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洲各民族國家相繼獨立
六七十年代非洲民族獨立運動
1960—1970年代是非洲民族獨立運動取得決定性勝利的時期。有3/4的非洲國家在這一時期獲得了獨立。特別是1960年代可稱為非洲民族獨立運動的高峰年代,非洲大陸有一半以上的國家在這個年代裏實現了獨立。繼1960年17個非洲國家獲得獨立後,1961—1969年又有16個非洲國家先後實現了獨立,它們是:塞拉利昂(1961年4月27日)、坦噶尼喀(1961年12月9日)、盧旺達(1962年7月1日)、布隆迪(1962年7月1日)、阿爾及利亞(1962年7月5日)、烏幹達(1962年10月9日)、桑給巴爾(1963年12月10日獨立,1964年4月26日與坦噶尼喀聯合成立坦桑尼亞聯合共和國)、肯尼亞(1963年12月12日)、尼亞薩蘭(1964年7月6日,獨立後更名馬拉維)、南羅得西亞(1964年10月24日獨立後更名讚比亞)、岡比亞(1965年2月18日)、貝專納蘭(1966年9月30日獨立後更名博茨瓦納)、巴蘇陀蘭(1966年10月4日,獨立後更名萊索托)、毛裏求斯(1968年3月12日)、斯威士蘭(1968年9月6日)、赤道幾內亞(1968年10月12日)。
非洲大多數國家在1960—1970年代實現獨立,首先是非洲人民長期堅持鬥爭的結果。許多非洲國家特別是撒哈拉以南非洲國家從1950年代下半期起進一步加強了反殖鬥爭,更沉重地打擊了殖民統治當局,迫使他們考慮非洲殖民地的獨立問題。坦噶尼喀的工人在勞工聯合會及非洲民族聯盟的領導下,在1958—1960年間共進行了561次罷工,參加人數達24萬人,使殖民者損失200萬個工作日。罷工工人在提出經濟要求的同時,還提出了國家獨立的強烈要求。桑給巴爾人民於1959年舉行了反對英國殖民當局的聲勢浩大的示威遊行之後,又於次年舉行集會抗議美國在桑給巴爾設立導彈基地,約占全國1/3的人參加了活動,顯示了廣大人民愛國情緒的高漲。烏幹達人民於1960年9月舉行了反對英國殖民統治的大示威,要求獨立與自由。肯尼亞工人在1962年的3—10月期間曾舉行了150次罷工,提出了增加工資、改善勞動條件及廢除殖民統治等要求。
非洲各殖民地人民除了開展罷工、集會、遊行、示威等非暴力形式反對殖民主義外,有一部分殖民地人民還采取起義、暴動、遊擊戰等武裝鬥爭的形式打擊殖民主義。阿爾及利亞人民從1954年舉行起義後,直至1960年代初仍堅持武裝鬥爭,給法國殖民主義以沉重的打擊。1960年代,又有幾個非洲殖民地以阿爾及利亞為榜樣開展反殖武裝鬥爭。安哥拉人民在安哥拉人民解放運動、安哥拉民族解放陣線、爭取安哥拉徹底獨立全國聯盟等政黨領導下,於1961年起進行武裝鬥爭。幾內亞比紹和莫桑比克分別在幾內亞和佛得角非洲獨立黨與莫桑比克解放陣線領導下,先後於1963年和1964年也開展了民族獨立戰爭。津巴布韋和納米比亞兩國人民均於1966年分別掀起了反對羅得西亞及南非種族主義政權的武裝鬥爭。這些國家武裝鬥爭的崛起和非洲廣大殖民地人民的遊行示威等群眾運動相結合,把非洲反殖鬥爭推向高潮,這是迫使西方殖民主義紛紛承認非洲國家獨立的最根本的動力。
非洲人民民族意識的提高和反殖鬥爭的加強是與當時有利的國際環境密切相關的。
其一,這時歐洲、亞洲及拉丁美洲存在著十多個以共產黨為領導的社會主義國家,它們不僅在道義上、政治上而且在經濟上、軍事上給非洲人民的反殖鬥爭以物質支持。中國曾大力支持阿爾及利亞、莫桑比克、安哥拉、津巴布韋等殖民地人民反對法國、葡萄牙及羅得西亞種族主義政權的武裝鬥爭,就是明顯的一例。社會主義國家的支持,加強了非洲人民的反殖鬥爭。
