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達加斯加的統一與社會改革
馬達加斯加島進入16世紀以後,社會的階級分化進一步加劇,先後出現了一些奴隸製王國。隨著生產力水平不斷提高和抗擊外族入侵的需要,馬達加斯加逐漸統一於伊默裏納王國。在拉達馬一世統治時期,開始了近代化改革,引進歐洲一些先進的科學技術。在臘納瓦洛納一世統治時期,為捍衛民族獨立,成功地抵製了西方的殖民入侵。至1863年拉達馬二世被政變推翻時止,馬達加斯加經曆了近代時期的第一個階段,從分裂走向統一,社會生產力水平出現較大發展。
一、統一前的馬達加斯加
19世紀以前,馬達加斯加島的社會發展極不平衡,有些地區已建立奴隸製王國,如中部高原地區的默裏納人,西部沿岸的薩卡拉瓦人等;有的建立了部落聯盟或形成了國家的雛形;還有些地區仍處於原始公社階段,如南端的牧民馬哈法利人和安坦德羅伊人等。
默裏納人約在14世紀建立了伊默裏納王國。根據傳說,在女王蘭吉諾(約1500—1520年在位)統治時期,長子繼承製被確立下來,王位世襲。她的繼任者是長子安德裏亞馬內洛,他開始了伊默裏納曆史上的安德裏納王朝時期,結束了“霍瓦”(Hova,意為平民、自由民)統治時代。在他統治下,掌握了煉鐵技術,製造鐵製武器,如標槍、彎刀和斧子,用它們裝備和訓練了一支作戰能力很強的軍隊,徹底戰勝了當地的瓦讚巴人,鞏固了伊默裏納王國。此時的首都設在阿拉左臘,它實為一所村莊,修建在一座小山上,四周被壕溝和城牆環繞,僅留有一個出入口,人們每到夜晚用一塊巨大的圓石滾到門前堵死。山丘上除了住房外,尚有可灌溉的水稻梯田,土地仍然按照習慣由農村公社分配。社會被分成三個等級:貴族占有大片土地和奴隸,享有免稅特權,他們主要由國王的宗族成員和親信組成;平民稱為自由民,包括農民和手工業者、商人;奴隸被稱為“安德沃”,他們分三類:一是戰俘及其後代,二是因負債、犯法而淪為奴隸的霍瓦及其後代,稱“紮紮—霍瓦”,三是輸入的黑奴及其後代。
在安德裏亞馬內洛的繼任者拉蘭博(約1575—1610年在位)統治時期,大力發展同西部地區薩卡拉瓦人的貿易,用大米、牛和奴隸為默裏納人換回了第一批武器彈藥。在貿易中開始使用貨幣哈西那(意為“神聖化”),一個哈西那的重量相當於一粒米重的銀子。由於稻米的需求量日益增大,拉蘭博著手組織在平原地帶種稻,修建水利工程,把河水引進稻田。為了保持門第的純潔性,拉蘭博推行貴族階層的族內婚製度,他自己便娶了嫡係侄女為妻。王國的疆界得到擴大,從伯紮諾紮諾東麵的森林到安卡臘特臘的支脈,從阿納拉曼加到阿姆博希戚塔卡臘特臘,並在阿姆博希德臘比比建立新都。據說伊默裏納王國的名稱也是由拉蘭博命名的,此後該國的居民便稱“默裏納”人。
拉蘭博去世後,安德裏安賈卡(約1610—1630年在位)繼任為安德裏納王朝第三任國王。在位期間最輝煌的業績是派兵占領了阿納拉曼加,並改名為塔那那裏佛(tananarivo,意為“千人地”),以紀念駐紮在這裏的1000人的軍隊,隨後遷都於此,這裏成為伊默裏納國家的政治、軍事和經濟中心。在他之後的統治者安德裏亞戚塔卡特蘭德裏安納,由於無能,被以蘭德裏亞馬姆潘德裏為首的貴族廢黜,改立他的弟弟臘紮卡納瓦郎達姆博,即安德裏亞馬集納瓦洛納(約1670—1700年在位,意為“神聖的領主”)。
安德裏亞馬集納瓦洛納通過組織一支獨立的奴隸軍隊,征服中部高原地區那些不馴服的小國國王,並用聯姻的方式第一次實現了伊默裏納王國的統一。但是,在其晚年又把王國分成四塊,由他的四個兒子分別治理。結果在他死後王國陷入內戰,四個兒子及其繼承人為爭奪王位進行了長達近一個世紀的混戰,國力由此受到削弱,並常常受到四鄰其他王國的攻伐。
