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洲各民族國家相繼獨立(2 / 3)

在以美國為首的帝國主義及其走狗的瘋狂鎮壓和分化瓦解下,剛果全國解放委員會領導人之間的分歧和矛盾進一步加劇,削弱了愛國力量,各地區的愛國武裝鬥爭先後遭到挫折。

剛果事件說明,非洲國家要捍衛民族獨立,維護國家主權,不僅要識別和警惕國內的敵對勢力,也要注意識別和警惕國際上的敵對勢力。以盧蒙巴為首的剛果愛國力量在初期對比利時老殖民主義的本質認識較清楚,而對美國及其操縱下的聯合國的本質認識不清,結果導致“前門拒狼,後門進虎”的悲劇。後來聯合國軍對剛果的武裝幹涉和軍事占領使盧蒙巴認清了聯合國軍的麵目並要其撤走,但為時已晚。血的代價教育了剛果人民。有一位剛果領導人說得好:“假如說,一年多以前,在剛果還有人曾把聯合國軍看作是他們的‘救星’,而在一年多以後的今天,苦難深重的剛果人民已經開始認識到聯合國不過是美帝國主義侵略的工具,認識到美帝國主義是剛果人民最凶惡的敵人。”

剛果事件也說明,非洲國家必須建立起能真正保持國家獨立和統一的軍隊,這是至關重要的。在剛果獨立後,盧蒙巴政府沒有抓緊認真地解決軍隊問題,軍隊領導權沒有掌握在支持合法政府的愛國軍官手中,基讚加政府沒有很好地接受盧蒙巴的教訓,迷信議會而不重視掌握和發展愛國武裝。剛果事件還說明,非洲國家內部各民族、各部族、一切愛國力量要加強團結,組成廣泛的民族統一戰線,才能維護民族獨立和國家統一。

非洲統一組織

1963年5月22—26日,31個非洲獨立國家的元首、政府首腦或代表在埃塞俄比亞首都亞的斯亞貝巴舉行非洲獨立國家首腦會議。非洲未獨立國家的一些民族解放組織的領導人作為觀察員也出席了會議。會議於5月25日通過《非洲統一組織憲章》,宣告成立非洲統一組織(簡稱“非統組織”或“非統”)。這是非洲獨立國家組成的國際組織(不包括殖民主義或白人種族主義統治的國家),它的宗旨是:促進非洲國家的統一與團結;協調與加強它們之間在政治、外交、經濟、文教、衛生、科技、防務和安全等方麵的合作;保衛它們的主權、領土完整與獨立;努力改善非洲各國人民的生活;從非洲根除一切形式的殖民主義;在對聯合國憲章給予應有尊重的情況下促進國際合作。

非統組織是在非洲民族解放運動空前高漲、非洲人民要求在非洲大陸全部鏟除殖民主義的情況下成立的。1950年代末、1960年代初正是非洲人民反殖鬥爭蓬勃發展的時期。至1962年底,非洲已有33個獨立國家,還有20個國家仍處於殖民主義統治之下。特別是在南部非洲,葡萄牙殖民主義者與南羅得西亞及南非的白人種族主義政權相勾結,殘酷鎮壓殖民地人民爭取獨立的鬥爭。非統組織的建立正是非洲已獨立國家為了加強團結、協調政策,更有力地支持殖民地人民反對殖民主義統治,以實現非洲全麵的非殖民化。

非統組織也是在泛非主義廣泛傳播、非洲人民強烈要求實現非洲統一的情況下成立的。泛非主義主張非洲人民團結反殖、爭取國家獨立,也主張非洲各國聯合起來、實現統一。在1960年代以前,大多數非洲國家還處於殖民主義統治之下,所以非洲人民集中精力解決國家的獨立問題。至1960年代初,非洲許多國家實現了獨立。新獨立的非洲國家除了要支持未獨立國家的民族解放運動外,還麵臨著爭取本國經濟獨立及鞏固本國的政治獨立的任務。要實現這個艱巨的任務,就需要非洲獨立國家加強彼此間的互助、合作、團結與聯合。許多非洲國家的領導人都讚同泛非主義關於非洲聯合、統一的思想。恩克魯瑪、納賽爾、烏弗埃·博瓦尼、阿希喬等都提出了關於實現非洲統一的形式與步驟等方麵的主張。非洲統一組織正是在泛非主義思想影響下,並綜合考慮各種具體主張的基礎上建立的。

