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洲民族獨立運動和獨立國家(續)
六、非洲獨立國家會議和全非人民大會的召開及其影響
隨著非洲民族獨立運動的深入發展,非洲各國人民越來越認識到他們麵臨的共同任務,以及把非洲大陸的一切力量團結起來的必要性。從1958年以來,非洲各國為解決他們存在的共同問題,先後召開過兩屆非洲獨立國家會議和三屆全非人民大會。其中除第三屆全非人民大會是在1961年召開的以外,其他會議都是在1958—1960年之間召開的。
1958年4月15—22日,第一屆非洲獨立國家會議在加納首都阿克拉召開。在沒有殖民主義國家參加的情況下,非洲國家舉行會議討論自己關心的問題,這在曆史上還是第一次。參加這次會議的除了獨立國家加納、埃及、利比亞、突尼斯、摩洛哥、蘇丹、埃塞俄比亞和利比裏亞以外,還有尚未獨立的阿爾及利亞、喀麥隆和多哥等地區的民族獨立運動的代表。會議由加納總理恩克魯瑪主持。全非洲人民對於這次會議寄予熱切的期望,全世界愛好和平的國家和人民也對這次會議表示關心。
亞非會議以後,非洲的民族獨立運動深入發展,蘇丹、突尼斯、摩洛哥和幾內亞相繼獨立。非洲八個獨立國家的領土麵積700多萬平方公裏,約占非洲總麵積的28.5%;其人口總和為7,700多萬人,占非洲大陸總人口的39.6%。其他未獨立的地區反殖民主義的鬥爭和群眾運動,也達到了空前的規模。“黑暗大陸”的漫漫長夜已經破曉,獨立自由的曙光已經出現。然而,帝國主義喪失了它在亞洲的殖民地之後,企圖把非洲變成其殖民體係的最後堡壘。因此,帝國主義一方麵不遺餘力地加緊鎮壓非洲未獨立地區的民族獨立運動,另一方麵千方百計地對已經獨立的非洲國家進行破壞,妄圖重新控製和奴役這些國家。這就促使非洲已經獨立的國家迫切需要進一步地團結起來,對付共同的敵人。這就是首屆非洲獨立國家會議召開的原因和背景。
第一屆非洲獨立國家會議反映了非洲人民要求爭取獨立自由和保衛獨立自由的強烈願望。“不許幹涉非洲,非洲必須自由”是這次會議發出的最響亮的聲音。
會議通過了一項宣言和多項決議。宣言指出,非洲獨立國家決心“保障我們得來不易的獨立、主權和領土完整”,要求“承認非洲人有獨立和自決的權利以及采取適當步驟來實現它的權利”,並表示“決心建立與會八國之間的更密切的友誼、兄弟關係、合作和團結”。會議通過了支持聯合國憲章、恪守以萬隆會議原則為基礎的外交政策基本原則的決議;通過了譴責任何形式的殖民主義對非洲的侵略、反對一切外來幹涉、主張明確規定日期使未獨立地區取得獨立的決議;通過了支持阿爾及利亞的正義鬥爭的決議,要求法國承認阿爾及利亞人民的獨立和自主權,從阿爾及利亞撤出它的全部軍隊,立即同阿爾及利亞民族解放陣線舉行和平談判,並要求法國的友邦和盟國不要直接和間接地幫助法國在阿爾及利亞的軍事行動。會議譴責法國殖民主義者對喀麥隆人民的武力鎮壓,通過了要求法國讓多哥和喀麥隆實現民族自決的決議。會議還通過了關於種族主義的決議。決議嚴厲地斥責“種族歧視和種族隔離的作法是罪惡和不人道的”,譴責世界各地特別是南非聯邦、中非聯邦、肯尼亞和非洲其他地區的種族歧視和種族隔離行徑,並建議“所有與會國政府采取有力的措施,根除他們自己國內可能出現的種族歧視的痕跡”。
殖民主義者對於非洲獨立國家會議的召開既怕又恨。早在1957年春天,當準備召開非洲獨立國家會議的消息剛剛傳出,美國和其他西方殖民主義國家就對許多非洲獨立國家施加壓力,企圖製止會議的召開。摩洛哥獨立黨主席阿拉爾·法席曾揭露羅馬教皇庇護十二世對加納總理恩克魯瑪施加壓力,要他取消這次會議,並進一步指出,這“完全是遵循著美國的政策”。西方國家報刊則惡毒散布種種挑撥性的言論,企圖使會議按照帝國主義的意圖來進行,為帝國主義的政策服務。如1957年4月4日合眾社發表的一條評論就曾經這樣說:“非洲會議是西方的好消息,非洲會議同兩年前的萬隆會議不同,發起國所關心的是和西方作朋友,而不是宣布脫離西方而獨立。”這就說明,為什麼非洲獨立國家會議幾度延期,從1957年5月延至10月,又延至1958年1月,最後才在1958年4月15日召開,這顯然同帝國主義的阻撓不無聯係。
