帝國主義瓜分非洲
大約從19世紀70年代中期開始,歐洲列強加緊對非洲實行帝國主義的侵略擴張計劃;1884—1885年柏林會議後,列強在非洲的大角逐愈演愈烈,終於將非洲瓜分完畢。20世紀初,非洲各國幾乎完全淪為帝國主義列強的殖民地。
在列強瓜分非洲期間,為捍衛領土主權,非洲各族人民開展了長期而頑強的抵抗運動。除埃塞俄比亞以外,所有的抵抗運動都以失敗而告終。但是,在抵抗運動中所提出的主權問題,對非洲各民族的形成、對日後民族運動的興起,有著不可替代的作用。
英、法、德、意、比、葡、西在非洲著手建立既有共同點、又各具特色的殖民統治機構和殖民地經濟製度,給非洲人民帶來了從未有過的苦難。
一、列強瓜分非洲的序幕
非洲是歐洲列強入侵最早的大陸,但到1876年時,被侵占的領土遠在其他各洲之下。據蘇潘統計,當時澳洲被占領土為100%,亞洲為51.5%,美洲為27.5%,而非洲僅及10.8%。在非洲被占領土中,英國為4.1%,法國為2.8%,布爾人為2.4%,西班牙為0.8%,葡萄牙為0.7%。這說明,在非洲殖民事業中起主要作用的是英法兩國。早先曾在非洲占有殖民地和殖民據點的荷蘭、丹麥已經退出非洲,德國和意大利還未真正參與非洲的爭奪。這些被占的領土,除阿爾及利亞和南非較大以外,多為非洲的沿海島嶼、大陸沿岸的小塊殖民地和殖民據點,其中包括西班牙殖民者所占的休達、加那利群島、西撒哈拉沿岸、費爾南多波島和下幾內亞;葡萄牙所占的馬德拉群島、佛得角群島、亞速爾群島、幾內亞(比紹)、聖多美——普林西比、安哥拉、莫桑比克;英國占據的塞拉利昂、岡比亞、黃金海岸、拉各斯、原屬荷蘭的開普殖民地、納塔爾;法國占領的阿爾及利亞、塞內加爾、象牙海岸、利伯維爾(加蓬)等。這些殖民地和據點分布在非洲沿岸,像一條鎖鏈緊纏著非洲內陸,為後來列強實行野蠻的侵略和分割提供了前進的基地。
非洲與歐洲之間僅隔著地中海,而北非一帶早已卷入南歐地中海經濟區,那末,為什麼歐洲列強到1876年還隻占領非洲很小一部分領土呢?
第一,這與非洲獨特的自然環境和歐洲國家生產力的發展尚不足以克服這些自然障礙有關。非洲北部的撒哈拉大沙漠和南部的卡拉哈裏沙漠,像一道防阻歐洲侵略的自然屏障;而非洲的熱帶病,又給歐洲殖民者從東西海岸滲透到非洲內陸造成了極大困難。據統計,1787——1850年到西非訪問和定居的歐洲人,其死亡率為43.3%;在塞拉裏昂因病死亡的英軍,每年其死亡率為48%,遠高於在印度和西印度的7.5—8.5%。就當時交通工具、技術裝備和醫藥條件而言,歐洲殖民者還缺乏入侵非洲內陸的能力,他們對撒哈拉以南的非洲內陸還一無所知。後來由於科學技術的進步、奎寧的發明,自然障礙不再是不可克服的了。非洲內陸探險的進展,則為歐洲列強侵入內陸創造了便利條件(參見本卷第十章)。
第二,這同歐洲局勢並不穩定有關。1848年的革命風暴、克裏米亞戰爭、意大利獨立戰爭、德意誌統一運動,俄土戰爭,這些事件攪得歐洲動蕩不寧,把列強的主要注意力吸引到歐洲本土。直到俄土戰爭之後,在歐洲才形成政治均勢,出現和平與穩定。正是在此前後,歐洲列強力圖把它們之間的衝突轉移到非歐洲世界,特別是非洲。
