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非沿海各國(2 / 3)

遣返工作由救濟窮黑人委員會組織。1786年10月,海軍部派遣“大西洋”號,“貝利薩魯斯”號和“弗農”號船到德普特福德裝運移民。但不少人不願遣返,委員會隻得通過地方當局逮捕仍在市街乞討的黑人,並強行將他們塞進船艙。1787年1月,前兩艘船滿載啟航,前往普利茅斯,船隊負責人湯普森上尉和炮艦“恩奧蒂魯斯”號已在那裏等候。同年4月,船隊從普利茅斯出發,船上有移民411人。船隊抵達加那利群島的最大島嶼特內裏費島時,已有14人死亡。

1787年5月,在幾周艱苦的航行之後,船隊到達塞拉利昂河口。這裏屬泰姆奈人的科亞王國的版圖,由一位被稱為托姆王的首領管轄。6月,湯普森上尉同托姆王簽訂條約,以槍支彈藥、鐵劍、帽子、棉織品、珠子、鐵條、煙草和酒等價值59磅的貨物,換得一塊從今蒙羅維亞政府大廈至岡比亞島的沿海長9—10英裏、縱深20英裏的地段,作為居留地。根據夏普的設想,移民們應建立一個平等自由的社會,使被奴隸貿易玷汙的基督文明重放光彩。因此,他將移居地命名為“自由省”,為它草擬了暫行簡章,規定了移民的組織、權利和義務。移民們登陸之後立即樹起英國國旗,搭起簡陋帳蓬,並將居住區命名為“格蘭維爾敦”,以示對夏普的尊崇;然後推舉在德普特福德第一位登船的理查德·威弗為總督,同時選舉了官員。一個小型的社會誕生了。

委員會管理時期的移居地未能發達興旺。移民剛登陸,雨季便隨之到來。漫長的雨季使生產和生活極為困難,且造成大批人員死亡。由於農耕失敗,供給用盡,許多人四處漂泊,自謀生路,居留地人口銳減。1789年,移民、奴隸商人同托姆王的繼承人吉米王發生衝突。1790年,吉米王趕走移民,焚毀格蘭維爾敦,居留地奄奄一息。

夏普取得倫敦一些富商的讚助,力圖重建居留地。1791年,商人們組建塞拉利昂公司,接管了從泰姆親人手中換得的土地,開始了公司管轄居留地的時期。公司由倫敦的董事會領導,董事會選定了一處條件宜人的新定居點,命名為“弗裏敦”。這一時期的移民主要是來自大洋彼岸的新斯科舍人和馬隆人。新斯科舍人原為美國的奴隸,在北美獨立戰爭期間為英國人釋放。他們曾以不同方式幫助過英軍,戰後難於在獨立的合眾國中立足,因此英國將他們安置在美國北部的英屬地新斯科舍,並許諾給予自由和土地。但是許諾未成現實,因此他們的代表前往倫敦,要求給予出路。董事會同意將他們安置在塞拉利昂。這些移民數量不少,1792年1月就有1190人到達塞拉利昂。他們許多人有文化、有技術,是移民的主要部分。馬隆人是逃奴及其後裔。在牙買加,無數不願做奴隸的人們逃離主人,進入叢山,擊退政府軍的攻擊,過著自由人的生活。他們創建國家,逐漸形成具有自身特色的社會。1795年,馬隆人終於被政府軍擊敗。1800年,500餘名馬隆人被運送到塞拉利昂。這些來自美洲、特別是北美的移民建設了弗裏敦,弗裏敦的城市規劃和具有北美風格的建築就是他們留下的曆史遺產。

公司對居留地實行殖民統治。倫敦的董事會掌握決策權,執行權屬董事會任命的總督和官員。移民展開了爭取自治權的鬥爭。公司從一開始在經濟上就十分窘困。由於土地不宜種植出口作物,除少數人從事生計農業外,大部分人不從事農耕,致使公司在農業方麵幾乎未獲分文。在長期的奴隸貿易之後,“合法貿易”難於在短期內興起。1793年開始的英法戰爭使公司船舶常遭襲擊和劫掠,居留地也被洗劫,公司獲利的希望徹底破滅。公司決定對每英畝土地征收一先令地租,結果引發了1800年移民的起義,給公司統治以沉重一擊。不過19世紀初以前公司的統治尚能維持,這主要是由於總督Z·麥考萊(1794—1799年在任)的有效治理。但從19世紀初開始,公司財政已全靠政府津貼,無力管轄居留地。這時移民同泰姆奈人的力量對比已經改變,泰姆奈人的幾次進攻均被擊退,並被逐出弗裏敦附近的城鎮。於是,移民擴張領土,占領了整個半島,在那裏紮下根來。