非統組織是在克服非洲國家分裂為兩大國家集團情況下建立的。1960年末、1961年初,非洲獨立國家中出現了兩個國家集團:一個是蒙羅維亞集團(前身是布拉柴維爾集團),另一個是卡薩布蘭卡集團。這兩個集團在對美國操縱聯合國幹涉剛果問題、阿爾及利亞實現獨立的途徑問題、非洲統一的內容及形式等問題上存在分歧,但團結統一畢竟是非洲各國關係發展的大勢所趨。隨著剛果實現民族和解及阿爾及利亞反殖鬥爭的勝利,阻礙兩個集團統一的分歧基本得到解決,為建立一個統一的非洲國家組織提供了條件。在促進非洲兩個國家集團實現統一的過程中,埃塞俄比亞皇帝海爾·塞拉西起了積極作用。在1962年1月召開的非洲獨立國家會議上,海爾·塞拉西強調兩個國家集團存在著團結的基礎,號召非洲國家克服分裂、實現統一。會後,他還在非洲兩個集團國家之間進行調解活動,終於彌合裂縫、消除分歧,使埃塞俄比亞首都亞的斯亞貝巴成為非統組織的誕生地和總部所在地。

非統組織的最高機構是國家元首和政府首腦會議,一般每年召開一次會議。開會的法定人數為全體成員的2/3,一切決議均由2/3多數決定。非統還設有部長理事會、秘書處、解放委員會、調解、和解與仲裁委員會,三個專門委員會(經濟和社會委員會,教育、文化、科學和衛生委員會,防務委員會)。部長理事會由成員國的外交部長或其他部長組成,負責籌備首腦會議等事宜,每年至少舉行兩次會議。秘書處為常設機構,秘書長由首腦會議選舉產生。解放委員會又稱非洲解放運動協調委員會,成員國由1963年成立時的11國擴大到現在的23國,其常設秘書處設在坦桑尼亞首都達累斯薩拉姆,負責計劃並協調非洲獨立國家對非洲未獨立國家爭取獨立鬥爭的援助。調解、和解與仲裁委員會設在亞的斯亞貝巴,由21人組成,其任務是用和平方式解決各成員國之間的爭端。

至1990年7月,非統組織已召開了26屆國家元首和政府首腦會議。第一屆會議著重討論非洲國家的領土及邊界問題和對南非的製裁問題。第二屆至第十六屆首腦會議主要討論非殖民化、南部非洲的解放鬥爭、外來勢力對非洲的軍事幹涉等問題。第十七屆至二十五屆是在1980年代舉行的,主要討論了南部非洲、西撒哈拉、乍得、非洲—阿拉伯合作以及非洲的經濟問題。進入1990年代以來,非統於1990年7月在亞的斯亞貝巴召開第二十六屆國家元首和政府首腦會議,共通過了12項決議,其中最重要的是關於建立非洲經濟共同體的決議。

非統組織不是淩駕於非洲國家之上的權力機構,並不像恩克魯瑪原先所設想的具有一定政府職能的機構。非統憲章規定,各成員國獨立存在的權利是不可剝奪的,各國之間要互相尊重主權及領土完整,不幹涉各國的內部事務。根據這些規定,非統組織的決議對於各成員國不具有強製的約束力。但它的建立及存在對非洲政治、經濟及國際關係的發展有著重要的意義。它是非洲各國領導人定期聚會、溝通思想、協調政策的場所。它在促進非洲人民反對殖民主義、帝國主義、大國霸權主義、白人種族主義和以色列侵略擴張的鬥爭中,在調解非洲國家的矛盾與衝突、加強非洲國家的政治團結及經濟合作等方麵都起了一定的積極作用。

非統組織的作用,首先表現在支持尚處於殖民統治下的非洲人民爭取獨立的鬥爭,促進在非洲實現全麵非殖民化。非統組織憲章第二款第四條規定,非統的目的之一是“從非洲消滅一切形式的殖民主義”。直至1980年代末,非統組織曆屆的首腦會議和部長理事會幾乎都重視和討論非殖民化問題和非洲的完全解放問題,發表有關反對殖民主義、種族隔離和種族歧視的決議,或在宣言中對某些地區人民的爭取獨立運動表示同情或支持。這些宣言、決議等文獻對於正在為爭取獨立而鬥爭的非洲人民起著鼓舞的作用,在國際社會上起了動員輿論、發動各國民主與進步力量對頑固堅持殖民統治的勢力施加壓力與製裁的作用。

非統組織在進行一般號召動員的同時,還通過它所建立的解放委員會和在它影響下的前線國家組織以及許多成員國進行了大量的工作,支援正在爭取獨立的殖民地人民。解放委員會負責管理援助特別基金及其他有關對解放運動的援助問題。這個機構的成員和預算後來都得到大幅度的增加,工作也不斷得到加強。

