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洲各民族國家相繼獨立(3 / 3)

南羅得西亞獨立鬥爭

南羅得西亞人民反對殖民主義統治的鬥爭從1960年代初起有了明顯的發展。當地的民族主義者於1953年(一說1957年)建立了非洲人國民大會,其綱領是要取消殖民當局頒布的種族歧視法律,在政治上實現一人一票的原則。當這個組織於1959年被當局取締後,民族主義者於1960年1月成立了民族民主黨。1961年民族民主黨又被當局取締後,建立了新的民族主義政黨——津巴布韋人民聯盟(簡稱“人盟”)。該黨由原非洲人國民大會、民族民主黨的領導人喬舒阿·恩科莫(1917—)擔任主席,並繼承了以往民族主義政黨的綱領。人盟的活動範圍及影響較其前身更為廣泛,除在國內活動外,還較多地與其他國家建立了聯係,爭取其支持與援助。

1963年8月,人盟中部分成員由於對恩科莫不滿,另行成立了津巴布韋民族聯盟(簡稱“民盟”)。1964年5月,民盟舉行第一次代表大會,通過了黨章,宣布該黨目標是要建立一個“民族主義、社會主義、泛非主義的民主共和國”,並選舉了中央委員會,穆加貝(1924—)為該黨的總書記。同年8月,該黨遭當局取締,穆加貝等在國內的領導人被捕。但在國外的民盟領導人契特波等在坦桑尼亞首都達累斯薩拉姆建立了臨時總部。1966年1月,民盟經過重組,成立革命委員會作為中央執行機構,建立了民族解放軍,並將總部遷往讚比亞首都盧薩卡。

1966年4月28日,民盟領導的遊擊隊在羅得西亞中央政府所在地索爾茲伯裏西北部的錫諾亞地區打響了反對白人種族主義政權的第一槍,開始了津巴布韋民族解放鬥爭的新階段。後來這一天被定為武裝鬥爭日。在民盟的影響和促進下,人盟也在國內開展遊擊戰。這兩個政黨都從國外基地派遣遊擊隊進入南羅得西亞,襲擊政府軍的一些營地。1967年,人盟還同南非非洲人國民大會建立聯合軍事指揮部。1967—1970年,人盟先後六次從讚比亞派武裝力量打入國內,其中有三次是與南非非洲人國民大會的遊擊隊聯合作戰。這些遊擊活動由於沒有發動群眾,在南羅得西亞當局及南非軍隊的聯合鎮壓下遭到失敗。民盟這時和人盟一樣,由於在國內發動群眾的工作尚未開展,因此到1960年代末期遊擊戰爭基本上處於停滯狀態。民盟主席契特波在總結前階段反殖鬥爭時指出,受挫的主要原因是民族解放組織強調了軍事鬥爭,忽視了在人民群眾中進行政治宣傳與鼓動工作,沒有充分發動廣大群眾參加和支持武裝鬥爭。

在總結經驗教訓的基礎上,民盟加強了對國內群眾的發動工作。1971年,該黨派遣人員潛入國內,經過艱苦的工作,逐步得到越來越多的人的支持,在東北部一些地區建立了政治、教育及醫療機構,並招募遊擊戰士,擴大反殖武裝隊伍,為進一步發展遊擊戰打下了較可靠的基礎。經過一段時間的準備,從1972年12月起,民盟武裝力量在津東北部地區發動了新的反殖遊擊戰,取得了較大的戰果。

南羅得西亞當局對遊擊隊在人民支持下所取得的進展感到驚慌與憂慮。他們在邊境地區強迫幾十萬農民遷入周圍設置鐵絲網的保護村,實際上加以軟禁和看管。這種策略雖然給反殖鬥爭造成某些困難,但它不能從根本上割斷遊擊隊與人民的聯係。越來越多的人民逃出保護村,投奔遊擊隊。由於民心歸向民族主義組織,南羅得西亞當局對軍隊中的黑人士兵也心生疑慮,大量招募白人充當軍警。

除了敵人的封鎖鎮壓外,民族解放力量內部的矛盾衝突也給反殖鬥爭的發展增加了困難。南羅得西亞各民族主義組織不僅沒有能夠真正聯合起來,而且經常磨擦,甚至有時還發生激烈的內訌。1973年3月,民盟與人盟在非統組織解放委員會及坦桑尼亞、讚比亞等國的促進下,曾在盧薩卡達成協議,決定成立統一的政治委員會和聯合軍事指揮部,但這些組織機構並沒有真正發揮作用。次年12月,在外部的壓力下,民盟、人盟、津巴布韋解放陣線(1971年成立,領導人是契克雷馬)和非洲人全國委員會(領導人是穆佐雷瓦)組成聯合陣線,定名為非洲人全國委員會,由穆佐雷瓦任臨時主席。這個統一的機構也是空架子,由於各派鬥爭激烈,不到一年即告夭折。

