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洲近代史(續)(1 / 3)

非洲近代史(續)

馬達加斯加淪為法國殖民地

1863年宮廷政變終止了拉達馬二世的親法賣國政策,馬達加斯加從此在賴尼萊阿裏沃尼為首的新貴族集團領導下,經曆了20年的相對和平時期,社會經濟有了較大發展,朝著民族國家的方向邁進,遺憾的是很快被法國殖民入侵所打斷。在1883年和1894年,法國先後發動了兩次侵略戰爭,最終吞並了馬達加斯加及其附近島嶼。但是,馬達加斯加人民不甘淪為殖民奴隸,從法國殖民者踏上島嶼的那天起,他們便開展了各種形式的反殖鬥爭,起義連綿不斷。20世紀初期出現的資產階級民族主義運動,揭開了馬達加斯加民族解放鬥爭新的一頁。

一、賴尼萊阿裏沃尼改革

拉達馬二世被處死後,馬達加斯加的王權政治發生了變化,君主專製開始讓位於首相專權。繼位的拉梭赫裏納被首相架空,不過她仍是馬達加斯加王國的精神領袖和民族象征,任何人見到她都必須彎腰鞠躬,高唱專門的頌歌,女王每年一次的沐浴標誌著一年的開始。國家大權起初掌握在首相拉哈羅手裏。拉哈羅又稱賴尼沃尼納希特裏尼霍尼,1852年其父賴尼哈羅去世後繼承了首相職位。1864年7月14日,女王和以賴尼萊阿裏沃尼為首的青年軍官不滿拉哈羅的專權,聯合起來將其廢黜,賴尼萊阿裏沃尼接任首相兼軍隊總司令。從這時起直到1895年10月法軍占領塔那那利佛,盡管馬達加斯加先後經曆了拉梭赫裏納(1863—1868年在位)、拉納瓦洛納二世(1868—1883年在位)和拉納瓦洛納三世(1883—1897年在位)三位女王的統治,但朝政始終掌握在賴尼萊阿裏沃尼手裏。他前後執政30餘年(1864—1895年),在馬達加斯加近代史上留下了不可磨滅的影響。

賴尼萊阿裏沃尼出身安德裏安戚拉沃家族,代表一個新貴族集團。從19世紀初拉達馬一世時起,曆屆國王為了同具有離心傾向的各地奴隸主貴族作鬥爭,限製這些傳統貴族的權力,有意起用一些非貴族出身的自由民(“霍瓦”),賜給他們免稅領地,逐漸形成了一個新的封建官僚集團。在臘納瓦洛納一世統治時期,一個與安德裏安戚拉沃家族有密切關係的新貴把持了朝中全部重要職位,女王的寵臣賴尼哈羅任首相,此職從此便由該家族的人所世襲。

賴尼萊阿裏沃尼是在國家極度困難時期出任首相的。當時,在邊遠地區一些舊貴族趁拉達馬二世下台之機進行分裂活動;首都等地的人民起義尚未平息,廣大的奴隸和勞役製下的自由民對舊製度的不滿日增,舊的奴隸製生產關係已嚴重束縛了生產力的發展;民族危機也日益加重,拉達馬二世下台後,歐洲列強對新政府猜疑不定,特別是法國準備隨時入侵馬達加斯加,重建親法政府。針對嚴重的階級矛盾和民族矛盾,賴尼萊阿裏沃尼采取了一係列措施,加緊了涉及政治、經濟、軍事和外交等方麵的改革活動。

賴尼萊阿裏沃尼上台後,首先平息了首都等地的起義,鎮壓了邊遠地區舊貴族的分裂活動,並流放了企圖發動政變的哥哥拉哈羅和重臣賴尼約哈裏。1868年4月,拉梭赫裏納病逝,他又及時粉碎了一些貴族密謀讓王子拉薩塔繼位以推翻首相政權的陰謀,將王子與陰謀者流放到邊遠地區,立女王堂妹臘莫馬為女王,史稱拉納瓦洛納二世。首相政權得到鞏固。

在內政上,賴尼萊阿裏沃尼極力加強中央集權,改革從地方到中央的管理體製和政府機構。全國除伊默裏納地區外,分為27個省,由直接向首相負責的省長管轄。省下設若幹個區。中央各部的設置仿照歐洲,1881年設立了內政、外交、國防、司法、法令、財政、工商和教育八個部,各部下設若幹辦事機構,配置大臣和秘書。重大事務由大臣會議討論決定。在廣大鄉村,1878年7月,首相開始啟用由退伍軍人組織的“薩凱紮姆一博希特拉”(意為鄉村之友,後改稱“安蒂利”,意為監視者),充當政府與人民的中間人和公民權利的監護者,負責出生、結婚和死亡登記。他們有權監督地方官吏和領主,保證中央政府各項法令的貫徹實施,並擔任征稅、攤派勞役等事務。1884年11月,首相決定恢複村社人民會議製度,進一步加強中央對地方的控製。

實行法製,穩定社會秩序,是賴尼萊阿裏沃尼內政改革的又一重要內容。從拉達馬一世時起,馬達加斯加的司法權一直掌握在地方貴族手裏,由他們組成中央法院和各地方法院。這些人常常公開受賄,根據行賄數量的多少決定一個人的生死,沒有明確的量刑標準。從1863年起,為革除以前司法中的弊病,政府先後頒布了《六十八條法典》(1863年)、《一○一條法典》(1868年)和《三○五條法典》(1881年)以及零星頒布的一些法令。這些法典和法令除保留了某些原來的習慣法外,在行政、民政、司法等方麵作了許多新規定。如把死刑限為一項故意殺人罪和12項叛國罪,放火、盜竊、販賣人口、巫術活動等改為徒刑或罰款,用符咒害人者判刑20年,盜墓或未經首相批準私購武器者判刑10年,犯通奸罪者處100皮阿斯特的罰款;取消了多妻製和單方休妻製,如有違犯者處以10條牛和10個皮阿斯特的罰款;禁止肉刑,改善在押犯生活待遇;過去的連坐製也被取消。在首都設立三個不同類型的法院,各由13名法官組成,包括11名王室官員和2名地方貴族,由他們進行初審,然後報女王,實際上是首相作最後判決。