前線國家組織是由部分非統成員國組成的,形成於1976年,當時的成員國有坦桑尼亞、讚比亞(獨立前稱北羅得西亞)、莫桑比克、安哥拉和博茨瓦納(獨立前稱貝專納)。它雖然不是非統組織的一個正式機構,但在貫徹執行非統組織反對殖民主義與種族主義、支持南部非洲民族解放運動的決議方麵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成為非統組織和解放委員會的有力助手。前線國家組織除了把解放委員會募集的基金轉送給南部非洲各解放組織外,還為它們向世界其他國家爭取物質援助,成為向解放運動提供武器、金錢、生活用品、醫藥設備及訓練場所的前沿基地。前線國家組織還促進南部非洲國家民族解放運動內部各派的團結與統一,如促使南羅得西亞的非洲民族聯盟和非洲人民聯盟聯合成立統一的愛國陣線,並建議非統組織承認它為南羅得西亞唯一合法的解放運動組織。前線國家組織還通過各種外交渠道促使殖民當局接受談判,協助南部非洲民族解放組織通過和平談判實現獨立。

非統組織的作用還表現在反對外來幹涉、維護非洲國家的獨立、統一與主權方麵。非洲國家在獨立後經常麵臨外國侵略與幹涉的威脅,特別是有些內部矛盾較為尖銳的國家更給外來侵略幹涉以可乘之機。非統組織一貫奉行反對外來幹涉的政策。1964年末,當美國夥同比利時出動傘兵侵入剛果時,非統組織召開第三次例會,對美國、比利時的行為進行了譴責。1967年,當美國、英國、蘇聯等爭相插手尼日利亞內戰時,非統組織第四屆首腦會議通過決議,要求保障尼日利亞的領土完整、統一與和平。次年,在非統組織第五屆首腦會議上,非統主席又警告美國和其他西方國家不要幹涉非洲事務。

到1970年代,由於超級大國的爭奪,外來勢力幹涉非洲的事件日益增多。在超級大國插手下,安哥拉爆發了內戰,埃塞俄比亞和索馬裏爆發了軍事衝突,紮伊爾(前稱剛果)兩度遭到雇傭軍的入侵。1977年,非統組織舉行第十四屆首腦會議,著重討論外來幹涉問題,通過了《關於反對外來幹涉非洲國家內部事務》的決議。會議嚴正地指出:非洲是非洲人民的非洲,決不允許外來勢力插手,決不允許超級大國在這個大陸上為所欲為。1978年,非統組織第十五屆首腦會議繼續把外來幹涉問題作為會議的主要內容。與會各國首腦及代表對這個問題展開了激烈的爭論,通過了反對外來軍事幹涉和建立非洲幹預部隊的決議。為了反對外來幹涉,非統組織還強調成員國要切實貫徹對一切集團的不結盟政策,並醞釀建立一支泛非部隊,作為在非統組織領導下防禦外來侵略幹涉的武裝力量。

除了支持未獨立地區爭取民族解放及反對外來勢力幹涉非洲事務外,非統組織還成立專門的和臨時的機構調解非洲國家間的糾紛與衝突,促進非洲各國的團結與合作。非統組織從1984年第二十屆首腦會議起,還把注意力更多地轉向經濟問題。它號召非洲國家加強經濟合作,實行集體自力更生,並為建立國際經濟新秩序而奮鬥。

非洲統一組織的建立,標誌著非洲人民爭取獨立與社會進步的鬥爭進入了一個新的階段。

葡屬殖民地反殖武裝鬥爭

葡屬非洲殖民地人民有著長期武裝反抗葡萄牙殖民者的光榮傳統。但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前,他們所進行的武裝鬥爭都先後被葡萄牙殖民者鎮壓下去。戰後,葡萄牙殖民者變本加厲地采取強占土地、強迫勞動、賤買貴賣、征收各種名目的苛捐雜稅等方法,對殖民地人民實行敲詐與剝削。莫桑比克殖民當局規定,每個黑人男子每年均須為殖民者勞動六個月。殖民官員把這些變相的奴隸送給白人農場主支配,而自己卻從中取得巨額的報酬。地獄般的災難生活,迫使葡屬非洲殖民地人民拿起槍杆子,再次走上武裝鬥爭的道路。

從1950年代中期至1960年代初,在廣大人民不斷覺醒的基礎上,葡屬非洲殖民地先後出現了民族主義政黨。它們提出了反對殖民統治、爭取獨立的鬥爭綱領,為開展武裝鬥爭準備了重要條件。

安哥拉在1950年代中期出現了兩個重要的民族主義組織:安哥拉人民聯盟(簡稱“安人盟”)與安哥拉人民解放運動(簡稱“安人運”)。

安人盟成立於1954年,原名北安哥拉人民聯盟,1958年改現名。它在1960年公布的綱領中強烈譴責葡萄牙對安哥拉的殖民壓迫與種族歧視。1962年,它與安哥拉民主黨聯合組成安哥拉民族解放陣線(簡稱“安解陣”),主張爭取民族獨立。安解陣主席霍爾敦·羅伯托1923年生於安哥拉北部聖薩爾厄多城,曾留學美國。1954年,他開始從事政治活動,參與創建安人盟,1960年當選為該黨總書記,1961年任該黨主席。他所領導的安人盟、安解陣主要在安哥拉西北部地區進行反殖鬥爭。

