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9章 社會演進上中西殊途(5)(3 / 3)

還有政治經濟兩麵,亦是互為影響,協調一致,以共成此局。從曆史上看,政權不為貴族階級壟斷,而新份子得以插足,似極早。如《尚書·堯典》所謂“明明揚側陋”,如《孟子》所雲“傅說舉於版築,膠鬲舉於魚鹽”,是其例。這種趨勢萌露以後,到戰國時代各國競相羅致人才而大為顯著。漢唐以來兩千年間,選舉考試各製度建立,雖難期盡善,代有紛更;然正見時時要求矯其偏弊。卒至“將相本無種,男兒當自強”,“朝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之諺語流行,而統治不成階級其勢大定。但此類政治新興人物,自來即與歐洲所謂新興階級之憑藉於經濟者不同,而好像憑藉於知識頭腦。他們不是以集團勢力和貴族爭衡,而是以其個人才略學識德望見重於時,直從國君手中取得權位。在春秋戰國,則儒墨百家駢起;在漢以後唯餘儒士。我們姑且籠統總括之曰士人。同時,在公族無權遊士擅政底國家如晉如秦,即是郡縣早見施行土地早得解放者。中國封建社會,就是這樣崩壞底,政治上階級分解,而經濟上又不得有階級形成,亦即由此,本來在土地解放商業大興以後,可能有土地兼並,資本集中。事實上此兼並與集中,亦始終不斷於社會史;但同時士人亦始終不斷本其理想而予以打擊。限田、均田、重農抑商,兩千年來史不絕書,不必細數。結果,士人固不得行其誌,而資產者亦不能遂其壟斷,以支配政權達於間接之統治。由政治上無階級,自不容許經濟上有階級;經濟上之壟斷不成,政治上之壟斷亦不能有;互為因果,大抵如是。階級統治之不成,中國政治乃不得不倫理化。由政治之倫理化,乃更使社會職業化。職業又有助於倫理。如是,倫理與職業,政治與經濟,輾轉相成,循環扣合,益臻益治,其理無窮。

這樣演來演去,在社會結構上中國就自成一家,不同於他方。

二十一.人生態度之特點

在這樣特殊構造底社會中之人生,是自然要有其特點底。說到中國人生的特點,我們有千言萬語可說,而因其渾整莫破如環無端,不是幾點平列,亦非有層次先後,好像不知從何說起。今開口一句,我將說它的從容不迫。這自然是農業社會與工商社會不同處,然而一個人在家裏(盡或是大家庭),是比較在較大組織生活中,亦不同底,我們在外麵社會,尤其人多場合,便好像一陣勢,不免要提神來應付;而在家裏則鬆散自然,不甚經意了。中國人所以緊張不起來,所以不能迅赴事機,正為其習慣於此而缺乏那集團鬥爭的鍛煉之故。——缺乏集團與欹重家庭為一事之兩麵,而鬥爭與集團相聯,和平與散漫相聯,前已言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