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次世界大戰間非洲殖民地社會狀況
一、帝國主義在非洲的資本輸出形勢及其特點
自由資本主義發展到帝國主義階段之後,西方各國在非洲殖民地的政策也相應發生了變化,即不僅把非洲殖民地作為它們的商品市場和原料供應地,而且進一步作為它們輸出資本的場所。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後,帝國主義國家向非洲的資本輸出大大加快了。
據統計,截止1936年,帝國主義各國在南部非洲殖民地的投資大約為12.22億英鎊。其中投資額占第一位的是英國的殖民地,其次是比利時的殖民地,第三位是法國和葡萄牙的殖民地。到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的時候,英國在非洲的投資居第一位,約占總投資額的1/2;法國居第二位;然後是比利時、美國和葡萄牙等國。
帝國主義在非洲的資本輸出有三個特點:
第一,投資方式多樣。
帝國主義國家在非洲的投資方式可分為兩類:一類是私人資本的投資;另一類是國家投資。前者更為重要。
私人資本投資主要是通過銀行和壟斷公司進行的,如開設商業公司、礦業公司、種植園公司等。它們壟斷殖民地的商業、礦業和農業,以達到控製其整個國民經濟的目的。英屬非洲殖民地的經濟主要操縱在英國三大銀行(南非標準銀行、麥加利銀行、英屬西非銀行)及其支配下的壟斷公司手中。法屬西非國家的經濟則由法國西非公司和西非商業公司以及尤尼萊佛公司控製,其中西非商業公司在非洲的分公司就達600多個。在葡屬殖民地莫桑比克,外資經營的三家大農業公司(尼亞薩公司、莫桑比克公司和讚比亞公司)所取得的租讓地麵積占莫桑比克總麵積的50%以上,達42.3萬平方公裏。在安哥拉,1917年建立了安哥拉鑽石公司,另外還有幾家石油勘探、開采公司和各種農業公司。第一次世界大戰以後,美國積極向非洲滲透。30多家美國公司在非洲經營橡膠業、石油勘探業和農業。
國家投資的形式一般有發展基金、貸款和撥款三種。這些款項主要用在交通、公共設施上,如鐵路、公路、橋梁、港口等。英國、法國、比利時稱之為“殖民地發展基金”。
帝國主義國家在非洲修鐵路源於1890年,一次大戰後迅速發展。鐵路的大規模修築,是適應西方國家加強掠奪非洲農礦資源的需要的。英國駐尼日利亞總督盧加德曾經作過一次周密的計算,他說:“在非洲一列具有普通載運量的火車能夠抵得上13000個非洲人搬運夫的勞動量,而所需費用隻有人力運輸的1/12。”至1937年,帝國主義國家在非洲一共修了61700多公裏的鐵路,平均年修築1300多公裏。英屬殖民地鐵路修建的規模大、速度快。例如,為了運輸蘇丹新建植棉區的棉花,它修通了一條從散納爾經卡薩拉到達海亞長達數百公裏的鐵路線。在黃金海岸,英國用於修築鐵路的費用達1000萬英鎊。1925—1935年,英國投資1380萬英鎊,在南羅得西亞修建鐵路。在一次大戰後的20年間,法國在其統治下的西非和赤道非洲殖民地修建了2000多公裏的鐵路。其中從布拉柴維爾到黑角的鐵路,是1922—1934年用了13年時間才修築完成的,耗資9.3億法郎。比利時在非洲殖民地修建鐵路,1932年耗資已達3800萬英鎊。此外,經濟落後的葡萄牙也在殖民地積極修築鐵路。1929年它在安哥拉建成了本格拉鐵路,耗資1300萬英鎊。