安人運成立於1956年,由安哥拉非洲人鬥爭黨與共產主義小組聯合組成。它於1960年代初製訂的綱領中提出,“采用一切手段消滅葡萄牙在安哥拉的殖民主義統治”,“爭取盡快獲得完全獨立”,“保證安哥拉一切種族的平等”,在“安哥拉建立共和的、民主的和世俗的製度”。該黨主要領導人阿戈什蒂紐·內圖1922年生於羅安達,1947年到葡萄牙大學學習,開始從事反殖活動。1959年回國後,他參加了安人運的領導工作,1962年當選為領導委員會主席。該組織主要在羅安達地區、東部地區及卡賓達地區等地從事反殖活動。

幾內亞比紹於1950年代中期也出現了民族主義組織,最主要的是成立於1956年的幾內亞和佛得角非洲獨立黨(簡稱“幾獨立黨”)。其創始人阿米卡爾·卡布拉爾1924年生於幾內亞比紹的巴法塔市,畢業於裏斯本農學院,1950年返回比紹任農技師。1954年,他參與建立反殖運動組織,1956年創建幾獨立黨,擔任該黨總書記直至1973年去世。幾獨立黨的綱領是:“爭取真正的完全的和無條件的民族獨立,打倒葡萄牙和一切殖民主義。”

莫桑比克最主要的民族主義政黨——莫桑比克解放陣線(簡稱“莫解陣”)成立於1962年,由原來的民族民主聯盟、非洲民族聯盟及爭取莫桑比克獨立非洲民族聯盟三個組織聯合組成。早期領導人為蒙德拉納。1969年蒙德拉納被刺後,薩莫拉·馬謝爾成為該黨領袖。薩莫拉1933年生於莫桑比克南部加紮省,1963年參加莫解陣,被派往阿爾及利亞接受軍事訓練。1964年,他率領遊擊隊進入莫桑比克北部,打響了反殖武裝鬥爭的第一槍。從此,他先後擔任莫解陣軍事書記、武裝部隊總司令、該黨中央執行委員會委員等職,1970年當選為莫解陣主席。莫解陣的綱領是爭取早日實現莫桑比克的完全獨立,建設一個發達的、現代化的、繁榮富強的莫桑比克。

葡屬各殖民地的民族主義政黨在建立之後,一般都在城市和農村中進行大量的宣傳工作和組織工作,發動各階層人民群眾特別是農民群眾參加民族解放運動,為反殖武裝鬥爭的開展奠定了群眾基礎。

當民族解放運動於1950年代在葡屬非洲各殖民地興起時,葡萄牙殖民當局不僅玩弄欺騙花招,妄圖瓦解反抗運動,而且采取殘酷的鎮壓手段,極力扼殺殖民地人民爭取獨立的鬥爭。1956年後,葡萄牙薩拉查政權為了加強對非洲殖民地的統治,把原來用於本土的國家秘密警察先後派遣到幾內亞比紹、安哥拉和莫桑比克。到1958年中,在幾內亞比紹就建立起5個新的警察分隊、11個特別警察哨所。他們監視殖民地人民的行動,取締民族主義組織,搜捕對殖民當局不滿的人,鎮壓和屠殺手無寸鐵的罷工工人和示威群眾。1959年8月,殖民軍警在比紹市向罷工的碼頭及港口工人開槍,打死50多人,打傷100多人。同年,殖民當局在安哥拉實行大逮捕,安人運領導人內圖被捕入獄,另一領導人達克魯斯流亡國外。1960年,殖民軍警在莫桑比克北部木韋達地區向和平示威的群眾開槍,當場打死500多人。在殖民者殘酷鎮壓的情況下,采取和平形式的鬥爭已難於實現獨立,這就迫使殖民地人民走上武裝鬥爭的道路。正如安哥拉一位民族主義者弗洛倫蒂諾·杜瓦蒂所說:“葡萄牙殖民主義懂得的唯一語言是武裝鎮壓”,“我們除了拿起武器別無辦法”。

安哥拉是戰後葡屬非洲第一個開展反殖武裝鬥爭的殖民地。1961年2月4日,安哥拉的民族主義者拿起武器,襲擊了首都羅安達關押政治犯和愛國者的監獄及警察總部。同年3月中旬,安哥拉北部的剛果省爆發了大規模的武裝起義,起義者襲擊了殖民當局的軍事據點和殖民者的種植園。從此,安哥拉的民族解放運動進入了武裝鬥爭的新階段。

