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利時政府的聲明實質上並未對剛果人民作出任何讓步。由於剛果人民堅持正義的鬥爭,國際公正輿論的壓力也越來越大,比利時政府不得不更多地使用欺騙和分化的手法。它一方麵培養和利用一批剛果的民族叛徒,如卡薩武布、衝伯等,建立一些禦用的黨派,如阿巴科等來控製議會,並在剛果內部製造混亂,挑起部族衝突;另一方麵采用分而治之的慣用手法,以打擊和分裂剛果人民。比利時國王1959年1月13日在廣播中說,他打算在剛果“把行政權大大分散,……並按照他們的地理、文化和種族特點以及他們的經濟發展使其多樣化”,即包含了分而治之的意思。此外,比利時還積極推行非殖民化政策。1959年10月16日,比利時政府提出了一個讓剛果分階段獨立的計劃。據此,先舉行地方選舉,成立省議會;然後成立參議院和眾議院。按該計劃進行需五年的時間,即到1964年才能讓剛果取得名義上的獨立。該計劃遭到剛果人民的拒絕後,1960年1—2月,比利時又策劃在布魯塞爾召開比利時—剛果圓桌會議,企圖延宕剛果的獨立時間。經過會上的激烈鬥爭,終於決定以1960年6月30日為剛果獨立的日子。比利時統治集團並不甘心於此,想方設法要在政治、經濟上對剛果繼續加以控製。同年4月,它又策劃了一個經濟圓桌會議,企圖誘迫剛果接受經濟協定和技術援助協定,把奴役性的條款強加給獨立後的剛果,使剛果的獨立有名無實。這一計劃被剛果領導人堅決拒絕。以後,比利時又策劃讓比利時國王繼續擔任獨立後剛果的國家元首,也未得逞。剛果終於在6月30日宣告獨立。
美國麵對非洲爭取獨立的形勢,采取積極幹預的立場。美國負責非洲事務的助理國務卿幫辦潘菲爾德1959年在美國國務院公報上說:“無論從戰略的觀點或商業的觀點來看,非洲對美國來說都是極其重要的。”“我們不可袖手旁觀,坐視這一幅員遼闊的大陸誤入混亂、糾紛或共產主義的歧途”。而美國負責非洲事務的助理國務卿薩特斯威特則更露骨地對美國各主要大報的記者發表講話說:“美國很快就能挽回我們的政策在亞洲和中東遭到的相當大的失敗。非洲可以使我們撈回一切。”美國就是這樣把阻撓非洲人民走向獨立和自由、在非洲建立美國霸權作為自已在非洲的任務。
自加納、幾內亞獨立後,美國一改其原來的“非洲國家過早獨立是有害”的觀點,不得不承認:不管是否準備好,非洲人民總是要按自己的時間表取得獨立的。從這時起,美國總統艾森豪威爾、副總統尼克鬆、民主黨前總統候選人史蒂文森以及其他美國官員、議員,接連不斷地前往非洲訪問和旅行。為了加強美國在非洲的政治活動,美國國務院在1958年增設了主管非洲事務的助理國務卿和非洲事務司,並在它認為情況了解得最少的非洲地區增設了六個新的使領館。這些外交機構在整個非洲推行美國的擴張和滲透政策。
在非洲民族獨立運動日益高漲的形勢之下,美國玩弄兩麵手法,一方麵打著“反殖民主義”的招牌,對非洲各國人民要求獨立的願望表示同情和諒解;另一方麵積極支持和參與老殖民主義國家對非洲人民進行鎮壓。美國用武器和美元幫助法國在阿爾及利亞進行殖民戰爭,並在聯合國中支持法國反對阿爾及利亞。美國讓比利時殖民軍隊利用美國在剛果的軍事基地,對剛果人民進行血腥的殺戮。1959年8月艾森豪威爾訪問倫敦,公開稱讚英國在非洲的做法“表達了一個出色的想法,不但是你們(英)帝國的想法,也是我們大家的想法”。1959年9月,艾森豪威爾到達巴黎,又對戴高樂的法蘭西共同體大加吹捧。
美國在非洲到處設立軍事基地,也明白地表露了美國的野心。這些基地是美國爭奪世界霸權的軍事基地網的組成部分,是美國可以用來鎮壓非洲和中東民族獨立運動的據點,也是取代老殖民主義在非洲的地位的跳板。在北非,美國在摩洛哥有五個巨大的空軍基地、一個海軍基地;美國同利比亞訂有軍事協定,在它境內建有軍事基地。在西非,它迫使利比裏亞在戰時讓蒙羅維亞港成為美國的軍事基地。在東非,美國同埃塞俄比亞簽訂了軍事協定,由美國訓練埃塞俄比亞軍隊,讓美國在厄立特裏亞設立軍事基地。在非洲南部,美國同南非聯邦簽訂了共同防務援助協定。在中部的比屬剛果,美國也建立了軍事基地。