在葡萄牙殖民政府被軍事政變推翻的影響下,南非當局力促南羅得西亞當局停止戰爭,釋放被逮捕的民族主義領袖,同民族主義政黨舉行談判,以便在南羅得西亞建立溫和的黑人政權。作為民族主義者的重要國外基地的讚比亞,也積極催促南羅得西亞各派聯合起來,與當局談判解決獨立問題。在這種外部條件下,1975年初,民盟內部爆發了主和派與主戰派的鬥爭。同年3月,民盟國外領導人契特波在盧薩卡被殺害。在舉行葬禮時,民盟的50位領導人被逮捕,1000多名戰士被扣留,總部被封閉,基地被包圍,和國內遊擊戰士的聯係也大部分被切斷。那些僥幸未被捕的民盟成員逃往莫桑比克。同年9月,民盟和人盟中主張繼續進行武裝鬥爭的成員在莫桑比克和坦桑尼亞支持下,組建津巴布韋人民軍,由新成立的軍事委員會領導,逐漸在國內恢複和發展遊擊戰。軍事委員會的18個成員由民盟、人盟各占半數。他們未能團結一致,而且人民軍內部兩黨成員之間還不斷發生武裝衝突。不久,軍事委員會及人民軍中的人盟成員紛紛離去,人民軍遂成為民盟的武裝隊伍。

穆加貝經過10年的監禁,於1974年12月獲釋。1975年4月,他到莫桑比克民盟營地從事反殖鬥爭的組織工作,實際上成了遊擊隊的政治領導人。這時民盟總部也從讚比亞遷往莫桑比克,穆加貝確立了他在民盟的最高領導地位。1976年10月,在前線國家推動下,民盟與人盟組成了愛國陣線,穆加貝與恩科莫分別擔任陣線的兩位主席。1976年底起,民盟進行了多次大改組。1977年9月,穆加貝當選為民盟主席。

民盟雖然1975年春在讚比亞時一度遭到摧殘,但不久在新獨立的莫桑比克支持下,迅速重振旗鼓,繼續開展武裝鬥爭。1975年10月,遊擊隊在東南部開辟了新戰場;1976年4月,襲擊了南羅得西亞通往南非的鐵路與公路,使運輸動脈遭到威脅。到1970年代末,愛國武裝鬥爭有了明顯的發展。民盟發表的戰報宣布,在1979年的頭五個月裏,遊擊隊殲滅了大量敵軍,擊落敵機12架,擊毀軍車和其他車輛54輛,還破壞了8座橋梁和1個發電站,並且進行了12次破壞鐵路的活動。遊擊隊活動的地區還擴大到南羅得西亞當局的首府索爾茲伯裏,擊毀了一座燃料庫,並加緊襲擊南羅得西亞傀儡政權的重要軍事設施和其他經濟設施。

從1974年末起,一些民族主義政黨在讚比亞等國的促使下,開始與南羅得西亞及南非當局進行直接或間接的接觸和談判。人盟主席喬舒亞·恩科莫、非洲人全國委員會主席畢·艾·穆佐雷瓦比較積極地從事這方麵的活動。美國、英國也派出高級官員,在有關各方之間進行穿梭外交,參與了和談活動。但南羅得西亞當局頑固堅持在過渡時期要由白人掌握軍警和製憲大權,使談判進程受阻。1977年9月1日,英國公布了英、美兩國關於解決羅得西亞問題的建議:在過渡時期,由英國派出駐節專員,掌管軍隊、行政、司法和立法等權力。1978年3月,南羅得西亞當局同穆佐雷瓦等三位黑人民族主義領導人達成內部解決協議,組成了以史密斯為總理的過渡政府。1979年初,過渡政府公布新憲法,規定議會由參、眾兩院組成,參院30席,眾院100席,其中白人分別占10席和28席。根據該憲法,南羅得西亞於1979年4月舉行了大選,白人的羅得西亞陣線黨獲28席,黑人的非洲人全國委員會獲51席,民盟國內派獲12席,統一人民聯邦黨獲9席。穆佐雷瓦接替史密斯出任總理,組成了黑人占多數的新政府。該政府遭愛國陣線及非洲國家的反對,並未得到國際上除南非以外任何國家的承認。