第一屆非洲獨立國家會議是非洲人民爭取民族解放、反對殖民主義侵略史上的一個重要裏程碑。這次會議不僅促進了非洲各國之間的進一步團結,也加強了各國反對殖民主義、維護民族獨立的鬥爭力量,對當時仍處在殖民壓迫和奴役之下的一億多非洲人民的鬥爭也是一個很大的鼓舞。為了紀念這次會議,4月15日被定為“非洲自由日”。
第一屆非洲獨立國家會議開過不久,阿爾及利亞臨時政府宣告成立,幾內亞獲得獨立。這樣,非洲獨立國家的麵積之和占到全非總麵積的1/3以上,人口也接近全非總人口的一半。到1960年,尼日利亞、喀麥隆、多哥和意屬索馬裏等殖民地通過各種形式的鬥爭,正在走向獨立。在非洲人民不斷取得勝利的新形勢下,非洲各國人民有必要坐到一起,共同討論有關非洲民族獨立的各項問題。第一屆全非人民大會就是在這種形勢下召開的。
1958年12月5—13日,第一屆全非人民大會在阿克拉舉行。參加大會的有來自28個國家的62個組織的300名代表。這是第一次在非洲舉行如此盛大規模的民間性集會。“非洲必須自由”和“非洲必須統一”是這次大會的兩大主題,也是這次大會中響亮的呼聲。
全非人民大會反映了非洲人民日益高漲的反殖民主義情緒。與會代表用無可辯駁的事實揭露了殖民主義的醜惡麵目。喀麥隆代表烏安迪說:“不獨立勿寧死!”坦噶尼喀代表博克·穆納克高呼:“我們並不是在乞求自由,自由是我們天生的權利。如果不給我們自由,我們將用武力來取得它。”當阿爾及利亞的代表法農發言時,出席大會的代表們經久不息地向他歡呼喝采,表示對阿爾及利亞人民英勇鬥爭的欽佩和支持。
大會最後通過了一項宣言和五項決議。名為《關於帝國主義和殖民主義》的宣言,憤怒譴責在英屬和法屬非洲殖民地中罪惡的殖民主義和帝國主義製度,並指出這種製度在阿爾及利亞、喀麥隆、中非、肯尼亞、南非、葡屬安哥拉、莫桑比克、普林西比和聖多美特別表現了極度殘酷的形式。
大會通過的五項決議就其性質可分為兩類。一類是表示對殖民主義、帝國主義的深惡痛絕和同仇敵愾以及爭取自由、獨立的決心。屬於這一類的有:關於殖民主義和帝國主義問題的決議;關於要求殖民國家從其所占領的領土上撤走的決議,它譴責帝國主義把非洲人軍事化和利用非洲領土作為進行侵略戰爭之用,要求帝國主義立即停止對非洲的政治和經濟剝削;關於種族主義的決議,它指出種族歧視和種族迫害是帝國主義侵略和占領非洲殖民地的結果,嚴厲譴責種族隔離、保留製度以及種族歧視和膚色隔離的其他一切形式,特別譴責中非和南非等地區以種族隔離的社會原則作為少數統治多數的基礎的政治政策。另一類是表示在爭取自由、獨立的鬥爭中團結一致和互相支持的意願。屬於這一類的有:關於支持阿爾及利亞獨立的決議,它要求各個國家和政府,特別是非洲獨立國家承認阿爾及利亞政府,呼籲非洲各國支援阿爾及利亞的鬥爭,並要求非洲獨立國家以一切可能的辦法,對正在為反對帝國主義和殖民主義而鬥爭的附屬國人民提供最大限度的援助,從而使他們迅速獲得解放,並參加非洲自由、獨立國家的大家庭;關於實現非洲統一的決議,它號召非洲各個獨立國家,在地理接近、經濟相互依賴、語言和文化相似的基礎上,聯合為若幹區域性聯邦或集團,以便實現泛非主義的最終目標,建立泛非聯邦或非洲合眾國;關於建立常設機構的決議,它宣布在阿克拉建立常設秘書處,以促進非洲各國人民的互相了解和團結,以及在非洲各國人民中培養一種大家庭的情感,以便於將來建立非洲合眾國。
大會曾就非洲民族獨立運動應當采取何種鬥爭手段的問題展開了討論。恩克魯瑪和其他一些代表主張采取各種形式的非暴力行動,以實現非洲的合法權利和願望;阿爾及利亞、喀麥隆和另外一些代表則認為不應當排除暴力手段,非洲各族人民能夠使用武力來收回屬於他們的東西。經過熱烈討論,大會最後通過的宣言和有關決議指出:“大會支持所有采用非暴力和不合作等和平手段的人們,也支持在那些必須進行報複的地方的所有為了替人民爭取民族獨立和自由而不得不對暴力進行報複的人們。”