1961年的兩次起義是由安人運和安人盟分別領導的。起義者所用的除了一小部分是從敵人手裏奪取來的現代化武器外,絕大部分都是木棍、砍刀以及自製的土槍、土炮等。安哥拉人民懷著對殖民主義者的深仇大恨,以簡陋的武器英勇地同敵人搏鬥。起義爆發後的三個月裏,鬥爭烈火即席卷安哥拉西北部各州,起義者一度控製了從羅安達到馬蘭熱鐵路線以北的廣大地區。

起義爆發後,殖民當局立即派遣大批軍隊、警察,出動坦克和裝甲車,對安哥拉人民實行殘酷鎮壓。僅在一天內,殖民軍警在羅安達即屠殺了3000名非洲人。從1961年3月中旬至5月中旬的兩個月裏,殖民者炸毀了25個村莊,屠殺了3萬非洲人。葡萄牙總理薩拉查自己兼任國防部長,發誓要把安哥拉民族解放戰爭鎮壓下去。葡萄牙政府大量增加軍事撥款,僅4月初的一次撥款即達2100萬英鎊;並陸續向安哥拉增派武裝力量,對起義人民加緊圍剿。在殘酷鎮壓起義的同時,1961年8月,葡萄牙當局又宣布對殖民地實行根本改革。他們撤銷《土著法》,形式上承認殖民地人民為葡萄牙公民,增加非洲人在葡萄牙國民議會中的議席,允諾在殖民地發展教育、建築城市住宅、增建醫院、修築公路等,妄圖以此欺騙殖民地人民。

殖民當局的軍事鎮壓與政治欺騙都未能撲滅安哥拉人民反殖武裝鬥爭烈火。1962年4月,安解陣宣布成立安哥拉流亡革命政府,並把武裝力量改組為民族解放軍。這支力量除了繼續堅持在安哥拉西北部山林地區活動外,從1966年開始還擴展到馬蘭熱的卡鬆加地區及靠近紮伊爾沙巴地區的東部邊境一帶進行反殖鬥爭。安人運於1963年初在卡奔達開避新戰線,並設立培訓遊擊隊幹部的中心,1964年又在東部叢林地區開辟新遊擊區。1966年5月,安人運的武裝在盧祖鎮附近襲擊葡軍,開始了東部戰線的武裝鬥爭。

除了上述兩支反殖武裝外,1966年又出現了爭取安哥拉徹底獨立全國聯盟(簡稱“安盟”)領導的反殖武裝力量。安盟主席薩文比1934年生於蒙漢戈,1958年曾到裏斯本大學學醫,1961年加入安人盟,任總書記。1964年因與安人盟主席羅伯托發生政見分歧,他退出安人盟,另組安盟。1966年3月,安盟在安哥拉東部地區建立遊擊基地,創建了安哥拉解放軍。

在安哥拉爆發武裝鬥爭後,幾內亞比紹人民也加緊準備武裝鬥爭。1963年1月23日,由幾獨立黨領導的一支遊擊隊在熱巴河南岸的蒂特市向殖民軍發起進攻,開始了武裝鬥爭。起義人民以弓箭、匕首、砍刀以及從敵人手中奪來的手槍和手榴彈等武器,同比自己強大好多倍的敵人拚殺。至同年3月,愛國武裝力量控製了南部地區,武裝鬥爭向幾內亞比紹全境發展。

1964年初,殖民當局調集3000名精銳部隊,在飛機掩護下,從海上向南方科莫島的遊擊隊反撲,妄圖重新占領這個島嶼作為進攻南部解放區的跳板。在力量對比處於劣勢的情況下,科莫島愛國軍民同仇敵愾,浴血奮戰,接連幾次擊退敵人的登陸部隊。經過75天戰鬥,他們擊斃擊傷殖民軍官兵650名,還擊斃司令官1名,擊沉擊傷汽艇13艘,擊落擊毀飛機5架,於同年4月粉碎了殖民軍的進攻,取得了科莫島保衛戰的勝利。在這次戰役的鼓舞下,北部愛國軍民也相繼擊退敵人的多次進犯。同年底,愛國武裝力量又在莫雷斯地區打退1000名殖民軍的入侵,打死打傷750多名敵人。

在幾內亞比紹人民抗敵保衛戰節節勝利的時刻,莫桑比克也爆發了反殖武裝鬥爭。1964年9月25日,莫解陣發表了《武裝大起義宣言》,號召人民舉行反殖起義,為實現莫桑比克的徹底獨立而鬥爭。莫桑比克愛國武裝力量隨即在德爾加多角州的沙伊鎮點燃了武裝鬥爭的烈火。在起義後的第一年裏,武裝鬥爭擴展到全國一半領土。遊擊隊以機動靈活的戰略戰術襲擊殖民軍據點、監獄及政府機構,狙擊敵軍卡車,偷襲火車及巡邏艇,給殖民當局以沉重打擊。莫解陣的武裝力量從1964年的250人增加到1967年2月的7000名士兵和3000名幹部。

