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達加斯加的統一與社會改革(2 / 3)

在19世紀以前,伊默裏納王國所占的麵積不足全島的1/20,軍事力量也不如薩卡拉瓦人強大,並常常受到他們的入侵。但是,伊默裏納王國位於中部高原地區,氣候溫和,土壤肥沃,從17世紀中葉起,這裏便建立了一種以水稻為代表的農業經濟,實行梯田集約耕作,社會經濟發展水平在全島居領先地位。

約在1783年,分裂後的伊默裏納王國最東邊的安博希曼加國王的侄子拉姆博阿薩拉馬在平民(“霍瓦”)的支持下登上王位,取名安德裏亞納姆波印伊默裏納(“伊默裏納心靈之主”),簡稱納姆波印納(“希望者”)。他先同其他三個王國簽訂了為期七年的停戰協定,以便從沿海購買槍枝,加強防禦。在一切準備就緒後,他就尋找宣戰的借口,占領另外三國。1796年,他占領了塔那那利佛,定都於此。經過四次戰役後,他徹底征服了西南各族。到1806年,伊默裏納重新統一,恢複了以前的邊界。接著,他又通過談判和戰爭,合並了鄰近的伊馬莫和瓦基南卡拉特拉兩個小王國,獲得了自由穿過貝紮諾紮諾地區前往沿海的權利。在與西部強大的薩卡拉瓦人關係方麵,他通過互相交換禮品,與博依拉王國女王之間達成和平協議,而中部的伯戚列奧人的幾個主要王國則成了他的附庸。

在向外征服的同時,納姆波印納也加強了自身的政權建設。首先,他強化王權,規定神聖的國王掌握最高土地所有權,領主隻能從國王那裏得到封地。氏族首領特別是那些擁戴他登上王位的首領成了王室顧問,但由於土地的重新劃分,氏族的重要性已大大削弱。納姆波印納還派遣使節去附屬國,直接監督原有的國王行使管理權。未開墾的山丘和沼澤地被分配給參戰的士兵,以取代過去瓜分戰利品作為報償的方法。在經濟方麵,國王實行土地改革,在國王管轄的六個區域裏,根據人數多少平均分配稻田,定期交納土地稅;對於集市貿易,規定由國家管理,並統一了度量衡,規定了貨幣的交易及其使用規則;為了進一步發展農業,納姆波印納實行勞役製,修建排水和防洪等巨大水利工程,開發沼澤地。

納姆波印納在軍事、政治和經濟方麵采取的一係列措施,為伊默裏納王國在19世紀的強大奠定了基礎,被人們譽為“伊默裏納王國之父”。1810年他病重彌留之際,把王國貴族和繼承人拉達馬叫到身邊,要他完成自己未竟的統一大業。1810年拉達馬繼位,稱拉達馬一世。早在他16歲時,父親納姆波印納為了訓練他的作戰能力,便讓他率軍進行遠征。納姆波印納去世後,各地相繼發生叛亂,全國再次麵臨分裂的局麵。拉達馬迅速鎮壓叛亂,徹底征服了伯戚列奧人,使王位得到鞏固,並為統一全島做準備。

拉達馬一世十分注意訓練和強化軍隊。他通過同英國簽訂禁止奴隸貿易協定,從英國人手裏得到槍枝彈藥,並被承認為“馬達加斯加國王”。拉達馬還騁請前英國士兵哈斯蒂、法國逃兵布拉迪和羅班三人擔任教官,對軍隊進行歐式訓練。新兵從富裕者中征召,自備武器和軍服。這支使用新式武器的正規軍達15000人,他們在同使用標槍和舊式武器裝備的各王國軍隊作戰時顯示出明顯的優勢,在統一事業中起了重要作用。

1822年這支軍隊先攻入薩卡拉瓦人的默納伯王國,修建了長期設防的軍事據點,國王成了傀儡,並把其女兒嫁給了拉達馬。翌年,拉達馬親自率領13000人向東攻占了沿海的塔馬塔夫;接著向北進軍,征服了戚亞拉那國王;1824年,又先後征服了戚米赫蒂地區和西哈拉卡人。另一支默裏納軍隊征服了塔馬塔夫以南的東部沿海地區,安提莫羅人諸國王成了階下囚。

