茲有刑部尚書孫星衍關於混元說之八個問題大探討之第六部分;“天至高也,地至卑也。日托天而旋,可謂至高矣。縱人目可奪,水與影不可奪也。今從高山上,以水望日,日出水下,影上行,何也?” 茲有兵部主事孫星衍自言;“昔者周公測晷影於陽城,以參考曆紀。其於《周禮》,在《大司徒之職》:“以土圭之法,測土深,正日景,以求地中。
日至之景,尺有五寸,則天地之所合,四時之所交。百物阜安,乃建王國。”然則日為陽精,玄象之著然者也。生靈因之動息,寒暑由其遞代。
觀陰陽之升降,揆天地之高遠,正位辨方,定時考閏,莫近於茲也。古法簡略,旨趣難究,術家考測,互有異同。
先儒皆雲:“夏至立八尺表於陽城,其影與土圭等。”案《尚書考靈曜》稱:“日永,景尺五寸;日短,景尺三寸。”《易通卦驗》曰:“冬至之日,樹八尺之表,日中視其晷景長短,以占和否。夏至景一尺四寸八分,冬至一丈三尺。”《周髀》雲:“成周土中,夏至景一尺六寸,冬至景一丈三尺五寸。”劉向《鴻範傳》曰:“夏至景長一尺五寸八分,冬至一丈三尺一寸四分,春秋二分,景七尺三寸六分。”
後漢《四分曆》、魏《景初曆》、宋《元嘉曆》、大明祖衝之曆,皆與《考靈曜》同。漢、魏及宋,所都皆別,四家曆法,候影則齊。且緯候所陳,恐難依據。
劉向二分之影,直以率推,非因表候定其長短。然尋晷影尺丈,雖有大較,或地域不改,而分寸參差,或南北殊方,而長短維一。蓋術士未能精驗,馮占所以致乖。今刪其繁雜,附於此雲。 ... ...
是以天至高也,地至卑也。日托天而旋,可謂至高矣。縱人目可奪,水與影不可奪也。今從高山上,以水望日,日出水下,影上行。”
這樣完全運用考史的方法回答了自己的問題,雖說有點牽強,但是至少說明了,第乃是向上突起的。阿桂看到這裏又忍不住的叫了一聲好,情不自禁的有閱道;
“ 茲有刑部尚書孫星衍關於混元說之八個問題大探討之第七部分;視物近則大,遠則小。今日與北鬥,近我而小,遠我而大,何也?”
茲有翰林院學士石溫玉解曰;“漢長水校尉平陵關子陽,以為日之去人,上方遠而四傍近。 何以知之?星宿昏時出東方,其間甚疏,相離丈餘。及夜半在上方,視之甚數,相離一二尺。以準度望之,逾益明白,故知天上之遠於傍也。日為天陽,火為地陽。 地陽上升,天陽下降。今置火於地,從傍與上,診其熱,遠近殊不同焉。日中正在上,覆蓋人,人當天陽之衝,故熱於始出時。又新從太陰中來,故複涼於其西在桑榆間也。桓君山曰:子陽之言,豈其然乎?”日之薄地,暗其明也。由暗視明,明無所屈,是以望之若大。方其中,天地同明,明還自奪,故望之若小。火當夜而揚光,在晝則不明也。 月之於夜,與日同而差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