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境不同,人生不同
鏡虛禪師帶著弟子滿空四處雲遊。由於滿空出家不久,還不習慣這樣辛苦地在外麵行走,所以,一路上嘀嘀咕咕,不是嫌行囊太重,就是要求找個地方歇會兒。
鏡虛禪師總是說:“再走一會兒吧,再走一會兒吧。”就是不歇,反而越走越快,滿空跟在後麵跑得氣喘籲籲的。
有一天,師徒兩人走了好長一段山路後,經過一個村莊,滿空說:“師父!累死我了,現在可以休息一下了吧?”正在這時,一個婦女迎麵走來,鏡虛突然跑過去,抓住那個婦女的雙手。那個婦女嚇呆了,定在那兒好長時間,好不容易回過神來,立即尖聲大叫:“救命啊!非禮啊!老和尚非禮啊!”
這時婦女的家人和鄰居聽到喊叫聲急忙趕出來,果然看到鏡虛在拉扯那位婦女,於是他們都義憤填膺,齊聲喊打。鏡虛見勢不妙,趕緊鬆手,不顧一切地撒腿就跑。滿空被這突然的變故驚呆了,愣了好一會兒才反應過來,背起行囊飛也似的跑起來!
師徒兩人一路狂奔,一刻也不敢停,跑過了幾條山路,見後麵沒人追來,看來已經擺脫他們了,兩人才在附近的一條山路邊上停下來。滿空擦了擦額頭上的汗,憤憤不平地埋怨道:“師父!沒想到您還這樣,您安的什麼心啊?這也算參禪悟道嗎?我還是回家去吧。”
鏡虛禪師既不生氣,也不解釋,他隻是回過頭來關切地問:“現在,你還覺得背上的行囊重嗎?”
滿空如實回答道:“奇怪,奔跑的時候,一點都不覺得重了。”
滿空看著師父殷切的眼神,突然間有所領悟。
心境不同,感受也就不同。在奔跑過程中,由於驚慌,滿空根本沒有時間考慮背上的重量,所以就感覺到很輕鬆。在生活中也一樣,如果我們選擇一種安寧平和的心境,就不會有那麼多煩惱了。
蘇格拉底未結婚的時候,曾經和幾個朋友一起住在一間隻有七八平方米的小屋子裏。盡管屋子很小,生活非常不便,但是,他一天到晚總是樂嗬嗬的。
有人問他:“那麼多人擠在一起,連轉個身都困難,有什麼可樂的呢?”
蘇格拉底說:“和朋友們住在一塊兒,隨時都可以交換思想,交流感情,這難道不是很值得高興的事兒嗎?”
過了一段時間,朋友們一個個相繼成家了,先後全都搬了出去。屋子裏隻剩下了蘇格拉底一個人,但是他每天仍然很快樂。
那人問他:“你一個人孤孤單單的,有什麼好高興的?”
“我有很多書啊!一本書就是一個老師。和這麼多老師在一起,時時刻刻都可以向他們請教,這怎能不令人高興呢?”
幾年後,蘇格拉底也成了家,搬進了一座大樓。這座大樓有七層,他的家在最底層。底層在這座樓裏的環境是最差的,上麵老是往下麵潑汙水,丟死老鼠、破鞋子、臭襪子和雜七雜八的髒東西。那人見他還是一副自得其樂的樣子,好奇地問:“你住這樣的房間,也感到高興嗎?”
“是呀!你不知道住一樓有多少妙處啊!比如,進門就是家,不用爬很高的樓梯;搬東西方便,不必費很大的勁兒;朋友來訪容易,用不著一層樓一層樓地去叩門詢問……特別讓我滿意的是,可以在空地上養一叢一叢的花,種一畦一畦的菜,這些樂趣,數之不盡啊!”蘇格拉底情不自禁地說。
過了一年,蘇格拉底把一層的房間讓給了一位朋友,這位朋友家裏有一個偏癱的老人,上下樓很不方便。他自己搬到了第七層,可是每天見他仍是快快樂樂的。
那人好奇地問:“先生,住七層樓是不是也有許多好處呀?”
蘇格拉底說:“是啊,好處多著呢!舉幾個例子吧:每天上下幾次,這是很好的鍛煉機會,有利於身體健康;光線好,看書寫文章不傷眼睛;沒有人在頭頂幹擾,白天黑夜都非常安靜。”
後來,那人遇到蘇格拉底的學生柏拉圖,問道:“你的老師總是那麼快快樂樂,他每次所處的環境並不比我好呀,為什麼我卻沒有那麼多的快樂?”
柏拉圖回答說:“因為他和你的心境不同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