剛果河流域各國(續)(3 / 3)

國家收入主要來自賦稅、依附部落的貢品和從鄰近地區搶來的財物。收稅是“基盧盧”的一個重要職能。他先從自己管轄區裏征收賦稅,一般是實物稅,再把它送給王室代理人。靠近首都的地區,通常交納淡酒和糧食;而較遠的地區則交納鹽、銅,或其他手工產品,如生產工具、武器、棕櫚油和酒椰纖維織品、土罐子和籃子之類;靠近邊境的地方,由於常同外族作戰,便向朝廷上交一些戰利品和獵物,尤其是象牙和奴隸。國王在收到各地的貢品後,除留下一部分供自己和朝中大臣消費外,其他的則回贈或賞賜給不同地區的進貢人。這樣,無形中構成了一個地區與另一個地區通過國王而進行的貿易網絡。這種貿易網絡對隆達政治結構的穩定起了重要作用,也增強了隆達國王的威信。後來,國王還把奴隸、象牙等貢品同周鄰地區和歐洲商人進行物物交換,發展對外貿易。

18世紀期間,葡萄牙人和來自大西洋沿岸的非洲人都沒有獲得直接通過隆達勢力範圍的權利。他們同隆達內地和東部地區的貿易主要通過隆達臣民,或者由間接的中間人進行,如卡桑吉地區的英班加拉人。大約在18世紀上半葉後期,一支英班加拉人的商隊首次抵達隆達的穆散巴。凡是外邦來的商隊,通常由“圖克瓦塔”把他們領到一個指定的、靠近王室都城的營地。在這裏,“姆瓦塔·雅姆沃”對其所有商品首先進行挑選,挑剩下的才被允許拿到外地交換。在這種貿易中,隆達人輸出奴隸、象牙、銅錠、棕櫚布,換取來自安哥拉的煙草、葡萄牙的工業品、槍枝和來自印度的棉布和絲綢。當時,從非洲西海岸的羅安達到非洲東海岸的基爾瓦有一條橫貫非洲的商路,而隆達人正處在這條商路的中央。

隆達王國向外輸出奴隸以購買海外工業品,大約始於18世紀初。隨著隆達對外貿易的擴大和美洲大陸對奴隸需求的增加,奴隸在隆達王國的輸出品中所占的比重越來越大。被賣出的奴隸大部分是戰俘。當時,一族向另一族的突然襲擊非常普遍,尤其是在北部和東北部的卡隆維族、卡尼奧克族和開賽河中遊各族中。這些襲擊不同於過去旨在爭奪商道、獵場控製權的戰爭,它完全是為了獲得戰俘而策劃的。奴隸的另一來源產生於隆達社會內部,諸如把各種罪犯改判成奴隸、因欠交稅收而淪為奴隸等。

向外輸出大批奴隸,嚴重削弱了隆達國的社會和政治結構。葡萄牙商人及其非洲代理人為了擺脫隆達國王對貿易的壟斷,獲得更多的奴隸和更大的利潤,他們往往同隆達的一些地方首領和附屬國直接交換物品、奴隸,從而破壞了隆達原有的貿易網絡,使中央財政收入減少。附屬國和地方首領商業財富的增加,特別是槍支占有量增多,提高了他們自己的威信,使他們有力量同中央政權對抗,這是隆達帝國後來走向分裂的一個重要原因。同時,奴隸人口的大量喪失,對地廣人稀的隆達來說,造成勞動力更加短缺,影響了隆達國的經濟發展。

隆達的奴隸除了輸出以外,也有一部分留在當地從事各種生產活動。這種奴隸可以分成兩類:一類是所謂官奴,人數較為集中。根據隆達王國的內部移民計劃,奴隸被帶往首都“穆散巴”周圍的土地上,替國王和其他貴族耕種,收獲物除上交給主人一部分外,自己也留下一些,處境比在歐洲人種植園裏的奴隸要好。經過一段時間,奴隸在吸收了主人的文化、獲得主人的信任以後,他們就被並入主人團體,這時候的奴隸同一般自由民的區別已經很小,在穿著、飲食方麵幾乎一樣。另一類奴隸是貴族、酋長以及部分富裕平民家庭裏的私奴,或稱家庭奴隸。他們人口分散,其作用和地位大致與剛果王國的家奴相同。經過數代以後,這類奴隸一般都被主人同化,成了主人家中的一員。

隆達王國的社會階級狀況表明,16—18世紀的隆達王國已進入奴隸社會,奴隸勞動在整個社會中占有重要地位,但由於生產力不發達,以及地理環境和傳統習慣的影響,原始社會的殘餘還保留較多。隆達的奴隸製此時還屬於一種初級的、不發達的奴隸製形態。

隆達文化對剛果河流域的影響是通過擴張戰爭實現的。從17世紀中葉隆達王國建立起,曆代國王都不斷向外擴張版圖,建立了一個龐大的隆達帝國。

隆達王國的擴張最初是向西和西北。首先被征服的是位於開賽河下遊的潘德族,這裏距隆達首都約300公裏。其後不久,隆達又在克旺果河流域的雅卡人中建立了一個傀儡王朝,在蘇庫族、謝吉族和霍洛族中也有一定勢力。隆達向西擴張的目的,主要是為了打通與安哥拉和剛果西部集市的直接貿易關係。

隆達擴張的第二個方向是南部的盧拉巴河和讚比西河上遊地區。隆達國王想通過這場軍事行動,獲得大批奴隸,更重要的是獲得盧拉巴地區的銅和鹽。當時,銅在中非地區的貿易中已成為一項重要內容,而且一種新的銅質手鐲作為流通媒介已開始在隆達富裕階層中使用。在被征服的族中,著名的有恩當布族,該族酋長“卡隆蓋沙”(Kanongesha)後成為隆達在南部擴張勢力的重要代理人。

隆達擴張的第三個方向是東麵。早在隆達王國奠基者姆瓦塔·亞姆沃執政時,他便派將軍穆希迪率軍去控製沙巴東南部盧菲拉河東邊的製鹽場。穆希迪相繼征服了從盧布迪河一直到盧瓦普拉河一帶的各族,並指派隆達人擔任他們的酋長。姆瓦塔·亞姆沃的繼任者們也都不斷向東派遠征隊。

至18世紀晚期,從克旺果河到坦噶尼喀湖西南岸,南至讚比西河流域,都處於隆達人的控製之下,直接或間接地向隆達國王稱臣納貢。隆達王國成為中非地區一個土地遼闊的大帝國。

在隆達帝國建立過程中,一些遠征隊的首領在被占領地確立了自己的統治地位。由於他們享有“卡曾貝”(首領)稱號,他們建立的國家一般取名卡曾貝國。其中以姆維魯湖南部盧瓦普拉河流域的一個卡曾貝國最出名,那裏土地肥沃,人口密集,統治者“卡曾貝”雖然在名義上是隆達的附屬國,但無異於一個獨立的君主,有自己的軍隊,並直接同歐洲商人和阿拉伯商人進行貿易,控製的地區從盧拉巴河源頭一直到坦噶尼喀湖,麵積比母國還要大。

從19世紀初開始,隆達帝國在奴隸貿易和外族入侵的衝擊下走向衰落,帝國逐步分裂瓦解。到19世紀末,隆達帝國的實際控製地區已縮小到今剛果共和國南部與安哥拉和讚比亞交界地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