在軍事方麵,拉達馬一世開始的軍事改革到拉納瓦洛納一世時便停止了,軍餉被停發,部隊紀律鬆弛。為了使軍隊現代化,首相在1876和1879年先後頒布了兩個關於軍隊的法令,大幅度削減軍隊中人浮於事的副官,遣返了年齡較大的士兵,並恢複兩周一次的軍事訓練。1879年起,實行義務兵役製,規定除貴族和奴隸外,凡年滿18歲的男性公民必須服兵役,為期五年,士兵每年接受一次身體檢查。政府還用高薪和優厚待遇聘請英法軍事教官,並從歐洲購買先進的武器裝備,以增強軍隊戰鬥力。

賴尼萊阿裏沃尼還十分重視文教衛生事業的發展,不惜花費巨資擴充教學人員和購置教材。1876年,政府決定實行免費義務教育,規定8—16歲的兒童必須接受義務教育;鼓勵歐洲傳教士在城市和鄉村設立學校,發展教會教育,並派人去英法留學。國內創辦了女王醫學院和兩所醫科學校,培養醫務人員。至1892年,共培養護士31名,1894年在各類教會學校就讀的學生達137000名。政府還鼓勵出版事業的發展,1882年用英文和馬爾加什文兩種文字刊印了《馬達加斯加時代報》。

在社會製度方麵,從古代延續下來的奴隸製被明令廢除。從19世紀中期起,隨著東非奴隸的大量輸入,馬達加斯加奴隸人數激增,1869年奴隸占塔那那利佛人口總數的2/3,他們大多集中在宮廷貴族門下,有的占有3000多名奴隸。奴隸處於社會最低層,他們從事采礦、冶煉、搬運、種田和充當家內奴仆等各種勞動。自由民則擔任各種官職和服兵役。賴尼萊阿裏沃尼此時主張廢除奴隸製的原因,首先在於打擊奴隸主舊貴族集團的勢力,鞏固以首相為代表的新貴族集團已獲得的地位。女王拉梭赫裏納即位後,政府內部分成兩派,以賴尼約哈尼為首的一派代表舊貴族利益,他們出身安得裏安那階層,看不起霍瓦出身的新貴,反對首相的現行政策,主張杜絕與歐洲人往來,禁止基督教信仰,恢複馬達加斯加的傳統社會。由於他們在政府中處於少數派地位,得不到女王的首肯,隻得走密謀推翻現政府的道路。賴尼萊阿裏沃尼粉碎了他們的陰謀後,通過廢除奴隸製、釋放奴隸,徹底摧毀了他們賴以存在的基礎。其次,自拉達馬一世改革以來,經過半個世紀的發展,馬達加斯加的社會生產力水平已有很大提高,歐洲一些先進生產技術、設備和基督教文明的陸續傳入,不可避免地對馬達加斯加人的傳統生活方式形成衝擊,舊的奴隸製生產關係已不能適應生產力發展的需要。

1863年頒布的《六十八條法典》宣布禁止一切販奴活動,這與拉達馬一世禁止把奴隸輸往海外相比前進了一步。1868年的法典又進一步規定取消債務奴隸,嚴禁把罪犯的妻室變為奴隸,使一些霍瓦人重新獲得自由。1874年10月,首相公開宣布解放1865年以後買來的或出生的非洲籍奴隸;釋放後的奴隸取得國籍後享有與馬爾加什人同等的權利;1878年7月,又決定取消贖奴職業,禁止通過買賣奴隸使其子女與父母分離,違者判處終身監禁。在上述政策下,大批奴隸得到釋放,1877年約有150000名奴隸被釋。被釋放的奴隸由地方當局安置在指定的村莊裏或返回故裏,從事各種勞動。賴尼萊阿裏沃尼的廢奴措施是馬達加斯加從奴隸製向封建製轉變的一個重要標誌。奴隸製的徹底廢除是在1879年法國殖民當局頒布《廢奴宣言》之後。

政治改革促進了經濟的發展。19世紀70—80年代,馬達加斯加出現了經濟繁榮。東部沿海地區從留尼汪和毛裏求斯引進咖啡和香子蘭等品種,並很快成為重要的出口產品。在伯戚列奧和伊默裏納,定期集市的數量激增,帶動了整個馬達加斯加的進出口貿易。塔馬塔夫、馬仍加和馬南紮裏成為主要的外貿港口,不斷向馬斯克林群島出口牲畜和糧食,向歐洲出口蜂蠟和酒椰,但進口的物品較少,包括供上層需要的服裝、家俱、印花布、鐵器和甜酒等。據1888年的不完全統計,這三個港口進口總值達400萬法郎,出口總值為411萬法郎。在政府的獎勵下,國內手工業門類日益齊全,除製革、製鞋、鍛鐵、木工、製磚和肥皂等行業外,玩具業、縫紉業、首飾業也興旺起來,1890年建立了第一個凍肉加工廠。賴尼萊阿裏沃尼還實行租讓製,主要是把森林和礦山租讓給外國公司,發展建築業和采礦業。

