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阿爾及利亞問題的決議表示了與會代表對阿爾及利亞人民極大的尊敬和支持,建議所有非洲獨立國家承認阿爾及利亞政府,號召建立非洲誌願軍來支援阿爾及利亞的獨立戰爭,並要求美國放棄支持法國在阿爾及利亞進行戰爭的有害政策。
大會要求法國立即從喀麥隆撤退軍隊,恢複和尊重喀麥隆人民的民主自由;要求英國政府讓肯尼亞人民立即獨立;要求實現尼亞薩蘭和北羅得西亞的完全獨立;支持比屬剛果民族主義運動領袖關於舉行自由和民主選舉以及宣布獨立的要求,並形成和通過了相關的決議。這些決議體現了非洲人民堅決反對殖民國家的各種破壞陰謀、要求實現非洲各國真正獨立的堅定立場。
非洲人民通過自己的切身經驗,日益感覺到美國新殖民主義對於非洲民族獨立運動的嚴重威脅。因此,這屆全非人民大會特向美國總統艾森豪威爾和美國國會發了電報,揭露美國在軍事、經濟和外交上援助法國,支持法國對阿爾及利亞的侵略戰爭。電文要求美國政府放棄這種有害的政策,並且強調:“美國對法國殖民政策的支持,給非洲人民帶來了嚴重的損害。”
第二屆全非人民大會充分體現並進一步促進了非洲人民要求加強團結的熱烈願望和相互支持的堅強意誌。中國總理周恩來在致大會的賀電中再一次向非洲人民傳達了中國人民的心聲,他說:“中國人民堅決地站在非洲人民一邊,大力支持非洲人民爭取民族獨立的鬥爭,直到取得完全的勝利。”
1960的6月14日—24日,在埃塞俄比亞首都亞的斯亞貝巴召開了第二屆非洲獨立國家會議,有20個非洲國家的代表和觀察員參加。埃塞俄比亞皇帝海爾·塞拉西一世主持了會議。
進入1960年代後,非洲民族獨立運動的形勢非常令人興奮,一個又一個新的獨立國家在非洲誕生。英屬索馬裏的獨立,在整個英屬東非打開了一個缺口。所謂“法蘭西共同體”也正在經曆著解體的過程。正是在這種形勢之下,老殖民主義者采取了新的殖民主義手法,執行非殖民化政策,即製造形式上的獨立和實質上的殖民控製。英、法、比等老牌殖民主義國家在被迫同意他們的非洲殖民地獨立的同時,都毫無例外地策劃這一詭計,力圖在新獨立的非洲國家保持其軍隊和軍事基礎,並且繼續維護其殖民利益,尤其是經濟上的控製。而美國這個新殖民主義者則成為非洲人民所麵臨的最大威脅。就在這次非洲獨立國家會議召開的前夕,美國國務卿赫脫假惺惺地來電致賀,說什麼美國是支持各國人民的自決原則的,美國要幫助非洲各國促進非洲大陸的和平與繁榮。美國新聞處則竭力鼓吹美國的無私援助,以引誘非洲新獨立的國家上鉤。然而,美國的《紐約先驅論壇》卻露了馬腳,它1960年6月19日發表的社論在評論獨立國家會議時以威脅的口氣說:反對殖民主義是一種“消極的態度”,“必將產生嚴重的後果”。這就為赫脫等人侈談非洲和平與繁榮而諱言反殖民主義的賀電作了一個很好的注腳。
因此,警惕新殖民主義的陰謀,就成為當時非洲民族獨立運動中一個必須十分重視並加以認真對待的問題。這個問題在同年早些時候舉行的第二屆全非人民大會上曾引起非洲各國代表的注意。時隔半年,非洲獨立國家再次聚會,重點討論這個問題,是完全必要的。
會議討論的主要問題包括:(1)非洲各族人民擺脫殖民主義而取得完全解放的問題;(2)從非洲領土上拆除外國軍事基地的問題;(3)阿爾及利亞的前途和援助阿爾及利亞民族主義者的問題;(4)南非種族歧視和抵製南非貨物的問題。
第一個問題是會議討論的重點。與會各國代表特別強調,應該揭露和粉碎殖民主義在某種偽裝下卷土重來的任何可能性。阿爾及利亞的代表說:“美國今天是法國殖民主義者的財主”,美國供給法國殖民主義者金錢和武器,並派遣技術人員到阿爾及利亞去就地保養美國供給法國的飛機。烏幹達國民大會主席基瓦努卡說:“非洲人民必須提防美國這樣的國家,他們詭稱友好,但卻企圖在經濟上奴役非洲人民。”會議就這個問題通過的決議表示忠於聯合國憲章、人權宣言和萬隆宣言,並且呼籲非洲國家警惕新殖民主義的陰謀。