1807年,英國宣布廢止奴隸貿易。塞拉利昂成了英國海軍基地。被截獲的販奴船隻被帶到這裏,接受混合委員會的審判,並將奴隸釋放。因此,英國政府於1808年接管公司權力,塞拉利昂移民區從此成為皇家殖民地,由總督及其手下官員以英王名義進行統治。

在殖民地時期的最初幾十年裏,殖民地居民大致可分為移民和緝獲釋奴兩類。移民主要由來自英國的釋奴、新斯科舍人和馬隆人組成,而以新斯科舍人為主。他們從事農耕者甚少,大部分人經商或在政府機關工作,有少數人成為手工匠人。由於受歐美文化薰陶,他們有文化,信奉基督教,其生活方式、思想觀念也有明顯的歐美傾向。所謂緝獲釋奴是指先被俘為奴,然後在反奴隸貿易中再次被俘獲釋而成為自由人的非洲人,他們是殖民時期塞拉利昂居民的主要來源。至1815年,殖民地已有緝獲釋奴6000人,其數量已遠遠超過移民。這些緝獲釋奴大多來自西非各地、特別是約魯巴和伊博地區,也有來馬拉維等東非地區的。他們大多按種族集團居於弗裏敦周圍的村子裏,以村為單位,選舉首領,形成具有非洲傳統特色的互助社團。他們以農為業,由於產品價格低下,收入微薄,生活艱辛。部分緝獲釋奴居於弗裏敦,充當歐洲人或移民的家庭仆役,或加入軍隊,成為兵士和勤務人員。在殖民地社會中,緝獲釋奴的地位最為低下,那些“黑色歐洲人”(緝獲釋奴對移民的稱呼)見了他們總是嗤之以鼻。

但是,時光的流逝和經濟的變遷使移民同緝獲釋奴之間的界限逐漸泯滅。不少緝獲釋奴並不安於現狀,他們流入弗裏敦,或從事貿易,積累財富,或進入學校,接受教育,成為同胞中的佼佼者,與移民上層逐漸融合。與此同時,移民和緝獲釋奴中的下層群眾也在長期接觸和交往中混合起來。至19世紀50年代,由歐洲人、黑人移民和緝獲釋奴混合而產生的克列奧爾人終於成為殖民地居民的主體,在英語、葡萄牙語和一些西非語基礎上形成的克列奧語(Krio)成了共同語言,歐非混合文化成為克列奧爾人文化的顯著特色。克利奧爾人同毗鄰的非洲人相比,文化水平較高,擁有各種專門人才,其中還有一些知名學者和傑出人物,他們在政治鬥爭、經濟管理和宗教事務等方麵都具有經驗。克列奧爾人的主要活動是經商,最初以木材貿易為主;至19世紀60年代,由於森林資源銳減,木材貿易衰敗,植物油貿易又應運而生。此外,還有不少人專門從事傳教活動。隨著貿易的發展和傳教活動的展開,他們在西非的政治、經濟和文化中都產生了巨大影響。

三、利比裏亞共和國的形成

在19世紀初的美國,已有20多萬非洲人及其後裔獲得自由。如何清除這些“黑色汙點”,逐漸成為美國社會街談巷議的話題。當時美國流行著黑人和白人不能生活在同一社會的種族主義理論,因此將黑人送回非洲便成為解決黑人問題的基本方案。廢奴主義者希望通過這一方案使黑色居民獲得家園、平等和自由;南方奴隸主希望通過這一方案鞏固奴隸製度;傳教士們希望以此使非洲成為基督的天地;政界要人們看到的則是擺脫黑色夢魘的前景和取得在非洲的利益。1816年12月,由一些顯要人物發起,在華盛頓成立了美國殖民協會。鑒於獨立戰爭硝煙未散,美國政府不便直接參與殖民活動,隻能根據1819年奴隸貿易法向協會提供資助,協會也隻能以安置緝獲釋奴為名,實施在非洲建立居留地的計劃。