在外交政策方麵,賴尼萊阿裏沃尼改變了拉達馬二世的喪權賣國政策,在保證國家領土完整和民族獨立的基礎上同各國發展關係,實際上是在歐美列強之間尋求均衡,使他們彼此互相牽製。1863年11月,他派外交使團去英法兩國,希望修訂拉達馬二世時期簽訂的不平等條約。經過長期談判,1865年6月,英馬條約在塔那那利佛王宮簽訂。條約規定英國人不得在馬達加斯加享有土地所有權,雙方進行平等貿易等。1868年8月,法國與馬達加斯加也簽訂了類似條約。在此之前,1865年8月,女王同意以支付法國120萬法郎的代價取消《朗貝爾特許狀》,迫使法國宣布尊重馬達加斯加的獨立,承認女王對全島的主權。

為了削弱和限製法國天主教在馬達加斯加的勢力,賴尼萊阿裏沃尼在1869年2月與女王一起改信基督教新教,並與原配夫人離婚,與女王舉行了基督教結婚儀式。從此,新教被定為國教,傳統的偶像被燒毀,基督徒的數量劇增。1867年,馬達加斯加約有27000名基督徒,主要是貴族和青年人。1869年有16000人接受了洗禮。到1890年馬達加斯加全島的教堂增加到1223所,神職人員有59615名,信徒達248108人,影響範圍從伊默裏納擴展到全國各地。

賴尼萊阿裏沃尼的改革是拉達馬一世改革的深化,它對近代馬達加斯加的社會進程產生了重要影響,國家統治機器被納入了近代軌道。盡管奴隸勞動沒有被杜絕,但奴隸製已被明令廢除,開始趨向衰落,整個國家朝著民族國家的方向發展。改革帶來的經濟效益也間接地保證了賴尼萊阿裏沃尼的較長統治,為後來的抗法鬥爭打下了物質基礎。

二、馬達加斯加淪為法國殖民地

法國在1868年雖然承認馬達加斯加為獨立的君主國,但始終沒有放棄對該國的領土要求。1878年法國人拉博德在塔那那利佛病逝,它標誌著法馬關係緩和時期的結束。拉博德在馬達加斯加期間(1832—1878年)曾占有大筆財富,其中有些是女王對他的賞賜,包括大片田產。拉博德死後,他在法國的兩個侄子要求繼承這些財富,法國政府也明確表態支持他們的要求。按當時馬達加斯加的法律,土地屬國王所有,不得轉讓,並且隻有當外國人活著時才能享有在馬達加斯加的財產,死後將歸王室所有。因此,首相拒絕了他們的要求,但答應提供25萬法郎的補償。雙方沒有為此達成協議。

1881年5月,法國船“托萊”號在馬達加斯加西北海岸與薩卡拉瓦人從事軍火走私時,同當地人發生武裝衝突,結果船上幾名阿拉伯人被打死。法國政府借機索要6000法郎的賠款。在馬達加斯加政府拒絕了這項無理要求後,法國決定發動武裝侵略。

遺產糾紛和“托萊’號事件隻是法國入侵馬達加斯加的一個借口,其主要原因還在於緩和法國國內的尖銳矛盾,自普法戰爭失販後,法國政壇一直不穩,君主派與共和派爭持不下。1882年邦圖銀行倒閉,引發了法國第一次資本主義危機,失業率劇增。法國工業巨頭和政客把向海外擴張看成是解決國內矛盾和發展經濟的出路之一。在留尼汪島上的法國殖民者對本國政府和輿論界的影響也是法國入侵馬達加斯加的一個不可忽視的因素。留尼汪殖民地從建立起就與馬達加斯加有密切聯係,早年依賴後者輸入奴隸以不斷補充勞動力,19世紀中葉後改為依賴糧食輸入。賴尼萊阿裏沃尼采取的貿易壟斷政策,令留尼汪法國商人極為不滿,他們一直尋機鼓動政府占領馬達加斯加。

賴尼萊阿裏沃尼為了避免發生戰爭,1882年10月派了一個使團去歐洲進行外交活動,爭取和平解決眼前的危機。使團由外長、女王顧問和兩名翻譯組成,他們首先抵達法國。在談判中,法國提出要臨時占領馬達加斯加西北部,直至馬達加斯加政府強大到能維持當地秩序為止,後又提出為時99年的租借期。在沒有得到滿足後,法國粗暴地宣布馬達加斯加使團不受歡迎,限令他們出境。使團轉而來到英國,希望得到英國的支持,阻止法國的侵略,結果也未能如願。此時,英國正同法國就埃及控製權問題舉行談判,為了贏得法國對英國控製埃及的承認,英國不可能為馬達加斯加而與法國發生新的爭端;並且自1873年蘇伊士運河通航後,馬達加斯加島在英國通往東方航線上的戰略地位已大大降低。隨後使團又去了美國、德國和意大利,企圖尋求新的支持,最後均告失敗。就在使團出訪意大利時,國內已傳來法國武裝入侵的消息。

1883年5月7日,法國印度洋海軍艦隊總司令皮埃爾奉命炮轟貝島附近的兩個馬達加斯加哨所,第一次法馬戰爭爆發。16日,法艦駛達馬仍加,威逼駐軍在一小時內撤走,被拒絕後炮轟了這座港口城市,大批無辜平民遇難。6月1日,法國侵略軍又來到東海岸的塔馬塔夫港,向女王政府下了最後通牒,要女王承認法國對馬達加斯加南緯16度以北地區的保護,廢除禁止向外國人出售土地的法令,向法國賠款100萬法郎,並限令在八天內答複,否則將占領塔馬塔夫。

此時,法國武裝入侵的消息早已傳到首都。女王召集卡巴裏大會,號召人民為維護民族獨立和保衛領土完整而戰。6月7日,賴尼萊阿裏沃尼發表告人民書:“我向你們宣告,我的父母生我,是要我保衛祖國,促進它的繁榮,因此我準備同你們一起戰鬥,使自己成為馬達加斯加的堡壘。如果戰爭是不正義的,我們就會覺得害怕,但戰爭是正義的,我們沒有什麼可怕的。”在首都的所有法國人被限令在五天內離境。馬達加斯加掀起了抗法鬥爭高潮。

