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格裏布的被瓜分與反抗運動(3 / 3)

法國人的步步進逼和摩洛哥統治者的妥協投降政策,使摩洛哥舉國激憤,部落和山地人民拿起武器抵抗法國入侵,打擊賣國的素丹政權。1908年,部落武裝進逼首都非斯,素丹阿卜德·阿齊茲潛逃,其弟哈費德繼位。

哈費德仍然對法國和西班牙采取妥協立場。他承認前素丹對列強的一切條約義務,1910年以摩洛哥全部關稅作為擔保,接受了法國一億法郎的新貸款,使摩洛哥經濟更深地受到法國控製。哈費德的賣國政策引起了新的部落起義。1911年4月,部落義軍圍攻非斯城,哈費德向法國求援。5月,法國派出三萬法軍占領了非斯、梅克內斯、馬拉喀什等一些城市。西班牙不甘落後,也派出艦隊開往摩洛哥,登陸部隊在北部各港口登陸。

法國和西班牙的軍事行動再次激化了德法矛盾,引起第二次摩洛哥危機。1911年7月1日,德國向摩洛哥的阿加迪爾港派出“豹子”號炮艦,以保護德國的商業利益。德國聲稱,法軍占領非斯已使阿爾黑西拉斯協議失效。法國外交部要求英國政府對德國采取直接行動,遭到英國的拒絕。但英國警告德國,沒有它的參加,它將不承認對摩洛哥的任何新的安排。德國於是向法國提出了交換看法的建議,法國接受了這一要求。德國這才攤牌,它要法國交出整個法屬剛果以換取它在摩洛哥的行動自由。法國內閣7月17日拒絕了德國的條件。德國企圖以戰爭威脅來使法國就範。在這種情況下,英國的態度起了決定性作用。7月21日,格雷告訴德國駐倫敦大使,英國認為德國的要求是過分的,德國應對它在阿加迪爾的行動作進一步的解釋。與此同時,英國財政大臣勞合·喬治聲明:如果英國的利益“由於被忽視而受到損害……這種代價換來的和平,對於一個偉大的國家來說將是無法忍受的恥辱”。勞合·喬治雖然沒有直接提到德國或摩洛哥事件,但他話中所含對德國的警告意味是清楚的。在英國的壓力下,德國被迫退讓,和平暫時得以維持。但德國感到其尊嚴受到了傷害。接著幾周,法德之間進行了艱苦的討價還價,有兩次談判差點破裂,最後還是由於9月份德國國內出現財政危機才加速了和平解決的進程。1911年11月4日,法德雙方簽署《關於摩洛哥的專約》和《關於兩國在赤道非洲的專約》,德國保證法國在摩洛哥“完全的行動自由”,法國則同意把法屬赤道非洲的一部分土地讓給德國。1912年3月30日,法國強迫摩洛哥素丹訂立《非斯條約》,摩洛哥淪為法國的保護國。

同年11月,法國和西班牙簽訂條約,法國將摩洛哥一部分地區割讓給西班牙。這樣,法國和西班牙殖民主義者共同瓜分了摩洛哥。

六、摩洛哥人民反侵略鬥爭的持續發展

法國在摩洛哥的保護統治基本上沿用它在突尼斯的那一套辦法。摩洛哥名義上保留了素丹和自己的一套行政體製,但實權卻操在法國總監、民政監督和土著部落的軍官們手裏。法國總監直接管理外交和軍事,有權製訂法律。摩洛哥素丹對城市裏的每個帕夏和鄉村裏的每個卡伊德的位置提出三名候選人,再由法國總監從中挑選一人擔任,被選中的大多是那些甘心情願效忠法國殖民當局的人。帕夏、卡伊德和謝赫負責為殖民者征收賦稅,他們可以給自己留下一定比例(卡伊德一般留6%、謝赫留4%)。一些部落還保留有原來選舉產生的機構,但已沒有什麼實際作用。1912年9月,非斯建立了谘詢會議,管理市政事務,1914年谘詢會議改為市政府。其他城市的市政府也隨之建立起來。市政府成員由殖民當局任命,由法國人和當地封建主和買辦代表人物共同組成。事實上,摩洛哥全國差不多都處在軍事當局的管製之下。

