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 頑強追求不懈奮鬥(1 / 3)

十 頑強追求不懈奮鬥

人們在臨終之際,若能把狂熱的精神留給子孫,那就留下了無價之寶。人生太短暫了,事情是這樣的多,能不兼程而進嗎?——托馬斯·阿爾瓦·愛迪生愛迪生的晚年,仍然像青壯年時期一樣,緊張地進行著發明創造活動。其中一例是就“愛迪生考題”的“發明”。1928年,他從野草中提煉橡膠成功。當他80歲時,仍然不懈努力地工作著,他下定決心:“我能活多久,就工作多久。”

“愛迪生考題”的發明

在愛迪生晚年,他所具有的個人特征是:說話仍夾雜著年青時代就有的親昵與淳樸的地方口音;他所說的警句含義深遠,恰到好處,同時也是普通人所能理解的。他對勤奮工作、節製欲望和樸實無華的稱頌,在美國各地引起了共鳴。戰後,他成為美國聲名鼎赫的人物。

1918年1月24日,由愛迪生的幾位同事創造的“愛迪生先驅會”,就足以表達了全美對愛迪生深厚的景仰之情。

年邁後,愛迪生利用空閑,常常外出旅行,大半是夏季,作為期兩周的野外露營。這種旅行,常有亨利·福特和博物學權威約翰·布朗博士參加,有時連哈定(WarrenHarding )總統也會來湊興。1919年,3人一起又在野遊中呆了兩個星期。他們穿過斯莫基山脈,來到西弗吉尼亞,又南下北卡羅來納州的阿什維爾,然後到謝南多亞河穀,直至馬裏蘭州。1919年的旅行已把原來的簡單裝備發展成3輛車的車隊,其中包括一輛“廚車”,內有大型汽油爐,特製食品櫃和電冰箱。他們把車開到了湖區和山區,在地上睡覺,在爐火上炊他們的食物,晚上,他們坐在爐火旁,講故事,談關於他們的生活。

1919年戰爭結束後,他們還計劃進行一次更大的旅行。同時,他們也希望在旅行中重新發揚第一次出行時的回到叢林去的精神。可事實上,這樣的可能已不複存在。如果說,福特已經聞名於世,那麼愛迪生就已成為了神話人物。有些怪人也許會問:“愛迪生是誰?”其中最典型的一例,就是愛迪生在一個偏僻的村落遇上一位小姑娘。當愛迪生問她是否認識他時,她回答說:“你是留聲機先生。”

1921年他們再次出行。不僅夫人們加入了他們的行列,還有兒子、兒媳。費厄斯通又請來了他的老朋友哈定總統和夫人,讓他們也在營地和大家共度一個夜晚。總統在一個星期天來到,身邊帶了一個秘書,6名保安人員,9名攝影師,10名華盛頓記者。在總統的提議下,還邀請了某主教與其夫人。這樣,他們共搭了20座帳篷,成了一個浩浩蕩蕩的旅遊團。

1924年,他們最後一次旅行。費厄斯通抱怨道:“活見鬼,這哪是什麼旅行,差不多變成巡回演出的馬戲團了。”福特的副官查爾斯·索倫森說:“成群的記者、成排的攝影師為這4位名人采擷生物標本的活動寫報道、拍鏡頭。這種尋求寂靜的郊遊,簡直變成了好萊塢的首場演出。當然,福特喜歡宣傳。”

除了花少量時間旅行外,愛迪生仍勤奮地工作著。他已年過七旬,人們說服他縮減工作量以後,每天仍幹16個小時。他還牢牢地控製著西奧蘭治唱機工業和其他工業。有時,采訪者會貿然問到他準備何時退休,愛迪生的回答有兩種方式,其一是“葬禮之前。”其二是:“當醫生搬來氧氣瓶的時候。”當有人問他打算如何度過晚年時,他很不高興地說:“不應該想到這些。我現在精力還相當充沛,應該繼續勤奮工作才對。”

他不但這樣說,也是這樣做的。在晚年,他仍然保持著發明家的精神。有一次,愛迪生說:“好像最近的學校教育都在造就一定形式的人,沒有讓人的智慧有充分的發展。其實隻要自己看書就能知道的事,沒有必要非由老師來教不可。倒不如養成青少年自己的思考能力,否則的話,將來要想有什麼大發展是沒有什麼希望的。”

“我讚成你的看法。”隨聲附和的是福特。“愛迪生先生,你覺得需要怎樣的教育?”“我的研究所,每年都有許多青年想來就職。我提出種種問題來考他們,問題中很多都和發明與工業毫無關係。這些應征青年,有的顯出頗不以為然的樣子,認為我問出範圍之外,那樣的青年我就不用。我提出許多題外問題的目的是想看看這位青年,在精神上是否健全,是否具備在我研究所工作的性格。”