除鐵路外,重要的交通設施是公路和港口。黃金海岸形成了公路網,1919年達到了6300多英裏;同時又擴建了4個港口,運輸網絡將金礦產地、可可種植地區同主要城市和沿海港口聯在一起。肯尼亞的白人統治當局僅在1936年就拿出5萬多英鎊修建道路。比屬剛果的公路修建從1930年代初開始,到1938年時已建成4.3萬多公裏。南非新建的公路到1936年時已有8萬多公裏,耗費建築資金300多萬英鎊。港口的建設發展也很迅速。兩次世界大戰之間的20年,各殖民帝國在非洲擴建了一批天然良港,又新建了數十個港口;同時,又注意橋梁和灌溉工程的建設。英國在1930年代投資10萬英鎊,建成了著名的讚比西河大橋。法國花了大量的資金,修建了尼日爾河上遊灌溉工程。
帝國主義國家還用貸款和撥款作為資本輸出的手段,法國在這方麵尤為突出。1931—1939年,法國向西非和赤道非洲殖民地先後提供了463萬多法郎的資金。英國先後向非洲殖民地提供了420萬英鎊的貸款。
第二,投資發展不平衡。
據統計,1936年,外國資本在撒哈拉以南非洲的總投資數中,英屬殖民地的投資為9.41億英鎊,占77%;比屬殖民地約占12%;法屬殖民地約占6%;葡屬殖民地約占5%。
這種不平衡現象同帝國主義國家本身經濟發展的程度有關。此外,這些國家還要考慮投資的行業能否最快地帶來巨額利潤。黃金、鑽石、稀有金屬、有色金屬的開采在當時是最熱門的行業,此外還有種植經濟作物的農業。
一般說來,各帝國主義國家通常都采取私人資本投資和國家投資兩種形式,不過比例不同而已。非洲各殖民地的經濟狀況有很大差別。一些殖民地自然資源豐富,帝國主義便於直接榨取,因此私人資本投資異常活躍,在投資總數中所占的比例較大。比如,到1936年為止,私人投資在比屬剛果資本輸入總數中為75%,黃金海岸為62%,南非為57%,尼日利亞為54%。一些殖民地經濟落後,資源較貧乏,帝國主義的國家投資在那裏占優勢,主要用於交通設施和公共工程的建設。1936年時,尼亞薩蘭獲得的國家投資在資本輸入總數中約為85%,蘇丹為83%,塞拉利昂約為73%,法屬非洲殖民地約為72%,肯尼亞和烏幹達約各為68%。在尼日利亞,到1936年為止,英國先後提供貸款近2000萬英鎊用以修建鐵路,占鐵路全部費用的90%。1919—1924年,英國為在蘇丹傑濟臘平原實行發展種植棉花的龐大計劃,向當地提供貸款1300萬英鎊,建設著名的散納爾水壩,形成蓄水300萬立方米的大水庫,以解決灌溉問題。誠然,當局承擔的這些修建項目都是直接為殖民主義者剝削掠奪殖民地服務的。
第三,投資集中於采礦業和富礦地區。
非洲大陸擁有豐富的礦產資源,又有大量廉價的勞動力,采礦業成為吸引西方投資的關鍵經濟部門。發展采礦業需要先進的設備和技術,實施嚴密的勞動管理製度,這造成了外國資本向采礦業傾斜的局麵。
從地區分布上看,礦業投資主要集中在礦產資源最為豐富的南部非洲地區。1939年時,投放在北羅得西亞礦業上的資本約為2000—2500萬英鎊。在比屬剛果,1939年的外國私人投資比10年前淨增10倍。到1934年時,僅投放於南非各金剛石產地的外國資本累計2000萬英鎊。至1936年,外國資本在南部非洲國家的投資情況如下表。
這就是說,外國資本集中於采礦業,投資在南部非洲五個地區的外國資本達到8億英鎊。這個數字占當年西方殖民國家在撒哈拉以南地區總投資數的2/3。
與此相比,外國公司在主要生產農業原料的地區投資較少。至1936年,外國在尼日利亞、黃金海岸、蘇丹、肯尼亞和烏幹達的投資情況如下表。