6月10日,法國侵略軍炮轟塔馬塔夫後將其占領。馬達加斯加駐守總督事前已率軍撤到內地數英裏處的法拉法蒂。這裏易守難攻,四周有濠溝。他們打退了法軍的數次進攻,有時還主動發起襲擊。7月13日,女王拉納瓦洛納二世去世,22歲的公主拉紮芬德拉赫蒂繼位,稱拉納瓦洛納三世。在加冕典禮上,她表示決不割讓一寸土地給外國侵略者。此時戰爭進入僵持狀態,馬達加斯加軍隊武器低劣,一時難以收複失地。法國殖民軍原以為占領了沿海的重要港口後,馬達加斯加政府會接受他們的要求,但這一夢想破滅了。1883年10月,法國指示加利貝爾上將接替病故的皮埃爾任侵略軍總司令,並同馬達加斯加政府舉行和談。談判在塔馬塔夫舉行,法國提出將島上西北部地區中立化,並要求馬達加斯加支付巨額賠款;馬達加斯加代表僅表示可以考慮出租兩個小島和賠償100萬法郎。談判持續幾個月未果。1884年3月,米奧特接替加利貝爾,他提出要賠款300萬法郎,沒有被馬方接受。談判宣告破裂,戰爭再次爆發。

同年12月,法軍占領了北部的迪埃戈—蘇阿雷茲港,並炮轟沿海其他地區。馬爾加什人沒有被敵軍侵略氣焰所嚇倒,政府不斷組織軍隊去前線,購買和製造武器,更新裝備,還聘請英國陸軍上校迪格比·威盧比為馬爾加什軍隊司令副官和首相軍事顧問。1885年9月,馬爾加什軍隊在法拉法蒂大敗法軍。12月15日,雙方在塔馬塔夫再次舉行和談,17日簽訂了停戰協議。協議規定,法國獲得對迪埃戈—蘇阿雷茲港的占有權;馬達加斯加支付法國賠款1000萬法郎;法國在塔那那利佛設政治特使,負責馬達加斯加的外交關係;法國承認女王對全島的統治權。條約對馬達加斯加是屈辱的。在此之前,1885年8月,賴尼萊阿裏沃尼曾向法國表示,願意在割讓迪埃戈—蘇阿雷茲、從西北部撤走默裏納人駐軍、賠款250萬法郎的基礎上停戰。該建議之所以沒有被馬方談判代表堅持,與威盧比有很大關係。當時他作為馬方參加談判的三代表之一,竭力主張接受法國的要求,盡快結束戰爭。法國首席談判代表帕特裏蒙涅奧在給國內的報告中稱,威盧比“在這件事上為我們服務得很好,他不需任何報酬地向我們提供幫助”。塔馬塔夫條約在塔那那利佛引起軒然大波,人們尤其對法國政治特使的權力感到擔憂。首相為此要求法國代表就條約內容作進一步說明。1886年1月,法國代表回信稱:政治特使的作用僅限於外交關係中的政治方麵,馬達加斯加政府可以繼續同其他國家進行商務談判;法國占領的地區將限於迪埃戈—蘇阿雷茲港和周圍幾英裏地區。馬達加斯加政府隨後批準了該條約,並把信件中的內容也作為條約內容的一部分。但是,法國政府拒絕承認由其全權大使簽署的信件。

為了籌集1000萬法郎的賠款,使法國侵略軍早日撤出被占領地區,1886年5月,賴尼萊阿裏沃尼派威盧比去倫敦要求貸款400萬美元(折合2000萬法郎),其中一半支付賠款,另一半用於購買一艘軍艦、各種武器彈藥以及製造槍炮的機械設備。結果,倫敦銀行家辛迪加集團同意貸款,條件是利率7%;在塔那那利佛建馬達加斯加皇室銀行;貸款將以海關關稅償還。1886年6月23日,雙方簽訂協議。馬達加斯加向英國借款遭到法國強烈反對,法國政府當即宣布拒絕接受從英國借來的賠款,否認馬達加斯加政府同其他國家有直接經濟交往的權利。與此同時,英國政府也宣布不支持本國商人同馬達加斯加達成的協議。這樣,馬達加斯加被迫接受了法國貼現銀行提供的1500萬法郎貸款,允許他們在首都設銀行和征收海關關稅。馬達加斯加自此不僅在政治上、而且在經濟上也一步步淪為法國殖民地。

塔馬塔夫條約隻是暫時滿足了法國的殖民要求,帶來了10年的相對和平時期。1894年10月,法國政府又一次要求馬達加斯加政府簽訂新的條約,內容包括:由法國控製內外一切事務;馬達加斯加政府未經法國同意不得與任何國家建立關係;給外國人的所有租讓協定都必須經法國政治特使同意;法國有從事一切公共工程和征稅、駐軍權利。這實際上是要馬達加斯加接受法國的殖民統治,遭到了首相的嚴辭拒絕。

1894年11月,法國國民議會通過向馬達加斯加派遠征軍的決議。遠征軍由杜切森率領,包括13個步兵營、1個騎兵中隊、2個炮兵連和4個工兵連,共有陸軍軍官658名、士兵14773名,外加一個海軍混合艦隊。同年12月12日,法軍炮轟並占領了塔馬塔夫,開始了第二次法馬戰爭。1895年1月14日,法軍又占領了馬仍加,從東西兩麵向內地進犯。馬爾加什軍隊作了英勇抵抗,先後在馬羅沃埃(5月2日)、馬埃瓦塔那那(6月9日)、察拉薩奧特拉(6月28—29日)和安德裏巴(8月21—22日)等地進行了一係列血戰,但均未能擋住法軍的入侵。9月30日,法軍抵達首都城下,與近萬名馬爾加什守軍展開了激烈戰鬥。法軍用重炮轟開城門後,占領了離王宮不足一英裏的製高點,女王被迫下令向法軍投降。