從1960年代下半期至1970年代上半期,幾內亞比紹、安哥拉、莫桑比克的反殖武裝鬥爭繼續發展,愛國力量在鬥爭中進一步壯大,遊擊基地更加擴大和鞏固,對殖民軍警的襲擊更加頻繁,規模也更大。

在安哥拉,三個民族主義組織領導的武裝鬥爭都有了加強。1968年,安人運在東部地區的遊擊戰已擴展到隆達及比耶兩省。至1970年代初,它的武裝力量已達到五個軍區:丹博斯、卡奔達、莫西哥及寬多庫邦戈、隆達及馬蘭熱、比耶。安解陣的遊擊活動也已擴展到宰雷、威熱、北寬紮、羅安達、卡奔達、馬蘭熱、隆達及莫西哥等省。安盟的武裝鬥爭也由莫西哥省逐步發展到隆達、馬蘭熱、比耶、寬多庫邦戈等省的部分地區,1969年5月又擴展到維拉省的部分地區。

為了消滅安哥拉反殖愛國力量,葡萄牙殖民當局采用美國在越南使用過的焦土戰、細菌戰及建立戰略村等手段。1967年末,殖民者強迫原分散居住的安哥拉農民密集地居住在指定的地點。有的居民點周圍設置了鐵絲網等障礙物。殖民者原以為這樣可防止遊擊隊滲透,便於割斷當地居民與遊擊隊的聯係,得以孤立、削弱並消滅愛國武裝力量。但集中營式的生活使安哥拉廣大人民對殖民當局更加不滿,更同情和支持遊擊隊的反殖鬥爭。

安哥拉愛國武裝力量在根據地及敵占區廣大群眾的支持和掩護下,利用境內山嶺綿延、森林密布的有利環境同敵人展開遊擊戰。他們設路障,埋地雷,炸橋梁,切斷輸電線和電話線,引誘敵人進入伏擊圈,抗擊敵人的掃蕩,殲滅殖民軍警的有生力量,還經常襲擊敵人的軍事據點及巡邏隊,燒毀殖民者的種植園,使敵人疲於奔命。據不完全統計,到1974年,安哥拉三個民族主義政黨領導的反殖武裝力量已發展到15000人,解放了2/3的國土和100多萬人口。

幾內亞比紹愛國武裝力量在1960年代下半期繼續粉碎敵人的進攻。1968年5月至1969年2月,當兩個營的殖民軍進犯南部邊境地區、妄圖切斷解放區運輸線時,愛國武裝力量堅持抗戰達九個月之久,終於用迂回戰術打敗敵軍,保住了這條重要的運輸線。1971年12月下旬,愛國武裝力量再度粉碎了敵人對莫雷斯解放區的進犯,打死敵人100多名,打傷數千名,迫使敵指揮官自殺。經過保衛戰的多次勝利,至1971年,南部地區已成為較鞏固的解放區,東南部解放區已連成一片,東北部愛國武裝力量也正在壓縮敵人的據點。南部遊擊隊的活動已威脅到殖民當局的首腦機關所在地——比紹。愛國武裝力量掌握了戰場的主動權。

莫桑比克的反殖武裝於1960年代下半期除了在德爾加多角州和尼亞薩州建立較牢靠的基地外,還在莫桑比克州及讚比西州開展遊擊活動,1968年在太特州開辟了新戰場。1970年5月,殖民當局糾集了3.5萬人的兵力,動用1.5萬噸軍事物資,還出動海軍、空軍和特種部隊,向德爾加多角州、尼亞薩州和太特州的解放區發動大規模進攻。莫桑比克愛國軍民經過三個多月的浴血奮戰,殲敵400多人,炸毀敵軍車幾十輛,擊落敵機4架,不僅粉碎了敵人的進攻,鞏固了解放區,迫使敵人在德爾加多角州放棄了7個據點,而且還利用敵人後方空虛的機會向南推進,進一步擴大了解放區。

1970年下半年,莫桑比克愛國武裝力量乘勝繼續襲擊葡萄牙殖民軍。在1970年11月—1971年11月的一年裏,愛國武裝力量進行了數百次遊擊戰,打死打傷敵人2000多人,摧毀敵軍兵營及據點40多個。1972年7月25日,遊擊隊又在馬尼卡—索法拉州開辟新戰線,對殖民軍的一些戰略據點發動進攻。同年11月對太特州的太特鎮和興戈齊機場發動的猛攻,擊毀敵機17架及機場附近的30個兵營。1972年9月—1973年9月,愛國武裝力量共殲敵2300多名,襲擊120多個敵人哨所及基地,擊落擊毀敵機49架,擊沉艦隻11艘,擊毀軍車280多輛。至1973年底,莫解陣已控製了全國1/4以上的土地,擁有100多萬人口。