經濟擴張是美國在非洲貪婪追求的目標。從北非撒哈拉的油田到南非的金礦、鈾礦,從西非利比裏亞的鐵礦和橡膠種植園到東非坦噶尼喀的礦區,以及比屬剛果的鈾礦、北羅得西亞的銅礦,到處都有美國壟斷資本在活動。據透露,約有200家美國公司在非洲擁有利益。美國資本有的控製了某些礦區,有的竭力奪取英、法、比等老牌殖民國家在非洲的地盤。
美國的經濟擴張主要是通過私人直接投資和政府援助來實現的。美國在非洲的私人投資1945年僅1.5億美元,到1957年已增加到20億美元以上。這個數字雖比英、法略低,但是它的增長速度和活動範圍擴大的速度都是值得注意的。增長特別迅速的是美國對非洲的所謂援助,此類撥款在1958年已比1952年增加了17倍。美國的援助具有明顯的政治目的,它集中於兩類國家:一類是占有重要戰略地位的國家,如摩洛哥、利比亞等;一類是出產重要戰略原料的國家,如南非聯邦、利比裏亞等。美國以援助方式輸出剩餘物資,還借口監督援助執行情況而派出大批專家、顧問和代表團駐在這些國家,幹涉他們的內政。
美國在政治、經濟、軍事等各方麵大舉侵入非洲,對於正在擺脫殖民統治、走向民族獨立的非洲人民形成了最大的威脅。
蘇聯是從1950年代中期起開始大力支持非洲民族獨立運動、並在這一旗號之下開始對非洲進行滲透擴張的。美國和英國拒絕援助埃及修建阿斯旺水壩,為蘇聯打入非洲提供了一個絕好的機會。美國國務卿杜勒斯抨擊不結盟原則,以及1956年英國、法國和以色列侵略埃及戰爭的失敗,客觀上幫助蘇聯爭取到某些非洲國家的友誼。
對於非洲的民族獨立運動,蘇聯原先的看法是:凡是進行武裝鬥爭並因此而取得獨立的國家,就是真革命、真獨立;凡是通過和平道路取得獨立的國家,就是假革命、假獨立。但是,從1950年代中期起,特別是在加納、幾內亞獨立後,蘇聯一改過去這種看法,不再把埃及、加納這樣一些國家當作帝國主義的傀儡,而把他們看作是可能和平過渡到社會主義的國家;不再把納賽爾、恩克魯瑪這樣一些民族主義領袖當作是帝國主義的代理人,而把他們看作是和平過渡的領頭人,積極加以爭取和拉攏。蘇聯宣稱自己是埃及、加納、幾內亞、阿爾及利亞和索馬裏等國的天然盟友,宣布支持這些國家的獨立鬥爭。
蘇聯對非洲國家的滲透擴張,以政治、思想滲透和經濟援助為主,而以軍事援助為輔。它曾對幾內亞提供經濟貸款,對索馬裏、阿爾及利亞提供無償的軍事援助。蘇聯認為,隻要對這些國家提供經濟援助,就可以使這些國家的國營經濟逐步發展壯大,最終成為這些國家國民經濟的主要成分。蘇聯還對這些國家的領導人提供政治、思想方麵的指導,進行意識形態上的滲透,力求使這些領導人逐步改變信仰,從而使這些國家沿著非資本主義道路過渡到社會主義。
蘇聯對這些國家進行滲透擴張的目的,更主要反映在政治方麵,即擴大蘇聯在西方前殖民地的影響,排擠老殖民主義,遏製美國勢力的擴張,並進而突破美國在這一地區對蘇聯的包圍。對於一些不順從它的非洲國家,蘇聯則拒絕在外交上予以承認,還對這些國家的領導人扣上“帝國主義和殖民主義的走狗和代理人”的帽子。
蘇聯在支持非洲民族獨立運動的旗號下對非洲某些國家進行滲透擴張,由此揭開了美蘇兩個超級大國在非洲爭霸的序幕。
八、輝煌勝利的“非洲年”
1960年是非洲曆史上具有重大意義的一年。在這一年裏,非洲的麵貌發生了巨大的變化。阿爾及利亞人民的民族解放戰爭已經進入了第七個年頭,並且勝利在望。喀麥隆、塞內加爾、多哥、馬達加斯加、比屬剛果、索馬裏、貝寧、尼日爾、上沃爾特、象牙海岸、乍得、烏班吉、沙裏、法屬剛果、加蓬、法屬蘇丹、尼日利亞和毛裏塔尼亞經過不懈的鬥爭,取得了政治上的獨立地位。這17個獨立國家的領土麵積總共為1090萬平方公裏,占全非大陸總麵積的1/3強;其總人口達8600萬之多,占全非人口的1/3強。加上1960年以前獨立的國家,非洲獨立國家的麵積已占非洲總麵積的2/3,人口占全非洲人口的3/4。帝國主義在非洲的殖民體係已麵臨著全麵的瓦解。