1895年10月1日,杜切森與女王代表簽訂了停戰條約,迫使馬達加斯加接受法國保護,內外事務均受法國控製。女王雖暫時保住了王位,但賴尼萊阿裏沃尼被罷免了首相職位,監禁在首都郊外的寓所裏,1896年2月被流放到阿爾及爾,同年7月逝世。首相職位由更加年邁的賴尼戚姆巴紮菲(賴尼約哈尼之子)擔任。1896年8月6日,法國議會正式宣布吞並馬達加斯加,使它成為法國海外殖民地之一。

馬達加斯加之所以淪為法國殖民地,既有外部因素,也有內在原因,是19世紀末馬達加斯加麵臨的國內外形勢的必然結果。

首先,從外部形勢看,馬達加斯加是歐洲列強間肮髒交易的犧牲品。賴尼萊阿裏沃尼執政以來,對歐美列強一直實行均衡政策,希望各國之間能互相牽製,以便在夾縫中求生存。但是他沒有看清歐美列強的侵略真麵目。1890年8月5日,英國為了獲得法國對它在桑給巴爾島保護權的承認,與法國締約,承認法國對馬達加斯加的保護。同年11月18日,德法兩國也簽訂協議,德國承認馬達加斯加應受法國的保護。而美國則采取不幹涉政策。到第二次法馬戰爭爆發時,馬達加斯加完全陷入孤立無援狀態,法國可以肆無忌憚地大舉入侵。

其次,從實力對比來看,法國與馬達加斯加兩國相距懸殊。法國在1789年大革命後,經過一個世紀的發展,已經從自由資本主義向壟斷資本主義過渡,成為資本主義世界的一個強國,軍隊配備了榴彈炮、75毫米口徑的速射炮(每分鍾發射20次)和勒貝爾式步槍等先進武器,並擁有一支強大的海軍。在侵馬戰爭中,法國的混合艦隊包括深入內地的12艘炮艇和48條機動駁船,在海麵上巡邏的2艘巡洋艦、2艘護航艦、3艘炮艇和3艘運輸船。相比之下,馬達加斯加經過數次改革活動,雖然社會經濟在原有的基礎上有了較大發展,但是它的生產力水平和政府、軍隊中的人員素質都比較低,廣大農村還存在奴隸製殘餘,城市中雇傭工人階層尚未形成,特別是軍隊缺乏正規訓練。賴尼萊阿裏沃尼在戰時可指揮的45000名士兵,大多是臨時征集的,少數接受過英國軍官的訓練;他們使用的武器也比較低劣,據英國傳教士記載,在保衛首都戰役中主要使用的是矛劍和刀,槍枝很少。

第三,賴尼萊阿裏沃尼在執政晚期越來越專橫,也采取了一些錯誤政策,直接影響了抗法鬥爭。第一次法馬戰爭結束後,為了償付巨額賠款,政府增加了許多苛捐雜稅,發行新的金幣,並把森林、礦山等資源租給外國公司。外國公司需要的勞動力統一由政府提供,勞動報酬也全部歸國家。為此,許多人一年中有半年以上從事無報酬勞動,甚至連政府中許多官員的工作也無報酬,他們便轉而在普通百姓身上榨取錢財。農民的負擔劇增,貧困潦倒的鄉民隻好逃離家園結夥打劫。在首相統治的最後幾年裏,社會秩序相當混亂,政府不僅控製不了島嶼南部荒漠地區和西北部薩卡拉瓦人居住的地區,連中部高原地帶的法哈瓦洛匪幫也平息不了。

在統治階級內部爭權奪利的鬥爭也加劇了。賴尼萊阿裏沃尼為了鞏固本家族的地位,竭力從自己子女中挑選未來的首相。他的結發妻子曾給他生下11個兒子和5個女兒,但他們不是夭折就是沉湎於酒色之中。長子拉賴阿裏沃尼最受寵愛,也是最初的候選繼承人,不幸在打獵中被他弟弟誤傷致死。其後,首相把希望寄托在次子也是酒鬼和法盲的馬裏阿維洛身上,1878年任命他為駐巴黎大使,回國後被授與16枚勳章並任軍隊總司令。這引起外交大臣拉沃尼那希特裏尼阿裏沃等人的不滿,策劃了一起企圖推翻首相的陰謀,事發後外交大臣被流放。1891年馬裏阿維洛病死,這對年邁的首相來說無疑是個重大打擊,他開始變得憂柔寡斷,記憶減退。他又立外孫拉泰利費拉為繼承人,這在他家族內部引起軒然大波。1893年,他兒子拉約埃利納聯合妹婿拉賈奧納等人策劃新的政變,失敗後都被流放。

賴尼萊阿裏沃尼晚年不能任人唯賢還表現在戰爭期間的軍官任命上。由於他不敢放鬆兵權,對那些曾表現出傑出軍事才能的人,或棄而不用,或給予種種束縛。如在1883—1885年法拉法蒂保衛戰中立下赫赫戰功的賴南德裏阿拉姆潘德裏被命令駐守原地,不準離開法拉法蒂;在1889年遠征西南部的英雄拉馬哈特拉則被駕空,處於有名無實的地位。相反,那些在宮廷裏遊說和行賄的人被委以重任,有的被任命為軍事指揮官。就在前方將士浴血奮戰之時,首相還給他的一個孫子授予15枚勳章。碌碌無為的人被重用授勳,挫傷了許多人的愛國熱情。