在摩洛哥的法國公民享有各種特權,不受摩洛哥政府管轄。其中大部分是商人、官吏和公司職員,1912年他們成立了一個特別機構——工商署,其成員通過選舉產生。

殖民者在摩洛哥也像在阿爾及利亞和突尼斯一樣大肆掠奪土地。到1913年,10萬公頃以上最好的土地屬於外國人所有。主要的占有者是法國和德國的企業主和阿爾及利亞的大財主們。由於外國人占有的土地太多,摩洛哥政府被迫在1914年頒布法令禁止轉讓村社土地。但禁令並未起多大作用,土地掠奪照舊進行。1916年,殖民事務委員會成立,負責把摩洛哥土地分配給法國殖民者。到1918年,歐洲人占有的土地已達17萬公頃。

法國對摩洛哥的占領遭到了摩洛哥全民族的抵抗。非斯條約簽訂後不到一個月,即1912年4月,非斯城的摩洛哥居民和駐軍就發動了起義,不久被法軍鎮壓。5月,部落起義軍又打到非斯城郊,8月間還一度收複了馬拉喀什。法國殖民者在8月12日廢黜了越來越不易駕馭的哈費德,選擇優素福來取代他。法國殖民軍用新素丹的名義與起義軍作戰,用極為殘忍的手段對付摩洛哥人民,大肆燒殺虜掠,在一些地區甚至動用大炮剿滅摩洛哥人。在這樣險惡的情況下,摩洛哥人民仍然堅持鬥爭。法國侵略者遭到很大損失,僅在1912—1915年間就花費了10多億法郎軍費。法國在摩洛哥的傷亡人數連同在法軍中服役的阿拉伯人在內,共達4萬人之多。

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後,摩洛哥人民繼續進行抵抗鬥爭。最初法國曾從摩洛哥抽調軍隊去德國前線,但山區部落起義聲勢日益浩大,建立起了不受法國統治的國中之國。法國後來不僅再也不敢從摩洛哥抽調軍隊,還不得不從法國國內、突尼斯和西非調來補充軍隊,摩洛哥實際上已成為法國的第二戰場。法國報紙定期刊登來自摩洛哥前線的消息。直到大戰結束後,法國才把部落起義鎮壓下去。

七、一九一一至一九一二年的意土戰爭

和利比亞淪為意大利殖民地

意大利對利比亞的覬覦由來已久。早在1838年,馬誌尼就說過:“北非必須屬於意大利。”在英國控製埃及和蘇伊士運河、法國占領突尼斯的情況下,意大利人發現“自己處在地中海的死點而沒有一個喘息的空間了”。從19世紀80年代開始,意大利已把利比亞視為“喘息空間”和進一步向非洲內陸擴張的潛在基地;同時看成一個理想的殖民移居地,以解決它在19世紀後半葉不斷增長的人口問題,特別是落後的南部地區的人口問題。當時,意大利在利比亞的勢力並不比其他一些歐洲國家強大。以貿易為例,利比亞當時主要的外貿夥伴是英國。1886年,利比亞進口的1/4來自英國,僅有1/6來自意大利。為改變在利比亞的地位,意大利以鼓勵移民移居利比亞、派出商人、傳教士和勘探人員來利比亞活動等手段積極擴展自己的勢力。

利比亞礦產資源本來十分豐富,但由於生產力水平低和土耳其政府不重視發展利比亞民族經濟而一直沒能得到很好的勘探和開發。意大利勘探人員在利比亞相繼發現了煤、銀和白堊等礦物,這些發現更刺激了意大利占領利比亞的欲望。