同年8月5日,在盧薩卡召開的英聯邦國家政府首腦會議一致通過了一項關於南羅得西亞問題的九點聲明,指出1979年初史密斯政府公布的內部解決的憲法在某些重要方麵是有缺點的,必須讓所有各方共同協商,解決爭端;以多數統治為基礎的獨立需要通過一項民主憲法,其中包括適當保護少數的條款;必須通過自由和公正的選舉產生政府,選舉應由英國政府當局加以適當監督,並有英聯邦觀察員在場。聲明表示歡迎英國政府關於召開包括有南羅得西亞各方參加的製憲會議的建議。

1979年9月10日,英國以宗主國身份在倫敦召集了南羅得西亞製憲會議。參加會議有三方的領導人:英國外交大臣卡林頓勳爵;南羅得西亞愛國陣線的兩名主席恩科莫和穆加貝;南羅得西亞政權的總理穆佐雷瓦和前總理史密斯。三方各有20名代表與會,以卡林頓為會議主席。

製憲會議首先討論了白人的權力及國家的組織結構問題。英國代表主張,獨立後南羅得西亞的權力從少數白人手中轉移到黑人多數手中,確保黑人多數能控製議會、行政機構、軍隊和司法部門,白人在議會裏沒有否決權,但保證白人在未來的議會裏有一定的席位,並允許白人單獨選舉白人議員。愛國陣線代表主張,掌握權力的下議院議員應通過普遍、直接投票選出,白人不得享有特權。南羅得西亞當局要求占人口總數4%左右的白人在議會中占28%的席位,對不利於白人的法律有否決權。經過反複協商,各方同意組成一個有100個議席的議會,其中80名議員由普選產生,20名在白人選民中選出,白人在議會中不擁有否決權。

關於獨立後國家的組織結構問題,英國提出國家由一個立憲總統領導,而由向議會負責的總理掌握實際權力。南羅得西亞當局同意英國的主張。愛國陣線主張通過直接的公民投票選舉總統,總統有權任命和解散政府,並統率武裝部隊。經過會議討論,各方一致同意,今後實行立憲總統和執行總理的內閣製。

會議接著討論走向獨立的過渡期安排問題。英國主張普選前的過渡期為兩個月,由英國派駐全權總督來管理國家並監督選舉,由英國警察顧問協助南羅得西亞現有的警察維持法律和秩序。南羅得西亞當局接受了這一建議。愛國陣線主張過渡期為六個月,以便有更多時間做群眾工作,並反對由羅得西亞現有的警察來維持法律和秩序。經過討論,英國同意在過渡期內愛國陣線遊擊隊享有部分軍事代表權利,愛國陣線讚同過渡期為兩個月。

製憲會議繼11月15日取得上述突破後,又於12月5日取得重大進展,在停火問題上達成原則協議:英國通知南非當局不幹涉南羅得西亞;有效地監督南羅得西亞空軍;由英國、澳大利亞、新西蘭、肯尼亞、斐濟五國組成一支近1200人的監督部隊。

出席製憲會議的三方代表經過三個半月的談判,於12月21日在倫敦正式簽署了南羅得西亞和平協定。簽署的文件包括憲法、獨立前的安排和停火協議。根據文件的規定,英國殖民地南羅得西亞將成為一個獨立國家;在獨立前的過渡時期,由英國總督負責在南羅得西亞行使行政權力;在英國總督安排和監督下在全國進行選舉,各種政治力量都可以平等地參加競選;在大選中獲勝的政黨將組織政府,然後由英國總督向它移交權力。

停火協議規定,從協議簽署之日的午夜起,即停止雙方軍隊的一切越境調動和其他軍事行動,從12月28日起停止境內的一切敵對行動;成立停火委員會,由英國總督的軍事顧問任主席,南羅得西亞當局和愛國陣線雙方各派人數相等的軍事指揮官參加;由五個英聯邦國家派出1200人組成監督部隊,協助停火委員會執行確保停火的任務;雙方武裝力量集結並使他們脫離接觸的工作應在1980年1月4日以前完成。

根據上述和平協議,英國總督索姆斯勳爵於12月12日到達索爾茲伯裏,接管了南羅得西亞政府的權力,擔負起監督停火和主持大選的事務。27日,英聯邦國家派遣的監督部隊開始前往南羅得西亞監督停火。1980年1月27日,民盟主席穆加貝回到國內。2月27—29日,南羅得西亞舉行了議會選舉,90%以上的黑人選民參加了投票。穆加貝領導的民盟在大選中贏得了議會中80個黑人議席的57席,取得了絕對多數。英國總督索姆斯要求穆加貝組織新政府。1980年4月18日,在首都索爾茲伯裏(後改名哈拉雷)隆重舉行獨立慶典,穆加貝總理發表文告,宣布南羅得西亞獨立,建立共和國,更名為津巴布韋。