其二,這時東亞、南亞、中東、拉美地區許多殖民地半殖民地國家取得了獨立,它們不僅為非洲殖民地的民族解放運動樹立了榜樣,而且也給予積極的支持。繼1955年萬隆會議之後,第三世界國家於1961年舉行了第一次不結盟國家會議。會議在宣言中提出要“立即無條件地、徹底地和最後地廢除殖民主義”。至1970年代末,不結盟國家共召開了六次首腦會議。每次首腦會議都在文件中聲援各國的民族解放運動,有幾次首腦會議還具體表示支持安哥拉、莫桑比克等非洲許多殖民地人民爭取獨立的鬥爭,這對非洲的反殖運動起了鼓舞作用。
其三,至1950年代末,北部非洲除阿爾及利亞外都已實現了獨立,西部非洲的加納、幾內亞也已實現了獨立,這時獨立國家在1960年代以後大力支持正在爭取獨立的非洲殖民地人民,成為他們反殖鬥爭的後方基地。如幾內亞比紹的非洲獨立黨就曾把總部機關和一些訓練營地設在鄰國幾內亞共和國的境內,這對於它長期堅持遊擊戰爭直至最後摧垮葡萄牙殖民帝國起了重要作用。安哥拉、津巴布韋等民族解放組織也曾以紮伊爾、坦桑尼亞、讚比亞等國的領土作為反殖遊擊戰爭的後方基地。1963年5月建立的非洲統一組織成為非洲國家加強團結合作、協調政策、支持未獨立國家爭取解放的重要的國際組織。非統組織除了在宗旨中強調“從非洲根除一切形式的殖民主義”外,還專門成立非洲解放運動協調委員會,負責支持非洲各殖民地人民爭取獨立鬥爭的具體事務,並在曆屆非統組織首腦會議上對反殖鬥爭表示關注和支持,這對非洲人民爭取獨立鬥爭的勝利發展起了重要作用。
其四,英、法、比、葡等老殖民主義國家和美國在非洲的利益存在著尖銳的矛盾,這為非洲人民爭取獨立的鬥爭提供了某種可以利用的條件。美國一方麵支持老殖民主義國家鎮壓非洲殖民地人民爭取獨立的鬥爭,另一方麵又趁機大力向非洲滲透,排擠老殖民主義勢力,妄圖取而代之。美國和法國在阿爾及利亞的爭奪就是明顯的一例。美國為法國在阿爾及利亞的殖民戰爭提供武器彈藥,但又幾次策劃法國的極端殖民主義分子和秘密軍隊組織發動武裝叛亂,反對戴高樂政權。美國和比利時、法國等西歐國家在紮伊爾也曾存在尖銳的對立。西方陣營的這種裂縫在某種程度上也有利於非洲獨立運動。
其五,美國和蘇聯為爭奪世界霸權而竟相插手非洲,這對非洲殖民地的獨立運動既有不利的一麵,也存在有利的一麵。蘇聯為了爭奪非洲的勢力範圍,極力把自己打扮成非洲被壓迫民族的天然盟友,為非洲殖民地的民族解放組織提供武器裝備、軍事訓練及物質援助,支持殖民地的反殖鬥爭。而美國為了抵製蘇聯對非洲的滲透,也促使老殖民主義國家在有些殖民地改變武力鎮壓及舊殖民統治的模式,這都有利於非洲殖民地實現國家獨立。
有利的國際環境大大鼓舞了非洲殖民地人民的反殖鬥爭,而反殖鬥爭的蓬勃發展是迫使殖民主義者承認殖民地獨立的主要原因。在反殖鬥爭的打擊和威脅下,西方殖民主義者為了維護他們在非洲的利益,紛紛改變舊殖民統治的製度與方法。
從地區分布看,1960—1970年代非洲的民族獨立運動絕大多數發生在撒哈拉以南非洲(北非隻有阿爾及利亞於1962年實現了獨立);從打擊目標看,逐漸由英國、法國轉向葡萄牙、南羅得西亞種族主義政權和南非種族主義政權;從發展道路及鬥爭形式看,逐漸由以和平的、非暴力為主的形式轉向以暴力鬥爭為主的形式;從反殖隊伍及領導力量看,團結問題成為影響運動的重大問題;從國際環境看,有利的因素越來越明顯地發生作用。
阿爾及利亞獲得獨立
1960—1962年是阿爾及利亞民族解放戰爭的最後階段。在這個階段中,民族解放陣線除了繼續領導武裝鬥爭外,還在法國占領區發動各階層人民反對殖民統治,開辟民族解放戰爭的第二條戰線。在此基礎上,民族解放陣線又派出代表同法國進行談判。由於這三條戰線緊密配合,接連取勝,阿爾及利亞終於在1962年獲得了獨立。
從軍事戰線看,由於殖民軍構築的莫裏斯防線、西部防線及夏爾防線於1959年相繼被民族解放軍所擊破,法軍於同年7月發動的規模空前的攻勢也被挫敗,殖民當局所實行的“重點圍剿、重點掃蕩”戰略宣告破產,此後轉而采取“固守要點、全麵封鎖”的戰略,即退守主要城鎮,守住主要交通線、石油產區及東西邊境防線,對解放區進行封鎖。殖民當局的封鎖政策並沒有能夠抑製反殖力量的發展。至1960年代初,民族解放軍兵力已達15萬人,盡管在數量上仍少於殖民軍警,但士氣高昂。已解放和控製了全國4/5的土地。
