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非沿海諸國與來自歐洲的侵略(1 / 3)

西非沿海諸國與來自歐洲的侵略

西非沿海地區是最早遭受歐洲殖民者侵略的地區,但到18世紀末,直接由殖民者統治的地區很小,除葡萄牙侵占幾內亞沿岸以外,隻有英法在塞內岡比亞建立了小塊殖民地。歐洲殖民者主要盤據眾多的沿海殖民據點,從事罪惡的奴隸貿易。

在16—18世紀,西非沿海廣大地區,特別是塞內岡比亞、黃金海岸、沃爾特河以東、貝寧和奧約等地,生產力已達相當水平,奴隸製關係已有一定發展,因而相繼出現了奧約、達荷美、阿散蒂和卡約爾等強國,總的發展趨勢是各族的聯合和統一。這與西非內陸在桑海帝國崩潰後趨於分裂的狀況適成對照。

西非沿海地區經濟

農業是西非沿海居民賴以生息的基礎,有悠久的曆史。由於地域廣闊,生態各異,社會條件也不完全相同,因此近代這一地區的耕作製度類型紛繁,主要有下列五種:(1)流動耕作製。這是一種居住地隨耕地變動而遷徙的體製。人們開墾處女地或長滿次生植物的土地,耕耘2—3年,然後遷居他處。這很可能是一種最古老的耕作製度,在近代隻有極少數地區可以見到它的蹤跡。(2)輪作製。這是西非使用最為廣泛的耕作製度。人們在住地周圍圈定耕作和休閑地段,在圈定地段上進行輪作。耕地的耕種期,短則1—2年,長則3—6年。休閑地的休閑期一般為4—10年。在大多數地區,休閑地上的植物是自然生長的,但也有少數地區休閑地上的植物是人工種植的。輪作製經常同林產品的經營相結合。在近代,最重要的林產品是棕櫚油、柯拉果和牛油樹脂。(3)持續耕作製,即連續耕種同一塊土地,很少讓其休閑。這種耕作製隻在人口較為稠密的少數地區采用。(4)農牧結合製,即將農業和畜牧業有機地結為整體。塞內加爾河流域的一些民族主要采用這種經營方式。(5)利用河水泛濫和人工灌溉的農業。它僅限於西南沿海的沼澤地帶以及塞內加爾河和尼日爾河的衝積平原。廣大西非沿海地區的農民正是采用這些各具特色的耕作體製,以家庭或大家庭為基本生產單位,使用鋤、砍刀和手犁等工具,生產出主要供自身消費的薯蕷、玉米、小米、稻米、高粱、棉花、棕油及各種畜牧產品,但各地農業發展極不平衡。

在濱臨大海的地區,鹽堿地和沼澤地居多,農業難以發展,產品難以自給,因此沿海同內地間的糧食貿易古已有之。隨著奴隸貿易的發展,沿海居民作為貿易中介,日益專注貿易,農業、漁業和製鹽業等漸呈衰敗景象。另一方麵,由於沿海各貿易中心人口日增,大批奴隸和船員在沿海停留期間需消耗食物,通過中段航程也需一定的食物儲備,因而對食物的需求猛增。所需食物主要來自毗鄰內地。17—18世紀的奴隸商人巴爾博特、欣斯湯和蘭多爾費等,就曾購買過大量由內地生產的薯蕷和牲畜。因此,近代內地的食物產量可能有所增長。狩獵在森林地區特別重要,因為這一地區缺少肉食。狩獵多在旱季進行,雨季來臨,農事忙碌,狩獵活動減少。漁業最興旺的地區是沿海和以乍得湖、尼日爾河灣為中心的內陸河湖。