到18世紀下半期,在馬達加斯加的其他地區也出現了一些奴隸製國家或酋長國。在東部,安通紀爾灣附近的紮芬德臘米左阿族在17世紀末建立貝希米薩拉卡王國,一度控製了安德沃蘭托、大馬達威、富耳普恩特和費內裏夫等沿海地區,國王是臘赫納公主與英國海盜之子臘戚米拉霍;在東南沿海的溫甘德拉諾地區,16世紀晚期安德利阿米薩拉建立了泰薩卡王國;在南部,巴拉人在16世紀上半期在拉巴拉塔沃科卡領導下建立了巴拉王國,至17世紀初,巴拉王國已控製了馬達加斯加的南部;在西部,薩卡拉瓦人在17世紀後半期建立了默納伯和博依拉兩個王國,強盛時控製了烏尼拉希河以北的整個西部地區,占全島的一半。
默納伯王國的創立者是安德裏安達希福戚,他不斷向北擴張自己的版圖。1663年派軍隊襲擊了聖奧古斯丁灣,擊敗並處死了當地三名大酋長,至1666年向北已擴展到薩迪亞。據法國人德斯布羅瑟在1671年看到的情形,國王擁有120000頭牲畜,有一支訓練有素的軍隊,人數多達12000人。約在17世紀80年代,安德裏安達希福戚去世,王位由長子戚馬龍加裏福繼承。次子戚馬拉東那在貴族的支持下,率領一支薩卡拉瓦人軍隊繼續向北挺進,最後征服了西北海岸,在17世紀末建立了博依拉王國。在薩卡拉瓦人擴張過程中,從歐洲奴隸販子手中換來的槍枝彈藥起了重要作用。早在16世紀初,歐洲人便來到馬達加斯加西海岸販運奴隸,此時他們用槍枝彈藥換取奴隸運往巴西、加勒比地區和北美。1719年,默納伯國王已擁有4000—5000名配備滑膛槍的戰士,他們的使用技能非常嫻熟,竟令來此的荷蘭船員大為吃驚。到18世紀中期,博依拉國王在沿海修建的一個要塞竟配備了30—40門火炮。默納伯和博依拉兩國的統治者為保持軍事上的優勢,對歐洲人輸入的槍枝嚴格控製,特別是禁止運往中部的伊默裏納王國,這點也許是19世紀以前默裏納人不如薩卡拉瓦人強大的一個原因。
薩卡拉瓦人在經濟方麵也發生了變化。在擴張過程中,由於在被占領區奪得大量牲畜,畜牧業在默納伯和博依拉日益興盛,相反,原有的混合農牧業經濟卻衰落下去。占有牲畜頭數的多少成了衡量國王富有程度的一個重要標準。英國人德羅裏曾在戚馬龍加裏福國王的畜牧場看到有成千上萬頭牲畜;國王的一位老牧官過著優越的生活,擁有8000頭牲畜和300名奴隸。戚馬龍加裏福還用占有的牲畜獎勵有功之臣和那些從其他地方投奔過來的人。對外擴張戰爭的勝利,使薩卡拉瓦諸王國富裕一時。1741年,荷蘭奴隸販子赫米在博依拉王國首都馬羅沃依發現有數千座房子,人口非常擁擠;王宮比開普總督的城堡還要大,內有幾所倉庫,藏著幾百個裝滿了各種物品的箱子和碗櫥;還有一些派兵看護的房子,裏麵藏有槍炮、寶石、各種銀器,珍貴的花瓶,以及一個由法國商人專門從中國帶來給國王的禦座。薩卡拉瓦人的軍事擴張使西部沿海地區原有的貿易活動也發生了變化,奴隸貿易日益占據主導地位。默納伯和博依拉的國王們不斷地用戰俘同歐洲人和阿拉伯人交換槍枝、布匹、彩色玻璃飾品和黃金等物品。到18世紀晚期,馬達加斯加島盡管被分成許多彼此獨立的王國和部落聯盟,但他們在長期的共同生活中,通過聯姻、遷徙、戰爭和交往,在語言、風俗習慣和經濟活動等方麵出現了驚人的相似性,為全島的統一創造了有利條件。
薩卡拉瓦人、默裏納人、馬哈發利人,伯戚列奧人和安塔諾西人等族雖然生活在島上的不同地區,但他們說的是不同方言的馬爾加什語。農業是他們的主要生產部門,種植小米、芋頭、白薯、香蕉、各種豆類和水稻,使用鋤頭和耕牛,狩獵、捕魚和采集隻是輔助性的生產部門。居住的房屋基本上是尖頂長方形的草屋,坐北朝南,大門向西。在穿戴上,男人腰間纏布,外穿長袍,婦女穿緊身衣,質地有棉的和絲的,在東部沿海地區也有用蘆葦葉子編織而成的。他們使用的容器包括陶器、葫蘆,以及竹、木做成的桶、瓢等。他們搬運貨物用肩扛,這有別於非洲許多地區用頭頂物品的方法。在信仰方麵,除了承認造物主紮拉巴裏外,他們普遍供奉祖先神靈,社會生活方式按祖先的習慣確定,並且使用源於阿拉伯人的泥土占卜法預言吉凶。