南羅得西亞各方於1979年底通過談判達成和平協議,並於1980年4月獲得國家獨立,這是南羅得西亞人民長期堅持反殖鬥爭特別是武裝鬥爭的結果。在製憲會議召開前夕,愛國陣線的武裝力量已發展到3萬人左右,遊擊活動的範圍已擴展到全國2/3的地區,使南羅得西亞當局的行政、交通、稅收等遭到打擊,陷於部分癱瘓,大量白人外流,經濟困難日趨嚴重。穆佐雷瓦排斥愛國陣線,單方麵上台組成內部解決政府,不僅未得到國際社會的承認,相反還受到國際上的輿論譴責和經濟製裁。處於內外交困的穆佐雷瓦政府為了擺脫被動處境,不得不讚同召開製憲會議,簽訂和平協議,希望在大選中獲得多數,重新上台執政。

在簽訂和平協議中,愛國陣線方麵也做了妥協與讓步。愛國陣線的反殖武裝鬥爭雖然給白人統治當局以相當大的打擊,但敵我力量對比暫時仍有利於史密斯—穆佐雷瓦政權,史密斯政府擁有6萬人的軍隊,裝備精良,指揮統一,又有南非當局撐腰,軍事上仍處於優勢。愛國陣線內部矛盾較多,嚴重削弱戰鬥力。民盟、人盟的領導人都現實地認為,要在短期內完全用軍事手段來徹底打敗史密斯—穆佐雷瓦的軍事力量是不易辦到的。為了早日獲得國家獨立,實現黑人的多數統治,他們讚同由英國出麵主持談判,在談判中對有些問題也作了讓步,使製憲會議得以達成協議。

製憲會議取得成功的另一重要原因是英美兩國從它們的切身利益及戰略考慮,積極主張用和平手段解決南羅得西亞問題。在1970年代下半期蘇聯竭力插足南部非洲的情況下,英美當局看到如不迅速解決南羅得西亞問題,就會給蘇聯及其雇傭軍的進一步進入提供有利的條件與機會。撒切爾夫人於1979年5月出任英國首相後,為了穩定南部非洲局勢,遏製蘇聯在這一地區的滲透擴張,以便保持西方國家的利益,即把解決南羅得西亞問題作為當務之急,利用英聯邦首腦會議等機會與有關的非洲國家磋商,並重新承擔起宗主國的責任,主持召開南羅得西亞製憲會議,促使對立的雙方通過談判解決爭端。

英國對南羅得西亞問題的基本態度及政策得到讚比亞、坦桑尼亞等非洲前線國家的讚同和支持。坦、讚等國在1970年代末為了支持南羅得西亞人民爭取獨立,對南羅得西亞當局實行經濟封鎖與製裁,本身經濟也受到嚴重影響;它們也不願意南羅得西亞的衝突進一步擴大,為蘇聯繼續南下提供機會,因而同意衝突各方通過談判解決問題,大力促進各方相互妥協。由於前線國家是愛國陣線各黨在國外的重要基地,關係密切,前線國家的上述態度對倫敦製憲會議的成功起了重要作用。

南羅得西亞和平協議的簽訂及獨立的津巴布韋共和國的誕生是南羅得西亞人民反對白人種族主義、殖民主義鬥爭的重大勝利,它為津巴布韋的社會發展與進步創造了必要的政治前提。

納米比亞人民的反殖鬥爭

納米比亞地處非洲的西南部,原稱西南非洲,從15世紀起即先後遭到葡萄牙、荷蘭、英國、德國等殖民主義者的入侵。1920年12月,國際聯盟委任南非統治西南非洲。1949年,南非議會通過《西南非洲事務修正法》,非法吞並了西南非洲。從1940年代末至1980年代末,南非對西南非洲的殖民統治先後采取了直接管轄、建立班圖斯坦及實行內部解決三種主要形式。

1960年代以前,南非當局把西南非洲作為它的第五省,在該地設立行政長官、立法議會和行政委員會。行政長官由南非議會代表和管理土著事務的委員兼任,直接管理納米比亞的行政事務。立法議會實際上是一個谘詢機構,無權決定國防、鐵路、港口、民航、土著事務以及其他重要的立法事務。議員均由白人殖民者擔任。行政委員會由行政長官和由立法議會選出的四名委員組成。