阿爾及利亞民族解放力量不僅在軍事上取得了有決定意義的勝利,而且也麵臨空前有利的國際形勢。1960年代初,亞非拉民族解放運動的蓬勃發展,以反帝反殖為主要內容的不結盟運動的興起,社會主義國家對非洲爭取獨立鬥爭的支持,全非人民會議的召開,1960年17個非洲國家的獨立,法國國內民主人士反對殖民戰爭、要求和平的運動的日益高漲,所有這些都鼓舞了阿爾及利亞各階層人民的反殖鬥爭,打擊了法國堅持殖民統治的勢力。
在法國軍事上節節敗退、政治上日益孤立的情況下,以戴高樂為首的法國政府被迫決定對阿爾及利亞實行如下的政策:一方麵改變過去一直采取的維護舊殖民製度的政策,承認阿爾及利亞的民族自決權;另一方麵設法使新獨立的阿爾及利亞繼續受法國實際上的控製與剝削,盡可能地推遲其獨立的時間,並盡可能多地保留法國在阿爾及利亞的權利和利益。1959年9月16日及1960年6月14日,戴高樂先後在兩次講話中都承認阿爾及利亞的自決權。從1960年6月起,法國的代表在多次與阿爾及利亞臨時政府的代表舉行公開及秘密的談判中都極力要保持與維護法國在阿爾及利亞的權益。
從1960年至1962年3月,戴高樂政府在阿爾及利亞實行上述政策的過程中遭到了法軍中的右翼將領和法國移民中的極端殖民主義分子、部分大莊園主及其政治代表的堅決反對。他們抨擊政府的政策,組織秘密軍隊,多次策動武裝叛亂,大搞恐怖活動。戴高樂政府從法國壟斷資產階級的長遠利益出發,對這部分反對派采取了鎮壓和懲治行動,堅持其殖民主義的新政策。
自1959年9月戴高樂發表關於承認阿爾及利亞有自決權的演說後,阿爾及利亞民族解放陣線和臨時政府即重視運用武裝鬥爭和談判鬥爭的兩手策略,並發動法占區人民開展反殖運動,從三條戰線上打擊殖民勢力。民族解放陣線領導機構從1959年12月16日起在的黎波裏舉行會議,並於1960年1月19日發表聲明,除了重申為爭取獨立而戰鬥的決心外,還表示將盡力爭取和平解決獨立問題。民族解放軍利用法軍退守主要城市、交通線、產油區及邊境防線的形勢,在戰場上廣泛出擊,僅在1960年頭三個月中就對突阿邊境的法國殖民軍防線進行了400多次出擊,平均每天出擊4次以上,對法軍形成了強大的壓力。
與阿爾及利亞的武裝鬥爭遙相配合,法國人民於1960年2月舉行了有1300萬人參加的大罷工,反對極端殖民主義分子和右翼將領在法國發動的叛亂,迫使他們放下武器,撤除街壘。在阿爾及利亞武裝鬥爭的打擊和法國人民要求停止殖民戰爭的壓力下,法國政府於1960年6月14日宣布它準備談判。阿爾及利亞臨時政府擬派遣一個以總理費爾哈特·阿巴斯為首的代表團和法國總統戴高樂會晤,並先派以布曼傑爾為首的代表團在巴黎附近的默倫同法國政府代表團舉行預備性會談。
在默倫舉行的預備性會談從6月25日開始,至29日結束,前後舉行了四次會談。會談中,法國代表提出今後的談判將按照戴高樂總統提出的建議舉行,以便使阿爾及利亞的戰鬥得到“光榮的結束,解決軍火的處理問題並保證戰鬥人員的命運”,這實際上是要阿爾及利亞臨時政府投降。阿爾及利亞代表在談判中提出的建議均遭法方拒絕。法國代表還提出阿爾及利亞代表團在談判期間除了同突尼斯的聯係外,不準同法國國內或國外的任何人以任何形式進行接觸,不得接見訪問的人等等。由於法方蠻橫地單方麵決定今後談判的內容及條件,這次預備性會談沒能達成任何協議,雙方的正式會談也就無法進行。
默倫會談破裂後,法國殖民當局一方麵調遣大部分兵力加強在阿爾及利亞的軍事掙紮,企圖靠法軍數量上的優勢扭轉戰場上的被動局麵;另一方麵極力製造“阿爾及利亞人的阿爾及利亞”的假象,企圖在那裏扶植一個傀儡政權,並把撒哈拉地區大片土地從阿爾及利亞分割出去,成為法國永久的殖民地。阿爾及利亞民族解放力量一方麵堅決在戰場上抗擊法國殖民軍,使殖民當局每天平均消耗30億法郎的軍費;另一方麵大力發動法占區人民的抵抗運動,開辟第二戰場。
