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管家離去不久,便有侍衛給阿桂送來了報紙,阿桂趁著站管家去喊李塵這段時間,輕輕的拿起報紙,看了起來。
報紙隻有短短的三頁,首頁是介紹昨天晚上的討論具體情況的,而且上書了這樣幾行小字‘蓋天之說,即《周髀》是也。其本庖犧氏立周天曆度,其所傳則周公受於殷商,周人誌之,故曰《周髀》。髀,股也;股者,表也。
其言天似蓋笠,地法覆槃,天地各中高外下。北極之下,為天地之中,其地最高,而滂沲四蕆,三光隱映,以為晝夜。天中高於外衡冬至日之所在六萬裏,北極下地高於外衡下地亦六萬裏,外衡高於北極下地二萬裏。
天地隆高相從,日去地恆八萬裏。日麗天而平轉,分冬夏之間日所行道為七衡六間。每衡周徑裏數,各依算術,用句股重差,推晷影極遊,以為遠近之數,皆得於表股也,故曰《周髀》。 又《周髀》家雲:“天圓如張蓋,地方如棋局。天旁轉如推磨而左行,日月右行,天左轉,故日月實東行,而天牽之以西沒。譬之於蟻行磨石之上,磨左旋而蟻右去,磨疾而蟻遲,故不得不隨磨以左回焉。天形南高而北下,日出高故見,日入下故不見。天之居如倚蓋,故極在人北,是其證也。
極在天之中,而今在人北,所以知天之形如倚蓋也。日朝出陰中,暮入陰中,陰氣暗冥,故從沒不見也。夏時陽氣多,陰氣少,陽氣光明,與日同暉,故日出即見,無蔽之者,故夏日長也。冬時陰氣多,陽氣少,陰氣暗冥,掩日之光,雖出猶隱不見,故冬日短也。”
到了第二頁,才是真正的排布關於八個問題的研究,小小一夜的版麵上分了四塊,一共兩頁,回答了孫星衍所提出的八個問題。
便見第一頁第一部分這樣寫道;“茲有刑部尚書孫星衍關於混元說之八個問題大探討之第一部分;‘日之東行,循黃道。晝夜中規,牽牛距北極南百一十度,東井距北極南七十度,並百八十度。周三徑一,二十八宿周天當五百四十度,今三百六十度,何也?”
乾隆五十八年進士潘世恩解曰;“詳尋前說,因觀渾儀,研求其意,有悟天形正圓,而水居其半,地中高外卑,水周其下。
言四方者,東曰昜穀,日之所出,西曰濛汜,日之所入。
《莊子》又雲:‘北溟有魚,化而為鳥,將徙於南溟。’斯亦古之遺記,四方皆水證也。四方皆水,謂之四海。凡五行相生,水生於金。是故百川發源,皆自山出,由高趣下,歸注於海。日為陽精,光曜炎熾,一夜入水,所經焦竭。 百川歸注,足以相補,故旱不為減,浸不為益。
又雲:周天三百六十五度、三百四分之七十五。天常西轉,一日一夜,過周一度。南北二極,相去一百一十六度、三百四分度之六十五強,即天經也。黃道袤帶赤道,春分交於奎七度,秋分交於軫十五度,冬至鬥十四度半強,夏至井十六度半。從北極扶天而南五十五度強,則居天四維之中,最高處也,即天頂也。其下則地中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