礦物開采冶煉業和手工製造業是西非經濟的重要領域。礦物開采冶煉業的主要部門是鐵和黃金的生產。西非的黃金生產主要集中在班布克、布雷、洛比和森林地區的阿散蒂四個地區。部分黃金是用淘盤法淘洗出來的,部分黃金是從礦井中采掘的。豎井深10餘米,斜井可長達150米。礦石運到地麵之後,經打碎、衝洗、篩選和提煉等工序,便可得到線狀或條狀的黃金。這一生產過程需要采礦工、搬運工、粉碎工、衝洗工、冶煉工、工具修理工及其他人員的有機配合。西非的黃金在古代已聞名遐邇,在近代黃金生產仍保持增長勢頭。冶鐵業的狀況卻完全不同。在西非,鐵礦分布廣泛,但藏量不多。人們從較淺的礦坑或礦井中采掘礦石,進行冶煉。各地的冶煉方法均有特色,一般是對礦石略加處理,然後放入窯內,以木炭等為燃料進行冶煉,經2—3天即可得到生鐵。隨著生產的發展,產生了一些規模較大的冶鐵中心。在象牙海岸的烏梅,發現了100座煉鐵爐和上萬噸爐渣。在尼日利亞西南部奧約的周圍,形成了一些高度專業化的冶鐵村,村中男女皆從事鐵的冶煉及製作。在加納及其他地區也有冶煉中心。冶煉業是首先遭受舶來品打擊的行業之一。在奴隸貿易的初期,販奴船隻輸入了大量的鐵、銅及其他金屬。1677年,前往新卡拉巴爾的一艘英國皇家非洲公司的船隻,所載貨物大部分是未加工的鐵條等金屬。1700年,大帆船“非洲”號訪問新卡拉巴爾,所載貨物中鐵條占近60%。西非所煉生鐵無力與舶來品競爭,結果不少地區鐵礦的開采和冶煉完全終止。在16世紀,西非用鐵的大部分是本地生產的,不足部分由輸入鐵補充;至19世紀,西非用鐵的大部分已由海上輸入,不足部分才由本地生產的鐵補充。西非鐵礦的開采和冶煉顯然已經衰敗。

手工業的主要部門有紡織縫紉業、五金業、製陶業、建築業和食品業等,其中紡織縫紉業最為發達。在近代,一些著名的紡織縫紉中心已相當繁榮。黃金海岸的黃金加工技藝別具一格。工匠們用黃金製作精美的項鏈、戒指、手鐲及其他裝飾品,製作宮廷使用的名貴餐具。衡金用的小砝碼,呈各種幾何圖形或各種動物的生動形象,加工細致,雕刻精美,堪稱真正的藝術品。但總的說來,手工行業的生產基本上以家庭為基礎,世襲經營,規模小,資金小,人員有限,諸如製陶等部門的生產還帶有業餘性質。因此,外來產品的有力競爭使一些部門的生產逐漸衰落,大多數手工行業僅局限於為當地的小市場服務,難以發展。

近代西非沿海各國貿易大體可分為地方集市貿易和長途貿易兩種類型。地方集市貿易的市場體係給人以深刻印象。在廣大鄉村,定期開放的市集很多。一個地區相鄰的幾個市場組成一個市場圈,在2—8天內輪流開放。開放時間間隔的長短視圈內市場多寡而定,市場少,間隔短;市場多,間隔長。較大市場一般2—4天開放一次,較小市場可能8天才開放一次。各市場開放的時間相互銜接,同時注意地區間市場開放日的配合,以減少市場重疊開放的可能性。在這種體係內,沒有一個市場可以單獨存在。這類市場開放的情景,15世紀的威尼斯海員卡達莫斯托曾目睹過。他說:“來自4—5英裏之遙的男女,攜帶著各種貨物在這裏(指塞內加爾河流域的一處市場——引者)趕集。距這個市場較遠的人就到距離較近的其他市場去。這些市場上的商品顯露出這些居民的極端貧困。這些商品包括少量棉布、棉紗、豆類、油、小米、木桶、棕席及其他生活用品。”在這類集市上活動的婦女不少。市場活動的目的是相互調劑餘缺,以滿足普通居民的生活需要。此外,這類市場還是討論公共事務的聚會地點和信息交流的唯一場所。在市場上,人們還可進行廣泛的社交活動。因此,人們對市場的強烈依賴是其他地區罕見的。到18世紀,在河流沿岸及一些島嶼上形成了一些新市場,地區間交彙點上的市場更趨活躍,地方市場體係有所擴大。