法國在利比亞再次成為意大利的競爭者。1881年它把突尼斯變為保護國後,就企圖進一步兼並的黎波裏塔裏亞。但法國的這個企圖遭到歐洲列強的一致反對。1887年,英國、意大利、奧地利和西班牙簽訂了一係列維持地中海現狀的協定,目的是想阻止法國對利比亞采取行動。意大利表麵上讚成維持現狀,背地裏卻一麵加緊進行外交活動,以謀求列強在利比亞問題上支持自己;一麵繼續加緊對利比亞的經濟滲透。意大利在利比亞的勢力迅速發展起來。到1900年,意大利運往利比亞的貨物總噸數已是英國的兩倍,法國的四倍。羅馬銀行是意大利在利比亞進行經濟滲透的先鋒,它積極參與在利比亞的投資,1907年在的黎波裏開設了在利比亞的第一家分行,三年後在班加西和其他12個城鎮開設了分支機構,它還在利比亞辦了一份名為《的黎波裏經濟學家》的刊物。1900年和1902年,意大利和法國簽署協議,意大利承認法國對摩洛哥的要求,而法國則承認意大利有權擴大其對的黎波裏塔尼亞和昔蘭尼加部分的影響。意大利這時出現了一個以恩裏科·卡雷蒂尼為首的新的有影響的殖民主義團體,他們竭力鼓吹意大利應吞並利比亞,並通過議會講壇和報紙宣傳其觀點,他們還得到了羅馬銀行財政上的資助。

意大利對利比亞的野心遭到了土耳其的強烈反對。1856年的巴黎條約曾保證尊重奧斯曼帝國的獨立和領土完整,1878年的柏林條約和後來的海牙會議都重申了這一保證。但意大利卻不顧這些保證,決心占領利比亞。

1911年9月第二次摩洛哥危機爆發,意大利認為這是武裝入侵利比亞的絕好時機。它決定不給任何可能發生的外來幹涉留有時間,於9月25日向土耳其發出了最後通牒,事前甚至沒有同它的歐洲盟國商量,更沒有理睬青年土耳其民族主義者的一再警告。四天後,意大利拒絕了土耳其提出的談判要求,派軍侵入利比亞,很快占領了的黎波裏、胡姆斯、班加西、托卜魯克和德爾納等地中海沿岸城市,同時派出軍艦封鎖海岸線以防土耳其派軍增援。它還第一次派出飛機參加戰鬥。

土耳其在利比亞的軍事力量較弱,隻有一個師約7000名士兵駐紮在的黎波裏。但是他們得到利比亞人民主要是從內地趕來的阿拉伯和柏柏爾人部落武裝,以及從昔蘭尼加西部落來的塞努西教團武裝力量的大力支持。土利聯軍進行了頑強的抵抗。在10月23日的黎波裏郊外戰鬥中,意大利遭到失敗。11月在班加西郊外的三次重要戰鬥中,意軍又敗北,被迫撤回市內。德爾納的土軍得到了安瓦爾帕夏和基馬爾率領的土耳其軍和塞努西教團軍隊的增援。在托卜魯克,阿拉伯人和意大利人發生了兩次重要遭遇戰。在1912年7月17日的戰鬥中,意大利軍隊指揮官薩爾沙被殺。近東和北非各國人民也發起了聲援利比亞人民的運動,給予利比亞抵抗力量以大量的物質援助,還派出自願人員直接參加戰鬥。侵略軍始終未能深入利比亞內地。利比亞人民抵抗侵略的頑強程度完全出乎意大利的預料,它隻得不斷向利比亞增派軍隊。到1911年底,在利比亞的意大利軍隊已增加到9萬人;1911—1912年間,用掉的戰費達8億裏拉。

1912年7月,土耳其由於麵臨著巴爾幹半島各國人民反抗鬥爭的重新爆發和國內的動亂,被迫於1912年10月18日和意大利簽署了洛桑和約。盡管條約並沒規定意大利對利比亞享有主權,但由於土耳其允諾召回軍隊和交職人員,這就等於把利比亞讓給了意大利。