以上五國是撒哈拉以南非洲的主要農業國,1936年投放到這些國家的外國資本還不到2億英鎊,不足當年西方國家在撒哈拉以南非洲總投資額的1/6。
如果按人均計算,則可以更清楚地看出西方國家的投資取向。1936年,南非人(包括非洲人、印度人)人均得到的投資額為56英鎊,南、北羅得西亞為38英鎊,比屬剛果為13英鎊。而采礦業不發達、盛產農業原料的殖民地人均獲投資額(英屬東非)為8英鎊,英屬西非殖民地為4.8英鎊,其中尼日利亞隻有3.9英鎊;法屬殖民地人均獲得投資額為3.3英鎊,其中法屬西非八個殖民地僅為2.1英鎊。
綜上所述,在兩次世界大戰之間,西方殖民國家除了繼續在非洲大陸掠奪原料和傾銷商品外,在經濟上進行控製和掠奪的主要特征是實行資本輸出。它們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向非洲輸出資本,牢牢控製著非洲的經濟命脈,使非洲國家喪失了自身發展經濟和實現工業化的可能性。
二、非洲經濟的畸形發展
作為殖民地或半殖民地的廣大非洲國家,完全沒有可能根據本國的需要有選擇地吸收外國資本用來發展民族經濟,隻能聽憑宗主國任意支配和掠取。非洲經濟完全為西方殖民國家所操縱,成為宗主國經濟的附屬部分。非洲各地區的經濟無法正常發展,這主要表現在片麵地生產某幾種甚至一種初級產品,造成少量農礦產品的發展與其他農礦產品、糧食和加工製造業發展嚴重失衡;城市經濟膨脹,城市和農村的發展嚴重失衡。在兩次大戰之間,這一時期,非洲大陸形成了殖民地畸形的經濟結構。
1.殖民地采礦業的片麵發展
西方殖民者看到,在地大物博的非洲大陸發展采礦業,直接攫取天然財富,能迅速獲得高額利潤。於是,在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不久,西方殖民國家便紛紛派遣大批勘探、測量人員赴非洲,考察那裏的礦產資源。這一時期探礦工作有了相當大的進展,新發現了許多蘊藏量豐富的礦區。比如,在塞拉利昂、幾內亞和毛裏塔尼亞等西非廣大地區發現了鐵礦,錳礦在西非地區也多處發現。在黃金海岸發現了第一批金剛石礦。甚至曆來被認為鮮有礦產的東非也相繼發現了礦床,如烏幹達的煤礦、錫礦,坦噶尼喀的金剛石礦等,尤其在維多利亞湖的東西兩側都發現了黃金礦帶。在南部非洲地區新勘探到若幹礦藏,進一步證實該地區是世界上最豐富的礦藏地帶之一。除了著稱於世的黃金礦和金剛石礦外,人們在南非還新發現了大量的白金礦和錳礦。北羅得西亞銅帶的發現更引起西方列強的重視。此外,西南非洲的金剛石礦儲藏有大規模的發現。比屬剛果發現了稀有金屬、有色金屬礦藏,其集中程度在世界上是鮮見的。
殖民者在采礦業投放了大量資金,用以勘探設計、購置設備、擴大采礦規模。另外,殖民當局將大量投資用於修建鐵路、公路和港口,方便了礦石的運輸和勞工的流動,有利於大規模開采非洲大陸的礦產資源。
西方殖民國家的貪婪掠取,刺激了殖民地采礦業的迅速發展。兩次大戰之間,非洲礦產量急劇增加,在世界總產量中所占份額越來越大。試以1925—1929年的情況與1938年的情況比較如下。
此外,1938年時,非洲鈷、黃金和鉻礦石的產量分別占世界總產量的75%、46%和40%,這在世界各大洲中名列首位。