政策的失誤導致賴尼萊阿裏沃尼及其政府威信的下降。1895年5月,在塔那那利佛的街頭已出現了一些反政府的標語,甚至號召人們處死女王、首相和他們的家庭成員。賴尼萊阿裏沃尼無法有效地組織和發動人民起來抗戰,幻想用和平手段阻止法國入侵,這是馬達加斯加淪為法國殖民地的主要原因。

三、十九世紀末二十世紀初的反殖鬥爭

馬達加斯加人民不甘淪為法國的殖民地,在政府與法國簽訂屈辱和約後不久,他們就在全國各地掀起了一係列武裝起義。

1895年11月22日,一支起義軍攻占了位於首都西部40公裏的阿裏沃尼馬莫城,處死了投靠法國殖民者的地方官員和外國傳教士,隨後同前來鎮壓的法國軍隊進行了激烈戰鬥。與此同時,在瓦基南卡臘特臘地區也爆發類似戰鬥。翌年3月底,在伊默裏納南部和北部爆發了聲勢浩大的民族起義,其領袖是三個區的原總督(北部的拉伯紮瓦納、東北部的拉伯紮卡和南部的賴尼伯戚米薩拉卡)。在他們的領導下,起義者驅逐法國侵略者和外國傳教士,恢複傳統宗教信仰,擁戴馬達加斯加原政府。由於起義軍穿著統一的紅外袍,這場起義被稱為“梅納朗巴運動”。法國殖民者在武裝鎮壓失敗後,采取焚燒村莊、毀壞稻田等措施,企圖使起義者在彈盡糧絕、無處藏身的情況下自動投降。結果恰得其反,那些失去房屋和糧食的農民紛紛加入起義隊伍,壯大了起義力量。到1896年中期,起義軍已控製了島嶼中部的大部分地區,塔那那利佛成了一座孤城,法國在島上的殖民統治已岌岌可危。

1896年9月底,富有殖民統治經驗的加列尼被派往馬達加斯加,取代鎮壓起義不力的拉羅什。加列尼到位後,把法國殖民軍全部集中到首都附近,對起義軍采取了更加嚴厲的鎮壓措施,當時任內政部長的賴南德裏阿拉姆潘德裏和女王的叔叔拉戚馬莫加被指控支持起義軍而遭處死。加列尼還把親法的拉桑吉扶為首相,並脅迫女王號召人民放下武器接受法國統治。在這一切均未奏效後,加列尼於1897年2月28日下令取消馬爾加什王朝和首相職位,把女王流放到留尼汪島,自己為馬達加斯加總督。這項措施產生了一定效果,許多忠於女王的起義軍將領頓時對抗法鬥爭喪失了勝利信心,拉伯紮瓦納和賴尼伯戚米薩拉卡相繼投降,隻有拉伯紮卡率部堅持到1898年初。但是在邊遠地區的起義一直堅持到20世紀初,如西南部薩卡拉瓦人梅拉博地區的起義、南部巴拉人和東南部一些部落的反征服鬥爭都堅持到1904年。

加列尼在鎮壓起義的同時,著手在馬達加斯加建立殖民統治體係。他把全國重新分成若幹省,省下設區和縣,各省的總督及其官員由當地的大酋長擔任。經過稍作修改的1881年《三○五條法典》在各地實施,但歐洲人沿用法國法律。

在經濟方麵,加列尼在馬達加斯加建立了依附於法國的殖民地經濟體係。島上發行法國貨幣,采用法國的關稅率。在新的關稅製度下,馬達加斯加隻能從法國進口貨物,而從其他地區輸入的商品將課以重稅。1898年,馬達加斯加進口貨總值是2164.1萬法郎,其中法國占1616.8萬法郎。在此之前,馬達加斯加主要從英國和美國進口商品,其中每年從英國進口貨物達100萬法郎。馬達加斯加輸往法國的原材料價格被降低。加列尼還把馬達加斯加大片良田租給法國移民,發展熱帶作物生產。1895年戰爭結束後,一些法國士兵和留尼汪島上的法國人移居馬達加斯加,他們分別獲得幾十公頃至上千公頃的土地不等。至1908年,歐洲移民共獲土地406333公頃左右。加列尼還鼓勵發展原有的手工業,如製革、紡織、養蠶業、染色和小型冶金工業等,開辦了郵政業務。為了便利塔那那利佛與沿海地區的聯係,他修築了塔那那利佛到塔馬塔夫的公路,連接這兩地的鐵路也已開工。為了保證獲得必要的勞動力,1896年,殖民當局頒布了強迫勞動法令,凡16—60歲的男子每年必須勞動50天,每天工作9小時,一天工資為20生丁。

為了削弱英國人在島上的影響,加列尼除了在經濟上采取措施外,在宗教方麵則壓製和排擠新教,發展天主教。他把英國傳教醫院改為法國軍人醫院,將教會學院改成法庭,又把男生高級中學改成政府辦公地,迫使許多英國傳教士離開回國。他還特別注意控製馬達加斯加的教育事業,創辦的學校以職業教育為多,如勒·米爾·德·維勒學校、農業學校、醫科學校和職業學校等。初級教育由各種教會學校負責。所有這些學校均以法語為教學語言,內容以傳布法國文化和推行法國人生活方式為主,力圖培養法國化的知識分子。

加列尼在馬達加斯加統治的時間有八年之久,初步建立了法國在島上的殖民體係。他的繼任者基本上遵循加列尼所定下的原則,隻是更加側重經濟掠奪。1913年,全島的輸出總額為5600萬法郎,比1905年增加125%;輸出為4600萬法郎,比1905年增加200%。巨額經濟利潤主要落在馬達加斯加·馬賽公司(1897年成立)和馬達加斯加·裏昂公司(1897年成立)等幾家法國大公司手裏。