1960年12月11日,法占區人民的反殖大示威從阿爾及爾的貝爾古穆斯林居民區爆發。成千上萬的青年、婦女、老人及兒童湧向街頭,高舉阿爾及利亞國旗,高呼“阿爾及利亞獨立”、“捍衛國家領土完整”、“寧死不屈、鬥爭到底”等口號。當殖民軍警開槍鎮壓時,群眾築起街壘和路障,示威轉為起義。當軍警包圍貝爾古居民區時,起義人民使用木棒、石塊和匕首同法國軍警展開拚搏。貝爾古區人民的英勇鬥爭得到法占區穆斯林居民的響應。1960年底至1961年,阿爾及爾、奧蘭、奧爾良維爾、君士坦丁等十多個重要城市都連續爆發大規模的罷工、罷業和示威遊行。法國當局驚呼,這是對130年來法國統治的“最嚴重的公開挑戰”。
殖民當局為了緩和阿爾及利亞人民的反法情緒,扶植傀儡政權,於1961年1月舉行公民投票。阿爾及利亞人民在臨時政府領導下,堅決抵製這次投票。法國政府不得不轉向談判,於3月15日發表聲明,表示願意就阿爾及利亞自決問題舉行談判。雙方原定4月7日正式開始談判,但由於法國政府宣布同時要與親法的阿爾及利亞民族運動黨舉行談判,否定臨時政府是阿爾及利亞人民的唯一代表和談判對象,談判又暫告擱淺。4月22日,以右翼將領夏爾為首的法國秘密軍隊組織在阿爾及爾發動軍事政變。這次政變雖然於25日被法國政府鎮壓下去,但美國對這次政變的暗中策動及支持明顯暴露了美國爭奪阿爾及利亞的野心,促使戴高樂又啟動談判機器。
1961年5月20日,阿法雙方代表團在日內瓦湖畔的埃維昂開始談判。法國一再提出雙方隻談軍事問題,不談政治問題。法國代表正式提出中止進攻問題,單方麵宣布停戰一個月,企圖壓阿爾及利亞接受停火,而法軍在戰場上實際並未中止進攻,繼續在“自衛”的借口下對民族解放軍開火。阿爾及利亞代表在會上拒絕了法國的要求,並在戰場上痛擊法軍,使法國妄圖通過談判迫阿爾及利亞放下武器的陰謀破產。6月8日,法方在談判中提出了所謂阿爾及利亞非殖民化計劃。其主要內容是:把占阿爾及利亞領土4/5的撒哈拉地區分割出去,由屬於法國主權的領地所控製;在阿爾及利亞的歐洲人將組織一個可以管理和代表自己利益的集團,以繼續享有特權;保持法國在阿爾及利亞的軍事基地。阿爾及利亞在談判中堅持在全部領土上實行自決和獨立的原則,在此基礎上將保證境內法國人的正當利益,並可討論雙方未來的合作及撒哈拉地區的開發問題。6月13日,法國單方麵宣布中止談判。
第二次談判破裂後,阿爾及利亞臨時政府決定把7月5日作為“全國反對分割日”,號召全體人民繼續鬥爭,挫敗殖民當局的分割計劃,維護國家的領土完整,走向獨立與和平。全國各地人民響應臨時政府號召,舉行示威遊行,再次顯示了反殖的決心。法國及世界許多國家的正義輿論都譴責法國的殖民主義立場,要求法國停止殖民戰爭。7月20日,法國政府在國內外強大壓力下,被迫派代表在埃維昂附近的呂格蘭堡與阿爾及利亞恢複談判。在談判中,阿爾及利亞代表本著和平解決問題的願望,提出五項議題的建議:對自決的保證及其實施範圍;從停火到自決的過渡時期;對在阿爾及利亞的歐洲人的保證,雙方合作和停火的技術安排。為推動談判順利發展,阿爾及利亞對有些具體問題還表示可作讓步。但法方卻頑固堅持戴高樂政府的既定政策,不承認臨時政府對阿爾及利亞全境的主權,力圖保持其殖民特權。談判又第三次破裂。
在談判期間,阿爾及利亞民族解放軍一直沒有放鬆警惕。1961年下半年及1962年初,民族武裝在許多重要的法國殖民軍據點發動了強大的攻勢,在奧雷斯、卡比利亞、北君士坦丁、提特裏、瓦爾斯尼斯、特蘭仙山脈、賽伊達以及卡紮爾等地沉重地打擊了法國侵略軍,使法軍遭重大損失。法國國內的各階層人民從1961年11月開始又掀起了反對殖民戰爭的示威與罷工浪潮,到1962年2月8日達到了高峰。法國政府被迫於1961年12月和1962年初同阿爾及利亞代表秘密會談。1962年3月7日,雙方恢複埃維昂的正式談判。阿爾及利亞代表既堅持民族獨立和領土完整的原則,又講究鬥爭的策略,同法方進行針鋒相對的鬥爭。在妥協的基礎上,雙方終於在3月18日簽署了埃維昂協議。
