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推進麥克裏恩的擴張事業,1843年,英國政府接管黃金海岸的堡壘、要塞和居留地,由一名軍官治理,對塞拉利昂總督負責。1850年,黃金海岸脫離塞拉利昂,建立獨立的殖民政府,總督由英王任命,為黃金海岸最高長官;其行政委員會由有關官員組成,為總督谘詢機構;立法委員會也由有關官員組成,在殖民大臣同意、總督批準的條件下,有權製定法律。隨著管轄權的移交,英國在黃金海岸的擴張進入新階段。
1844年3月,英國政府同沿海八個邦國的酋長簽訂條約,規定毗鄰英國碉堡與居留地的邦國和地方的酋長承認英國的行政和司法權力;諸如綁架、謀殺、搶劫及其他違法犯罪行為都要受到女王司法官員和各地區酋長的審訊。這一條約成為英國統治黃金海岸保護國的法律依據。
1850年,丹麥人退出黃金海岸。早在17世紀丹麥人已在黃金海岸立足,到19世紀上半葉仍擁有以阿克拉的基督堡為中心的一些碉堡,並同毗鄰的阿克瓦皮姆和阿基姆等酋長國建立了類似保護的關係。丹麥堡壘地處阿克拉以東沿海,土地貧瘠,交通不便,熱帶作物種植和黃金貿易的開展都十分困難,維持堡壘的花銷已成政府沉重負擔。因此,隨著英國的擴張,丹麥人決定完全撤離。1850年3月,英國以1萬英鎊的代價買下了丹麥人的全部堡壘,其中主要有奧蘇、凱塔、鐵西、寧戈和阿達等地的堡壘,阿克瓦皮姆和阿基姆也成為英國保護地。英國勢力從此擴張到阿克拉以東沿海。
1872年,英國取得荷蘭所屬要塞和堡壘。19世紀上半葉,荷蘭曾擁有埃爾米納、沙馬、塞康弟、布特裏、摩裏、科曼廷、阿帕姆和阿克拉等地的碉堡。英荷兩國的堡壘和保護地犬牙交錯,嚴重阻礙英國的殖民活動。英國征收貿易稅以爭取財政自給的計劃,因荷蘭人不予合作而破產。荷蘭堡壘所在地、特別是埃爾米納,是阿散蒂人取得武器彈藥及各種生活必需品的基地。在沿海的軍事行動中,埃爾米納鎮居民總是阿散蒂人的可靠同盟,英國割斷這一聯盟的各種圖謀均告失敗。此外,由於阿散蒂人同芳蒂人矛盾重重,致使埃爾米納同芳蒂人之間的戰爭和糾紛連綿不斷,使沿海的安定受到幹擾。因此,英國決心解決荷蘭人的堡壘問題。1867年5月,英荷雙方達成協議,以埃爾米納附近的甜河為界,通過堡壘交換,實現各管一段。但列入交換名單的柯門達等英國堡壘所在市鎮的居民不願接受荷蘭人的管轄,並終於導致埃爾米納人同芳蒂人之間的戰爭。交換計劃頓成泡影。1869年,英國同荷蘭就荷蘭將堡壘轉讓給英國的有關事宜進行談判。1871年2月,英荷兩國在海牙簽訂轉讓協定;翌年,互換批準書,並完成堡壘移交。整個黃金海岸沿海從此成為英國的保護地。這就為兼並阿散蒂、進占北部領土奠定了基礎。
英國的擴張受到黃金海岸人民的英勇抵抗,阿散蒂人的抗英戰爭就是其中的光輝篇章。19世紀70年代前的黃金海岸,存在著非洲各族同殖民者的矛盾、非洲各族內部的矛盾、殖民列強之間的矛盾以及廢止奴隸貿易之後產生的各種矛盾。阿散蒂人的抗英戰爭就是在這種錯綜複雜的形勢下展開的。
阿散蒂人反抗英國殖民侵略的首次戰爭發生於19世紀初。戰爭的近因是英國蠻橫幹預黃金海岸各族的內部事務。阿散蒂王起兵追捕作為臣屬的兩位西阿辛人首領克瓦庫·阿普泰和克瓦多·奧迪布,兵臨沿海。兩位首領逃往英國阿諾馬博堡,後又至英國總督駐地海岸角堡,請求庇護。英國駐黃金海岸總督托倫上校當即表示,要采用調停方式或武力手段保護他們,並立即帶領海岸角堡官兵修築工事,準備戰爭。阿諾馬博堡指揮官懷特命令城鎮進入戰爭狀態,並派兵占領通往城鎮的各險要地方,同時以調解為名爭取時間,並進行威脅,聲稱任何武裝力量如進入英軍大炮射程之內,將毫不猶豫地開炮轟擊。