法國在馬達加斯加的殖民政策,剝奪了貴族階層在政治上的傳統特權,使他們降為殖民者的依附民。由於關稅提高、各種物品價格上漲和肥沃良田喪失,大批農民陷於破產境地,有的淪為白人的佃農。殖民統治在知識分子中激起了強烈的民族意識,他們不願意忘卻自己的民族語言和文化傳統,在20世紀初掀起了反對法國殖民統治的民族主義運動,把反法鬥爭推入新的階段。

1913年初,拉維洛賈奧那以《日本和日本人》為標題寫了一係列文章,號召馬爾加什人向日本學習,走民族自強道路,這在知識界和青年學生中間引起強烈反響。同年7月,首都醫科學校的7名學生建立了第一個民族主義秘密組織“維瓦薩”,成員很快發展到500人,包括學生、知識分子和天主教、新教的牧師。他們被分成一個個小組,彼此互不了解,從事的主要活動是在人民群眾中進行反殖宣傳,增強人們的民族意識。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後,法國殖民當局以戰時管製為由對維瓦薩進行殘酷鎮壓。1915年底,該組織的大批成員被捕,其中8名領導人被判處終身勞役,另外26名服長期勞役,200多人遭拘留,41名16歲以下的少年兒童被關在教養院中受為期1—5年的教養。1915年2月初,在麥那朗德拉河左岸爆發了農民武裝起義,史稱薩迪阿瓦赫運動,起義很快擴展到安帕尼赫和戚洪伯兩個區。他們10—40人為一隊,四處襲擊殖民者,截斷電報線,鬥爭持續到1917年。

法國殖民當局的鎮壓措施隻是暫時壓製了馬爾加什人的獨立願望。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法國征調4萬多馬爾加什人服兵役,其中80%以上被送到歐洲戰場;此外,還征調了5535名勞工,赴法國擔任勞役。這些人在歐洲接受了許多新思想包括馬克思主義,在戰後的馬達加斯加民族獨立運動中起了重要的宣傳與組織作用。

一戰中的非洲

1884年柏林會議後,根據“有效占領”原則,列強在非洲展開了瘋狂的瓜分競賽。到1914年,非洲大陸96%的領土已被占領。英國占據了非洲最好的地區,那裏自然條件優越,人口眾多,物產豐富,經濟發展水平和社會組織程度都較高。法國占據的地域雖廣,但有些是人跡罕至的沙漠,經濟價值並不高。德屬殖民地戰略地位重要,但麵積尚小。

曆史進入20世紀初,壟斷資本相繼在各帝國主義國家確立。非洲的英布戰爭是帝國主義最終形成的主要標誌之一。生產高度集中,現代科技飛速發展並被迅速用於生產,使各帝國主義國家間的實力對比發生嚴重傾斜,不平衡性加劇。繼1882年德、奧、意形成三國同盟之後,隨著法紹達事件的和解,英法攜起手來,並在1907年形成英、法、俄三國協約。兩大對立軍事集團的形成,使世界大戰和對殖民地的再瓜分不可避免。兩次摩洛哥危機吹響了第一次世界大戰在非洲的前奏曲。

非洲被列強強行拖入了戰爭泥潭,不但成為兩大集團在海外殖民地作戰的主要戰場,而且成為人力資源和戰略物資的穩定供應地。由非洲人組成的軍隊不但在本土作戰,還被用於歐洲西線和中東戰場;非洲民伕不但用於運送戰爭物資,還用於軍工生產。非洲所提供的人力和物資是協約國在大戰中取勝的重要原因之一。戰火尚未全熄,原德屬非洲殖民地就已被瓜分,德國完全被擠出非洲。

戰爭引起了非洲殖民統治方式、經濟和社會的變化。戰時戰費大量增加和大量白人走上戰場,導致殖民地行政費用和統治人才不足,於是各殖民地紛紛從直接統治向間接統治邁進。戰時物資的大量出口誘導非洲的生產以滿足列強的需要為目的,非洲經濟完全被納入資本主義世界經濟體係,依附性增強。同時由於戰爭期間帝國主義無暇顧及,非洲的民族經濟也得到了相當的發展,非洲獨立的經濟因素在增長。經濟的發展、殖民統治方式的鬆動以及戰時大規模的人口流動,使越來越多的非洲人離開原來的社會組織,農民、酋長、地主階層都發生了分化,無產階級、民族資產階級、知識分子等隊伍日益壯大。戰爭不但促使非洲的階級力量配備發生變化,而且非洲人的思想和社會心理也隨之發生變化。處於殖民統治之下的非洲民眾進一步覺醒,在戰時掀起了多次反殖民統治的浪潮。

非洲在一大中的地位

戰火乍起之時,從兩大軍事集團在非洲的力量對比看,同盟國明顯弱於協約國。1914年8月23日,德國政府與美國駐德大使接觸,要求美國勸阻協約國不要將戰爭擴至非洲殖民地,遭到美國和協約國的斷然拒絕。德國人提出在非洲人麵前不交戰是根據其在非洲的弱小實力作出的決定,是出於全球爭霸戰略的考慮。德國人認為,大戰和列強在非洲爭奪的結果都將取決於歐洲戰場的勝負。在非洲占絕對優勢的英法也從全球戰略著眼,既要奪取其殖民地,又要切斷其海上貿易。他們認為,在非洲殖民地擊敗德國將對全局勝利具有重要作用。因此,戰火向非洲蔓延在所難免,非洲戰場成了兩大集團在海外殖民地作戰的主要戰場。

德屬多哥保護地麵積33700平方英裏,當地人口1031978人,還有白人368人。到1914年,它是唯一財政上獨立於德國的殖民地。它有一支由8個德國官員和560個非洲人組成的維持秩序的保安部隊,而它西邊的黃金海岸有英軍3000人,東鄰有法駐達荷美一個旅,實力對比懸殊,對德不利。1914年8月4日—5日,代理總督馮·德林分別打電報給黃金海岸和達荷美總督,要求把多哥變成中立區,均遭拒絕。