關於第二個問題,與會代表引用了大量事實,揭露美帝國主義和北大西洋公約組織國家加緊在非洲建立軍事基地的活動。甚至就在本屆非洲獨立國家會議召開期間,美、英兩國政府還達成秘密協議,以建立科學研究探測站的名義在桑給巴爾建立導彈基地。這激起桑給巴爾人民的憤怒,舉行了反對美國建立軍事基地的5萬人大示威。全非人民大會秘書長迪亞洛在本屆會議上指出,帝國主義企圖在新獨立的國家保留軍事基地,用來對付非洲民族主義。會議就這個問題通過的決議說:“美國和其他帝國主義在非洲繼續保持和建立軍事基地,不僅是對世界和平的巨大威脅,而且是對非洲民族獨立運動的巨大威脅。非洲各國人民反對帝國主義在非洲土地上建立軍事基地的鬥爭,不僅是為了民族獨立運動的利益,也是為了世界和平的利益。”決議還號召非洲各國采取措施,阻止法國在撒哈拉或其他非洲領土上試驗原子武器。
關於第三個問題,會議表示,堅決支持阿爾及利亞人民的民族解放鬥爭,並認為這一鬥爭是全非人民鬥爭的生動象征,對待這一鬥爭的態度是檢驗是否真正忠實於反對殖民主義鬥爭的試金石。會議就這個問題通過的決議,建議所有非洲獨立國家在物質和外交方麵支持阿爾及利亞人民的事業,並且派遣代表團到世界各國首都尋求對阿爾及利亞事業的支持。
會議關於第四個問題的決議,譴責南非實行種族隔離政策,要求與會各國全麵抵製南非,斷絕同它的外交關係,抵製一切南非的商品,不讓屬於南非公司的飛機飛越他們的領空等。
會議最後還決定建立特別基金,用來援助非洲各地為自由鬥爭的戰士。這筆基金由各非洲獨立國家提供。
第二屆非洲獨立國家會議同以前召開的幾次全非性會議一樣,對加強非洲國家間的團結、促進非洲民族獨立運動的發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七、新老殖民主義和蘇聯對蓬勃高漲的民族獨立運動的對策
英國是在非洲擁有最多殖民地的國家。麵對著非洲民族獨立運動的驚濤駭浪,英國統治階級惶惶不可終日。1959年1月下旬,英國殖民大臣倫諾克斯—波伊德匆忙召集英屬東非的四個總督到倫敦開會,商討對策。與此同時,英國皇家非洲協會舉行集會討論非洲形勢,參加這次會議的有數百家在非洲進行投資的英國大公司的代表和許多殖民地官員,規模之大為該會成立以來所僅見。會上,主要發言人之一哈利·格林費爾回顧了非洲各地民族獨立運動的發展形勢以後,無可奈何地承認:“自殖民地撤退是一種現實的決定,因為英國的財力、物力都不足以應付這麼多地區的越來越強烈的要求。”但是,在另一方麵,英國統治集團又明白表示,英國絕不退出非洲。會議的另一主要發言人奧立弗·伍茲公開叫囂:“我們必須繼續留在非洲。除非我們留在非洲,否則我們將得不到工業所必須的原料和非洲的市場。”在非洲進行了幾十年殖民活動的資本家布朗·麥克唐納也說:“要注意,英聯邦將來能否繼續作為世界事務中的一支重要力量,主要取決於我們在非洲能否得到最後的成功”。
為了繼續保持對英屬非洲殖民地的統治,加強武力鎮壓是英國所采取的一個重要手法。在英屬東非總督會議期間,經常反映官方意見的刊物《東非洲和羅得西亞》的評論就透露了殖民者的凶險計劃。它寫道:“不可否認,近幾年來,烏幹達、肯尼亞和坦噶尼喀的政府是過於遷就非洲民族主義過激分子了”,英國殖民當局應當“顯示一下馴服他們的意誌”。在英屬東非總督會議前後,英國更加瘋狂地對東非和中非的民族獨立運動進行血腥鎮壓。尼亞薩蘭和羅得西亞的人民成批地遭到槍殺和逮捕。非洲人國民大會被宣布為非法,這個組織的領導人和成百的工作人員被投入監獄。在肯尼亞,三人以上的集會都是非法的。在坦噶尼喀,殖民當局利用殖民警察巡邏車遭到襲擊的事件,進行瘋狂的報複,逮捕了1500多名非洲居民。
然而,僅僅依靠武力鎮壓已經無濟於事。英國《經濟學家》雜誌就承認:“用武力拖住非洲的民族主義將是沒有任何結果的。”於是,英國又通過推行虛假的憲法改革,在殖民地實行某種程度的自治、擴大非洲人的某些選舉權、建立聯邦等手段來軟化非洲人民的鬥爭,對幅員廣闊的尼日利亞則采取挑動民族矛盾、分而治之的手法。
