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樂或者煩憂,不在於你的生活中發生了什麼事情,而在於你對待這些事情的態度。隻要自己丟下煩惱,拋開雜念,就能求得心靈的寧境和人生的快樂。
物隨心轉,境由心造
古代有一個持戒僧,一生嚴格持戒,對自己從未放鬆過。
有一天晚上,持戒僧因事外出。漆黑的夜空裏隻有很淡的月光,借著月光,持戒僧走得非常匆忙,突然腳下好像踩著了什麼東西,那東西還發出了很痛苦的叫聲。持戒僧心想:這下子壞了,恐怕我踩的是一隻蛤蟆吧?肯定是一隻蛤蟆!天哪,我殺生了!母蛤蟆肚子裏說不定還有好多仔,這下殺生無數了,持戒僧當時又驚又悔。回到寺院,他躺在床上,想著那死去的蛤蟆久久不能入眠。
後來,持戒僧好不容易睡著了,卻突然看到數百隻蛤蟆前來索命。持戒僧嚇得大叫一聲醒來,方知剛才隻不過是一個噩夢。
終於等到天亮,心中不安的持戒僧急匆匆地來到昨晚的事故現場,沒有看到蛤蟆可憐的屍體,卻看到一隻被踩爛的老茄子躺在路中央。原來如此!持戒僧長出一口氣,這才放下心來。
境由心生,疑心太重的人總是杯弓蛇影,自感不安,因而,如果做到佛法中的無我、淨心是非常困難的。修行者尚且如此,何況凡夫俗子。
在一座深山中,有一個平和安樂的小村莊。
有一天,村莊來了一個奇特的老人。他在眾目睽睽之下,生了一把火,並且用一根棍子在碗裏不停地攪拌,攪著攪著,竟然從碗中掉出一粒粒的金塊來。
村裏的人十分驚訝,老人說這就是煉金術,隻要把一些泥土和水放在碗中攪一攪,再用火燒一燒,就會煉出金子來。
村長請求老人告訴他們秘訣。經不住村民一再地懇求,老人終於點頭答應了。
老人說:“在煉金的過程中,千萬不可以想樹上的猴子,否則就煉不出金塊來。”
大家覺得很容易辦到。等老人走了以後,由村長開始煉金。他一直告訴自己,不可想樹上的猴子,可是越不想,偏偏猴子越是不斷地浮現在眼前。
他隻好交給另一個人,並一再叮嚀不可想樹上的猴子。
就這樣,全村的人都試過了,卻沒有一人能煉出金子。因為樹上的猴子,總是一直從他們心中跑出來。
幹一件事,尤其是幹一件很簡單的事情,一個人能做到百分之百地完全投入是相當難的。俗諺有雲:“威猛的獅子,即使隻是為了捕捉一隻弱小的兔子,也必須全力以赴。”所以古人說:“心寧則智生,智生而事成。”
大凡到過日本京碧寺的人,都會見到山門匾額上的“第一議諦”四個大字。這是一件書法傑作,吸引了許多人駐足凝視,觀賞盤桓。
這四個字是200多年前洪川大師的手跡。洪川大師隻這四個字,就寫了85遍!
洪川大師每寫一字,都要精心構思,反複揣摩,真可謂嘔心瀝血。
然而,替他磨墨的那位弟子,卻是個頗具眼力而又直言不諱的人。洪川的每一點捺,若有一點瑕疵,他都會“挑剔”出來。
“這幅寫得不好。”洪川寫了第一幅以後,這位弟子這麼批評。
“那這一幅呢?”
“更糟,比剛才那幅還差。”弟子搖頭說。
洪川是個做事一絲不苟、力求完美的人,不願意敷衍了事。
因此,他耐著性子先後寫了84幅“第一議諦”。
遺憾的是,沒有一幅得到這位弟子的讚許。
最後,在這位“苛刻”的弟子離開片刻的時候,洪川鬆了一口氣,心想:這下我可以避開他那雙銳利的眼睛了。
於是,洪川在心無所羈的心境下,自由自在地揮就第85幅“第一議諦”四個大字。
他的弟子回來一看,翹起大拇指,由衷地讚歎道:“精品。”
俗話說,心靜自然涼。可見這個“心”在我們的生命中占據著重要的地位。然而,若想“心靜”則必須先“淨心”。一個整天胡思亂想、疑心重重的人是無論如何也不會淨心的。這種人,即便有理想、有抱負,也很難實現,因而隻能在心浮氣躁中消耗殘生。而那些心無旁騖、從一而終的人最終往往會走向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