安哥拉、幾內亞比紹和莫桑比克人民的反殖武裝鬥爭,給葡萄牙當局以沉重打擊。為了鎮壓殖民地日益強大的愛國武裝力量,它不得不把越來越多的軍隊和物資投入非洲,應付殖民戰爭的需要。1972年,葡萄牙20萬兵力中約有16萬陷入非洲。據葡萄牙官方公布的數字,到1974年5月止,葡軍共傷亡3.4萬餘人,另有8.4萬多人“生病”。戰場上的大量傷亡急需補充兵源,而國內兵源不足,迫使葡萄牙當局降低征兵的條件,延長士兵服役的期限,甚至強迫不適於服役的人入伍。殖民戰爭也使葡萄牙軍費開支連年增加。1963年葡萄牙本土及殖民地的軍費支出為1.93億美元,而1967年的軍事預算僅海外領地一項即達2.17億美元。葡萄牙當局所進行的殖民戰爭不僅激起殖民地人民的反抗,而且在葡萄牙本土引起各階層人民的不滿。1960年代末1970年代初,葡萄牙國內的工人、青年、學生等各階層群眾廣泛開展罷工、罷課、遊行示威,反對繼續鎮壓非洲民族解放運動,要求民主與自由。被征召派往非洲的葡萄牙士兵及下級軍官越來越多地采取集體逃跑、拒絕上船去非洲、甚至起義等方式,反對政府在非洲進行的殖民戰爭。

由於薩拉查和卡埃塔諾兩屆政府都頑固地支持在非洲繼續進行殖民戰爭,葡萄牙內外矛盾都越來越尖銳,政局越來越不穩定。1974年4月25日,葡萄牙軍隊中一批中下級軍官組織尉官運動(後改稱為“武裝部隊運動”),發動政變,推翻了卡埃塔諾政府。新政權表示,將采取政治解決辦法而不是軍事辦法解決海外戰爭問題。

首先同葡萄牙新政權舉行談判並實現政治解決的是幾內亞比紹反殖力量的代表。幾內亞比紹人民早在1973年9月23—24日在東部的馬迪納—博埃解放區舉行了第一屆全國人民議會。會議正式宣布成立幾內亞比紹共和國,通過了憲法,選出了國務委員會。至1974年3月,幾內亞比紹共和國得到了70多個國家的承認,被接納為非統組織的成員國。聯合國也通過決議,承認它是獨立主權國家。但葡萄牙殖民當局拒絕承認幾內亞比紹的獨立,並繼續占領其部分地區。卡埃塔諾政府垮台後,1974年5月,幾內亞比紹共和國派出代表和葡萄牙新政府的代表在倫敦、阿爾及爾等地進行談判。雙方於同年8月26日達成協議,葡萄牙宣布在法律上承認幾內亞比紹共和國,並同意在同年10月31日以前全部撤出它在幾內亞比紹的軍隊。

1974年6月及9月,莫解陣先後兩次派出代表同葡萄牙新政府進行談判,揭露葡萄牙提出的“葡非聯邦”的殖民主義本質,堅持要實現完全獨立的立場。在莫解陣的努力下,雙方達成了《盧薩卡協議》,葡萄牙承認莫桑比克人民的獨立權。1975年6月25日,莫桑比克正式宣告獨立。

聖多美和普林西比解放運動也同葡萄牙新政權進行了談判,於1974年11月在阿爾及爾達成協議。1975年7月12日,聖多美和普林西比宣告獨立。

1974年12月9日,幾內亞和佛得角非洲獨立黨同葡萄牙政府簽訂了關於佛得角島獨立的協議。1975年7月5日,佛得角群島正式宣布獨立。

從1975年1月15日起,安哥拉三個民族主義組織在葡萄牙的阿沃爾市同葡萄牙政府舉行了一係列談判,最後簽署了關於安哥拉獨立的協議,承認安哥拉人民的獨立權利,並承認三個民族主義組織是安哥拉人民的合法代表。安哥拉於1975年11月11日實現了獨立。

至此,除了亞速爾群島及馬德拉群島外,葡屬非洲殖民地都取得了獨立。

葡屬非洲各殖民地的民族主義組織能夠敏銳地觀察形勢,及時地把和平的、合法的鬥爭轉為武裝鬥爭,這是葡屬殖民地民族解放運動最終取得勝利的重要的因素。幾內亞比紹自1959年8月發生殖民軍警屠殺比紹市碼頭、港口工人的事件後,幾獨立黨即於同年9月舉行秘密會議,決定把工作重心由城市轉向農村,黨的總部轉移到鄰國,鬥爭方法由和平轉為暴力。當葡萄牙獨裁者薩拉查揚言“葡萄牙永遠也不會同意討論海外領地的自決問題”的情況下,莫解陣領導人蒙德拉納就指出,溫和的政治行動,如罷工、示威、請願等,隻會導致參加者自己的毀滅;莫桑比克人民要麼長此生活在高壓的帝國統治下,要麼找到某種用武力反抗葡萄牙的辦法。正是由於幾內亞比紹、莫桑比克和安哥拉人民堅持了長期的武裝鬥爭,在軍事上、經濟上和政治上對殖民主義形成了越來越大的壓力,才迫使葡萄牙政府走到談判桌前,達成了最後的政治解決。