西方殖民國家采掘黃金主要集中於三個國家:南非、南羅得西亞和黃金海岸。南非著名的蘭德礦區1938年出口的黃金價值7160萬英鎊。1930年代南非的黃金生產一直處於高漲時期,激起勘探黃金的熱潮,吸引了大批來自歐美國家的冒險家和投資者。1930年代末,在奧倫治又發現了一個金礦群。南羅得西亞的黃金開采量逐年增加。1930年代前半期,小型金礦開采得到很大發展,吸引了1300多名新來的采金礦業主。1926年開采的黃金價值為250萬英鎊,1938年增至580萬英鎊。黃金海岸以開采黃金聞名,一次大戰後有4家公司在那裏從事黃金開采;到1930年代末,采礦公司增加到15家;1938年的黃金產量比5年前增加了4倍;至1936年,所采黃金精煉後的價值為180萬英鎊。此外,在比屬剛果、北羅得西亞、幾內亞、塞拉利昂、尼日利亞、肯尼亞、烏幹達和坦噶尼喀等地,西方壟斷公司也大力開掘金礦,賺取巨額利潤。
非洲金剛石的開采量在世界上首屈一指。西方列強的掠取集中在南非、西南非洲、比屬剛果、黃金海岸、塞拉利昂和安哥拉等盛產金剛石的殖民地。西方開采公司在1870—1934年的64年時間裏開采並掠取的金剛石價值3.16億英鎊,其中一次大戰後的產量占的比重很大。比屬剛果、黃金海岸和塞拉利昂的產量增加最快。與1920年相比,比屬剛果1936年的產量增加了20多倍。黃金海岸於1919年才發現金剛石礦,西方資本家隨即湧向這裏開始大規模開采。1936年黃金海岸金剛石的出口量達148.9萬克拉,出口價值60.1萬英鎊。
外國壟斷資本也十分重視銅礦開采,這在比屬剛果和北羅得西亞最為突出。比屬剛果的銅產量1919年隻有2.3萬噸,1925年增加到8.9萬噸,1936年達到9.75萬噸。另外,在北羅得西亞,外國公司也投放大量資本用於開采和掠取銅礦,1924年該地區輸出的銅礦石價值為7000英鎊,1929年劇增至23.7萬英鎊,1938年又增加到885.9萬英鎊。
非洲鈷的產量也居資本主義世界第一位,比屬剛果是最重要的產地。1913年該地的鈷產量占世界總產量的1/3,1929年的產量又比1913年增加了3.5倍。
在西非、東非等所有發現新礦藏的地區,西方國家都大力投資予以開掘。在黃金海岸,一次大戰後發現錳礦,最初的年開采量隻有幾千噸,1925年上升到39.9萬噸,價值71.5萬英鎊。坦噶尼喀儲藏的錫、煤和鐵礦也得到開采,1936年該地錫礦的產量價值為4.1萬英鎊。
外國壟斷公司將廉價開采的礦產品運往歐洲或美洲高價出售,從中牟取豐厚的超額利潤。比屬剛果的上加丹加聯合礦業公司僅在1929年一年裏即獲得純利潤157.9萬英鎊。南非所有開采金剛石的公司到1934年時支付的股東紅利共計8000萬英鎊,為投資額的4倍。
西方殖民國家將礦物原料運回歐美,加工成工業品後又以高價向殖民地銷售。通過剝削非洲人廉價勞動力掠取的礦物與高價返銷到殖民地的製成品之間的剪刀差所形成的高額利潤為西方國家所攫取,促進了宗主國經濟的發展。剝削殖民地人民,擄掠其物質財富,是資本主義經濟發展的一項重要資金來源。
采礦業的片麵發展,導致許多非洲國家尤其是南部非洲地區國家如南非、南羅得西亞、北羅得西亞、比屬剛果,以及西非的黃金海岸等國的經濟嚴重依賴采礦業。如在1935年,南非、南羅得西亞和比屬剛果出口的黃金分別占三國該年原料出口總值的72%、64%和46.7%。北羅得西亞出口的銅礦石占當年出口總值的61%。片麵發展采礦業使廣大非洲國家嚴重依賴生產和出口少數幾種甚至一種初級產品作為收入的主要來源,形成了畸形的經濟結構。這種不合理的經濟格局形成使非洲的社會經濟具有很大的依附性,埋下了妨礙獨立後的非洲國家經濟發展的禍根。畸形經濟結構的格局在今天的廣大非洲國家中未得到根本的改變,困擾著它們的社會和經濟,使國民經濟各個部門難以均衡、協調地發展,並使國家經濟基礎脆弱,嚴重依賴於國際市場,經常受到外部因素的劇烈衝擊。