埃維昂協議規定,阿爾及利亞人民有權通過直接和普遍的投票,決定他們同法國關係的前途;解決問題的辦法是,在同法國合作下實現阿爾及利亞獨立;阿爾及利亞國家對內對外將行使其充分和完全的主權;在實現自決後,法軍將立即從阿爾及利亞邊境撤退;同意法國租借米爾斯、克比爾基地15年,期滿後還可以續借;允許法國使用它所需要的某些軍用機場、場地、地段和設施;法國承擔向阿爾及利亞提供為期三年的經濟援助,法國公司保持它們在阿爾及利亞的石油租借權,而且享有取得新租借權的優先權。協議還對雙方停止敵對行動,過渡期臨時行政委員會及大赦等問題作了規定。按照協議,阿法雙方於3月19日停止敵對行動。7月1日,阿爾及利亞人民舉行自決投票,99%以上的人讚成獨立。兩天後,法國正式承認阿爾及利亞獨立。1962年7月5日成為阿爾及利亞的獨立日。
阿爾及利亞民族解放戰爭的勝利砸碎了持續130年之久的殖民枷鎖,贏得了國家的獨立、主權、領土完整和人民的統一,為獨立後的社會改革、經濟發展和科技、文化的進步創造了最基本的政治條件。獨立30多年來,阿爾及利亞推行土地改革和高速工業化戰略,經濟發展取得明顯的成就,人均國民生產總值由獨立初期不到300美元增加到1983年的2320美元。
阿爾及利亞人民在長期的民族解放戰爭中牽製了法國近百萬的軍警武裝力量,消耗了法國近百億美元的財力和大量物力,消滅了10萬以上的殖民軍,促使法國內部各種矛盾尖銳化,因而大大地削弱了法國控製和鎮壓其他殖民地的力量,迫使法國在1950年代中期和1960年代初期同意許多法屬殖民地獨立,為非洲民族解放運動的勝利發展創造了有利的環境和條件。
阿爾及利亞民族解放戰爭的勝利有力地鼓舞了亞非拉殖民地人民的反殖鬥爭,為他們樹立了敢於鬥爭、敢於勝利的光輝榜樣。阿爾及利亞民族解放力量在1954年起義時隻有遊擊隊員3000人,被殖民者稱為“烏合之眾”。但他們並沒有被武裝到牙齒的10萬殖民軍所嚇倒,敢於以遊擊戰與敵軍周旋,先後粉碎了殖民者的全麵圍剿和重點圍剿。阿爾及利亞人民在武裝鬥爭、和平談判、發動敵占區人民反殖運動、爭取法國人民及國際社會支持等方麵都積累了豐富的經驗,這對於安哥拉、莫桑比克、津巴布韋等國的反殖武裝鬥爭及其他非洲殖民地的爭取獨立運動都有著很大的影響。在國際舞台上,獨立後的阿爾及利亞堅決支持巴勒斯坦人民反對以色列的侵略擴張,主動調解兩伊戰爭,堅決反對南非白人種族隔離政策,支持納米比亞爭取獨立,積極主張建立國際經濟新秩序,推動南北對話與南南合作,成為維護世界和平、促進各國友好合作的重要力量。
剛果事件分析
剛果原係比利時殖民地,1960年6月獨立時定國名為剛果共和國,1971年10月改國名為紮伊爾共和國。剛果獨立後的第八天,即遭比利時的入侵。不久,美國也乘機操縱聯合國軍隊開入剛果。帝國主義依靠軍事力量和政治欺騙,先後顛覆了盧蒙巴政府和基讚加政府,殺害盧蒙巴(1925—1961),監禁基讚加。他們扶植剛果地方分裂主義勢力,建立傀儡政權,鎮壓反帝愛國的群眾運動和武裝鬥爭,企圖永久控製剛果。新老殖民主義者還以剛果為戰場,互相爭奪、傾軋,發生多次火並。剛果事件不僅使剛果人民在實踐中提高對帝國主義、殖民主義本質的認識,也使廣大第三世界國家和全世界人民從中汲取有益的教訓。
剛果獨立後,比利時殖民主義者仍然繼續完全控製著剛果的軍隊。軍隊司令讓桑正是前比利時殖民軍總司令。他是1959年指揮比利時殖民軍鎮壓剛果民族解放運動的殺人不眨眼的劊子手。剛果士兵和廣大人民對此非常不滿。從獨立後的第六天開始,剛果士兵即走出兵營,舉行示威,要求政府撤換讓桑及其他全部殖民軍官,代之以剛果人。由於剛果愛國軍民驅逐比利時軍官、維護國家主權的運動激怒了比利時殖民者,從7月8日開始,比利時悍然對剛果發動武裝侵略,除命令駐紮在剛果基地上的殖民軍幹涉剛果愛國運動外,還從本土增派兵力前往參加戰鬥,比利時的傘兵部隊在剛果降落,對剛果愛國軍民進行粗暴鎮壓。比利時殖民者還夥同英國與衝伯反動集團相勾結,在加丹加省宣布成立加丹加共和國,策動卡隆吉集團在開賽省成立開賽礦業國。