葡屬非洲各殖民地之所以能夠堅持長期的反殖武裝鬥爭,重要原因之一是各民族主義政黨較重視發動群眾和建設穩固的解放區。幾獨立黨非常重視培訓幹部和發動群眾。1960年,該黨領袖卡布拉爾在幾內亞共和國首都科納克裏舉辦了一所訓練幹部的學校。學員經過短期訓練後即回國內,到農村發動農民。在1960年代初期的幾年中,該黨共培養了約3000名從事政治宣傳的幹部,這支幹部隊伍在發動農民開展反殖武裝鬥爭及建設解放區方麵起了重要的作用。隨著武裝鬥爭的發展,幾內亞比紹的解放區由1963年占全國1/3的土地擴大到1965年占全國土地的一半,1966年又擴大到全國60%以上的國土。卡布拉爾認為,把解放區建設好,改善農民的生活,就能使農民更積極地參加民族解放戰爭,提出了“以醫院和學校取得戰爭勝利”的思想。幾獨立黨號召並幫助解放區農民發展糧食及副食品的生產,以滿足解放區人民生活的需要,並建立人民商店作為新的貿易流通體係的重要環節。其解放區的教育和醫療衛生事業也得到重視,至1972年已辦了164所學校,招收小學生1萬多人,設了9個醫院及117個診所。解放區還普遍建立了由人民選舉產生的村政權及鄉政權,有的地方還設立了軍政訓練中心。莫解陣也很重視在它控製的廣大農村和森林地帶建設解放區和遊擊基地。其解放區建立了州、縣、鄉各級政權,發展教育和醫療衛生等事業。1966年,僅在德爾加多角州就設有初級學校100所,供1萬名兒童上學。

葡屬非洲各殖民地的反殖愛國力量之所以能夠在敵強我弱的條件下挫敗殖民軍的圍剿,逐步發展壯大自己,最後促使葡萄牙殖民帝國垮台,重要原因之一是能夠建立一支紀律嚴明的武裝隊伍,在作戰中采取了機動靈活的戰略戰術。幾獨立黨在建設武裝隊伍時較注意政治方向問題。1964年2月,該黨在卡提奧解放區的卡薩卡舉行第一次代表大會,出席會議的60個代表包括當時擔任較重要職務的政治及軍事幹部。會上批評了一些遊擊隊領導人個人野心膨脹、脫離該黨的領導、不執行黨的指示和政策的傾向,加強了黨對武裝力量的領導。這次會議還決定把各自為政的遊擊隊分隊統一為人民革命武裝力量,由軍事委員會統一領導和指揮。軍事委員會由幾獨立黨高級領導人組成,以卡布拉爾為主席。各級武裝部隊都設指揮員及政委,指揮員是軍事行動的決定者,政委負責政治方麵的工作。武裝力量的基層單位是聯合突擊隊。幾獨立黨強調在作戰中采取伏擊、打了就跑的靈活戰術,避免無把握的全麵出擊,因而能夠以較小的代價收複了2/3的國土,以不到1萬人的遊擊隊把5萬人的現代化葡萄牙殖民軍圍困在據點裏,成為葡屬殖民地中反殖武裝鬥爭開展得最好的地區。莫解陣在建設愛國武裝力量中也很注意加強部隊的組織紀律性。至1970年,該黨領導的武裝已由開始時的250名隻有簡陋武器的造反者發展成為近萬人的訓練有素的、擁有一批新式武器的隊伍。莫桑比克另一個民族主義組織——莫桑比克革命委員會還仿照實行中國人民解放軍的“三大紀律八項注意”,要求其遊擊隊“一切行動服從命令”,“一切繳獲歸軍隊集體”,“討論和解決問題時說話要和氣”,“借物要歸還原主”等。

葡屬非洲各殖民地反殖武裝鬥爭之所以能夠獲得勝利,另一個重要原因是大力爭取國際援助,特別是得到非洲鄰國及社會主義國家的援助。幾獨立黨積極爭取鄰國幾內亞和塞內加爾的支持,那裏成了它培訓幹部、醫療傷病員、接受及運輸國際社會提供的武器及其他物資的重要後方基地。卡布拉爾多次出席聯合國及其他國際組織的會議,揭露殖民者的殘暴統治,爭取國際社會的同情和支持。莫桑比克及安哥拉的民族主義組織也都大力爭取非洲國家及國際社會的支持。國際上的援助對葡屬非洲殖民地民族解放戰爭的勝利起了十分重要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