長途貿易的主要目標是實現西非各生態區之間的物資交流,因此一些主要商路都是由南向北延伸的,同時也有許多東西伸展的商路幹線,從而構成複雜的商路網絡。商路網連接著各大貿易中心。許多貿易中心座落在不同生態區的邊沿,如薩凡納——森林地區的博納、邦多科、貝戈、奧尼查、薩拉加和金坦波等。從事長途貿易的商人包括代表國家從事貿易的官商、專門從事貿易的職業商人、將生產與銷售結合起來的商人、為金錢上的特殊需要而臨時經營長途貿易的商人等。商人在貿易中結成商隊,商隊人數多的可達2000餘人,其中包括領隊、向導、財會、軍需、保衛、搬運、照料和驅趕牲口的人員,以及商人家屬和仆從。商隊沿商路緩緩行進,用貨物換取所需食物及服務。一旦到達目的地,商隊立即解散,商人們通過代理人推銷貨物,購買回程商品。這些長年奔波於崎嶇險路上的商隊,促成了各大地區間產品和交換的互利。通過商隊的活動,在薩凡納和森林地區之間,實現了牲畜、食鹽、魚幹、甲堿、布匹同柯拉、象牙、鐵器等之間的交換;森林地區和沿海地區的食物、手工製品、魚和海鹽得到交流;東部和西部的產品交換也得以實現。這種長途貿易受到奴隸貿易的影響,但並未終止其發展勢頭。

近代西非的直接生產者包括自由民、奴隸、歸順民及其他處於依附地位的人們,其中奴隸及歸順民占有重要地位。

西非沿海地區的奴隸分成不同等第:(1)俘虜,即因戰爭、襲擊或其他原因被抓捕為奴的人,處境最為悲慘。他們被迫離鄉背井,徙居異地,割斷同原有社會的一切聯係。俘虜無任何權利,俘獲者可任意處置他們,在各種有關典禮上充當犧牲的主要是這部分奴隸。(2)普通奴隸,即通過市場及其他渠道進入主人家庭,主人決定收留的奴隸。最初,他們要受到嚴密監視,處境與俘虜無異。但是,如果在監護期間表現良好,普通奴隸可由主人安排結婚成家,得到小塊土地。他們每周為主人勞動五天左右,其餘時間在小塊土地上耕耘,收入歸己。(3)家生奴隸,即普通奴隸所生子女。普通奴隸同家生奴隸婚配也可成為家生奴隸。家生奴隸被視作主人家庭成員,年幼時享有與主人孩子同等待遇。成年時可分得土地,建立相對獨立的經濟;結婚和有子女之後可遷離主人住區,選擇任何職業,積累自己的財富。主人不得出賣家生奴隸,但家生奴隸必須通過“送禮”等方式將部分收獲物交給主人。家生奴隸死後,主人可得其全部財產,奴隸子女無財產繼承權,但主人可采用賞賜等方式讓家生奴隸子女繼承財產。(4)被釋放的奴隸。即通過金錢贖買、主人臨終釋放和皈依伊斯蘭教等方式獲得自由的奴隸。獲釋奴隸可用全部時間耕耘小塊土地,或從事其他職業,收入全部歸己。但他們作為主人家庭的親屬或晚輩支係,仍參與主人家中的一切重大活動,同主人家庭仍保持一定聯係。作為主人妻妾的奴隸,一旦生兒育女,便可成為自由人。西非奴隸地位的演變,反映了奴隸通過若幹過渡階段轉變為自由人的全過程。但奴隸貿易使家生奴隸的地位受到影響,使奴隸成為自由人的機會日益減少,同化過程遭到破壞。