南非當局吞並西南非洲後,加強了對納米比亞人民的種族歧視、壓迫和剝削。納米比亞人沒有選舉權,也不能擔任公職。1948—1961年,南非殖民當局製訂了50多項種族主義法律,不僅剝奪了納米比亞人的政治權利,也對他們的教育、居住地區及日常生活進行了種種限製和隔離。黑人被限製在貧瘠、幹旱的保留地裏居住,而占全部土地約2/3的肥沃地區則劃歸白人所有。在教育經費方麵,1958—1959年度,用於白人的為112萬英鎊,而用於保留地黑人的僅3.5萬英鎊。在種族主義及殖民主義的壓榨下,納米比亞黑人的收入在下降,而白人殖民者的收入迅速增加。1951—1956年,保留地黑人的年均收入僅8.5英鎊,而白人居住地帶每人年均收入卻達176.1英鎊。

南非當局對西南非洲的吞並及其對當地黑人的殘酷剝削,激起黑人的反抗與國際輿論的譴責。聯合國國際法院在世界輿論的壓力下,於1950年宣布南非吞並西南非洲為非法。1957年,聯合國通過決議,要求把西南非洲置於聯合國托管之下。納米比亞人民成立了西南非洲進步協會,並於1959年8月改組為西南非洲民族聯盟。該盟主張反對帝國主義、種族主義和部落主義,提出西南非洲應首先擺脫南非殖民統治,歸聯合國托管,然後逐步謀求獨立。1960年第十五屆聯合國大會通過的決議指出,西南非洲人民享有獨立和行使完全的國家主權。

南非當局為了對付國際社會的壓力,同時為遏製正在蓬勃興起的非洲民族解放運動進一步向南發展,決定在西南非洲推行班圖斯坦體製。它於1964年初發表了《奧登達報告書》,計劃在西南非洲建立10個班圖斯坦,作為黑人的家園;納米比亞黑人按其所屬部族分別遷入各個班圖斯坦,成為該家園的公民。這些班圖斯坦大都被劃定在西北部、北部和東北部的沙漠幹旱地帶,總麵積僅3262萬多公頃,其餘麵積4975萬多公頃的土地則劃歸白人占有。這項措施使不到總人口1/7的白人占有了全部土地的60%以上。

在南非當局的策劃下,西南非洲於1967、1970和1972年先後成立了奧萬博、卡萬戈和東卡普裏維等三個黑人家園,其中奧萬博和卡萬戈又先後於1973年的4—5月宣布成為自治領。同年,南非當局通過了《西南非洲土著國家自治發展修正案》,規定黑人家園可以宣布自治,允許有自己的國旗和國歌;但又同時規定,自治的班圖斯坦當局所通過的法令須經南非政府同意。南非當局原想以班圖斯坦及其自治形式製造納米比亞人自決的假象,實際上黑人家園能自決的隻是一些日常事務,至於軍事、外交、貨幣等重大問題仍由南非殖民當局決定。

南非當局推行的班圖斯坦及其自治計劃並沒有緩和納米比亞人民和南非當局的根本矛盾,也未能減輕國際社會對南非的壓力。當1964年1月《奧登達報告》剛提出,聯合國結束殖民主義特別委員會即通過決議,譴責該計劃將產生分割和瓦解西南非洲的結果。同年2月,赫雷羅族和納馬族群眾舉行示威遊行,反對班圖斯坦計劃。1966年10月,第二十一屆聯合國大會通過決議,宣布結束南非對納米比亞的委任統治,要求南非撤出該地,由聯合國直接管理。1968年,第二十三屆聯合國大會譴責南非繼續占領西南非洲,並根據西南非洲人民的願望,把西南非洲改名為納米比亞。以後,聯合國又多次作出決議,要求南非結束對納米比亞的非法占領。1974年葡萄牙的法西斯政權被推翻,莫桑比克和安哥拉相繼獲得獨立,南部非洲的形勢對南非當局更加不利。在這種情況下,南非當局為了維護它對納米比亞的殖民統治,又改變手法,停止實施班圖斯坦計劃,采取了內部解決的政策及措施。

南非當局於1975年拋出的內部解決方案,以承認納米比亞的獨立為幌子,撇開聯合國和堅決反對它的政黨,扶植親南非的政黨和勢力,舉行選舉,組建議會和行政機構,使南非能夠通過這個傀儡政權繼續控製納米比亞。按照這個方案,南非當局於1975年9月召開了有11個部族(包括白人和有色人在內)代表參加的製憲會議。會議在南非當局的導演下於1977年3月達成協議,通過憲法草案,確定在納米比亞實行以地方自治為基礎的三級管理體製。1978年12月,南非當局又在納米比亞導演了製憲議會的選舉,特恩哈爾民主聯盟在選舉中獲得82%的席位,控製了製憲議會。1979年5月,製憲議會改為擁有更大權力的國民議會。1980年6月,南非當局以特恩哈爾民主聯盟領導人為班底,組成部長委員會,作為納米比亞全國性的行政機構,把部分的立法和行政權移交給該機構。