1824年拉達馬從東北部凱旋歸來後,又立即轉向西北的博依拉王國。此時拉瓦希妮女王已去世,她的孫子安德裏安梭利由於改信伊斯蘭教,在國內不得人心,所以在默裏納軍隊到來之前便逃走了,馬仍加也失守。在西北沿海城鎮進行抵抗的阿拉伯人首領大都被殺,拉達馬派同父異母的兄弟拉馬賴塔卡在此設軍駐防。1825年,博依拉和默納伯的酋長舉行起義,但被駐守在馬仍加的拉馬賴塔卡擊潰,叛軍首領安德裏安梭利逃往北部的阿諾隆桑加那,重新集結力量,翌年被徹底擊潰,逃往科摩羅群島。

1827年,拉達馬派遠征軍前往東海岸,征服了安提莫羅王國和巴拉人北部地區,在伊胡西建立了軍事據點。但是,巴拉人的大部分地區、南端馬哈發利和安坦德羅依的全部、以及默納伯和安邦古的西北部沿海地區仍然保持獨立。未被征服的原因在於這些地區屬未開發的荒野之地,居民好戰而遷移不定,很難將其一一征服。不過這些地區對伊默納王國已不構成任何威脅,到19世紀末也被納入統一的馬達加斯加王國。

拉達馬也進行了收複沿海法國殖民據點的鬥爭。1823年,他率領13000人的軍隊奪回了塔馬塔夫;1825年,又出動3000人收複了多凡堡。除聖馬麗島還留在法國人手中外,他實現了不許歐洲人占有土地的諾言。

拉達馬一世繼承父業,用十餘年時間統一了馬達加斯加島三分之二以上的地區,結束了伊默裏納王國被孤立在中部高原的狀況,自己也成了名副其實的“馬達加斯加王”。為鞏固統一,消除各地文化上的差異,拉達馬廣泛實行武裝移民,把伊默裏納人遷到新兼並地區,同時把一些被征服的人帶回伊默裏納,建設大型工程。這個移民政策促進了馬爾加什民族的最終形成。

三、早期改革活動與反殖鬥爭

拉達馬一世在實行統一的過程中,認識到國家強盛必須要有強大的經濟作後盾;特別是在接觸了歐洲先進的物質文明後,更加深了他改革的決心。在他統治的18年時間裏,除了前述的軍事改革以外,在政治、經濟和文化諸方麵均進行了改革。

在政治上,拉達馬打破傳統的安德裏納(貴族)、霍瓦(平民)和安德沃(奴隸)三級劃分。除奴隸外,自由民被分成“密那米拉”(士兵)和“博裏紮諾”(普通百姓)兩大類。人們在社會中的名譽、地位不以其出身為依據,而是看他對王國作出的貢獻。官職不許世襲,這充分調動了霍瓦階層在王國統一戰爭中的積極性,減緩了階級矛盾和階級衝突。在征服地區,他對已建立王國、社會發展程度較高的地區采取軍監製,仍然由原國王進行統治,但要聽命於伊默裏納王國派駐的軍事首領;對落後地區則完全吞並。這改變了以前以擄掠財物為目標的征服戰爭,鞏固了已統一的地區。

為了吸收歐洲先進的技術,拉達馬大力發展文化教育事業。他允許西方傳教士到馬達加斯加傳教,開辦學校。1818年初,倫敦傳教協會牧師大衛·瓊斯來到塔馬塔夫,兩年後他與格裏菲思定居在這裏,開辦了一所僅有三名學生的教會學校,但得到了拉達馬的重視和支持。到1820年底,這裏已有23所學校、2300名學生,其中1/3為女生。學校教學使用馬爾加什語,但是,當時除了北部安蒂莫羅方言使用阿拉伯文字外,該語種尚無書寫文字。在羅班的建議下,拉達馬決定實行文字拉丁化,由瓊斯負責利用英語的輔音和法語的元音字母拚寫馬爾加什語,並結合當地語言的特點作了某些修改,使其簡單又富有條理。至1827年,已有4000多名馬達加斯加人掌握了拚寫技能。《聖經》也被傳教士譯成馬爾加什文,在當地基督教徒中傳閱。拉達馬一世還派遣貴族青年到英國和毛裏求斯學習,最早是在1816年派出國王的兩個兄弟。