1807年6月14日,英國組織兵力襲擊阿散蒂軍在埃加的一個哨所,阿散蒂人同英國人的正麵衝突從此開始。戰鬥主要在阿諾馬博堡進行。6月15日,阿散蒂軍擊敗進攻哨所的英軍,冒著英國大炮的轟擊,占領阿諾馬博鎮,圍困阿諾馬博堡壘。堡壘守備隊有官兵29人、大炮10餘門,此外還有一些公司奴仆。阿散蒂軍隊對堡壘各大門進行多次攻擊,直衝到堡壘牆根,但由於裝備較差,傷亡慘重,未能攻克。阿散蒂軍擬於6月17日晚實施總攻。此時堡壘中的殖民官兵已傷亡大半,指揮官懷特身中兩彈,危在旦夕。守備隊彈盡糧絕,孤立無援,士氣低落,因此托倫指示堡壘懸掛白旗,停戰求和。阿散蒂人接受英國的和談要求,雙方達成一項未見諸文字的臨時協議:根據征服者的權利,包括海岸角及其毗鄰城鎮在內的所有城鎮均屬阿散蒂國家,英國公司可保有堡壘所在城鎮的司法權,為此總督承認阿散蒂王有征收地租的權利,並願交清所欠租金,海岸角鎮居民則應向阿散蒂王納貢。之後,總督和阿散蒂王瓜分了避居阿諾馬博堡的難民,並將他們賣至美洲為奴。7月初,阿散蒂軍向東移動,10月至溫尼巴,後因天花流行而撤回庫馬西。
1811年和1814年,阿散蒂兩度進軍沿海,將芳蒂族區作為一個省並入阿散蒂國家。1817年5月,英國遣使庫馬西,在承認阿散蒂對沿海地區的領土主權的條件下,雙方於9月簽訂條約,宣布和平。
英國殖民者拒不遵守1817年條約,遂使爭端迭起。1820年3月,英王代表杜波伊斯同阿散蒂王簽訂新約,載明英國政府同意阿散蒂王對芳蒂族領土的主權。但英國殖民當局不批準新約,並決心摧毀阿散蒂國家。他們認為,這雖然需要金錢和時日,但可使貿易穩步增長,且勝利是毫無疑問的。1822年,總督麥卡錫到達黃金海岸,準備戰爭。他集中加強海岸角、阿克拉、阿諾馬博和狄克斯科夫等地堡壘火力,組織和調集殖民軍數百人、皇家民兵隊和土著部隊各數千人,並在促使荷蘭人嚴守中立的同時,將沿海各族拉入反阿散蒂同盟。他在給巴瑟斯特的信中信心十足地稱:“阿散蒂人同從阿波羅尼亞至(沃爾特河)的整個沿海居留地的聯係全部被切斷,他們得不到任何武器彈藥的補充,甚至連生活必需品(食鹽)也無法獲得。”
1823年2月下旬,麥卡錫派兵襲擊鄧克瓦的阿散蒂人,結果落入伏擊圈。殖民軍死傷45人、失蹤4人。一次新的大規模戰爭的序幕拉開了。
1824年1月,阿散蒂軍主力萬餘人,從西線向南推進,直趨沿海。麥卡錫率軍阻遏,1月21日到達恩沙曼考的邦薩索村,並在村旁的邦薩河旁集結隊伍,利用俯瞰小河的山巒,以猛烈炮火封鎖河麵。經過激戰,阿散蒂軍強渡邦薩河,殖民軍全線崩潰,麥卡錫喪生,許多重要的殖民官員被打死打傷或被俘。整個戰鬥打死殖民軍官兵187人、打傷92人,土著部隊的傷亡未予清查,阿散蒂軍也有大批傷亡。這就是加納史上有名的恩沙曼考戰役。
阿散蒂軍乘勝東進,直逼埃弗圖。埃弗圖地處海岸角以北,是通往海岸角的要衝,扼守此地的有英國殖民軍700餘人、土著部隊5000餘人。4月下旬至5月下旬,雙方展開激烈爭奪,埃弗圖幾度易手,但終被阿散蒂軍占領,英國方麵死176人、傷677人。阿散蒂軍繼續向南推進,圍困海岸角。英國組織殖民軍和土著部隊5000餘人投入戰鬥。丹麥人組織土著部隊數千,參加守衛海岸角,並揚言從側翼進攻阿散蒂。6—7月,戰鬥連續不斷,英方傷亡500餘人。8月,疫病流行,部隊疲憊,為防止丹麥人的襲擊,阿散蒂軍撤退。