兩個新的歐洲殖民國家——德國和比利時出現在非洲舞台上,向英法發出了挑戰。早在1861年,比利時國王利奧波德二世就寫道:“海洋衝刷著我們的海岸,世界展現在我們眼前。汽船和電力縮短了距離。地球表麵一切未占用的土地(大多數在非洲),能夠成為我們行動和成功的地域。”從19世紀70年代起,他就積極向剛果河流域擴張,挑起了剛果河危機。統一後的德國逐步轉向新政策,不僅企圖在非洲取得一席之地,而且企圖轉移法國收複阿爾薩斯——洛林的目標,讓它卷入海外領土的競爭。在新的挑戰麵前,英法兩國的政治家也改變了腔調。1852年,英國政府要人迪斯累裏曾說過:“殖民地是吊在我們脖子上的石磨”;而這時英國首相索爾茲伯裏則提出了“英國人要從開普到開羅”的口號,這就是英國對非政策的簡單表述、著名的“二C計劃”的擴張藍圖。列強唯恐在瓜分非洲中落後於人,各種擴張計劃相繼出籠,什麼“二S計劃”、“赤道非洲帝國”、“條頓計劃”等等。於是,在19世紀最後25年內,非洲幾乎被歐洲帝國主義瓜分殆盡。
是什麼力量驅使歐洲列強走上瘋狂瓜分非洲道路的呢?固然,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和非洲內陸探險的重大進展,自然條件已不再成為歐洲殖民者侵占非洲內陸的製約因素;南非鑽石和金礦的發現、蘇伊士運河的開航,也增加了非洲在世界經濟和政治戰略中的重要性。但瓜分非洲的根源不在於此,而是由於從19世紀70年代開始世界資本主義從自由競爭向壟斷的過渡,以及各資本主義國家因發展不平衡而導致對原料產地、銷售市場和投資場所的激烈爭奪。茹·費裏這類帝國主義政治家比那些為瓜分非洲進行辯護的社會達爾主義者、種族主義者的解釋更坦率、更令人信服,他說:“法國總嫌資本太多,所以大量地向國外輸出,事實上這個偉大國家輸出的資本是以億萬法郎計算的;我說,法國是如此富裕,有理由從這方麵來考慮殖民地問題。但是,先生們,這個問題另外還有一個重要方麵,比我上麵提到的更重要得多。殖民地問題,對於由工業性質本身所決定必須大量輸出產品的國家來說,是個市場問題。在歐洲各項工業遭到危機的時候,開辟一個殖民地就是開辟一個市場。”壟斷資本家所要的是獨占的、排他的殖民地市場(包括投資、銷售和原料市場),這就是當時瓜分非洲和世界的經濟和政治根源。
自1873年世界經濟危機後,歐美列強逐步向壟斷資本主義階段過渡,加緊了爭奪世界領土的步伐。正當此時,比利時國王利奧波德(1865—1909)作為金融壟斷組織的代理人,已著手實行征服非洲剛果河域的計劃。為了掩蓋他的野心,1876年9月,在比利時首都布魯塞爾,召開了所謂國際地理學會議。參加此會的有比利時、英國、法國、德國、意大利、俄國、葡萄牙、奧匈帝國、美國的地理學家和探險家。他們借口討論“開化非洲所應當采取的最好方法”,結果是成立了國際中非考察與文化協會(通稱國際非洲協會)。利奧波德在此次會議上致開幕詞,談到會議的主旨在於鼓動列強對非洲發動一次新的十字軍遠征,他說:“打開地球上唯一尚未進入的地區,並使之文明化,衝破籠罩著當地全體居民的黑暗,我敢大膽地講,這是一次十字軍遠征,而這個遠征與我們這個進步時代是很相稱的。”國際非洲協會的總部設在布魯塞爾,各國都成立了分會,紛紛派遣人員到非洲進行探索工作。以這次會議為標誌,非洲的內陸探險就直接同帝國主義瓜分非洲聯係在一起了。當時,除英、法、葡、比、德、意等國注目於非洲的殖民地爭奪之外,美、俄、奧匈也想插手非洲。英國並未成立分會,因為英國殖民主義者在非洲已占優勢。