國家經濟繁榮是拉達馬改革的重點和主要目的。在派往英國和毛裏求斯的青年學生中,有許多就是學習生產技術的。一些歐洲技術工人也被聘請到塔那那利佛,傳授生產技能。其中蘇格蘭傳教士卡梅倫傳授了製土坯、肥皂、硫磺和皮革以及新的鍛鐵和木土技術;法國人路易·格羅建造了全木結構的紹尼埃拉那宮,該技術後被廣泛模仿;1826年卡敏斯輸入了第一台織布機,發展新式紡織工業。馬匹和蠶也被引入馬達加斯加,自此出現了一批錫匠、木工、歐式的鐵匠和織工、石匠和製革工等行業的手工業工人。拉達馬還組織人修建道路,打掃和規劃首都。

在對外貿易方麵,拉達馬變傳統的奴隸輸出為糧食、牲畜輸出。從馬達加斯加島向外輸出奴隸,初由阿拉伯和印度商人經營。從16世紀起,歐洲商人也加入販運行列,並逐漸排擠了阿拉伯和印度奴隸販子。到19世紀初期,馬達加斯加奴隸通過三條路線被運往美洲、阿拉伯、印度和馬斯克林群島等地:一是越過大西洋直接運往美洲,主要是巴西;二是經過科摩羅、東北非、運往紅海沿岸和波斯奴隸市場;三是直接運往印度。馬達加斯加成為大西洋和印度洋奴隸貿易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奴隸貿易也一度刺激了商品貨幣經濟的發展。但是,大量輸出奴隸阻礙了馬達加斯加社會經濟的發展,自身的奴隸製經濟一直處於停滯不前,特別是一些王國和地方統治者通過用奴隸交換歐洲人的武器,構成了對拉達馬一世統一事業的嚴重威脅。為此,1817年10月23日,拉達馬同英國駐毛裏求斯前任總督法誇爾簽訂了廢除奴隸貿易的協定;1820年10月11日,再次簽訂了同樣內容的協定。拉達馬一世的此項改革為馬達加斯加奴隸製在19世紀的迅速發展提供了條件。但是,向外輸出奴隸並沒有在該島立即停止,一些歐洲奴隸販子轉向島的西部,即伊默裏納王國統治較弱的地方繼續從事走私販運,連法誇爾本人也暗地支持販奴活動。直到19世紀末,奴隸貿易才真正被禁止。

拉達馬一世的上述改革措施,是馬達加斯加近代化的開端,促進了生產力的發展和社會的進步,奠定了國家統一的基礎。遺憾的是他未能完成這項改革事業,由於長期征戰和飲酒過度,在1828年7月27日病逝,終年僅35歲。拉達馬生前未明確指定繼承人,結果王後在顯貴們的支持下登上了王位,稱拉納瓦洛納一世。

拉納瓦洛納一世統治的基礎主要是安博希曼加諸族的首領,她們的祖父和父親曾擁戴納姆波印納登上了王位。她的輔佐大臣主要是賴尼哈羅和賴尼約哈尼,以及一些霍瓦軍事首領和舊貴族。新政府繼續實行拉達馬一世的改革政策,吸收和引進西方先進技術。

此時,經濟改革主要是在法國人讓·拉博德幫助下進行的。他是因乘船在東海岸遇險而於1831年到馬達加斯加的,早年受過良好教育,精通技藝和富有智謀。1832年,女王政府雇傭拉博德製造槍炮,建立自己的軍火工業,後來在曼塔索阿建立了一個工業中心。這裏位於塔那那利佛東部的森林地區,有豐富的木材、水源和鐵礦資源,上千名工人在這裏製造槍枝、火藥、軍刀、玻璃、陶器、肥皂、染料、絲織品、照明工具和各種生產工具,燒製磚、瓦、石灰、水泥,並使用了鼓風爐和機器生產。在工業中心旁邊,還修建了公園、動物園和湖泊等娛樂設施,人們可以欣賞音樂和鬥牛表演。在王國其他地區,開始開采鐵礦、磷酸鹽礦和金礦。隨著手工業人數的增多,還建立了鑄鐵、印染、紡織和搬運等18種行會。此外,在離曼塔索阿不遠的懸崖下,還建立了熱帶農業中心,包括試驗田、甘蔗種植園和蔗糖廠,引進了許多新作物和牲畜,如香草、葡萄、各種水果、肉牛和美利奴綿羊等,農業和畜牧業得到進一步發展。拉博德還引進了第一輛雙輪馬車,在塔那那利佛山頂上為女王建築了一座全木宮殿,其中央頂柱高達39米。後來,蘇格蘭人卡梅倫在宮殿周圍砌了一道石牆,四周修建了塔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