比利時軍隊的侵略遭到剛果軍民奮起抗擊。保衛祖國獨立和統一的鬥爭迅速在剛果各地開展起來。盡管侵略者出動飛機,甚至使用了火箭,但剛果愛國軍民在許多地方仍擊退侵略軍的進攻。剛果最大海港馬塔迪的軍民冒著敵人飛機、火箭的襲擊,接連地打退了企圖包圍港口的1500名比利時傘兵部隊的進攻,並且擊落了1架比利時偵察機。在太斯維爾,剛果軍隊擊落擊傷了3架入侵的比利時軍用飛機,並曾多次擊退侵略軍的攻勢。在首都利奧波德維爾,部分居民拿起武器參加了軍隊,另一部分居民成群結隊地用石塊還擊殖民者,和士兵一起戰鬥。剛果愛國軍隊還向衝伯集團所控製的加丹加省展開勇猛的進攻。
正當剛果愛國軍民英勇抗擊比利時侵略者及其走狗的時候,剛果總理盧蒙巴由於對美國操縱下的聯合國的本質認識不清,竟然同剛果總統卡薩武布一起打電報給聯合國,要求給予剛果以緊急的軍事援助,這正好給美國幹涉剛果提供了藉口。剛果事件一開始,美國即做好了插手剛果的準備,揚言美國“有必要以任何適當的手段保住僑民的生命”。盧蒙巴要求援助後,美國於7月13日操縱聯合國安理會通過決議,決定派遣聯合國軍隊到剛果,並要求比利時撤軍。聯合國軍隊進駐剛果後,按美國的旨意,不僅沒有援助剛果人民抗擊比利時侵略軍,反而和比利時串通一氣,對剛果的重要城市和港口實行軍事占領。連剛果的飛機場和國家電台也禁止剛果政府使用。
剛果人民對聯合國軍隊由開始時的懷疑、警惕很快地轉向公開反對。在馬塔迪和盧盧阿堡等重要港口和城鎮,當聯合國軍解除剛果愛國士兵的武裝時,一部分剛果士兵拒絕放下武器,堅持鬥爭。在東方省,剛果士兵繼續保持警惕,解除了所有殖民者的武裝。有些地方的愛國軍民還攜帶武器轉入農村及山林地區,堅持遊擊戰爭。剛果總理盧蒙巴也從聯合國軍的罪惡行經中受到教育,8月9日在一次記者招待會上宣稱,“剛果永遠不做聯合國的殖民地,永遠不接受聯合國的托管”。他還致函聯合國駐剛果代表,並派遣代表團前往聯合國總部,抗議聯合軍封閉剛果各機場和國家電台,要求他們撤出機場和電台。在9月7日舉行的剛果議會的一次會上,盧蒙巴要求聯合國軍從剛果撤走。
盧蒙巴政府對聯合國軍的不滿和反對成了美帝鯨吞剛果的一個障礙,美國即加緊顛覆盧蒙巴政府。9月5日,剛果總統卡薩武布下令罷免盧蒙巴總理、基讚加副總理及其他幾位政府高級官員。盧蒙巴對此進行了反擊,於第二天舉行部長會議非常會議後發表公報,宣布卡薩武布犯了嚴重的叛國罪,決定撤除他的國家元首職務。9月7日,剛果議會通過決議,認為卡薩武布解除盧蒙巴總理職務的決定及剛果部長會議解除卡薩武布總統職務的決定都是無效的。卡薩武布和盧蒙巴仍然分別擔任總統和總理。剛果議會參眾兩院議長還致電聯合國秘書長,抗議聯合國幹涉剛果內政,同時聲明完全信任盧蒙巴政府。9月13日,剛果議會兩院舉行特別聯席會議通過決議,授於盧蒙巴政府以全權。次日,卡薩武布和他所任命的剛果新總理伊裏奧簽署命令,宣布議會休會一個月。同日,剛果軍隊參謀長蒙博托在剛果國家電台宣布,卡薩武布、盧蒙巴政府及議會兩院即日停止行使職權,由他接管政府並執掌總統和總理的權力。據路透社消息,蒙博托在接管政權以前曾到聯合國軍總部與他們會談過。9月15日,聯合國軍以保護為名,軟禁了盧蒙巴總理。支持盧蒙巴政府的軍隊由東方省首府斯坦利維爾開赴首都恢複秩序時,受到聯合國軍的阻撓。而反對盧蒙巴的軍官卻可以自由地從太斯維爾和其它地區調遣其所控製的部隊,對支持盧蒙巴的部隊進行攻擊。反對盧蒙巴的集團在聯合國軍的支持下,封閉議會大廈,成立專家委員會行使政府職權。