在利奧波德的指使下,比利時分會的活動最為積極。1878年11月,利奧波德糾集一批比利時和外國的資本家,成立了所謂上剛果研究委員會,籌措巨款,將它變成一個實行殖民侵略的壟斷資本合股公司。1882年前後,利奧波德起用著名的非洲探險家斯擔利,來實現他和上剛果研究委員會的侵略計劃。還在1878年初斯坦利剛從非洲回到馬賽,就被利奧波德招到門下。斯坦利奉命重返非洲(1880——1884),去剛果河流域開辟殖民地。他率領一批冒險之徒,先去桑給巴爾,然後潛回剛果河口,溯河而上,直達剛果盆地。斯坦利一行對土著酋長威逼利誘,騙得400多項“條約”,又建立22個商站和殖民據點。借以作為國際剛果協會占有剛果盆地的依據。
然而,法國殖民軍也已在布拉柴的率領下控製了剛果河北岸和河口一帶。1881年底,當斯坦利回到剛果河下遊時,他發現了北岸的法國國旗,那裏後來建立了布拉柴維爾城。斯坦利隻好在南岸安營紮寨,後來就建立了利奧波德維爾(今金沙薩)。1882年,布拉柴在剛果河下遊從土著酋長手上騙得的“條約”經過法國政府批準,當地就變成了法屬剛果殖民地。於是,在剛果河下遊地區,不僅出現了法國與比利時之間的矛盾,同時還引起了英國和葡萄牙的爭奪。1884年的英葡條約承認葡萄牙在剛果河口的主權,英國在該地區也享有商業權益。這個條約又引起法、德、比、美諸國的強烈反對和抗議。剛果問題在國際上的連鎖反應,便成了召開一次解決非洲問題國際會議的直接理由。
到19世紀80年代初,不僅所謂剛果問題在列強間引起了危機,而且在非洲其他地區也因列強從70年代中葉以來的擴張而出現了複雜的局勢,隱藏著潛在的和公開的衝突。
在南非,英國為了壟斷鑽石和黃金生產,加快了擴張的步伐。1871年,它吞並了鑽石產區西格裏誇蘭;1877—1879年奪占東格裏誇蘭;1879年滅祖魯王國;1877年英軍突襲比勒陀利亞,宣布兼並南非共和國,但在第一次英布戰爭(1880—1881年)中被擊敗。1882年,布爾人向貝專納擴張,引起英布之間的激烈角逐。1884年,德國宣布兼並西南非洲。英國對此極為不安,擔心德國人和布爾人的進一步擴張,會使兩者連成一片,橫斷英國入侵內陸的通道。
在東非,英德矛盾亦趨尖稅。從19世紀60年代開始,德國逐步向英國的這一傳統勢力範圍滲透。柏林會議前夕,德國派卡爾·彼得斯到東非,與烏薩加臘地區的酋長簽訂保護條約,引起了英國的警覺,雙方開始了瓜分內陸的爭奪。
在非洲之角,蘇伊士運河通航以後,紅海南岸的厄立特裏亞和索馬裏就成了列強加緊爭奪的目標。1883年,法國將它早已買得的奧博克及其附近地區變為法屬索馬裏保護國(今吉布提)。1877年,英國同埃及簽訂協定,承認埃及對厄立特裏亞和索馬裏(南至哈豐角)的統治,認為這是英國防禦其他歐洲強國在亞丁對岸獲得立足點的唯一保證。1884年埃軍撤出後,英、法、意等國又開始了新的一輪爭奪。
在北非,1882年英軍以武力鎮壓埃及奧拉比運動,占領了埃及。在英國動武前夕,法軍主力撤往突尼斯,而於1883年將其置於保護國地位。到柏林會議前夕,摩洛哥成了法、德、英、西爭奪的重點。
在西非,德國勢力早已滲入,與多哥、喀麥隆和利比裏亞一直有巨額貿易往來。到1884年,俾斯麥派遣國際非洲協會德國分會頭目納赫蒂加爾等領軍乘艦到西非,先占多哥(7月5日),後占喀麥隆(7月15日),強迫兩地酋長接受德國保護。英國也急於搶占喀麥隆,但海威特比德國人遲到了一步。德國還打算侵入幾內亞,為此法國提出了強烈抗議。
到1884年,歐洲列強爭奪殖民地的矛盾已遍及全非洲,到處都可見到劍拔弩張、橫刀相向之勢。實際上,召開一次國際會議不僅是為謀求剛果問題的解決辦法,而且要調整有關各國的對非政策,謀求分割非洲領土的原則和方案,以消除各國間的衝突和潛在危機,繼續維持列強間在歐洲脆弱的均勢與平衡。