1823—1824年戰爭給英國殖民者以沉重打擊,使沿海居民對英國的“保護”失去信心。為消除戰爭的不利影響,英國積極準備新的戰爭。1826年1月,阿散蒂軍萬餘人進入沿海,準備征討阿克拉人。英國組織殖民軍和土著盟軍萬餘人,向阿散蒂軍發動進攻。8月上旬,雙方在托托瓦附近展開決戰。英國具有裝備優勢,阿散蒂人雖一度取勝,但傷亡慘重,終於敗北。1831年,交戰雙方簽訂和約,結束戰爭。
19世紀60年代起,殖民政府開始醞釀進攻阿散蒂本土,並伺機挑起戰爭。1863年,殖民者藏匿兩名阿散蒂逃亡者,經多次交涉仍拒絕交出並準備戰爭。3月,阿散蒂軍南下;5月,攻占阿西庫馬和波比庫馬。6月雨季來臨,阿散蒂人班師回京。1864年,殖民政府集結軍隊,準備遠征阿散蒂。但是,由於大雨滂沱、疫病蔓延,集結於普拉蘇的殖民軍隻得退卻。
阿散蒂人的抗英戰爭沉重地打擊了英國的殖民擴張,推遲了黃金海岸殖民化的過程,成為黃金海岸人民反侵略鬥爭中的光輝篇章,同時也鼓舞和配合了西非其他地區的反侵略鬥爭。
五、英國在尼日利亞的擴張
這一時期,英國在尼日利亞的擴張集中於拉各斯和尼日爾河下遊地區。
為保護英國商人利益,進一步擴大英國勢力,1849年,比克羅夫特被任命為英國駐貝寧灣和比夫拉灣領事。他駐紮斐南多波島,管理達荷美至喀麥隆即聖保羅角至約翰角之間的地區的有關事務。英國政府同尼日利亞從此開始了官方聯係。比克羅夫特曾在非洲活動20年,十分熟悉非洲事務,並對一些酋長頗有影響。他十分關注拉各斯。自19世紀40年代以來,英國商人同約魯巴地區的貿易,特別是棕油貿易不斷增長,拉各斯作為棕油重要輸出港的地位日益重要,同時拉各斯又是內陸奴隸輸出的重要轉運中心。拉各斯的奴隸貿易使內陸的戰爭和奴隸買賣難於終止,使棕油等“合法貿易”難於發展,嚴重損害英國利益,因此英國政府決定控製拉各斯。
19世紀40年代中期,拉各斯發生王位之爭。拉各斯王阿基托耶被其侄科索科推翻,逃至巴達格裏,請求英國援助。1851年11月,比克羅夫特奉命前往拉各斯同科索科談判,以求簽訂一項禁止奴隸貿易、保護英國利益的條約。談判失敗,英國轉而支持阿基托耶。英軍進攻拉各斯,拉各斯人英勇抗擊。1851年12月,在一場激戰後拉各斯被英軍攻克,阿基托耶複位。1852年1月,英國同拉各斯及其毗鄰地區的國王和酋長訂立條約,規定禁止奴隸貿易,有關奴隸販賣的一切設施必須立即拆除且禁止重建;現有奴隸必須移交英國予以釋放;今後如有販奴行為,大不列顛可用武力製止,並嚴厲懲處拉各斯王及酋長們。條約還鼓勵“合法貿易”,拉各斯王及酋長們允許英國臣民在其領地全境自由貿易,並保證不得將任何特權和優惠權給予他國;保護傳教活動,鼓勵其經營產業,建築住宅、教堂和學校,對臣民的信教活動不得幹涉和阻撓。拉各斯及其毗鄰地區實際上已成為英國的保護國。
1853年,英國任命坎貝爾為第一任駐拉各斯和貝寧灣領事,執掌拉各斯有關事務。同年,阿基托耶去世,多蘇木被立為王。在多蘇木統治期間,法國加快了擴張步伐。法國代表團企圖前往拉各斯與多蘇木會談。英國政府決定捷足先登,占領拉各斯。1861年8月,英國迫使多蘇木簽訂條約,割讓拉各斯,並宣布予以占領。1862年,拉各斯及其附近地區被宣布為英國殖民地。弗裏曼被任命為第一任拉各斯總督兼貝寧灣領事。1866年,拉各斯殖民地並入西非殖民地,由塞拉利昂總督統轄,在拉各斯設行政長官和立法會議,掌管當地事務。1874年,拉各斯並入黃金海岸殖民地,由黃金海岸總督統轄,拉各斯設副總督治理。19世紀80年代,拉各斯成為單獨的總督管轄的殖民地。同時,英國不斷向毗鄰拉各斯的地區擴張,先後吞並巴達格裏、帕爾馬、勒基、奧凱奧丹、阿帕帕、伊策基裏、奧格博馬欣、伊傑布羅、伊特布、艾耶散、伊格貝薩、伊拉羅和科托努等地區,使約魯巴地區成為附屬於拉各斯的保護國。
