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前非洲文明(1 / 3)

史前非洲文明

一、非洲居民及其生存空間

在人類史前期,地理環境對於人類的形成和發展曾起過莫大的作用。非洲曆史的發展是與非洲大陸的地理條件息息相關。

非洲是一塊古老的,甚至在某些方麵是最古老的大陸。遠在28億年前的太古代,在非洲南部首先形成小塊穩定的陸地(核)。而在地質構造和地形上,非洲又是最簡單的大陸,絕大部分(除南北兩端)是由地質構造很穩定的古老岩層組成的大台地,從太古代以後就屹立在海平麵上。這使非洲成為全球高原麵積最廣大的大陸。這種古岩層蘊藏著豐富的礦產,紮伊爾和讚比亞的富銅礦,加納和南非德蘭士瓦省的金礦。此外,這些岩層還富集了其他大型的金屬礦床,如鉻、鈷、鉑、鈾、鐵等。在距今3億多年前的石炭紀的地層中包含著廣大的陸相沉積。在南非、坦桑尼亞、馬拉維和津巴布韋的這一地層中,蘊藏著很有開采價值的煤層。中生代(2億多年至1億年前)的岩漿活動也為非洲提供了重要的礦藏,如白堊紀噴發的金伯利岩筒形成了著名的金剛石礦,除馳名世界的南非金剛石礦帶以外,在坦桑尼亞、安哥拉、讚比亞、津巴布韋和萊索托等國境內也廣泛分布著金剛石的母岩。這些礦物在非洲曆史的黎明時期就已發揮了巨大的作用,造就了若幹顯赫的帝國,而在近代晚期又把帝國主義貪婪的目光從拉丁美洲吸引到非洲大陸。

在漫長的地質時期,由於板塊運動,非洲大陸與其他大陸由分到合,又由合到分。大約在古生代開始以前(約6億年以前),非洲大陸與其他陸塊是分離的,中間隔著古大西洋;從古生代開始後,古非洲逐漸與其他陸塊接近;到古生代末期(2億多年前),全球幾個大陸塊達到了最大程度的互相接近,形成潘加亞古陸,非洲在這塊統一大陸的南半球部分,稱岡瓦納大陸,亦稱南方大陸。此時,非洲大陸西部與南美洲東部連在一起,生存著一種為其他任何大陸都沒有的爬行動物——中龍。在距今2.5億到3億年間,這塊岡瓦納大陸的位置正好橫切過地球的南寒帶,非洲的中部和南部正處於南緯的寒帶地區,為二迭紀的大冰川的冰蓋所覆蓋。到了中生代,潘加亞古陸又開始逐步解體。三迭紀末期(約1.9億年前),非洲與亞歐陸塊之間形成裂縫,互相移開。又過了五六千萬年,到侏羅紀末期(約1.3億年前),非洲陸塊與南美陸塊之間已形成一條南北向的巨大裂隙,陸塊逐漸向兩邊移開,海水浸進,形成未來南大西洋的雛形。又過了7000萬年,到白堊紀末期(6000多萬年前),非洲與南美洲之間的距離在幾千萬年中不斷擴大,中間形成了一個浩瀚的南大西洋。這個遼闊的洋麵以及它一年四季刮著向南吹的信風,對非洲後來的曆史起著阻隔作用。在往後很長曆史時期內,它使北部居民無法克服信風駕船北行,造成南大西洋岸的東側長期與世隔絕。進入新生代,地球又經曆了6000多萬年的變遷,形成了現代地球上海陸分布圈,非洲大陸與亞歐大陸基本脫離,僅同亞洲保持著狹窄的蘇伊士地峽的陸地聯係。這條狹窄的陸地後來卻成為史前時期地球人口大遷徙的走廊。在其西邊的原來的古特提斯海縮小成一個比較小的地中海。這個麵積僅250萬平方公裏的地中海,大大便於文明時期南北兩岸居民的渡海往來。隨著印度板塊向北漂向亞洲大陸,印度洋大大擴張。然而印度洋洋麵上有規律地交替變化的季風,卻十分有利於後來東非居民同印度和遠東居民的往來。