1960年不僅是非洲人民取得偉大勝利的一年,也是非洲人民走上民族解放鬥爭更高階段的一年。這一年裏,非洲的民族獨立鬥爭出現了四個特點。
一是反對帝國主義和殖民主義的鬥爭空前激烈和尖銳。“帝國主義滾出非洲去”是非洲人民這個階段的戰鬥口號。在這一鬥爭中,非洲各國人民采取了多種多樣的形式。全麵高漲的民族獨立鬥爭,還結合著工人、農民、學生和各階層人民爭取自身政治和經濟權利的鬥爭,每一個鬥爭都帶有廣泛的群眾性。剛果、加蓬、南非聯邦、肯尼亞、津巴布韋、坦噶尼喀和尼日利亞等國的工人們為改善生活條件舉行了罷工,烏幹達的農民們進行著抗捐抗稅的鬥爭,尼日利亞的學生們舉行反對軍事條約的遊行示威,桑給巴爾的各階層人民為反對美國建立導彈基地而進行的群眾示威,南非聯邦的人民為反對種族歧視進行全民性的抵製運動和暴動。非洲人民在各種激烈的鬥爭中遭到了帝國主義瘋狂的屠殺和迫害,但是並沒有屈服,他們更高地舉起了民族解放鬥爭的旗幟。
二是鬥爭的地域發展得更為廣泛,人民的團結有了更為迅速的發展。在1960年這一年裏,從北非到南非,從西非到中非、東非,鬥爭此伏彼起,前後呼應,相互聲援,形成一股勢不可擋的巨大洪流。在北非,阿爾及利亞人民爭取民族獨立的鬥爭已經同摩洛哥人民反對美法兩國軍事基地的鬥爭以及突尼斯人民反對法國在比塞大的軍事基地的鬥爭聯係在一起。南非聯邦人民反對種族歧視的鬥爭得到非洲各國人民廣泛的聲援。在西非,繼加納獨立之後,一個接一個非洲國家宣布獨立,馬裏共和國脫離法蘭西共同體的行動尤其具有重大的意義。在中非,為了反對美帝國主義利用聯合國旗號鯨吞剛果的陰謀,剛果人民進行了英勇的鬥爭。在中非聯邦,南、北羅得西亞和尼亞薩蘭的人民正在為解散聯邦殖民政府、建立各自獨立的國家而鬥爭。在東非,肯尼亞、烏幹達、坦噶尼喀和桑給巴爾等各國人民正在把爭取自治的鬥爭提高到爭取獨立的鬥爭。一向被視為安定的安哥拉等葡屬非洲殖民地,也在1960年卷入了爭取民族獨立鬥爭的行列。非洲任何一個角落響起的民族獨立鬥爭的號角,都會很快地贏得非洲各國人民的深切同情與堅決支持。在民族獨立鬥爭普遍發展的基礎上,全非性的團結會議紛紛召開。在1960年一年裏,這樣的會議就召開了四次。這些民間性的和政府性的會議,都取得了積極的成果,加強和推動了非洲人民團結反帝的事業。
三是在鬥爭中得到鍛煉的非洲各國人民,在不同程度上提高了覺悟。這首先表現在非洲人民要求繼續擴大民族獨立的成果。新獨立國家的人民並不僅僅滿足於政治上的獨立,他們進一步要求廢除一切強加在他們身上的不平等的所謂防禦條約和軍事基地,撤換政府機關和軍隊裏的外國殖民官員、顧問和軍官;在經濟上要求擺脫外國壟斷資本的控製,收回貨幣發行權,建設和發展自己的民族經濟;在外交上要求執行獨立的、和平中立的外交政策,同社會主義國家保持友好的關係。在這一方麵,幾內亞共和國的領導人走在非洲民族主義國家的前列。非洲人民覺悟的提高還表現在把反對帝國主義和殖民主義的鬥爭深化為反對帝國主義及其代理人的鬥爭。剛果人民反對衝伯集團的鬥爭就是突出的例子。
四是非洲人民從自己切身的鬥爭經驗中開始進一步懂得,為了爭取本民族的徹底解放,不僅要繼續反對英、法、比、葡等老牌殖民主義者,而且還要同時反對美國新殖民主義者。許多對美帝國主義的真麵目認識不清或者抱有幻想的民族主義者,從美國在1960年侵略剛果的罪行中吸取了教訓。非洲人民紛紛為此舉行抗議集會和示威遊行,幾內亞和埃及等政府還宣布把他們派往剛果的軍隊從美國操縱之下的聯合國軍中撤出來。
1960年非洲人民所取得的勝利是輝煌的。非洲人民和世界進步人士豪邁地把1960年稱為“非洲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