歸順民指歸順征服者的廣大居民。隨著一些政治軍事強國的興起,一係列部落、部族或國家被征服。它們的首領臣服於征服者,它們的居民便成了歸順民。歸順民基本上居於原有地區,保留原有組織,享有原有社會的一切聯係和權利,征服者無權任意處置他們。因此,他們同奴隸是有區別的。但是,歸順民必須承擔一定義務,如繳納一定數量的貢賦,提供一定數量的兵源;違反征服者意誌,拒絕履行義務,必定受到討伐。在征討中被抓獲的男女老幼均被貶為奴隸。因此,他們同自由民又不相同。在阿散蒂國家的疆土內就有大批附屬國和歸順民。他們必須繳納貢稅,其數量有時是固定的,按年繳納;有時是不固定的,實際征收量以阿散蒂國家的需求為轉移。貢賦品種則取決於各地的狀況。產金豐富的地方,繳納黃金;不出產黃金的地方,繳納現金、牲畜、布匹和奴隸等。例如塞弗威每年繳納2000鎊,加曼每年繳納1000鎊,芒西每年繳納450鎊,薩拉加和附屬國達岡巴的其他較大城鎮繳納的貢賦是奴隸500名、母牛200頭、羊400隻、棉布400匹、絲綿織物200匹等。阿散蒂人常對一些不忠的附屬地區進行征討,征討中所獲俘虜是該國奴隸的主要來源之一。這種狀況到19世紀初仍未改變。

西非沿海各地區社會生產力的發展實際上是極不平衡的,社會經濟形態的差異十分明顯。少數居民,特別是居於自然條件較差地區的居民,仍處於前階級社會發展階段,保有某些母權製殘餘的父權製關係仍具活力,父權製大家庭仍是社會的基本經濟單位。但隨著生產力的發展,財產不均現象已經產生,地域性的村社逐漸形成,軍事首長的權力正在增長,少數富有者和上層分子使用奴隸的現象已經出現。

在西非沿海的廣大地區,特別是塞內岡比亞、黃金海岸、沃爾特河以東、貝寧和奧約等地區,生產力的發展已達到相當水平,奴隸製關係已有相當發展。據估計,18世紀末,奴隸在總人口中占相當大比例。奴隸的占有者主要是有權勢者和商人,即國王、首領和貴族。他們壟斷性地占有奴隸,因為隻有貴族才允許經商,才能從事奴隸貿易。隨著奴隸貿易的發展,富有的混血種奴隸商人出現了。他們擁有大量奴隸,有的還擁有奴隸村鎮,擁有大型的奴隸種植園和奴隸手工作坊。有權勢者主要通過戰爭和襲擊、司法和超司法程序、綁架及各種經濟手段取得奴隸。奴隸被廣泛用於各經濟部門,在國家的政治軍事中也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同時,在一些較為發展的國家裏,還有封建因素同奴隸關係交叉並存的現象。

奧約帝國和達荷美王國

奧約帝國是約魯巴人創立的國家。約魯巴人生活在北達尼日爾河、南抵拉各斯瀉湖、西鄰達荷美、東至貝寧的廣大地區,是今尼日利亞西南部的主要居民。他們可能是來自北部或東北部的移民同當地居民融合而形成的民族。約魯巴人以氏族為基本組織單位,分成若幹支係,主要有伊費、奧約、埃格巴、伊傑布、翁多、伊傑沙、奧伍和埃基提等。他們以這些支係為基礎,以城市為中心,創建了若幹小國。伊費是他們最早的居留地,也是他們創建的最早的國家。

奧約王國位處約魯巴人居住區的最北部,與努佩和博爾努毗鄰。從16世紀下半葉起,隨著經濟的發展,特別是同北方貿易的加強,奧約開始強盛。它有一支以騎兵為主的軍隊。由於騎兵的機動性,奧約逐漸取得軍事優勢。至遲到17世紀初,奧約已開始向外擴張。它的騎兵向南推進,克服森林地區的各種障礙,終於使約魯巴地區的伊格博來納、伊傑沙、奧伍、伊費、埃基提和埃格巴等國臣服。奧約擴張的主要方向是西部和西南部,目的在於取得沿海的貿易港口,直接進行沿海貿易。至17世紀末,薩貝、克圖、埃格巴多、韋梅和維達已為奧約征服。在18世紀的前幾十年時,奧約同達荷美展開一係列戰爭,迫使達荷美稱臣納貢。這時奧約的疆域大致北達博爾古、南臨大海、東抵尼日爾河、西至莫諾河,已成為領土遼闊的帝國。