由南非策劃組建的第一屆內部解決政府不僅得不到廣大納米比亞人的支持,執政黨內部及該政府與南非當局派來的行政長官之間也存在著尖銳的矛盾。當納米比亞國民議會通過的一項法案遭行政長官拒絕、議會也遭解散時,部長委員會主席即於1983年1月宣布辭職。第一屆內部解決政府垮台後,南非當局又於同年11月扶植了多黨會議,並於1985年4月建立了第二屆內部解決政府。這屆被當局稱為“民族團結過渡政府”的機構,設有執行內閣、國民議會和製憲委員會,擁有廣泛的、但不是完全的行政和立法權力。南非當局仍掌握納米比亞外交、國防、安全及談判解決獨立問題的控製權;南非派駐納米比亞的行政長官有權拒絕批準過渡政府的決策。這屆政府仍然沒有得到國內人民的支持及國際社會的承認。

自從殖民主義者的鐵蹄踏入西南非洲後,納米比亞人民即不斷反抗殖民主義的侵略和種族主義的壓迫。但在1950年代中期以前,納米比亞人民反對殖民主義的鬥爭帶有很大的自發性。1950年代末、1960年代初,納米比亞出現了民族主義政黨,加強了對反殖鬥爭的組織與領導,使納米比亞的民族解放運動得以持續發展。

在納米比亞的民族主義政黨中,最大的一個是西南非洲人民組織。其前身是奧萬博蘭人民組織,剛成立時是一個以奧萬博人為主體的地區性部族組織。1960年4月,奧萬博蘭人民組織為了廣泛吸收納米比亞人民參加,改名為西南非洲人民組織(簡稱“人組”)。薩姆·努喬馬(1929—)被選為主席。努喬馬出生於納米比亞北部沙漠地帶奧萬博蘭的一個農業工人家庭,曾在溫得和克一所聖公會學校學習,後在南非國營鐵路局工作。1959年4月,他和賈·托伊沃等共同創建了奧萬博蘭人民組織。在當年12月的卡土土拉事件中,他因領導黑人群眾抗議當局強迫遷居而被捕入獄,獲釋後於1960年2月秘密離開納米比亞,抵達加納。同年4月,奧萬博蘭人民組織易名,由努喬馬擔任該組織的主席直至今天。

人組的政治綱領指出,該黨是納米比亞被剝削被壓迫人民的有組織的政治先鋒隊,最近的目標是以一切可能的方法爭取和贏得納米比亞人民的解放,建立一個民主的人民政府,在政治、經濟、國防、社會和文化等方麵實現納米比亞的真正獨立。該黨還主張對內反對部族主義、地區主義及一切種族主義歧視的傾向,團結所有納米比亞人民,在科學社會主義原則的基礎上,建立一個無階級無剝削的社會;對外同非洲獨立國家、一切愛好和平的國家、一切真正的民族解放運動密切合作,為徹底消除帝國主義的殖民製度和維護世界和平而努力。

為了實現黨的綱領目標,人組在坦桑尼亞首都達累斯薩拉姆建立了臨時總部,在國際舞台上積極開展宣傳,反對南非的殖民統治。努喬馬於1960年6月到紐約出席了聯合國西南非洲委員會會議時,遞交了一份聲討南非的請願書。次年,他又向海牙國際法庭起訴南非霸占西南非洲的罪行。從1962年起,人組在非統組織解放委員會的支持下,把從國內逃亡出來的納米比亞青年組織起來,在讚比亞和坦桑尼亞等國接受軍事訓練,並派遣部分人員到阿爾及利亞、埃及和蘇聯等國學習軍事,積極為在納米比亞開展反殖武裝鬥爭做準備。

1966年,人組建立了武裝組織——納米比亞人民解放軍,在安哥拉南部和讚比亞設立營地。同年8月26日,人組領導的遊擊隊在卡普裏維向南非殖民者打響了第一槍,揭開了納米比亞人民反殖武裝鬥爭的序幕。南非當局慌忙向西南非洲增派軍隊,並把遊擊隊活動的地區劃為禁區加以封鎖,妄圖撲滅武裝鬥爭的烈火。但納米比亞軍民在人組領導下,克服困難,堅持鬥爭,逐步發展了反殖力量。武裝鬥爭爆發時,人組的遊擊隊隻有100人,到1972年已發展到1000人左右。1974年,遊擊隊在全國開辟了六個戰區。武裝鬥爭從東北部地區逐步向中部地區發展。人組被聯合國承認為納米比亞人民的唯一真正代表。