喀麥隆麵積191130平方英裏,當地人口2648720人,白人1817人。德國人在那裏經營78個種植園,開設266家商業企業。德國駐紮正規軍1750人,其中1550是非洲人;還有保安部隊1295人,其中歐洲人40人。它西鄰英屬尼日利亞,東鄰法屬乍得等,南鄰法屬、比屬剛果。英國在西非的軍隊比德國多3倍,1914年總數為8093人,其中非洲人為7733人。但德軍訓練時間長達5年,素質優於英、法、比軍隊。

德屬西南非洲是德國第二大殖民地,麵積317725平方公裏,歐洲人不超過15000人,德軍最多時為3140人。英國怕德國利用西南非洲威脅它在南部非洲的既得利益,擔心它成為德國艦隊開往南美的中途站,危及英國在拉美的經濟、政治地位。南非當局在其發展計劃中也把西南非洲視為自己的第五省。而在德國以西南非洲為基地的擴張計劃中,南非是主要障礙。

德屬東非包括坦噶尼喀和盧旺達、布隆迪,麵積384180平方公裏,人口約800萬,其中德國人不超過3000人。那裏德軍有2732人,還有可作戰的保安部隊2199人。它處在英屬東非、烏幹達、北羅得西亞、尼亞薩蘭和比屬剛果及近海的英國保護地奔巴和桑給巴爾、葡屬莫桑比克包圍之中。德國殖民主義者為把東非建成威脅英印航線的堅實基地,曾致力於一些建設性工作。戰爭爆發時,德屬東非總督斯可尼企圖根據1885年柏林原則保持中立,英屬東非總督貝爾匪爾德也希望戰爭遠離自己的轄區。但英德政府對他們的呼籲根本不予理睬。

中東也是兩大軍事集團爭奪的重點地區之一。就同盟國而言,唯一能給協約國以打擊的地區是北非。德國早在戰前就計劃修築“三B”鐵路,以威脅大英帝國生命線,奪取蘇伊士運河,給英帝國致命一擊。而英國力圖以埃及為軍事基地,遏製德國,進而攻占德國的盟國土耳其,建立計劃已久的與印度連成一片的“新月形帝國”。

從列強的全球戰略看,非洲戰場的戰事分為兩個階段。第一階段從1914年8月初到11月底,此間協約國集中打擊德國殖民地的戰略防禦能力。

在多哥,1914年8月6日,法軍從達荷美西侵攻陷小波波。8月8日,布萊恩特中校率英軍攻入多哥南部。8月12日,英軍不費一槍一彈占領洛美。當時,卡米納有德國在非洲最大的無線電台,它可直接與柏林和其他德屬非洲殖民地聯係,可通過海底電纜與南美聯係,可與行駛在南大西洋上的商船和戰艦保持正常聯係。為此,8月18日英法組成聯軍,8月24—25日攻擊卡米納,德軍被迫炸毀電台後撤出。同時,一支英軍從黃金海岸、一支法軍從達荷美分別侵入多哥北部,並由英軍攻占最後一個據點延迪。8月26日,馮·德林被迫率德軍投降。曆時僅三周的多哥戰爭結束。

在喀麥隆,8月6日,一支部隊從法屬中央剛果出發,奪回了第二次摩洛哥危機時法國割給德國的土地。埃梅裏希將軍派法屬赤道非洲軍隊入侵,占領金加。8月24日,卡特上校命令英軍分三路進犯,都失敗而歸。8月28日,比利時向法軍提供軍援。英軍從恩賈梅納出擊,攻占乍得湖地區德國要塞庫塞裏。此時,多貝爾將軍到任。英法組成龐大的喀麥隆遠征軍,同時英國組織的福勒中隊消滅了德國內陸水域力量,9月21日在莫尼河口擊沉兩艘德艦,建立了海岸陣地。協約國軍隊攻占的重點是杜阿拉,因為它是重要的商業中心和軍事重鎮,有價值極高的電台和軍需庫,還是中部和北部鐵路的終點。9月27日,在水陸夾擊下,德軍毀掉電台後撤離。喀麥隆的戰爭從此轉入內地。

在西南非洲,英政府於8月9日電令南非聯邦幫助出兵進攻。南非總理博塔決定遵命,引起國內布爾人叛亂。在博塔忙於鎮壓時,英國海軍將領、開普站指揮金——哈爾派出“沃曼”號軍艦轟擊沃爾維斯灣的電台和斯瓦科普蒙德的港口設施。9月19日,比夫斯上校指揮1824名南非軍隊在盧德立茨登陸,努金將軍率2500人在腦諾斯登陸。11月28日,海軍司令金—哈爾得到正式通知,南非軍隊將參加西南非洲作戰。

在德屬東非,8月8日,英國巡洋艦“阿斯特拉加”號炮轟達累斯薩拉姆和坦加,毀其無線電台。德國巡洋艦“可尼哥斯堡”號被英國三艘戰船包圍於達累斯薩拉姆附近。同時,福爾貝克指揮德軍攻下戰略要點塔維塔,它是從內地進入德屬東非的門戶。福爾貝克是大戰期間唯一實際占領英屬地的德國將領。但此時英國已完全取得了製海權,切斷了德屬殖民地與宗主國的聯係。

在埃及,大戰爆發後,德國、土耳其在敘利亞和巴勒斯坦集中5萬軍隊,準備奪取運河,侵占埃及。英國駐埃及軍隊總司令約翰·麥克斯威爾實施戒嚴法令,宣布埃及處於軍事管製的戰時狀態。同時,英國迅速從澳大利亞和新西蘭調軍,在運河地區加固陣地。首批軍隊12月1日抵達埃及。12月18日,英國正式宣布埃及為保護國,把埃及最高統治者“赫迪夫”改稱“素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