奧約國家的權力掌握在“阿拉芬”(國王)及貴族手中。阿拉芬從王室成員中選舉產生,擁有宗教和世俗方麵的很大權力,但要受到貴族的製約。在奧約,最有權勢的貴族是被稱為“奧約梅西”的七大貴族,他們的發言人稱“巴索龍”。七大貴族組成的貴族會議有統帥軍隊和選舉阿拉芬的權利,得到秘密會社“奧格博尼”的支持。由於政治權力和經濟利益的分配,阿拉芬同貴族之間常有矛盾。隨著領土的擴大和海外貿易的興起,特別是奴隸貿易的發展和舶來品的湧入,爭奪經濟權益的鬥爭日趨激烈。結果,有時阿拉芬專政,貴族會議形同虛設;有時巴索龍獨裁,阿拉芬成了傀儡。阿位芬同貴族間的鬥爭是奧約政治生活中的重要方麵,是政局動蕩的一個重要原因。

國王和貴族對帝國的統治是以武裝力量為基礎的。阿拉芬不定期地派出遠征軍巡行各地,以顯示其對整個約魯巴地區包括貝寧在內的無可爭辯的主權。鎮壓起義和反抗的軍事行動極為頻繁。但是,帝國幅員遼闊,各地狀況不盡相同,因此奧約統治者對國家的不同地區采取不同的政策。帝國的核心部分是地處薩凡納地帶的奧貢河流域,居住著約魯巴人。這一地區的各屬國享有較多的自主權,它們的統治機構依然保存。伊加納、伊科伊、埃代和伊沃等國統治者都有委派高級官吏的權利。伊費仍為“約魯巴之父”。伊費的“奧尼”(國王)仍是約魯巴人的宗教首領和有關聖物的保管者。阿拉芬登基時,必須從奧尼手中迎請奧蘭延之劍。據傳奧蘭延為伊費第二代君王,他的劍是擁有最高司法權力的象征。占卜用的葫蘆也必須從伊費迎請。但是,包括伊費在內的核心地區各國必須尊阿拉芬為主君,承認他的最高決策權力。他們必須向奧約贈送禮物。最珍貴的禮物是蓋屋頂用的葺草,它是依附和臣屬的象征。贈禮時要舉行盛大慶典,贈禮慶典是奧約的主要慶典之一。

在核心地區以外的各省區,由阿拉芬指派的高級官員“伊拉裏”代表阿拉芬行使最高權力。伊拉裏分駐各地,享受皇室成員的禮遇,神聖不可侵犯。伊拉裏也可指派官員充當代理人。阿拉芬還指派被稱為“阿傑萊”的官員駐於各城鎮,征收捐稅和貢賦,並負責將其送往京城。貢稅物品的種類因地而異,森林地帶繳納柯拉果、席子、幾內亞胡椒、木柴及其他森林產品;沿海地區繳納各種舶來品;能抓捕奴隸的地區則以俘虜納貢。貢稅數量必定不少。以伊拉裏和阿傑萊為主體的行政網絡規模很大。他們在各地專橫拔扈,甚至淩駕於國王之上,遭到人民反對。18世紀後期,埃格巴人起義反對奧約的統治,被殺的阿傑萊達600餘人。

奧約帝國的建立擴大了貿易聯係,特別是同沿海的貿易。貿易的主要項目是買賣奴隸,同時也有食鹽和布匹等產品的交換。阿拉達、波多諾沃和巴達格裏等都是奧約對外貿易的主要港口,大量約魯巴奴隸就是從這些港口輸出的。奧約對沿海貿易特別是奴隸貿易十分重視,阿拉芬和貴族都力圖直接控製這類貿易,並從中取得最大份額。隨著貿易的發展,許多約魯巴人移居沿海,逐漸形成若幹移民集團。奧約政府對這些移民集團的首領實施監督,以保證他們為帝國的商業利益服務。隨著移民的增多,約魯巴語逐漸成為波多諾沃一帶通用的商業語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