盧蒙巴被軟禁後行動受到限製。為了擺脫聯合國軍及反政府集團的控製,盧蒙巴於11月27日離開首都前往斯坦利維爾,12月1日在盧盧阿堡的弗朗基港被反政府集團所綁架,拘留於太斯維爾的哈迪兵營。1961年1月17日被轉移到加丹加,不久即被殺害。
在盧蒙巴被綁架以後,剛果合法政府副總理基讚加於1960年12月13日宣布代理總理職務,並將合法政府遷往斯坦利維爾。這時該政府控製著東方省、基伍省和加丹加省、開賽省的北部地區,麵積約占全國的一半。倫杜拉將軍為軍隊總司令,統率著包括原第三軍團全體官兵在內的一支軍隊。1961年2月24日。政府軍攻入開賽省省會盧盧阿堡,並占領弗朗斯港。該政府在外交上得到埃及、馬裏(獨立前稱法屬蘇丹)、加納、摩洛哥、伊拉克,印度尼西亞以及中國、蘇聯、波蘭、古巴等20多個國家的承認。
當基讚加政府軍開入盧盧阿堡後,盤踞在利奧波德維爾省和赤道省的卡薩武布—伊裏奧政權和衝伯集團及卡隆吉集團於2月28日締結了軍事協定,共同反對基讚加政府。他們於3月8—12日在馬達加斯加的塔那那利佛召開會議,決定把剛果改建為由16個獨立自主共和國組成的邦聯,由卡薩武布擔任邦聯主席。4月24日,他們又在赤道省的科基拉特維爾開始舉行會議,決定剛果為聯邦共和國,由23—25個共和國組成,全國設統一的聯邦議會與代議製政府。會議還建議給總統以任命部長的廣泛權力。上述幾次會議後,美國操縱下的聯合國和卡薩武布等反對合法政府的集團對基讚加政府展開政治誘騙、經濟封鎖、軍事圍困等一係列活動。在一陣緊鑼密鼓之後,1961年7月22日—8月2日在洛瓦寧大學舉行剛果議會會議。會議決定組成一個新政府,作為第一屆中央政府的合法繼承者。政府總理由卡薩武布集團的阿杜拉擔任,基讚加擔任副總理。9月9日,基讚加到利奧波德維爾正式就職,以前設在斯坦利維爾的合法政府宣布解散。1962年1月15日,基讚加在斯坦利維爾被聯合國軍和阿杜拉軍隊軟禁,並被撤去副總理職務。2月3日,他被押送到莫安達城,後又被囚禁到布拉姆邦巴島。
在基讚加領導的合法政府被解散之後,美國又集中力量打擊比利時和英國、法國在剛果的勢力。這是長期以來新老殖民主義爭奪剛果的繼續。第二次世界大戰後,美國即加緊侵入剛果,它利用雄厚的經濟實力,通過擴大對剛果的直接投資、貸款及收買股票等方式,滲入剛果的各個經濟部門。美國壟斷資本在剛果的投資,到剛果宣布獨立時已達6億美元,僅次於比利時。美國還迫使比利時向它提供剛果出產的戰略原料。在1953—1954年度,美國從剛果取得了它所需要的幾乎全部的鈾和鋰、96%的鈷、88%的錫、87%的工業用鑽石、79%的鉭、64%的錳。美國從剛果掠取的資源總值從1937年的300萬美元增加到1957年的1億多美元,占美國從非洲各國進口總值的第一位。
正由於剛果在戰略上對美國有重要意義,所以當剛果事件一發生,美國即迅速抓住機會,操縱聯合國軍進入剛果。為了鎮壓剛果人民的反殖鬥爭及顛覆剛果合法政府,美國在初期不僅縱容比利時向剛果增兵,而且支持它對加丹加傀儡政權的扶植。盧蒙巴被殺害後,美國於1961年2月21日操縱聯合國安理會通過決議,要求采取措施從剛果立即撤走比利時的和不屬於聯合國軍司令部的其他國籍的軍事人員、準軍事人員和政治顧問及其雇傭軍。決議通過後的半年期間,有200多個歐洲人撤出了剛果,還有100多個歐洲人仍在加丹加憲兵部隊服役。基讚加政府解散後,美國認為全麵鯨吞剛果的時機已到,於是調動聯合國軍隊和阿杜拉政府軍集中力量摧毀盤踞在加丹加地區得到比利時、英國、法國支持的衝伯集團。
加丹加地區戰略資源十分豐富,有“地質學上的奇跡”之稱。在1950—1960年代,其礦產占剛果礦產總額的80%,該地區的財政收入占剛果全部財政收入的一半,是比、英、法等國壟斷資本在剛果投資的中心地區,也是它們控製中、南非洲礦產資源的樞紐。美國要全麵控製剛果,就必須排擠比、英、法的勢力,馴服衝伯集團,從而掌握加丹加的資源。當安理會按美國的要求於1961年2月21日通過決議後,比利時、法國等不僅沒有全部撤走其軍事人員,而且還把大批軍用物資交給衝伯集團,並幫助它擴充軍隊,準備頑抗。