最先提出召開一次國際會議的是葡萄牙首相馬奎斯·迪·博卡熱,其目的在於解決剛果問題。因為1884年6月,由於法、德的抗議,英國國會否決了英葡條約。英國外交部曾對葡萄牙的建議加以阻難,但是葡萄牙未與英國協商,已向有關各國發出了照會。7月初,俾斯麥譴責英葡條約,要求召開國際會議。到1884年10月,法國也同意在柏林召開國際會議,英國隻好同意參加。
有關各國經過協商,決定由德國宰相俾斯麥充當調解人,召集各國代表在柏林舉行會議。會議從1884年11月15日開始,至1885年2月26日結束,曆時104天,與會國有英國、法國、德國、比利時、荷蘭、葡萄牙、意大利、奧匈帝國、西班牙、俄國、丹麥、瑞典和挪威、盧森堡、美國、土耳其等15國。國際剛果協會因尚未得到承認,所以隻派觀察員列席會議。名義上,各國代表均有權參與決定國際非洲協會的領土劃分和進一步瓜分殖民地的原則問題,但實際上,一切仍由大國操縱解決。
俾斯麥抓住英、法、比、葡等國在剛果河流域的矛盾,以調解人和會議東道主的身份,為德國在非洲的擴張鋪墊基石。他在柏林會議開幕詞中說:“召開本次會議的帝國政府相信,所有受到邀請的政府都希望,通過同這一大陸內地的貿易,向居民提供學習條件,對宣傳有益知識的傳教會和各種事業進行鼓勵,以及準備消除奴隸製度,尤其是取締販賣黑人等方式,使非洲土著與文明相結合。”這些冠冕堂皇的外交辭令隱約地道出了與會國瓜分非洲的目的。
柏林會議期間,與會國之間的鬥爭十分激烈。德、英、美等國對剛果抱有野心,但在剛果未占有領土,因而強烈主張在剛果河流域、尤其是在剛果河口地區實行自由貿易。法、葡因在剛果占有領土和權益,它們極力反對該地區實行自由貿易。
利奧波德善於審時度勢,在幕後操縱談判。他指使熟悉剛果情況而在開發剛果時起過重要作用的比利時代表團秘書班寧多方聯係;美國代表團中的國際剛果協會代理人斯坦利和桑福德在各國之間穿針引線。他們一再保證,國際剛果協會主張在剛果地區實行自由貿易,因而利奧波德的計劃得到了德、英、美等多數與會國的讚許和支持。這些國家認為比利時國小力弱,與其將剛果交給法、葡,還不如由利奧波德來統治更好些。這樣,利奧波德在鷸蚌相爭中得利。
俾斯麥在剛果問題上采取了促成法比妥協以抵製英葡結盟的策略。他聽任利奧波德利用列強間的矛盾在會外進行交易。起初,法國代表提出了對剛果河整個右岸以及左岸部分地區的占領要求。俾斯麥反對這一要求,英國也不同意。在德英兩國的壓力下,法國代表被迫撤回原議,承認國際剛果協會對剛果河地區的領土權利,隻要求在協會可能出賣這塊領土時給法國以優先購買權;協會則同意法國占有剛果河以北和以西地區,惟剛果河口除外。至於葡萄牙,協會則同意它占有剛果河口南岸,並保有北岸飛地卡奔達,但須將河口以北36公裏地區劃歸協會所有。
會議期間,協會先後與英、意、奧匈、西、俄、瑞、挪、丹、比諸國達成協議。這些協議的內容大致相同,即各國承認國際非洲協會對剛果的主權,但協定中並無“國際共管”的約束條件。這樣,利奧波德便把剛果盆地變成了個人占有的所謂“自由邦”。