英國在油河地區的擴張困難重重。英國商人已在尼日爾河三角洲和毗鄰地區展開貿易,但作為內地和沿海貿易中介的沿海居民警惕地捍衛著自己的利益,英國行政機構難於立足。1866年,英國在洛科賈設立領事館,任命麥克勞德為領事。領事館遭到非洲人反對和襲擊。由於地處內陸,英國政府無力對它提供保護。1869年,領事館被迫撤銷。英國在這一地區的擴張主要依靠司法權力的擴大。為解決各方在貿易中的糾紛,在舊卡拉巴爾、新卡拉巴爾、布臘斯、奧波博、阿卡薩和貝寧河等地建立了衡平法庭。它是商人和酋長們在協商基礎上建立起來的,由各商行經理、酋長和長老組成,主席由各商行經理輪流擔任。法庭的主要職責是解決債務糾紛,規定應納的各種稅收和費用,保證公平競爭等,並製定相應條規。違反條規者,在當地國王同意的條件下予以懲處。由於這一地區以前缺少法製,隨著時間的推移,非洲人逐漸將所有案件都提交衡平法庭處理,英國人的司法權力隨之擴大。1854年,比克羅夫特甚至通過衡平法院廢黜了博尼王佩普累。1872年,英國樞密院令,授予貝寧灣和比夫拉灣領事司法行政權,同時使衡平法庭合法化、條例化。這種權力的擴張為保護條約的簽訂和油河保護國的建立創造了條件。
六、法國在西非沿海的擴張
拿破侖戰爭使法國在非洲的殖民活動基本停頓。拿破侖戰爭結束之後,法國開始在非洲擴張勢力。法國恢複了向達喀爾派遣移民的活動,與毗鄰聖路易地區的酋長訂立條約,取得土地以開辦種植園。結果,在塞內加爾沿海地區,以聖路易、果雷埃、達喀爾和律菲斯克等城鎮為中心,逐漸形成約有人口五萬的四個殖民區。這就是19世紀初法國塞內加爾殖民地的大致版圖。殖民政府設於聖路易,由法國政府委任的總督統治。殖民地居民有權選舉一名代表參加法國國民議會。法律是根據巴黎發布的各種命令製定的。法國在殖民地推行同化政策,但直至60年代中期,在殖民地總人口15萬人中,取得法國公民權者僅15000人。
第二帝國時期,法國積極推行殖民擴張政策。1854年,果雷埃單獨成立殖民政府,並兼管幾內亞灣沿海各法國殖民點的事務。這使塞內加爾殖民政府能致力於在塞內加爾河流域的擴張。同年,費德爾布任塞內加爾殖民地代總督,翌年升任總督,開始了法國在塞內加爾擴張的重要時期。費德爾布主張武力擴張。他沿塞內加爾河修築堡壘、碉堡和炮台。他能調動的兵力大致為三個步兵營、一個騎兵連、兩個炮兵連和一個工兵排,此外還可以從阿爾及利亞調來軍隊。
法國向北擴張的主要目標是擊敗特拉紮人。特拉紮人在穆罕默德·哈比卜領導下,控製了塞內加爾河下遊航道及其以北地區的樹膠貿易,並同法國人展開了爭奪瓦洛地區的激烈鬥爭。他們要讓法國人滾回法國去。為打敗特拉紮人,費德爾布沿河修築了波多爾、達加納和巴克爾等碉堡,連續三次入侵特拉紮人居住區,終於擊敗特拉紮人,控製了塞內加爾河下遊以北直至卡約爾湖的地區。樹膠貿易權轉讓法國人之手,塞內加爾河下遊航線歸法國掌管。
在東方,哈吉·奧馬爾正擎起聖戰的旗幟,趕走了塞內加爾河上遊的法國人,並號召聖路易的穆斯林同法國人作鬥爭,影響日益擴大。奧馬爾從塞內加爾河上遊向中下遊推進,計劃將法國殖民者逐出塞內加爾。1857年4月,奧馬爾開始圍攻費德爾布修築的梅迪內堡,但因久攻不下,奧馬爾主動撤退(參見本卷第八章)。費德爾布掃清了向東擴張的道路。