1818年,美國殖民協會代表抵達塞拉利昂,計劃在英國殖民地附近選定一處居留地,因為一些美籍非洲人同當地移民已有接觸。但泰姆奈人拒絕出讓土地,協會計劃立即受挫。多虧一位在歇爾布羅島經商的移民從中斡旋,協會才在該島取得臨時居留權。1820年,第一批來自美國的數十名黑人移民在歇爾布羅島登陸。但是,移民不適應當地環境,短短幾月已有許多人死亡,當地非洲人和英國商人也從中作梗,移民隻得轉移至弗裏敦附近福拉灣暫時安身。尋找居留地的航行繼續向南推進。1821年12月,協會代表E·阿伊雷斯和海軍軍官R·F·斯托克頓乘“鱷魚”號輪駛抵梅蘇納多角的一處天然良港,開始就土地轉讓同德族人首領彼得王進行談判。彼得洞悉移民到來的後果,他和首領們拒絕轉讓土地。斯托克頓使用武力威脅,彼得王終於讓步。根據轉讓協議,轉屬移民的土地達13000餘平方公裏,而德族人所得商品的價值卻微不足道。阿伊雷斯以激動的心情向協會報告說,他們僅用價值300美元的貨物就購得一塊價值100萬美元的土地。1822年1月7日,來自福拉灣的移民在梅蘇納多角的一處海灣登陸,並在附近建起主要居民點。從這時起,移民登岸的日子被定為“先鋒日”(即國慶日)。1824年,這塊移居地被命名為“利比裏亞”(Liberia,意為自由之邦),主要居民點則按美國總統門羅的姓氏稱“蒙羅維亞”。

1822—1839年,在利比裏亞的曆史上被稱為初創時期。以蒙羅維亞為中心的移民區,擊退了德族人的幾次進攻,鞏固了居留地,開始了領土擴張,在其他領域也進行了開拓。與此同時,美國一些州的殖民協會展開了獨立的移民運動,在其毗鄰地區相繼建立了大巴薩、西諾埃和馬裏蘭等移民區。殖民協會對移民實行殖民統治,移民展開了爭取自治權的鬥爭,要求通過選舉建立議會和市鎮委員會。結果,1824年通過《格利憲法》,移民取得選舉副代表以下各級官員的權利,但最後決定權仍屬殖民協會代表。至19世紀30年代後半期,殖民協會除保有委任或選擇總督的權利外,其餘權力均由移民行使。這一時期的經濟生活是艱辛的。移民們披荊斬棘,建立農場,但務農難以維生,更難以致富,因此大多數人棄農從商。一些人積累了資本,購買船舶,往返於大洋之上,航行於內河之中,成為富商。文化教育也開始起步,除公立學校外,開辦了教會學校,一些人還遠涉重洋求學美國。1830年,反映移民心聲的報紙《利比裏亞先驅》問世。

1839-1847年,是利比裏亞史上的聯邦時期。利比裏亞在同英法等國的交往中困難重重。英法等國商人拒絕承認移民區官員的權威,否認他們有征稅等權利,認為他們無權阻止歐洲商人同當地非洲居民的貿易。英國商人還要求利比裏亞在購置沿海土地時征得他們同意。利比裏亞控製當地居民的企圖也遭到反抗,衝突事件時有發生。各移民區的發展極不平衡,以蒙羅維亞為中心的移民區基礎較為堅實,其他移民區的根基十分脆弱。不利的生存環境增強了團結意識。1839年4月1日,蒙特塞拉多、大巴薩姆和西諾埃等移民區聯合,組成以蒙羅維亞為中心的利比裏亞聯邦。根據有關法律,聯邦政府設總督一人,由美國殖民協會任命,擁有行政司法權和武裝力量指揮權;設立法委員會,協助總督行使立法權。移民仍享有較大程度的自治。1841年以前,總督一般由白人擔任,1841年以後,具有非洲血統的移民開始被任命為總督。第一位擔任總督的移民是羅伯茨。