1885年2月16日—24日,柏林會議討論並通過了《最後議定書》,共計38條。第一章《關於在剛果河流域及其河口和周圍國家自由貿易的共同聲明》宣布,所有國家在以下地區享有充分的貿易自由:(1)剛果河及其盆地的整個境內,(2)自南緯2度30分線延伸至洛熱河河口的大西洋海區內,(3)剛果河盆地以東延伸至印度洋,自北緯5度往南至讚比西河河口;同時規定,所有運至該地區的貨物免繳入境稅和過境稅,任何在前麵所標地區內享有或將享有最高權的國家不應在該地區實行壟斷和享有特權。第四章《關於在剛果河航行的議定書》中規定,在剛果河及其所有河汊和支流上的航行,對所有國家的商船應該是完全自由的。這些條款表明,列強承認利奧波德的剛果自由邦,無非是沿用傳統的資本主義自由貿易的旗幟,先向非洲的心髒部位開刀,力圖將中部非洲(從大西洋岸邊直至印度洋沿岸地區)分割肢解。
柏林會議集中討論了進一步瓜分非洲的原則,即《在非洲大陸沿岸地區占據的領土被認為有效而必須具備的重要條件的共同聲明》。第六章載明:“今後占據在其領土以外的非洲大陸沿岸地區某領土的國家或迄今沒有這類領土而即將獲得這種領土的國家,應該向本議定書的簽字國呈送與此有關的相應的文件和聲明,以便使後者在必要時有可能申述自己的要求”。同時,在各自占領的地區,“確保建立一個足以保護他們的既得權利”,“保護貿易和過境自由的永久權”。這就是列強彼此瓜分並互相承認其占領非洲領土的原則,即所謂“有效占領”原則。這在世界曆史上是空前絕後的,它標誌著帝國主義時代列強瓜分世界領土的特征。但是列強之間的瓜分,又是按它們各自的實力來確定的。
柏林會議是一次赤裸裸地瓜分非洲的會議,它標誌著瓜分非洲的序幕已經結束,高潮已經到來。
二、大角逐和大抗爭
1876—1884年,西方列強在非洲所占殖民地與全非洲麵積的比例,已由10.8%增長到25%;而柏林會議後的15年,即到1900年時,則猛增到90.4%。在瓜分非洲的高潮中,一方麵是帝國主義國家的大角逐,另一方麵則是非洲人民的大抗爭。
柏林會議之後,根據“有效占領”的原則,從紙麵上瓜分非洲締結協定成為最緊迫的任務。在瓜分非洲中有兩類協定:一是歐洲列強同非洲的國王、酋長、首領締結的協定,二是歐洲列強之間締結的協定。前一類協定是後一類協定的依據和討價還價的砝碼。柏林會議一結束,俾斯麥便於1885年3月率先宣布烏薩加臘地區為德屬東非,其根據就是彼得斯與當地酋長簽訂的協定。1886年,英德簽訂了第一個瓜分東非的協定,英國承認德國對上述地區的占領。
屬於前一類的非一歐協定又分兩種。一種是非洲當權者同所謂歐洲民間組織如探險隊、貿易公司、傳教會等簽定的協定。在瓜分非洲期間,歐洲列強的代理人,例如斯坦利、布拉柴、納赫蒂加爾、彼得斯、盧加德等,都以探險家、商業公司、傳教會的名義,帶著一小隊武裝,深入非洲內陸,以武力脅迫和誘騙各地的非洲首領簽訂各種協定。這些協定,是以含糊其辭的聯盟、保護的名義,在非洲人不知真情的條件下締結的。1888年英國和洛本古拉締結的莫法特條約和拉德租讓權就很典型(參見本卷二十八章)。歐洲列強之所以讓商業公司、探險協會出麵締約,是為了減少風險和開支,一旦這些協定生效,或沒有遇到其他列強的幹預,便被各自的政府接管。德國東非公司、英國皇家尼日爾公司、東非公司都最終把自己的領地轉交給了政府。另一種是非洲國家政府同歐洲國家政府之間締結的協定。歐洲列強往往利用非洲國家的統治者企圖加強對自己的諸侯(或附庸國)的統治,或者為使自己在對另一個歐洲國家或非洲鄰國的關係中處於有利地位,誘騙他們締結協定,將其置於自己保護之下。例如,1889年意大利同剛剛繼位僅40天的埃塞俄比亞皇帝孟尼利克簽訂了《永久和平友好條約》(即《烏查利條約》),並根據對第十七條的篡改,宣布埃塞俄比亞為其保護國(參見本卷第二十三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