“的確不錯!”“福特先生,我也常常想,美國今後必將有更大的發展,我們需要培養優秀的後繼人才。美國青年中一定有不少優秀的,但是否有發掘這些優秀青年的方法呢?如果能發掘這樣的優秀青年,我願提供就讀大學的獎學金。”

考試馬上付諸實行。審查委員會由亨利·福特、攝影大王喬治·伊士曼、麻省理工學院院長史特蘭特博士、橫渡大西洋的飛行冒險家林白、以及另一位學院院長柏利等5人組成。

第一次考試,辦法是從各州選出一名優秀青年,再加上歐洲地區代表49人齊集愛迪生的研究所內接受最後考試。

試題總共是57題,分為四類:第一是物理學,第二是化學,第三是數學,第四是常識。一至三都由專門學者出題,隻有第四類,由於身為社會一分子,要看他對社會貢獻的想法,所以特別采用愛迪生的意見。例如物理學方麵,有如下的試題:“說出噪音與音樂、音響的差別。”“教會裏的風琴,如果沒有暖氣設備,每遇寒冷天氣,音調就會改變,這是為什麼?”考試完畢,試題在全美各大報上發表,大家都想試試自己的能力,所以一經報告解答,無不深感興趣。有名的愛因斯坦(Albert Einstein )博士看過化學試題後說:“這太難了,就連我去考,恐怕都考不及格。”這句話馬上在報上刊登出來,讀者們都笑了。

第四類由愛迪生出題,全都是出人意外的問話,最令一般人感到興趣,例如:(1)如果你有百萬元的遺產,要怎麼運用?(2)你願為下列主題中的那一項拚命?幸福、快樂、輿論、名譽、金錢、愛情。(3)你臨終前回顧自己一生,以什麼來決定自己的一生是成功或失敗?(4)你認為什麼時候可以說謊?的確,像愛迪生提出的這些問題,都可說是人生的切身大事。考試結果拿到最高分92分的,竟是一位16歲少年,另外還有3位少年及格。愛迪生拔給這4位少年,就讀4年大學的獎學金。

愛迪生幹工作有一個特點,這就是說幹就幹,不僅要幹,而且要努力幹好。“當我叫手下人做一件事情時,我總是要他立刻就做。固然,能預先看一下試驗的記錄再動手是很好的,但事情又得延遲到明天做了;而我是要現在就決定的。延遲時間對於我很不方便,而且事實上對於整個部份也是不方便的……”。“在我的雇員中如果有一個人在規定的時間中隻能完成預定工作的一半,或是比一半多一些時,我便要長期的觀察他,一直等我發現出他的原因來。一般學校中的學生的學業,隻須60分就算及格,我認為這辦法是可恥的。”

愛迪生也為申請在他的公司工作的人擬定考題。考題受到了讚揚,也招致了譴責。考卷共150道題,這些考題有一個特點,就是均與工作內容毫不相幹。由於許多問題之間毫無聯係,為此愛迪生受到了措辭尖刻的攻擊。《科學美國人》記者對愛迪生進行了連續采訪以後,登出長篇文章。愛迪生的解釋是,除了考試,用其他方法錄用的經理人員很難稱職。

在愛迪生看來,做經理,最重要的素質是記憶力。”但他也認為:“不是說記憶力好的人必然就是好經理。也許有的人記憶力超群,卻不能擔當討價還價的重任。但是,如果他的記憶力好,那就具備了一個基本條件,其他條件都在其次。”

1921年11月《科學美國人》載文說:“愛迪生認為如果要在工作上試驗一個人是否能幹的方法是太浪費了。在過去,由於他的手下人的健忘已使他損失了5000元。”

愛迪生的測驗內容大都是一般常識。那些涉及到技術數據和化學方程式的問題,隻要讀過課本的人,都可以答出。有些題是數學遊戲。有些題的內容是問某文章的作者、某事實的發現人。另一些問題要求作出判斷。

通過考試,愛迪生得出了兩個結論:其一,人們的教育水平與職業要求相差甚遠。在首次測驗的718名考生中,隻有57人達到了70分的成績。後來又減為40個,算是“中等”。80分左右的隻有32個。第二個結論是,這種考試確有成效。他所雇用的那些成績好的人以後都成了出色的經理,而未通過考試雇用的人,都不能勝任經理之職。愛迪生說,他們的成績是“最最劣等”(XYz )。因此,就愛迪生本人而言,已對考試作出了肯定的結論。

尋覓化工新材料——橡膠

過去,愛迪生曾向人們解釋自己最新發明的前景與意義,現在,他又無時不在試圖應付世界和人類的有關問題,而且還像以前的技術發明那樣,早已有所預見。

1922年,他有關原子能的預見,要遠勝於大多數人,甚至大多數科學家。愛迪生就在自己的日記中寫道:“原子能終有被發現的一天。其實,我已經在自己的實驗室按日益增長的有關資料進行了試驗……就原子能而言,目前還沒有希望作出更多的預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