聯邦的建立增強了利比裏亞的力量,但它同英國的關係卻更加緊張。雙方圍繞土地和關稅問題展開激烈鬥爭,直至相互捕捉對方船舶。英國漸生鯨吞圖謀。1843年,英國政府致函美國政府,要求說明利比裏亞的地位及其對利比裏亞的政策。美國政府未予明確回答。羅伯茨領導的聯邦立法委員會呼籲美國援助利比裏亞,但美國政府有意延宕。英美的政策激發了利比裏亞的獨立要求。1845年,立法委員會要求美國殖民協會允許利比裏亞獨立。協會猶豫再三,終於在1846年同意利比裏亞聯邦成為獨立國家。同年,利比裏亞公民投票,讚同獨立。1847年7月,立法委員會通過獨立決議。7月5日,召開製憲會議,通過了獨立宣言和獨立憲法,製定了國旗和國徽。7月26日,利比裏亞共和國正式宣布獨立。利比裏亞曆史進入共和國時期。19世紀50年代,蒙特角和馬裏蘭等移民區先後加入共和國。由於南方奴隸主的反對,直至1862年,美國拒不承認這個新共和國。

利比裏亞的獨立憲法是根據資產階級民主原則製定的,其政治體製也基於歐美的政黨製度和三權分立原則。憲法規定,行政權屬普選產生的總統,總統是武裝力量最高統帥。1848年初,羅伯茨宣誓就任第一屆總統。共和國的立法權歸利比裏亞立法會議,它由參眾兩院組成。司法權由最高法院行使。隨著共和國的誕生,出現了兩黨製。真正自由黨(後來成為共和黨)的主要支持者是混血種人。他們或從事貿易,或在政府中供職,擁有相當權勢,過著優裕生活。羅伯茨以後的三屆總統均為共和黨人。老輝格黨(後來成為真正獨立黨)的主要支持者是具有完全非洲血統的黑人。他們是處於被統治地位的多數。由於真正自由黨采取從美洲輸入混血種人以壯大隊伍的政策收效甚微,老輝格黨在人數上的優勢漸次明顯。1869年,老輝格黨人第一次當選總統。1877年以後,真正獨立黨實際上壟斷了政權。兩黨相互歧視。為保證混血種人的利益,共和黨人執政時極力歧視和鎮壓獨立黨人,甚至隻允許混血種人進入利比裏亞學院。獨立黨人掌權後也以其人之道還治其人之身。結果,混血種人同純黑人居民的關係十分緊張,成為曆屆政府難以擺脫的難題。

利比裏亞共和國的經濟經曆了一段繁榮時期。大多數利比裏亞人從事貿易、特別是國際貿易。他們販賣沿海克魯人生產的棕櫚油,銷售製作染料的木頭,用廉價的歐洲商品換取非洲人的黃金和象牙。一些被稱為“商業王子”的大商人在內陸擁有許多商站,他們的船隻穿梭於沿海各國的口岸。許多人經商致富,在首都蒙羅維亞建起高大宅院,過著奢華生活,且有政治地位,成為社會上層。有不少人從事農耕,主要是經營甘蔗和咖啡種植園。利比裏亞的咖啡在19世紀享有世界盛名。部分居民從事生計農業,他們大多是社會下層群眾。到19世紀70年代、特別是80年代經濟危機之後,利比裏亞經濟衰退,財政銳減,被迫大舉外債,逐漸陷於債務束縛之中。

在利比裏亞及其毗鄰地區,居住著瓦伊、馬林凱、格雷博和克魯等族,他們都有悠久的曆史和強烈的民族感情。利比裏亞移民不斷侵占他們的土地,迫使他們背井離鄉。1855年,在帕爾馬斯角就有2000餘格雷博人被逐出家園。在利比裏亞社會中,非洲人的低下地位、沉重的捐稅負擔、經濟機遇的差別、不平等的貿易關係以及移民對非洲人的歧視,更加深了已有的溝壑。結果,移民同毗鄰非洲各族的戰爭和衝突連綿不斷。英法等國往往插手其間,使局勢更加錯綜。曆屆政府都表示了民族團結和睦鄰友好的願望,但基本政策未變,和平難以實現。

獨立以後,利比裏亞民族文化的基本特色日益明顯。在利比裏亞,緝獲釋奴人數不多,自初創時期以來的40年間,進入利比裏亞的這類非洲人僅5722人。他們以民族集團為基礎,形成具有自身特色的社會團體。來自美國的美國—利比裏亞人不僅在政治經濟上居於統治地位,而且對文化的形成和發展施加了決定性影響。因此,利比裏亞文化同塞拉利昂的克列奧爾文化不同,它不是一種完全的混合文化,而是一種具有非洲文化因素的歐美文化。英語成為日常用語就是這一特征的重要表現。