1961年8月24日,剛果總統發布命令,決定將非剛果人的軍官和雇傭軍從加丹加驅逐出去。接著,聯合國當局勒令衝伯與阿杜拉政府和好,否則將用武力解決問題。9月13日,聯合國軍向加丹加軍隊進攻,遭反擊而被迫停火。9月21日—11月初,阿杜拉軍隊分兩路攻打加丹加,都沒有取勝。1962年12月27日,聯合國軍又向衝伯軍隊進攻,28日占領了加丹加首府伊利沙伯維爾。1963年初,聯合國軍擊敗衝伯軍隊,加丹加共和國覆滅。
美國操縱的聯合國軍隊和阿杜拉政府軍在擊潰加丹加軍隊後,美國壟斷資本更大量地湧入剛果。1963年美國在剛果的投資比1961年增加了一倍,達12億美元。1962年美國對剛果的出口額猛增至6800萬美元,為1961年的3倍,使美國成為剛果市場的首要供應者。美國及其所支持的阿杜拉政權對剛果人民的殘酷剝削和法西斯統治使剛果經濟遭嚴重摧殘,農業歉收,財政惡化,物價飛漲,失業人數增加,剛果人民處於水深火熱之中。
美國及阿杜拉政權對剛果的統治和掠奪,激起剛果各階層人民的反對。1961年11月,基伍省金杜地區和果馬地區的剛果士兵先後爆發了反對聯合國軍隊挑釁和幹涉的鬥爭。當聯合國軍占領金杜城區後,當地的大部分剛果士兵轉入叢林地帶堅持鬥爭。1962年11月23日,剛果眾議院通過了兩項反對卡薩武布—阿杜拉集團殘暴統治的決議。1963年6月,剛果議會通過決議,要求釋放基讚加。剛果統治集團不僅對這些合理意見和要求置之不理,反而於9月解散議會,宣布全國處於緊急狀態。剛果民族運動黨、非洲團結黨等四個主要的民族愛國政黨都遭取締。
反動勢力的鎮壓阻擋不了民族解放運動的新高漲。各進步黨派的領導人於1963年10月建立了全國解放委員會,首先在西部克韋盧地區發動群眾開展武裝起義。1964年初,剛果人民掀起了大規模的反美愛國武裝鬥爭。起義烈火由克韋盧地區迅速蔓延到東部的基伍省、北加丹加地區、寬果地區和東北部的斯坦利維爾地區。起義群眾襲擊敵人據點,占領敵人盤踞的機場,切斷交通,擊毀敵人的飛機、車輛、解放許多村莊和城鎮。在廣大人民愛國鬥爭的影響下,北加丹加省阿杜拉軍隊的士兵也舉起義旗,占領省會,逮捕省長及省政府的其他官員。西方通訊社驚呼這是1961年以來剛果“最為危急的局勢”。1964年6月,聯合國軍隊被迫撤出剛果,阿杜拉政權也隨之瓦解。
美國為了緩和它同老殖民主義之間在剛果的矛盾,糾集更多力量鎮壓剛果的反美愛國武裝力量,起用衝伯作為剛果政府總理。衝伯上台後,即玩弄“全國和解”的陰謀,妄圖分化瓦解愛國力量。當這個陰謀破產後,美國又企圖拉攏非洲其他國家拚湊雇傭軍,由美國出錢出武器去直接幹涉剛果,把剛果變成其特種戰爭的另一個試驗場。但這個侵略計劃也沒有得逞。在和平偽裝及“用非洲人打非洲人”的陰謀被戳穿後,美國即加緊對剛果實行武裝幹涉。1964年8月,美國國防部宣布,美國除了緊急運送坦克、飛機及其他軍事物資去剛果援助衝伯政權外,還派遣軍事人員包括傘兵及空軍人員到剛果,衝伯集團在美國支持下,招募大量歐洲人雇傭軍,和它原有的軍隊一起向愛國武裝力量大舉進攻。但愛國武裝鬥爭繼續發展,在8月又相繼攻占了剛果第三大城市斯坦利維爾、錫礦中心馬諾諾、中剛果省會利薩拉和北部重鎮奔巴等地,解放了全國1/3的領土。
在上述形勢下,美國走上了公開的、大規模的武裝侵略剛果的道路。1964年11月24日,在美國總統約翰遜親自指揮下,美國派遣飛機運載數百名比利時侵略軍空降斯坦利維爾機場,配合衝伯反動軍隊向剛果愛國武裝控製下的斯坦利維爾發動武裝進攻,並強行占領了斯坦利維爾。美、比侵略軍在引進衝伯偽軍後被迫撤出斯坦利維爾市。美國直接侵略剛果的行徑激起剛果人民和全世界人民的強烈譴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