裏見到的王念孫以及佛冬,想起佛冬李塵不由得又想起昨天晚上發生在那些歌姬和那些男人身上的事情,不由得半個時辰已經過去,想了往日的種種,李塵煩躁的心再也難以抑製,李塵腦海裏邊不由得想起和前世老婆一起掙紮的日子,在轉眼看看王鳴盛身邊的少女,李塵不由得心猿意馬起來,但是隨及李塵又看到這幾個時辰下來眼前的少女竟然沒有絲毫的不安與浮躁,再看看自己李塵不由得自慚形愧起來,看著那少女李塵煩躁的心終於收了起來,暗道;‘難道自己二世為人還不如一個女子嗎?’想起這些,李塵眼神開始變得空洞起來,眼中空無一物,眼前的景象都是虛幻而已,管他老者還是少女,無論往事還是當下到頭來中式一場空而已,隻有自己的本心才是最重要的,缺少了內心,這時間便什麼也沒有了。霎那間靜了下來的李塵竟然悟出這樣一番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