2.殖民當局強迫非洲農民種植單一經濟作物
宗主國強迫非洲農民放棄原先為滿足自己生活所需而種植的傳統農作物,改為大量種植專供出口的經濟作物,這是兩次世界大戰之間殖民國家進一步控製非洲經濟、掠取經濟財富的另一項重要手段。在殖民當局的統治下,非洲大部分耕地被迫用於種植少數幾種經濟作物,如棉花、橡膠樹、劍麻等用作工業原料的作物,棕櫚、花生之類的油料作物,以及可可、咖啡、丁香和葡萄等食用作物。
棉花是在許多國家被迫種植的一種重要作物。埃及、蘇丹、烏幹達、尼亞薩蘭過去種植穀物的許多肥沃土地改種棉花。蘇丹的植棉麵積在20年代中期猛增5倍。烏幹達的棉花種植麵積,在1914—1924年的10年間增加了5.5倍,一度成為大英帝國內僅次於印度的第二大產棉國,所產棉花絕大部分被運至英國、法國等西方殖民國家。
被迫種植棉花的還有南非、尼日利亞、肯尼亞、坦噶尼喀以及法屬西非殖民地。肯尼亞和坦噶尼喀種植棉花是殖民當局以烏幹達為樣板向非洲人強行推廣的結果。肯尼亞的種植集中在沿海地區和尼安紮省,1935—1936年度收獲棉花61.6萬多包。坦噶尼喀雖然種植棉花的時間不長,但種植麵積逐年擴大,1936年時年產量為6.3萬多包,全部經海路運往英、法等國。法屬西非殖民地的尼日爾河盆地是主要的棉花種植地區。多哥中部高原是法國在西非強迫種植棉花的另一個中心。法國的赤道非洲殖民地由四家貿易公司指導當地農民種植棉花,產量逐年增加;1934—1935年度,這四家公司共取得1500噸棉花。比利時從1917年起在剛果強迫當地人種植棉花,後成立一家公司負責收購和初步加工,1936年棉花產量達8.95萬噸。
埃及是英國最重要的棉花供應基地。早在1904年時,埃及已有60萬公頃土地種植棉花,占全國耕地麵積的1/4左右。1922年起,英國迫使埃及農民不斷擴大棉花種植麵積;至1920年代中期,全國可耕地中有1/3用於棉花種植。埃及出產世界著名的長纖維優質棉花。為了保證英國的紡織工業取得廉價棉花,商業壟斷公司控製著棉花的收購,使產量85%以上的棉花輸往英國。同時,英國又規定埃及必須從英國購買各種棉織品,英國產品由此潮水般湧入埃及。英國公司在埃及花費5埃鎊收購的棉花,在英國製成棉織品後,出售給埃及消費者時價格已高達100—200埃鎊。殖民者賺取利潤之多,於此可見一斑。
棕櫚仁和棕櫚油是殖民者在非洲進行掠奪的重要油料作物。在西非、赤道非洲殖民地,英國、法國迫使當地非洲人栽植棕櫚樹,采集果實進行初步加工,將棕櫚油運往歐洲滿足西方國家的需要。以1936年為例,尼日利亞,黃金海岸、多哥和喀麥隆的棕櫚產品出口量分別為38.6萬噸、1.3萬噸、3.4萬噸和5.54萬噸。
可可盛產於西非和東非地區。兩次大戰間,黃金海岸的可可出口迅速增加,1910年僅有536噸,1939年高達23.6萬噸。自1920年代中期起,黃金海岸的可可豆出口量始終保持在占當時世界可可供應量的50%左右。此外,在多哥、坦噶尼喀的內陸地區,可可出口量也逐漸增加。
煙草在撒哈拉以南廣大地區的種植也增加很快,以尼亞薩蘭、烏幹達、肯尼亞、坦噶尼喀幾地產量較高,尤以南羅得西亞和南非出口量的增加最為突出。1914年南羅得西亞出口煙草300萬噸,1928年增至2500萬噸。以後仍持續增長,成為非洲大陸最大的煙草出口國。