四、黃金海岸殖民地和阿散蒂人的抗英戰爭

19世紀初,英國在黃金海岸的海岸角、阿克拉、阿諾馬博、狄克斯科夫、溫尼巴、坦塔姆、科門達和普拉姆普拉姆等地據有堡壘。隨著貿易的發展,碉堡周圍逐漸形成城鎮。這些堡壘及城鎮構成英國在黃金海岸的勢力範圍。

1821年以前,英國黃金海岸居留地由倫敦的非洲公司管轄。公司在黃金海岸設立商人委員會,在總督領導下處理當地事務。維持堡壘的費用由英國政府承擔。在公司管轄期間,戰爭連綿,道路封閉,商業停滯,“合法貿易”前景暗淡。維持堡壘的開銷加重了納稅人的負擔,國內居民多有不滿。因此,有輿論認為應放棄這些堡壘。但不少人認為,堡壘對於完全禁絕奴隸貿易、發展“合法貿易”是有益的。但他們反對將堡壘交由商人委員會管理,因為這些商人曾深深卷入奴隸貿易,且要求政府在禁止奴隸貿易前予以寬限,以調整金融和貿易。

1821年5月,英國議會終於在各種調查報告基礎上通過法案,決定撤銷非洲公司,完全由政府接管居留地。居留地同塞拉利昂合並,由塞拉利昂總督管理,從此開始了王國政府直接管轄黃金海岸居留地的短暫時期。1824年,英國在同阿散蒂人的戰爭中慘敗,迫使其考慮撤出黃金海岸。1826年,英國擊敗阿散蒂,這使商人們從勝利中看到希望,堅決反對撤離。沿海的芳蒂人也希望在同阿散蒂人的衝突中得到英國支持。這促使英國政府另作選擇。

1828年,英國政府將黃金海岸管轄權交給倫敦的商人委員會,商人委員會則委托主席領導下的黃金海岸商人理事會處理日常事務。商人委員會的管理至1843年終結,曆時15年。這是英國在黃金海岸擴張領土的重要時期。

1830年1月,麥克裏恩被任命為商人理事會主席。他根據沿海形勢,利用各方矛盾,推進領土擴張。1831年4月,在麥克裏恩推動下,阿散蒂人同芳蒂人在海岸角堡簽署和約。條約規定,阿散蒂王交出黃金6000盎司和2名王室青年作為未來和平的保證,作為保證的人和物應交由海岸角管理,期限6年;阿散蒂王放棄對鄧克拉、阿辛和其他前臣屬的宗主權,同時嚴禁後者對阿散蒂王的不敬言詞,保證道路暢通,並對一切經營“合法貿易”的人開放,凡擾亂和破壞自由貿易者均以違背本條約罪嚴加懲處,同時嚴懲綁架、恐嚇和發誓。結果,阿散蒂人被迫放棄對沿海地區的主權,英國占有了堡壘和要塞的土地,並以阿散蒂人和芳蒂人之間的仲裁者和沿海各族保護者的姿態,擴大了在沿海地區的影響。條約簽署之後,麥克裏恩大力插手沿海各族的司法事務,擴大英國的司法管轄權限和範圍。最初,麥克裏恩僅要求各酋長按非洲慣例處理英國堡壘所在地居民的犯法行為,理事會隻監督判決執行。後來,麥克裏恩及理事會對毗鄰邦國的司法判決及執行過程實施監督,並進而直接對沿海各邦實施司法管轄。許多酋長因犯罪而受到罰款、鞭打和討伐的懲處,一位酋長因受鞭笞備感羞辱而自殺。至麥克裏恩管轄後期,理事會已將軍警派駐沿海各邦國中的所有重鎮,向各有關酋長傳達麥克裏恩的指示和意見,監督這些指示和意見的執行,並將各地情況報告理事會。黃金海岸沿海長約150英裏、縱深約80英裏的廣大地區,實際上已成為英國的非正式保護國。1842年,國會特別委員會的調查報告肯定了這種領土擴張,認為理事會以幾處“條件極差的要塞為基地”,“將影響擴大到沿海地區長約150英裏並深入內地相當遠的大片地方是很有益處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