到約7000萬年前,非洲大陸已大致漂移到現今的位置上。這個具有完整塊狀的3000萬平方公裏的大陸跨越了近72緯度,北南直線距離達8000公裏,東西方向距離7500公裏,形成多種類型的氣候區,其大部分地區都處於熱帶緯度區,赤道橫貫大陸中部,在各大陸中熱帶麵積最大。由此它具有與其他各大洲迥然不同的自然發展規律和自然地理特征,對早期人類在非洲的曆史發展影響極大。各種草本植物覆蓋大陸總麵積的52%,沙漠占30%,森林占10%。豐盛的植物資源使它能維持越來越稠密的人口(在1650年前,非洲人口僅次於亞洲)。多種多樣的自然環境為人類的定居繁衍提供了有利的條件。首先是江河溪流兩岸、湖泊四周和海濱地區,廣闊無垠的熱帶草原及其動植物資源,為非洲人口的大批流動提供了十分便利的條件。

古生代以後幾次全球性的造山運動,對僅與亞歐大陸一衣帶水相連的非洲大陸影響甚小。所以,非洲成為全球唯一沒有較大範圍的褶皺山係的大陸。罕見的例外隻出現在石炭紀中期(約3億年前)開始的海西造山運動,在非洲大陸南端形成幾條平行的卡羅係的褶皺山脈;在北端形成馬格裏布地區的外阿特拉斯山脈。漸新世末期(約3000萬年前)的阿爾卑斯造山運動,也僅在非洲造成唯一的新褶皺山係——高聳險峻的阿特拉斯山地。僅僅在這一地帶,即山脈與海岸直交的海岸地帶,才形成了為數很少然而卻是非洲最好的天然港灣。非洲大陸絕大部分地方的塊狀地形,使其海岸線平直,缺乏岩石海岸,天然港灣稀少,近海島嶼亦不多見,造成船舶停泊困難,這使非洲大陸在曆史上受惠於海洋交通較其他大陸要小得多。

上新世時期(約1200多萬年前),由於阿爾卑斯造山運動的影響,在東非地殼運動過程中,地幔物質上升流強烈的地帶,隆起了高原。而當這種上升流向兩側擴散時,張力作用使地殼發生破裂,形成了巨大的裂穀。這條裂穀北起約旦死海,往南通過埃塞俄比亞、肯尼亞、坦桑尼亞、馬拉維轉而向東,直抵莫桑比克的印度洋岸。它在非洲大陸上的長度達4000公裏,裂穀最寬處達70公裏。這條裂穀後來對非洲各族人民的遷徙和定居起著重要的作用,成為各個曆史時期的人口薈萃之地。大裂穀地帶的形成,伴隨著大規模火山的爆發和熔岩的流出,巨量熔岩的疊置,使東非高原許多地帶升高,形成高山峻嶺和溶岩台地。大裂穀帶不僅在斷層裂隙之處分布著一係列的溫泉和噴氣孔,而且在穀底還分布著30個大小湖泊。湖深崖陡,在幾千公裏地帶連成一串,氣勢磅礴,蔚為壯觀。湖多且大,蓄存大量淡水,對東非氣候和供水係統,對各曆史時期的農牧漁業的發展和水上交通都產生極大的影響。遠在史前時期,這裏的優越而多變的生存環境,就為人類的起源提供了罕有的適宜的條件。