咖啡的種類很多,其產地也遍及撒哈拉以南廣大地區。以埃塞俄比亞、肯尼亞、坦噶尼喀、烏幹達等東非地區國家產量最高。其次是塞拉利昂、多哥、比屬剛果、盧旺達和布隆迪等國,產量也頗高。
除上述經濟作物外,岡比亞、幾內亞比紹、尼日利亞和黃金海岸種植的花生、利比裏亞、比屬剛果和法屬赤道非洲種植的橡膠樹,肯尼亞和坦噶尼喀等地種植的劍麻,以及桑給巴爾的丁香、阿爾及利亞的葡萄等,產量都很高,增幅很大,供出口至西方滿足歐美殖民國家的需求。
在兩次世界大戰之間,非洲大陸尤其是撒哈拉沙漠以南廣大地區的農業經濟作物產量增加很快,許多作物在世界總產量中占據的比重越來越大。從下表中可以看出,撒哈拉以南非洲幾種重要的經濟作物如棕櫚產品、可可、花生、芝麻等在十幾年內占世界總產量的比例增加了數倍,尤其是丁香、劍麻等作物的產量增幅之大,在世界植物種植史上是罕見的。
為了迫使非洲人放棄傳統農作物的生產,改種宗主國所需的經濟作物,西方殖民當局采取了各種手段。
其一,加強政府幹預。在法屬西非殖民地、赤道非洲殖民地和比屬剛果,殖民當局強製建立土著合作社,由當地的殖民官吏直接管理和嚴格控製,強令非洲農民參加。土著合作社強迫農民種植宗主國所需的棕櫚、花生和棉花等作物。由殖民官吏委托少數非洲人向農民分發種籽,檢驗產品,規定收購價格。土著合作社後來發展成銷售組織,負責把大量農產品出售給加工公司或出口公司。英國則在其東非和中部非洲的殖民地強製推行“多種莊稼運動”。英國殖民當局頒布法令,規定由酋長發動非洲農民種植一定數量的咖啡、劍麻和棉花等經濟作物,農民必須向收買商或商業公司交售收獲物。殖民當局對酋長們實行嚴格的獎懲製度,使其千方百計地迫使所管轄的農民多種經濟作物。在一些商品經濟很不發達的一些地區,如比屬剛果、法屬西非殖民地、英屬西非和東非殖民地的一些地區,殖民當局直接加強對非洲農業的控製,頒布法令明文規定種植作物的品種和數量,並定期進行檢查和監督。
其二,給予優惠條件。英國和比利時先後於1919年和1924年實行帝國優惠製。法國在1928年修改了過去實行的帝國關稅政策,進一步實行貿易保護政策。葡萄牙也在1930年代對安哥拉和莫桑比克貿易中推行最惠國待遇協定。這些措施旨在以優惠待遇保證宗主國向其殖民地實行商品傾銷,並以關稅和非關稅措施排斥他國向本國殖民地輸入商品,也保證了殖民地的農業原料大量輸入宗主國。宗主國提供的一些優惠條件,如收購農產品的價格略高於來自所屬殖民地以外的原料,進口所屬殖民地的原料稅收也略低一些,人為地刺激殖民地不斷擴大經濟作物的種植麵積。
其三,征收高額捐稅。殖民當局迫使非洲農民為了繳付規定的高額現金稅,不得不在自己的土地上種植可供出售的經濟作物以換取現金,並減少糧食作物的種植。這種壓迫手段盛行於法屬西非殖民地、葡屬非洲殖民地和比利時統治下的剛果。
西方殖民國家還積極鼓勵歐洲人向非洲移民,使其占據大量良田,經營農場或種植園。一次大戰結束後,西方列強采取措施促進歐洲人移居非洲,其中尤以英國最為突出。英國於1922年頒布並實施《帝國殖民法》,規定每年撥出巨款安置遷往海外帝國的移民,許多英國人因而去非洲定居。隨著移民的大量移入,歐洲白人經營的農場和種植園數目迅速增加,從而擴大和增加了經濟作物的種植麵積和產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