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9章 社會演進上中西殊途(5)(2 / 3)

中國之不同於西洋,即在沒有構成這兩麵。其生產手段沒有被壟斷於一部分人底情勢。此其所以然,蓋有三點:

第一是土地很早便解脫於封建束縛而自由買賣,人人得而有之。第二是遺產很早便是諸子均分製,而非長子繼承製。第三是蒸汽機電機迄未發明出來,乃致較大機械亦沒有,集中底大規模生產遂無可能。

由於第一第二兩點,就使土地難於集中而壟斷之,由於第二第三兩點,就使工業上沒有什麼集中而可壟斷底資本。農民很可能是自耕農,工人多半有他們自己底作坊。這就是:生產工作者恒自有其生產工具,而自行其生產。各人作各人的工,各人吃各人的飯,隻有一行一行底職業,而缺乏兩麵對立底階級。

遺產均分,為中國社會一特色,西洋日本都不如此;而且在中國幾乎行之兩千年之久了。有人說:封建社會的核心,是長子繼承製度。英國所以產生資本主義,其原因亦是靠此長子繼承製,能預先在封建社會裏麵,集中了經濟上底力量。由封建領主之商業化,和大資產者的大墾牧公司,互為因果造成了他們現代資本社會。中國社會所以不能前進到資本主義,並不是受了封建底桎梏,實實在在就因為中國這種遺產製度,把財產分成零碎,力量分散。——此話似不錯底。

其實經濟上之趨於分散不趨於集中,趨於消費本位不趨於生產本位,其情勢早決於社會組織之倫理化(說見前),遺產均分不過順沿此情勢而來,又予以有力之決定。再加以土地自由買賣,其結果就使土地時有轉移,貧富時有升沉。此從“一地千年百易主,十年高下一般同”底諺語,很可看出。壟斷底趨勢,既被打破,階級便演不成。雖間有壟斷之例,亦終是無效底。

中國政治上同一缺乏階級。即經濟上未構成剝削被剝削之兩麵,政治同一未構成統治被統治之兩麵。中國的君主,當真是“孤家寡人”,與歐洲封建社會大小領主共成一統治階級,以臨於農民者形勢大不同。除了極少數皇親貴戚以外,沒有完全與他共利害之人。這就是羅素所指為中國文化三大特色之一底;官吏製度發明特早,而貴族不為領主以臨民。官吏從鄉舉裏選或考試製度產生,雖以君主之命而操治權,是暫而非常。他來自田間(多半如此),又隨時都可罷官歸田。在他生活上所與往還因依之親戚族眾鄰裏鄉黨朋友一切之人,又恒在士農工商之四民,其心理觀念,實際利害,自與他們相接近或相同。於是皇帝乃一個人高高在上,以臨於天下萬眾;如俗所雲“一人在上萬人在下”者。此時他與眾人不能為敵,隻能為友,古語有“得人心者昌,失人心者亡”,正為此。因此官吏要忠於其君,並不是放棄其固有立場改從君主立場之謂,卻是“愛民如子”“直言敢諫”了。階級對立底形勢,終無法構成。

政治上未構成階級,所以官吏或士大夫便不算一階級,而實為社會中一項職業。這從士、農、工、商四民之並列,“祿以代耕”“耕讀傳家”的老話,皆足為其證明。其間身分或有高下,然非階級之謂。整個中國社會隻見其職業分途底形勢,不見其階級對立底形勢。

二十.倫理本位與職業分途

倫理本位與職業分途這兩麵,又是彼此順益交相為用底。如前指出社會組織之倫理化,使經濟上趨於分散不趨於集中,趨於消費本位不趨於生產本位,凡消極使階級對立不成者,即是積極助成職業分途。又由社會組織之倫理化,彼此不是宗族便是姻戚,不是姻戚便是鄉裏世好。使人與人之間關係為橫底平麵發展,而不使其向於縱立底階級關係,或者溝通其上下間,亦都是順成此職業社會底,另一麵,從生產技術上小規模經營有其方便,大規模經營非甚必要,土地或資本又不易集中,於是社會上多是些小農小工小商,零零散散各營生業,他們全靠其一家大小共同努力,自然形成“相依為命”底樣子;其倫理關係安得不從而益加鞏固密切!便是家人之外,更有夥計學徒;然此東夥師徒之間,大非資本家與工人之比。西洋勞資兩方相維以利,相脅以勢;遇事依法解決,彼此不發生私人感情。而此則朝夕同處,可能從待人厚薄作事勤惰上,彼此深相結納。在勞資兩方斷不共一立場同一命運者,而師徒東夥可能同甘苦共患難。蓋階級封立之勢成,則倫理觀念自而掩沒;反之,階級分化不著,則職業各營乃大有造於倫理。又因貧富貴賤升沉無定,士農工商各有前途可求,故有家世門祚盛衰等觀念;或追念祖先,或期望兒孫,父詔其子,兄勉其弟,悉使人倍篤於倫理而益勤於其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