第四紀(開始於300萬年前)古氣候的變化,對非洲大陸的影響尤為深遠。長時期的雨量的增多或減少,對非洲大陸影響顯著:雖然幾次洪積期明顯地擴大了非洲大陸適宜人類居住的地帶;然而幾次嚴重幹旱期卻在南北回歸線一帶造成沙漠(南如卡拉哈裏沙漠,北如撒哈拉沙漠),使原先適宜人類居住的撒哈拉地區逐漸變成地球上最大最幹燥的沙海。浩瀚的沙海阻礙了(雖然沒有斷絕)北部地中海地區同南部熱帶地區的頻繁交往,從而極大地限製了文明時期地中海方麵可能帶來的農業、建築和手工藝等方麵的影響。阻隔更加深了由於上述海岸特點而造成的熱帶地區的閉塞性。然而第四紀更新世的冰川對非洲大陸卻沒有產生很大的影響,萃萃蠅雖然在非洲的一些地區(如同其他大陸一樣)消失了,但在一些濕熱、草長的地區繼續存在並擴展到新地區(南緯14度和北緯14度之間地帶)。到全新世時期(約5000年前),牲畜的飼養由西南亞傳入非洲時,這個潛在的不利因素就造成十分不幸的影響。在萃萃蠅猖獗的地區卻未能出現這個人類文明交流的重要成果。這些地區畜牧業的發展受到了極大的障礙。大牲畜(馬、牛等)根本無法引進到定居的農業村社地區,因而嚴重阻礙了熱帶非洲地區對役畜的使用(馱運、犁耕)和輪車的采用,從而極大影響了非洲這些地區農業和牧業生產力的迅速增長。熱帶的瘧蚊和鋪天蓋地的蝗蟲在非洲大陸肆虐,也造成了嚴重後果;不具有鐮狀細胞特質的人種在非洲逐漸被自然所淘汰;而蝗災所造成的饑荒經常引發大陸的社會動亂。不同地區降雨的或多或少的周期性的格局往往造成大片地區的旱魃肆虐,長途遷徙成為躲避旱魃的唯一手段。遷徙和定居,無論是采取和平方式還是武力征服,總會導致地區間或民族間的文化和語言的交融。在水源(無論是降雨或地表水)充沛和土壤肥沃地區,從交流中獲得的先進的農業技術一旦得到推廣,食物資源很快便達到充盈地步,而人口也就迅速增長,社會便趨向穩定。但在非洲大陸更多的地區,廣大的高地草原經過更新世前後幾百萬年時間的不斷風化,土層薄瘠,不利於發展農業;人口稀少,廣種薄收,長期未能形成像亞歐大陸那樣眾多的密集的定居村落。所以,人口稀疏對社會發展的抑製作用,應視為影響非洲曆史發展的一個關鍵因素。

如果說非洲大陸在地球上的現今位置在7000萬年以後的新生代時期已逐漸確定下來(今日的非洲大陸同亞歐大陸幾乎相連)。那末,非洲大陸現今氣候結構則晚至公元前5000年前後才確定下來。因而它的地表的某些特征(如撒哈拉沙漠)對非洲居民的影響,相對地說,還是晚近的事。非洲總麵積約3023萬平方公裏,周圍島嶼既不多,麵積也不大,總共僅61萬平方公裏,占2%,遠小於其他各洲。大陸地跨南北兩半球,赤道橫貫中部,大致平分全洲為南北兩部分,南北兩條回歸線恰好橫貫大陸南北兩部。整個大陸75%以上的麵積位於南北回歸線之間,因而熱帶、亞熱帶地區占總麵積95%以上,是世界上唯一的名副其實的熱帶大陸。大陸北半部的東西寬度很大(最寬達7500公裏),受副熱帶高壓帶影響的麵積最廣,形成了橫亙於北半球的世界最大的撒哈拉沙漠。非洲大陸雖四麵臨海,在氣候上除沿海的狹窄地帶以外,受海洋性氣候影響的麵積很小。加上地形、河流等原因所造成的同內陸交通的極端困難,因此,曆史上非洲長時期在亞歐大陸居民的心目中隻是“一條海岸,而不是一個大陸。”

根據地理位置、地形、氣候和民族特點,非洲大陸在地理上分為北非、西非、東非、中非和南非五個地區。其中南非和北非分別位於南半球和北半球;東非、西非和中非則跨赤道地帶,位於南北兩半球內。非洲的政治區劃紛繁異常。由於近代西方殖民入侵和殖民統治,非洲政治區劃按帝國主義國家實力和殖民統治需要,被分割成數十個國家和地區,幾乎沒有一個國家是按自然條件和民族劃分的。在上一世紀幾個西方國家殖民入侵者往往同時從沿海基地出發,各沿一條或幾條幹線向內地擴張,幾經衝突,折衝尊俎,最後達成共同劃界的協議,因而通常劃成近似矩形的國土。顯然,這樣的劃分完全不考慮當地的環境、人文、民族和語言的差異,造成分布上的極端不合理,經濟發展、社會治理的困難和民族的紛爭。

