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禪師雲遊四海。一次,他在一個老太太家裏借宿。一連幾天,那個老太太都在不停地哭泣。禪師感到很納悶,於是就問她道:“你為什麼整天都在哭呢?是不是有什麼傷心的事,可否容我替你講解?” 老太太說:“我有兩個女兒,大女兒嫁給賣布鞋的,小女兒嫁給賣雨傘的。天晴的時候,我就會想到小女兒的雨傘一定賣不出去,所以忍不住要傷心;下雨的時候呢,我就會想到大女兒,下雨天當然就沒有顧客上門買布鞋啦,所以想想就要流淚。”
禪師說:“原來是這麼回事!你這樣想不對呀!”
老太太說:“母親為女兒擔心,怎麼不對?我知道擔心也是沒有用的,但是我就是控製不了自己的情緒!”
禪師開導她說:“為女兒擔心是沒有錯,可是你為什麼不為女兒開心呢?你想想,天晴的時候,你大女兒的布鞋店一定生意興隆;下雨的時候,你小女兒的雨傘肯定十分暢銷。你應該天天為她們開心才是呀,怎麼會難過呢?”
老太太聽完禪師的話,豁然開朗。以後每當她想到自己兩個女兒的時候,無論晴天雨天她總是笑嘻嘻的。
看待問題要采用多種角度。當我們遇到困難時,更需要靈活地思考,有時候看問題時改變一個視角,事情完全就變了樣,人生也就從此改變了。
致命的偏執
永嘉禪師的《證道歌》裏說:“鏡裏看形見不難,水中捉月爭拈得?”這兩句禪詩,自古以來,在禪林廣為流傳。
鏡裏的花,是鏡前花的投影;水中的月,是天上月的投影。如果你想得到鏡中的花朵、水中的月亮,那就是虛無縹緲的事情。
《摩訶僧口律》卷七記載了這樣一個故事:從前,在一座山裏,生活著500隻獼猴。有一天它們來到一片樹林中遊玩,正玩得盡興就到了晚上,這時一輪皎潔的明月升上了天空。
猴子們遊玩的樹下有一口井,正在嬉戲中的猴子們朝井中一看,發現了井裏月亮的倒影。猴王對其他的猴子說:“可憐的月亮,今天落到了井裏,快要淹死了。讓我們一起來想想辦法,把它救出來,免得這個世界上晚上沒了月亮,一片黑暗。”
猴子們聽了,都覺得有道理。可它們很快就犯了愁:這口井看上去很深,怎樣才能把月亮從裏麵撈出來呢?
這時猴王想出了一個主意,說:“我抓住樹幹,你們抓住我的尾巴,這樣一個抓住另一個的尾巴,一點一點往下放,我們就能撈出月亮了。”
猴子們一聽,都認為這是個好主意,就依言照辦,一個抓住另一個的尾巴,下到井裏去。當第一個猴子剛碰到水麵時,井裏的月亮就變得支離破碎,任憑它怎麼撈也撈不到。可是,這隻猴子並沒有放棄,而是繼續撈,還是撈不到,就這樣來來回回有好幾個回合。這一次,眼看就要撈到井中月亮的時候,突然間聽得一聲巨響!原來是猴王抓住的那棵樹幹承受不住長時間的拉吊,一下子折斷了。這樣一來,撈月亮的猴子們全都落到了井裏,活活地被淹死了。
愚癡的人將虛幻的影子當作真實,並生起貪心去追逐它,結果徒勞無功,招致了滅頂之災。
我們從小就知道猴子撈月的故事。故事告訴我們不去清醒地分析問題,隻會犯下低級的錯誤。無論再努力、再費盡心機或者付出高昂的代價,也不會取得成功,甚至無異於緣木求魚,離目標越來越遠。
有些事情需要“半途而廢”
人生中的前進與後退沒有定式。假如,生活無法讓你繼續前進或者連退路都難以走通,那你不妨半途而廢,隨緣而定。
從小我們就被父母和師長們教導做事要持之以恒。比如:“隻要努力,再努力,就可以達到目的。”你如果按照這樣的準則做事,你常常會不斷地遇到挫折和產生負疚感。由於“不惜代價,堅持到底”這一教條的原因,那些中途放棄的人,就常常被認為“半途而廢”,令周圍的人失望。其實,人生有些事是強求不來的,實在做不到,何不放棄?如果你死鑽牛角尖不放,那麼你就是放棄了其他事情上成功的機會。
“持之以恒”這個詞本身並沒有什麼對和錯,隻是我們在具體問題中具體對待,不能這個辦法行不通還是持之以恒,如果那樣就是愚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