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1章 靈活變通,自在處世(2)(2 / 2)

《思考致富》一書作者拿破侖·希爾曾經在愛迪生的實驗室中訪問他。愛迪生做了一萬多次實驗才發明了電燈。希爾問他:“如果第一萬次實驗失敗了,你會怎麼辦?”

愛迪生回答:“我就不會在這兒與你談話了,此刻我會把自己鎖在實驗室中,做第一萬零一次實驗。”

這個小故事被大多數談到“進取”的演說家用作堅韌不拔的典型例證。他們會說:“每次你打開電燈的時候,都可以感受到愛迪生是一個毅力非凡的人。”但我們應該感受到的是:愛迪生是用科學的方法進行發明創造的科學家。

希爾沒有表達出來的,也許他認為人們可以自己領悟出來的是:愛迪生不是把同一個實驗做了一萬次。他做了一萬個不同的實驗,也就是做了一萬次假設,發現不對就馬上放棄。他做了一萬次的半途而廢。

一個推銷員被客戶以“再說吧”這樣的輕鬆方式逐漸毀掉前程。他在每一次與客戶洽談業務的時候都力圖操縱局麵,所以客戶能給他的答案隻有“再說吧”。而他辦公桌上的檔案大多也有著“容後再議”。他日複一日地與這些客戶滿懷希望地聯絡,卻毫無所獲,仍以此為榮。

他的這種堅韌不拔的精神沒有實用價值。收入豐厚的推銷員隻是盡快行動,要求客戶給出明確的“是”或“不是”的答案。這樣他們就不必在已接觸的客戶身上再花費時間和精力,而及時投身到與下一個客戶的業務上去。不論你把推銷講得多麼複雜,它首先是一個數字遊戲。你能很快了解誰對你說“不”,你就聽到更多次的“是”。

這位勤奮卻自毀前程的推銷員認為,隻要他能堅持不懈地與這些客戶一而再、再而三地聯絡,憑著他的執著,他的客戶一定會與他達成交易。他認為自己的毅力一定會瓦解客戶的拒絕。事實卻不盡如人意。

執著是一種可貴的精神,但如果你堅持的東西本身有問題,那你的執著就該被稱為固執。所以半途而廢有時也是一種智慧。

人們常說堅持就是勝利。持之以恒的精神固然可貴,但如果我們所堅持的東西有偏頗,甚至是錯誤的,那堅持到底隻會一錯再錯。我們應該牢記一句話:“如果方向錯了,停下來,就是前進。”世界之大,到處都有機會和選擇,如果明知是錯,還一條道走到黑,撞南牆了還不回頭,換來的往往是追悔莫及。人生也是如此,人生允許半途而廢,敢於否定自己,敢於放棄不切實際的理想,也是一種生存的智慧。

適應了才會長久

中國古代有自己的一套道德規範,有“忠”、“孝”這兩麵大旗,有儒家思想的正統地位,有道家思想的深刻影響。佛教若想在中國傳播,不聽王命不行,不講“忠”、“孝”不行,不遵國法不行,不與儒學、道學妥協、調和也不行。所以,中國的佛教學者,絕大多數在出家以前,已經受到了儒家學說的洗禮,再經道家思想的熏化,然後再學習佛教理論。所以,號稱明代佛教四大師之一的德清禪師說:“為學有三要:所謂不知《春秋》,不能涉世;不精《老子》《莊子》,不能忘世;不參禪,不能出世。”他宣傳“孔老即佛之化身”。

六祖慧能(也作惠能)之前,禪定修行大多講究坐臥壁觀之法,強調以坐禪為務。達摩壁觀9年,終日苦坐,四祖道信“數十年中脅不至席”,五祖弘忍及弟子神秀皆以靜坐苦熬為修行之法。他們無不在長夜靜坐中,以“漸修”方式求解脫。

唯六祖慧能學禪不步入後塵,適應實際情況,一反傳統,大膽提出“禪非坐臥”。他說:“住心觀靜,是病非禪;長坐拘身,於理何益?”慧能曾寫一偈,雲:

生來坐不臥,死去臥不坐。

一具臭骨頭,何為立功課?

慧能反對僵化、單一而死板的坐禪方式,是一種改革。慧能的學佛習禪的頓悟觀,更加適應中國的國情,所以慧能的南禪才能“青出於藍而勝於藍”。

學習有兩種形式:一種是把別人之長與自己國家、企業、個人的具體特點結合起來,使別人之長更具適應性;另一種是不顧具體情況,生搬硬套,人雲亦雲,似邯鄲學步,東施效顰。簡單模仿,隻求“形似”,反而有害。所以,模仿的目的不是東施效顰,而是要走出新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