1975年安哥拉的獨立鼓舞了納米比亞人民。納米比亞遊擊隊在東部、北部及西部的部分地區,用伏擊、突襲等戰術,打擊殖民軍警,騷擾當局的運輸線及分散據點。據有關方麵公布的材料,僅1977年第一季度,人組領導的人民解放軍在戰鬥中即打死殖民武裝300多人。同年10—11月,這支武裝又向敵人發動進攻,僅10月25—27日三天就消滅敵軍82人,打傷敵人130多人。

在反殖武裝鬥爭的鼓舞下,納米比亞城鄉人民也廣泛掀起了反對種族隔離和種族歧視的群眾運動。1971年,以礦業工人為主體的罷工運動從首府溫得和克擴展到23個地區和11個礦區,參加人數達2.5萬名,使許多礦場癱瘓。1973年8月,奧萬博族人民反對南非當局策劃的班圖斯坦自治,抵製了立法會議選舉,隻有3%的選民參加投票。1975年9月,納米比亞人民舉行遊行示威抗議南非當局召開的製憲會議。

對於納米比亞人民的武裝鬥爭及反殖群眾運動,南非當局在采取各種欺騙手段的同時,也加強了軍事鎮壓。南非在西南非洲建立了20多個軍事基地,派駐了10萬大軍,僅1986年所耗軍費即達4.79億美元。占領軍以殘酷手段逮捕、拷打、奸汙、殺害納米比亞的平民和兒童。有些村莊(特別是在奧納穆泰地區)被占領軍用裝甲車夷為平地。殖民軍警還把被害者的屍體懸掛在軍用直升飛機下低飛示眾。南非當局又不斷侵入安哥拉、莫桑比克、博茨瓦納、讚比亞和津巴布韋等國,妄圖搗毀人組在國外的基地,阻撓前線國家對納米比亞人民的支持。南非當局的上述種種措施都未能扼殺、消滅納米比亞的民族解放運動。人組領導的人民解放軍在十分艱苦困難的條件下堅持反殖鬥爭。到1980年代,這支隊伍已發展到5000人左右。他們通過埋地雷、伏擊、襲擊占領軍的基地和破壞敵人電訊設備及交通運輸等,不斷給南非殖民當局以打擊。人組還加強了群眾工作,包括工會工作。1987年五一國際勞動節期間,上萬名納米比亞工人衝破了南非軍警的重重阻撓,首次舉行了五一節的大示威。

南非當局頑固堅持對納米比亞的殖民統治及納米比亞人民爭取獨立鬥爭的持續發展,引起美國等西方國家的關注。美英等國為了抵製蘇聯對南部非洲的滲透,積極主張通過談判解決納米比亞問題。1977年初,美、英、法、聯邦德國和加拿大五國成立接觸小組,經過磋商提出解決納米比亞問題的建議,主要內容是:納米比亞在聯合國監督下舉行公民大選;南非逐步從納米比亞撤軍;在納米比亞獨立前的過渡時期,由聯合國部隊和文職官員維持納米比亞的秩序,盡早實現獨立。

1978年4月和7月,南非當局和人組願意就西方五國的建議進行談判,並同意把建議提交給聯合國安理會。同年8月,聯合國秘書長瓦爾德海姆在五國方案基礎上提出了關於納米比亞獨立的計劃。9月,安理會批準了秘書長的計劃,並通過了以該計劃內容為基礎的435號決議。決議的主要內容是:在納米比亞的南非軍隊和人組遊擊隊停止敵對行動,分別在指定地點集中,南非軍隊逐步撤走,終止其對納米比亞的非法統治;停火七個月後,在納米比亞舉行自由公正的選舉,由選舉產生的議會製定憲法,確定獨立日期;由聯合國秘書長任命一位特別代表,由聯合國派遣以秘書長特別代表為首的、包括7500名維持和平部隊和1300名文職人員組成的聯合國過渡時期協助團,去納米比亞監督和控製選舉;選舉要在12個月內舉行,以保證納米比亞及早取得獨立。南非當局迫於形勢,表示原則同意上述決議,但在談判過程中又不斷製造借口,拒絕執行該決議。