1960年初,英國首相麥克米倫打破曆史慣例,第一次訪問非洲。他大談其所謂非洲的正確道路,要英屬非洲人民終止對宗主國的敵對運動,而走合作與和平發展的道路。他還大談其在非洲建立由英國提供資金和技術、由非洲提供資源和勞力的所謂“種族合夥”關係。麥克米倫在中非威脅尼亞薩蘭人民必須同他所指派的蒙克頓委員會進行合作。英國在肯尼亞同樣提出了一個《麥克勞德計劃》,要進行憲法改革,但規定選舉將按“坦噶尼喀方式”進行。《東非旗幟報》指出:“坦噶尼喀方式意味著:選民必須能夠用自己的語言閱讀和用自己的文字書寫,年齡在40歲以上,擁有某個職位,或者每年收入為75英鎊”。這種選舉的價值可想而知。至於建立聯邦的計劃,則遭到非洲人民的激烈反對:英國計劃在肯尼亞、烏幹達、坦噶尼咯地區組織東非聯邦,但各地紛紛要求獨立。英國製造了中非聯邦,但是不論在羅得西亞或者尼亞薩蘭,人民都強烈地反對這個聯邦,各自要求獨立。英國企圖把巴蘇陀蘭、斯威士蘭和貝專納蘭三個地區並入南非聯邦,也遭到當地人民越來越強烈的抗議。
正是在鎮壓和欺騙這兩種政策均告失敗的情況下,英國被迫讓英屬非洲殖民地先後取得了獨立。
法國也是在非洲擁有許多殖民地的國家。萬隆會議之後,法國在非洲的殖民地一個接一個地宣告獨立,法國統治階級惶惶不安。他們一方麵對殖民地實行暴力鎮壓,一方麵進行憲政改革。法國調集了幾十萬軍隊殘酷鎮壓阿爾及利亞人民的民族解放鬥爭,還派遣大軍野蠻屠殺喀麥隆反法起義的人民,甚至卑鄙地謀殺了喀麥隆民族解放運動的傑出領袖穆米埃。法國加強了對索馬裏的軍事鎮壓,解除了反對新憲法的索馬裏總理穆罕默德·哈迪的職務。在尼日爾,法國在加強軍事鎮壓的同時,還逼迫反對憲法的尼日爾總理巴卡裏及其政府人員辭職。在法屬蘇丹,法國依仗軍事壓力,把投反對票的前法屬蘇丹勞工部長迪阿洛·阿卜杜拉趕出了國境。但是,法屬非洲各領地要求民族獨立、反對憲政改革的鬥爭卻並未因此而有所動搖,相反,鬥爭越來越廣泛而激烈。
於是,法國被迫作進一步的改革。1956年6月,它頒布了《海外領地根本法》,允許各領地設領地議會和領地政府,建立所謂半自治共和國。領地政府的總督仍由法國政府任命,部長可由總督提名非洲人擔任。但是各領地的人民鬥爭仍然蓬勃發展,迫使1958年6月上台的戴高樂不得不對法國的殖民政策再作調整。根據《第五共和國憲法》規定,廢除了法蘭西聯邦,代之以法蘭西共同體;海外領地從半自治共和國改為自治共和國,成為法蘭西共同體的成員國;各自治共和國可以製定自己的憲法,設立一院製的議會和以總理為首的代議製政府,總理兼任國家元首,但外交、國防和財經大權仍由法國控製。戴高樂還決定1958年9月在各個領地舉行公民投票,以決定是否參加法蘭西共同體。盡管戴高樂政府施加各種壓力,投讚成票的也隻占登記投票人數的52%,反對和棄權的占48%。結果除幾內亞(於當年10月宣布獨立)外,其他法屬西非和法屬赤道非洲的11個國家以微弱多數讚成加入共同體,成為自治共和國。但是,非洲人民並未因此而停止爭取獨立解放的鬥爭,喀麥隆、多哥相繼宣布獨立。於是法國國民議會被迫於1960年5月再度修改憲法,規定共同體成員國可以通過協商途徑成為獨立國家,獨立後仍可留在共同體內。此後的共同體改稱革新共同體。於是,參加共同體的所有非洲國家都相繼宣布獨立,迫使共同體的參議院宣布解散,共同體瓦解。然而,法國並不甘心輕易丟失自己在這些前殖民地國家享有的特權和利益。它利用這些剛獨立的年輕國家存在的困難,迫使他們同法國簽訂了各種合作協定法國通過這些合作協定,從外交、軍事、經濟和文教等方麵把這些國家嚴格地控製起來。
比利時對比屬剛果人民爭取民族獨立的鬥爭也首先進行殘酷的鎮壓;鎮壓無效,才被迫表示願意重新考慮剛果問題。1959年1月8日,比利時議會召開臨時會議,專門討論剛果問題,並派遣議會代表團赴剛果調查。該團由四名天主教社會黨人、兩名自由黨人、三名社會黨人組成。1月13日,比利時政府向議會提出了關於剛果前途的聲明,表示打算使比屬剛果成為一個能夠行使主權和決定自己獨立的民主國家,但既未提出獨立的日期,也未提及獨立的步驟,隻提到讓剛果所有的人都有投票權,各省的新議會在1960年3月以前組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