費德爾布在向南擴張中首先兼並卡約爾。19世紀中期,法國擬敷設聖路易至達喀爾的電報線,並要求線路通過卡約爾國土。達梅耳馬科杜拒絕法國人要求,法國以此為由發動戰爭。費德爾布從阿爾及利亞和果雷埃等地調集殖民軍2000餘人侵入卡約爾。馬科杜退守卡約爾東部,雖盡力收複山河,但終於失敗。馬迪奧迪奧被法國立為“達梅耳”,為此他將西部部分國土割讓給法國。馬迪奧迪奧投降法國,遭到國人反對,終於被廢黜。拉特—迪奧爾繼任達梅耳,他堅決維護國家獨立,保衛國家領土和主權。1863—1864年,他率領卡約爾軍隊多次同法國殖民軍激戰,然後敗退至毗鄰的巴奧爾和卓洛夫。卡約爾被兼並,由法國政府派專員管理。
1865年,費德爾布在兩任總督之後離任,此時法國已控製今塞內加爾1/3的土地。這些土地大致可分為殖民地和保護地兩部分。殖民地的構成及管轄前已提及。保護地受聖路易總督統轄,由各地法國殖民官員直接管理。保護地居民稱法國臣民,以與殖民地的法國公民相區別。臣民必須遵守法國法律,但某些不與法國律令相悖的傳統法律和習俗仍可保留。臣民無權通過同化成為公民,不得離開居留地,且必須從事無償勞動。
19世紀30年代,法國開始在象牙海岸擴張。這時法國商人已在此從事了幾個世紀的貿易。商人們要求政府與當地首領訂立條約,以實施所謂自由貿易。1838—1842年間,海軍軍官布埃—維約梅茲同幾內亞灣沿岸一些酋長簽訂了一係列條約,獲得了在帕爾馬斯角和象牙海岸的大巴薩姆、阿西尼等地建立設防商站的權利。1843年,法國在大巴薩姆和阿西尼等地建造築壘商站,設立機構,遣送移民。但由於國內政局動蕩和當地非洲居民的反抗,法國這一時期在象牙海岸的擴張較為緩慢。
法國重新在達荷美的擴張始於19世紀30年代末。布埃—維約梅茲根據海軍部命令,巡航幾內亞灣沿海,搜集了有關達荷美的資料。1843年,布埃—維約梅茲出任塞內加爾總督,根據他的命令,法國重新占領維達的法國堡壘。堡壘始建於17世紀,18世紀下半葉由海軍部管理,大革命期間實已放棄。鑒於英國對達荷美的覬覦,法國於1851年同達荷美王簽訂協定,規定保護法國移民,保護法國貿易,鼓勵法國傳教。此外,條約還載明:“為使法國炮台所屬領土保持完整,在其一定範圍內已建造的牆垣或房屋均需立即拆除,並由達荷美王禁止重建。”條約的簽署加強了法國在維達的地位,擴大了法國在達荷美的影響。1857年,法國取得對大波波的保護權。19世紀60年代初,英法在波多諾沃展開爭奪。拉各斯殖民政府圖謀兼並波多諾沃,法國則通過雷吉斯商行使達荷美王德·索幾倒向法國。1863年2月,法國對波多諾沃實施保護。同年8月,在相互補償之後,英法簽署協議,互相保證,對業已確定歸法國保護地政府和拉各斯政府分別管轄的領地不進行任何幹涉。1868年,法國同達荷美簽訂條約,規定“達荷美王將科托努領土連同他在該地的一切權利毫無例外地毫無保留地讓與法蘭西皇帝陛下”。這就進一步擴大了法國在小波波、阿古和波多諾沃的勢力。由於這時法國海軍基地設於加蓬,其餘地區兵力微薄,所以法國在達荷美的屬地歸加蓬最高指揮部管轄,由設在維達的法國領事和波多諾沃等地的副領事處理日常事務。
法蘭西第二帝國在非洲的擴張勾畫出法屬西非殖民地的輪廓,並為法屬西非殖民帝國的創建奠定了基礎。但是,由於隨之而來的社會動蕩,法國在西非的擴張步伐放慢。直至19世紀70年代末以前,法國在西非的殖民活動難於同英國匹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