1981年10月,西方五國接觸小組提出了關於納米比亞獨立的新建議:以435號決議為基礎進行三個階段的談判,第一階段確定製憲議會選舉的原則和獨立憲法的原則;第二階段商定聯合國過渡時期協助團的組成、部署和任務;第三階段確定實現獨立的具體日程。在1982年上半年進行的第一階段談判中,各方對製憲原則基本上取得了一致意見,但對產生製憲議會的選舉製度仍有分歧。在第二、三階段的談判中,由於美國和南非堅持把納米比亞的獨立同古巴從安哥拉撤軍相聯係的方案,談判沒有取得任何進展。1984年5月和7月,人組和南非當局等有關方麵代表就納獨立和停火問題舉行了兩次會談,由於南非自會談一開始即堅持聯係方案,未能達成協議。同年11月,安哥拉政府提出關於“在南部非洲建立和平與穩定”的一攬子建議,宣布自南非開始實施435號決議之日起,古巴開始逐步從安哥拉撤軍。南非對此提出反建議,要求安哥拉控製人組在安哥拉、納米比亞邊界的活動;古巴軍隊在12周內全部撤出安哥拉,並成立機構監督古巴撤軍等,遭到前線國家拒絕。

1988年蘇聯開始從阿富汗撤軍後,美國為了把蘇聯擠出南部非洲,積極抓住和平解決西南部非洲問題的主動權。1988年5月初,美國、安哥拉、古巴和南非在倫敦舉行了秘密會談,會議雖未取得任何收獲,但它標誌著西南部非洲的和平進程已進入一個新階段。同年6月下旬,四國在開羅舉行了第二輪會談。會上南非堅持要古巴軍隊先撤出安哥拉,而安哥拉和古巴則要求南非先從安哥拉撤軍,雙方相持不下,未達成協議。同年7月中旬,在紐約舉行的第三輪會談中,四方達成了解決西南部非洲問題的14點原則協議。其主要內容包括:安哥拉、南非必須根據435號決議為納米比亞自由公正的選舉創造條件;各方要提出開始實施435號決議的日期;古巴軍隊要分階段從安哥拉撤走;互相尊重主權、獨立、平等和領土完整,等等。同年8月初,四方在日內瓦舉行第四輪會談,一致同意從8月8日起在安哥拉實行停火,並於同年11月1日開始實施435號決議。後來由於在古巴撤軍時間表問題上存在分歧,四國在8月下旬及9月下旬兩輪會談中未達成任何協議,實施435號決議的時間也被推遲。美國助理國務卿為此和蘇聯副外長會晤,協調了立場,並於10月提出了妥協方案。四方在同年11月11日舉行的新一輪會談中討論了美國的方案,並達成了臨時協議:確定從1989年4月1日開始實施435號決議;古巴在開始實施435號決議之日起27個月內分階段從安哥拉撤軍。1988年12月22日,安哥拉、古巴和南非三國在紐約正式簽署了一項三方協議,最後確定從1989年4月1日起開始實施聯合國安理會的435號決議,並於同年11月初在納米比亞全國舉行製憲議會選舉,1990年4月1日實現納米比亞的獨立。

1989年4月1日,在實施435號決議的第一天,納米比亞北部邊境地區就發生了嚴重的武裝衝突,後經聯合國及有關方麵調解,事態很快平息。聯合國按計劃迅速向納米比亞派出了協助團。流亡在外的數萬名納米比亞難民開始返回祖國,人組在納米比亞境內恢複活動。同年11月7—11日,納米比亞舉行了製憲議會的選舉,人組獲得了全部67萬多張有效選票的38萬多張,贏得了議會72個席位中的41席。人組的主要競爭對手特恩哈爾民主聯盟獲得21席,聯合民主陣線獲得4席,其他席位為一些小黨所得。新議會組成後即著手製定新憲法、組織新內閣和確定獨立日期、準備獨立慶典。議會常設委員會於12月中旬接連舉行了五次會議,經反複協商,確定由人組派人出任執行總統一職,議會實行兩院製,各黨派按比例分配兩院代表名額。1990年2月,製憲議會經過激烈辯論,最終在和解氣氛中通過了納米比亞獨立後的第一部憲法。憲法規定實行總統製,每屆任期五年,每位總統至多隻能連任兩屆;實行多黨製,定期選舉;司法獨立。努喬馬被製憲議會選舉為首任總統。1990年3月21日,納米比亞宣告獨立。

納米比亞的獨立徹底結束了南非長達75年的殖民統治,揭開了納米比亞曆史發展的新篇章。它是納米比亞人民前赴後繼、英勇奮鬥的重大成就,也是非洲國家及國際上主持正義的國家大力支持的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