霧靈山位於燕山山脈中端,是整座山脈的主峰,此中自有一番山巒重疊,恬靜瑰麗,曲流溪澗,晶瑩碧透,煙霧浩渺,吐珠濺玉,奇峰怪石,如塑似畫之景。霧靈因春夏之際其山風景秀麗雲霧繚繞所以遊覽之人絡繹不絕,其山其霧在喧囂塵世之中更顯幽靜。
成群遊人之中,一個麵目清秀的青年卻獨自遊蕩在山間小路,踟躕於雲霧之中。
易雲自小聰穎家境富裕,在五歲時得了一場怪病,整日胡言亂語渾身抽搐,到處尋醫訪藥也不見好轉,正在全家無計可施時不想被被一個遊方道士給救了。要說現在的和尚道士一個個紅光滿麵肥頭大耳,隻會到處講經化緣要錢,治病救人卻是沒有手段的。初時易雲的家人見那遊方道人要救人也不敢用,這年頭騙子太多隻怕治不好人再給治壞了,等老道說隻是看看既不要錢也不要物方才勉為其難的抱出小易雲。倒也是奇事多少名醫聖手都沒治好的怪病被這個邋遢道士治好了,正當易家歡喜時老道自顧飄然而去,等易家醒過神時到處打探也沒有找到道士,在當地被當被奇事廣為流傳。
這件事對別人來說不過飯後談資,可偏偏易雲自此迷上了修道之術。同齡的小孩兒還隻知玩耍時五歲的小易雲卻整日裏研讀道經,稍長至十歲開始學習太極拳,至十五歲把道家經典讀了個通透,仗著家中富裕也搜羅不少孤本殘本的道書學習法術,法術倒是沒練成人卻變得孤僻乖張起來。家人初時見孩子聽話讀書不哭不鬧還很高興逢人就說,隨著孩子年歲漸長就發現這個可不是什麼好事了。眾人苦勸也不見好轉,易雲卻嫌家中吵鬧就此出走自稱雲遊四海尋訪名師去了。轉眼五年已過二十歲的易雲中等身材溫文如玉,修道未曾見成效人卻精神勃發。
這日正是易雲雲遊來到了此處,感受著霧氣蓬勃清風陣陣這才有了開頭的一幕。
忽地易雲神色一動,遠處一座山峰隨著風起霧散風收雲聚時隱時現,接近峰頂處卻被一團雲霧緊緊罩住不曾消散。按理說山上風大正應該是風雲變幻,這雲團卻透著絲絲古怪。易雲好奇心大作,四下觀望尋找去那座山的路徑欲圖一探究竟,看了半天也沒有什麼發現,恰好一個身穿景區工作服的老人過來於是上前問道:“您好老人家。我想問問怎麼去那座山?”說完朝那山一指。
“哦。那是聚雲山,長年雲霧不散故得名,風景比這裏還好就是懸崖峭壁環繞一般人上不去。看你的樣子是想去吧?聽我的話別去了,路不好走啊!以前就有遊客登山墜崖的。”老人家頗為善意的勸道。
“謝謝您,我隻是問問嗬嗬。盡然如此不打擾您了。再見!”說完一笑擺擺手朝山下去了。易雲好奇心極重又是個不撞南牆不死心的主,自幼好道之心極其堅定,十多年間遊曆名川大山見過數位隱逸高人也遇過些許奇事,如今好不容易碰見一樁哪能不去看看?隻是怕那老人好心不告訴故此下山另尋人問路。
下了山終於從一個當地人那裏打聽到了路徑這才歡天喜地的去了。來到聚雲山下才發現此山極陡,數百米的的高峰竟似撲麵倒來一般頗為壯觀,在山腳讚歎一番易雲才找到一條看似好走的地方上山。
易雲自小習武身手敏捷可在這碎石遍地荊藤蔓延的山坡上行進也感到很吃力,行進到一半路程時就弄了個灰頭土臉,山峰開始變得筆直,易雲隻得手腳並用在懸崖峭壁上慢慢尋找突起的石頭或是凹陷的地方抓握。不時碰到鬆動的碎石掉落良久才在寂靜的山穀中發出落地的聲響,易雲向下一看頓時有一種頭暈目眩的感覺好懸沒掉下去,再也不敢向下看,隨著越爬越高半空中雲霧漸漸遮擋了視線,好似天地慢慢消失隻有這山崖可以觸摸這雲霧環繞在周圍如夢如幻。偶爾吹過的清風撕碎雲霧發出嘶嘶聲響才讓人有種真實的感覺。
當天色漸黑時易雲才狼狽的爬到一處寬敞地方,略作調息環顧四周已是一片乳白也看不清遠處的事物。當下開解自己道:“如今我身處高山之上紅塵之外雲霧之中倒也有幾分神仙的風采。唉!可惜現在也不知道還有多遠才到那奇怪的地方。無上天尊,三清祖師啊,你們可要保佑小道找到些古籍寶貝,小道修煉有成有了本事也好傳承道統啊。現在的世道變了,當當華夏子孫竟信什麼狗屁基督去了,說什麼信他就行將來魂歸天堂,唉我道門式微啊。”越說意思越遠到最後對三清祖師絮叨起自己的生平來了,說了半天加之爬山耗盡體力頗感困倦,於是找了各安全的位置用華山二十四睡功中的瞿上輔煉魂魄法修煉去了。易雲以前曾隨一個老道士雲遊餓了就吃困了就睡,荒郊野外也沒少睡了,如今換個深山雲霧自不在話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