八、利比亞人民反對意大利侵略的鬥爭

洛桑和約後,利比亞人民對意大利侵略的抵抗進入了一個新階段。

在抵抗意大利侵略的鬥爭中,塞努西教團起著重要作用。該教團以其創始人穆罕默德·伊本·阿裏·塞努西的名字命名,最初反映了人民群眾對土耳其統治的情緒。20世紀頭10年,他們在撒哈拉沙漠地區進行了多次反對法國殖民主義的鬥爭。意大利人侵入利比亞後,塞努西教團又把予頭對準了意大利人。1913年春,教團首領發表宣言,反對把的黎波裏轉讓給意大利人。宣言說:“我們憤怒地拒絕任何依賴歐洲人的主張,我們永遠不會自輕自賤到去考慮什麼好的奴隸製與壞的奴隸製之間有什麼區別,我們是自由人祖先的後代。我們將證明我們無愧於他們。需要我們流多少血,犧牲多少生命,我們就流多少血,犧牲多少生命,我們將不惜任何代價捍衛我們的獨立,世界上無論什麼也動搖不了我們的決心。”

在阿齊茲·阿裏·馬斯裏、法哈德貝伊、蘇萊曼·巴魯尼以及阿爾及利亞民族英雄阿卜德·卡德爾的兒子阿裏帕夏等人領導下的阿拉伯民族主義運動,在反抗意大利侵略者的武裝鬥爭中也發揮了很大作用。這個運動興起於19世紀和20世紀之交,它反對任何外國勢力對利比亞的統治,爭取利比亞成為獨立的阿拉伯國家。但在洛桑和約締結後,民族主義領導人之間發生了分裂,多數人認為該條約對利比亞有利,保證了利比亞的政治獨立;以蘇萊曼·巴魯尼為首的少數人則認為,利比亞的真正獨立隻有在戰勝意大利人後才能實現。

意大利利用土耳其軍隊撤退之機,向內地推進。1913年5月16日,意軍向德爾納以南的塞努西教團的軍隊發動進攻,但遭到慘重失敗。這是土軍撤退後利比亞人和意軍的第一次大規模戰鬥。但意軍在德爾納、班加西和的黎波裏幾條戰線突破了利比亞人的防線,向內地推進,到1914年初已占領費讚的一些綠洲。意軍深入沙漠腹地,孤立駐軍於各個綠洲,造成交通聯絡不便和供應困難,這為塞努西教團的軍事反擊創造了良好的時機。1914年8月26日,在塞義德·薩菲丁的指揮下,他們殲滅了一支意軍供應縱隊。日後意軍接二連三遭到抵抗力量的重創,不得不宣布從費讚地區撤退,龜縮於沿海幾個據點。

1915年4月,利比亞起義軍在錫爾特地區的卡拉達比阿再次擊敗意大利軍隊。接著,塞努西教團首領和部落謝赫們在阿傑達比亞和昔蘭尼加建立了政權。但是,解放運動內部的團結並不穩固,各部落的謝赫、的黎波裏塔裏亞的封建主與塞努西教團互相敵視。的黎波裏塔裏亞的拉馬丹·蘇韋希亞反對薩菲丁,並迫使他離開了的黎波裏塔裏亞。與此同時,塞努西教團內部領導人之間也出現了不和。內部的不團結極大地削弱了利比亞人民反抗意大利侵略的鬥爭,並使解放運動一度低沉。

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意大利在歐洲戰場上吃了敗仗,利比亞的解放鬥爭再度高漲。在德國和土耳其的支持下,塞努西教團的軍隊進攻埃及的英軍陣地。1916—1917年間,意大利、英國和伊德裏斯舉行和談,簽訂協議,停止了軍事行動。意大利承認昔蘭尼加未被占領地區在伊德裏斯·塞努西統治下實現獨立。同時,伊德裏斯·塞努西還和英國人達成協議,答應釋放全部英國俘虜,恢複與埃及的貿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