二、非洲化石人類

非洲大陸是迄今人類化石發現最多的地區。尤其是東非高原地處赤道和低緯度地帶,人類化石的種類和數量發現之多居世界前列。東非成為原始人類聚居之地是與當地自然環境的變化有著密切關係。在這個地區,從第三紀中期開始了世界範圍的造山運動,中新世(2500萬—1200萬年前)發生了巨大的抬升作用,地殼發生斷裂,到上新世(1200萬—300萬年前)發生了大錯動,形成一條巨大的斷裂穀帶。這條起自死海的大斷裂帶長達8000公裏,在非洲境內綿延4000公裏,它通過埃塞俄比亞後分成兩支:東支經肯尼亞進入坦桑尼亞;西支經烏幹達沿今紮伊爾邊界,伸向莫桑比克,直到南印度洋。在斷裂穀底上形成一連串的斷穀湖——盧爾多夫(圖爾卡納)湖、維多利亞湖、坦噶尼喀湖、尼亞薩(馬拉維)湖等。湖泊地區氣溫濕熱,雨量充沛,植被繁茂,魚獸繁多。廣袤的東部非洲大陸氣候多樣,地形不同,既有茂密森林地帶,又有疏林幹草原和湖邊低地,是高級哺乳類動物較理想的棲息地帶;尤其是多變的地形對高級靈長類的體質分化和不同生活方式的形成,起了促進的作用;新的食物來源為早期人科高等動物提供了有利的生存條件。此外,更新世時期(300萬年前),非洲較大的雨量造成湖泊的泛濫和沉積物的快速堆積,加上土壤和地下水的化學成分都適於動物遺骸化石的形成和保存。這種種特殊條件使東非成為迄今發現人類化石最多的地區。

非洲最早的人科化石是在非洲南部的石灰岩洞穴中發現的。在漫長的年月中,洞穴中的填充物使骨骼形成化石,但也因此不像沉積物地層有詳細而明顯的分層,較難肯定化石的相對年代。

1924年,青年解剖學家達特在南非金伯利金剛石礦以北的湯恩發現了一個幼年“古猿頭骨”,保存有麵骨的大部分和完整的顱內膜。達特認為這是“一個人型的猿”,定名為南猿。1936—1948年,又相繼在南非的斯泰克方丹、克蘭德萊、馬卡潘斯蓋特、斯瓦特克朗等四個地點發現南猿的化石。這些化石定名為南猿屬,按體型可分為纖細型(又稱南猿非洲種Australopithecusafricanus)和粗壯型(Australopithecusrobustus)兩種,前者距今300—200萬年,後者距今200—100萬年。

從1959年開始,利基夫婦及其子理查德·利基陸續在東非坦桑尼亞的奧杜韋峽穀、佩寧基(1964年)、肯尼亞的巴林戈(1970年)和埃塞俄比亞的奧莫(1966年)等地發現了大量的南猿化石。20世紀70-80年代,又在埃塞俄比亞的哈達爾和坦桑尼亞的萊托利(1976年)發現了距今400—300萬年前較原始的南猿化石,被稱為阿法種(Australopithecusafarensis)。1959年在奧杜韋發現的是一個相當完整的頭骨和一根脛骨,是在火山灰堆積(也有湖相堆積)的第一層(最底層)發現的,屬早更新世,年代測定為175萬年前,當時命名為“鮑氏東非人”(Zinjanthropusboisei),即南猿粗壯種。