美國著名黑人領袖、泛非運動創始人杜波依斯給全非人民大會發來了賀信。他在信中特別強調:“今天西方表示讓步,但是,對西方殖民主義者必須小心。”“它要使你們的一些比較時髦而比較不謹慎的領袖,變成和白色剝削者同夥的資本家”,因此,“一定要盡一切力量同它作鬥爭。”
帝國主義對於全非人民大會的號召既驚慌又惱怒,他們采取威嚇和誘騙兼施的辦法企圖對大會加以破壞。特別是美國的活動異常頻繁。在全非人民大會開幕前夕,美國助理國務卿薩特斯威特專程訪問了幾個非洲國家,表示美國懷著極大的興趣注視著這次會議的召開。美國還派遣了大批觀察員出席大會,他們在暗中進行賄賂、恐嚇、造謠、刺探情報,企圖對大會施加影響。美國的非洲美洲協會主辦的《非洲專訊》雜誌的記者羅伯特·基思,為了偷聽非洲各國代表團團長在閉幕會議前一天舉行的秘密會議的情況,竟躲藏在大會講壇下麵,被人們不客氣地抓了出來,交給警察處理。但是,會議的圓滿結束使帝國主義的破壞計劃落空了。
全非人民大會是繼萬隆會議、非洲獨立國家會議以後非洲人民生活中的重大事件,是非洲民族獨立運動的新發展,它有力地推動非洲人民的鬥爭走向新的勝利。
1960年1月25日—31日,第二屆全非人民大會在突尼斯首都突尼斯召開。參加這一屆大會的有非洲30個國家的50個政黨和群眾團體的140多名代表。他們聚集一堂,就非洲人民獨立和團結的偉大事業交換意見。“獨立和團結”是這一屆大會的口號。
自第一屆全非人民大會舉行以來,非洲形勢又發生了急劇的變化。一年多以前,赤道以南的廣大黑非洲殖民地人民的民族獨立鬥爭方興未艾,到此時已呈現出波瀾壯闊的局麵。除了法國已被迫承認喀麥隆於1960年11月1日獨立以外,在同年4月、7月和10月,法屬多哥、意屬索馬裏和英國在非洲最大的殖民地尼日利亞也先後宣告獨立。比屬剛果人民在有效地抵製了比利時殖民主義者所製造的虛偽選舉和拒絕了所謂“分階段獨立”的騙局之後,已迫使比利時政府作出讓步,同意剛果在1960年6月30日獨立。尼亞薩蘭、烏幹達、肯尼亞和其他非洲殖民地的人民在新的一年開始的時候,也正為民族的獨立和自由展開進一步的鬥爭。然而,西歐帝國主義國家並不甘心放棄他們的每一寸陣地,他們從無恥的挑撥、欺騙到血腥的屠殺、鎮壓,無所不用其極。他們還力圖繼續操縱這些國家的經濟命脈,在某些國家中繼續保持政治和軍事特權。美國則大耍兩麵政策,一方麵公開幫助西歐殖民國家迫害和屠殺非洲人民,特別是支持法國在阿爾及利亞的戰爭,並且支持法國在撒哈拉試驗核武器;另一方麵打著“反殖民主義”的旗號,通過所謂“援助”、“投資”等途徑,從軍事、政治、經濟和文化等方麵大舉擴張,逐步奪取西歐國家在非洲的地盤,推行新殖民主義。為了挫敗帝國主義的種種陰謀詭計,很需要召開一次全非人民大會,分析形勢,號召和動員非洲人民提高警惕,爭取真正的獨立,並總結自第一屆全非人民大會以來非洲各國人民爭取民族獨立鬥爭的成就,進一步促進非洲人民的團結和鬥爭。這就是第二屆全非人民大會召開的曆史背景。
大會經過認真的討論,通過了關於爭取非洲獨立的總政策、關於非洲經濟發展問題、關於非洲統一問題、關於阿爾及利亞問題和有關尼亞薩蘭、羅得西亞、比屬剛果、喀麥隆、南非、葡屬非洲、肯尼亞、坦噶尼喀、象牙海岸、桑給巴爾以及“法蘭西共同體”等問題的一係列決議。
關於總政策的決議包括兩個方麵的內容:一是強調非洲國家之間團結的重要性,以期挫敗帝國主義進行挑撥離間的陰謀。決議指出:“為了更有效地抗擊帝國主義者的勾結和迅速地把所有附屬國的人民從外國壓迫之下解放出來,絕對必須聯合和團結全體非洲人民的力量,因此建議非洲各國為了全體非洲人民的利益重視互相合作”。二是強調真正獨立的重要性,以粉碎帝國主義在某些國家中繼續保持其政治和軍事特權。決議指出:“非洲各國人民立即無條件地采取行動,要求駐紮在非洲旨在進行侵略和壓迫的外國軍隊全部撤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