在商業活動方麵,隨著農業(尤其是水稻種植業)和冶鐵業的發展,馬達加斯加的內外貿易得到了發展。除了沿海地區原有的同歐洲人、阿拉伯人的貿易外,內地也出現了一些定期集市和長途販運,後者以販運牲畜和食鹽為主。局部地區還由此產生了商業城鎮,如博依拉王國的馬仍加就是一個商業中心,在此經商的不僅有本國的阿拉伯化的商人,還有來自東非、科摩羅以及阿拉伯人在馬達加斯加的後裔。國內市場的初步形成,是促進國家統一的一個內在因素。
促使馬達加斯加統一的外在因素是西方殖民主義的入侵。歐洲人抵達馬達加斯加始於16世紀初。1500年,一艘葡萄牙船在去印度的途中被風暴吹到這裏。1524年,兩艘商船上的法國人在該島登陸,被當地人擊退。1540年,葡萄牙人曾在沿岸建立商站,從事傳教和奴隸貿易,1548年被驅逐。荷蘭人在1598年占領毛裏求斯島後,為了擄掠奴隸,也曾一度襲擊馬達加斯加沿岸地帶。1591年,英國船第一次駛抵馬拉加斯加;1640年左右,約有400名英國人企圖在沿岸建立殖民地,後被殲滅。至此,在100多年時間裏,歐洲人在馬達加斯加人的抵抗下沒有在島上建立牢固的據點。但從17世紀中葉起,由於英、法、荷等國在印度洋上的殖民競爭日趨激烈以及好望角至印尼航線的開辟,歐洲前往亞洲船隻日益增多,馬達加斯加在東西航線上的戰略地位也日益重要。法國率先想侵占馬達加斯加,作為它向印度洋擴張的基地。1643年,法國通過東方公司占領了南部的多凡堡,並沿著海岸向北擴張。1648年,公司派弗拉庫爾任這裏的殖民總督,該人後著《馬達加斯加島史》(1658年),為法國全麵入侵馬達加斯加提供了較為準確的地圖和詳細的資料。1644年東方公司改稱法國東印度公司後,開始向島上移民,屠殺土著居民,勒索貢賦。結果,激起了馬達加斯加人民的武裝反抗,1674年將他們趕出多凡堡。一個世紀以後,法國試圖再次占領馬達加斯加,1768—1771年莫達夫重新占領多凡堡,貝內奧斯基於1774—1776年在安通吉爾灣建立殖民地,但都以失敗而告終。西方殖民主義的入侵,增強了馬達加斯加人民團結禦敵的意識;新式武器的輸入,也為全島迅速統一創造了條件。
二、馬達加斯加的統一
18世紀晚期,在內外因素的相互促進下,馬達加斯加的統一已勢所必然。當時存在著三股較大的統一勢力,一是東部臘戚米拉霍建立的貝希米薩拉卡王國,試圖從東部統一全島;二是中部的伊默裏納王國;三是西部薩卡拉瓦人建立的諸王國。其中貝希米薩拉卡王國在1750年臘戚米拉霍逝世後,國家分裂,加上同博依拉王國之間屢次發生衝突,以及法國人的入侵和從事奴隸貿易,使國力受到削弱,一時無法統一全島。薩卡拉瓦人建立的默納伯王國和博依拉王國勢力最強大,控製了整個西部和西北部地區,但是在18世紀後期也開始走向衰落。其根本原因在於薩卡拉瓦人建立的是一種軍事國家,財富的激增靠的是征服戰爭中的掠奪,實際上是一種虛假的繁榮;一旦征服戰爭受挫或缺少具有傑出軍事才能的國王,就難免要走向衰弱。擴張勢頭很猛的博依拉王國在向東北部擴張時,受到了貝希米薩拉卡王國成功的抵抗,就此停止了薩卡拉瓦人的遠征。從1780年起,博依拉王國的王位也開始由女王接任。與此同時,阿拉伯和印度穆斯林商人在宮中的影響越來越大,以至在18世紀末連國王也改信了伊斯蘭教,從而削弱了薩卡拉瓦人傳統宗教對王權的支持,國內離心傾向增大。此時,中部高原地區的伊默裏納王國麵臨的情況恰恰相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