南非和東非發現的南猿化石的個體數已在350個以上。纖細型的南猿身高為1.2—1.3米,體重約25公斤,平均腦量為450—500毫升;粗壯型身材稍高,體重約40公斤以上,平均腦量約530毫升。羅賓遜經詳細研究認為,兩種類型差別較大,不像有人認為僅是同一個種的雌性(纖細型)和雄性(粗壯型)的差別,而更可能是,粗壯種是纖細種的後代。二者腦量均小,但從腦子的各部分結構和比例上看(如腦的頂葉已擴大,小腦的外部似人),都已明顯進化成為與人相似的類型。齒弓也與人相近,呈拋物線型,不僅犬齒小,門齒亦小,形狀接近人而不像猿,尤其是第一下前臼齒有兩個齒尖,顯然是人的齒型。南猿的頭骨圓隆,顱頂遠比猿類為高,頭骨後部的枕外隆起和顱底的枕骨大孔的位置也與現代人較接近。特別值得注意的是,其枕骨大孔位置在腦顱的下麵,朝向下方,表明其頸部是垂直的,但頭部還不像現代人那樣自然地平衡於頸上,仍需要靠較強的頸後肌肉來牽拉。這種結構表明南猿是兩腿直立行走而不是四足爬行。髖骨也與人相似,寬而短(猿類則長而窄),但髖骨板在前方兩側展開的程度大於現代人,因而其脊柱向後彎曲的程度小於現代人,這種結構使得南猿不能像現代人那樣邁步行走,而隻能較快地奔跑。

東非南猿化石大批發現後不久,研究者又麵臨一個新問題:南猿在人類進化係統中的位置如何?他是人類的真正的直係祖先,抑或僅僅是人類發展的旁支?1961—1963年,在與東非南猿(當時稱“東非人”)同一層位(距今190萬年前),發現一種與他們有明顯差別的頭骨化石(腦容量比任何南猿都大,齒小)。同層並有粗糙石器出土。兩種化石共存時間很長,可能延續到100萬年前。研究者稱新頭骨化石(O.H.7)為“能人”(Hamohabilis),有人將他歸入人屬。1972年,在肯尼亞的盧爾多夫(圖爾卡納)湖東岸的庫彼福拉,發現一個編號為ER1470的頭骨,腦容量為750毫升,肢骨基本與現代人相似,地層年代距今280萬年,附近地點發現有粗製礫石石器,年代距今260萬年,研究者將他歸入“能人”,定為人屬最早成員。在同一地層中發現有南猿粗壯型化石。1974—1975年在萊托利又發現了至少20個個體化石,地層年代為375萬—359萬年前。其中有的化石與南猿非洲種相近;有的與已歸入人屬的“能人”化石相近,甚至與直立人相近。這表明,早在350萬年前南猿化石就同人屬化石共存於一個地層。1976年休斯在斯泰克方丹洞穴堆積物第五區(亦稱洞穴延伸部分),發現一個與奧杜韋“能人”相似的顱骨主體部分(1984年由克拉克修複,明顯呈現“能人”特征)。在堆積物中還發現石器。1977年在埃塞俄比亞的哈達爾地區大規模發掘的結果表明,在300萬年前後的地層中共有35—65個個體人科化石,分別屬於南猿纖細種(即南猿非洲種)、南猿粗壯種(包括南猿鮑氏種)和人屬三種類型。鑒於南猿纖細型和粗壯型早在300萬年前就同遠比他們進步的人屬“能人”共存,並延續到100萬年前後,因而大部分研究者認為南猿不可能是人類(現代人)的直係祖先,而是人類發展中的旁支。不少研究者包括理查德·利基認為,“能人”既具有比南猿粗壯型和纖細型為大的腦子,麵部突出較少,頭後骨骼較接近現代人,又會製造石器工具,可能是人類的直係祖先。

那末,人屬能人的直係祖先究竟是誰?有些研究者認為,在哈達爾發現的生存於400—300萬年前的原始南猿中有一種體質結構上有明顯特征,應另立一新種,稱南猿阿法種。其完整的化石標本即著名的“露西”(Lucy),她的特征是身高3.5—4英尺(104—121厘米),肢體靈巧,兩足行走,腦型和牙齒比較原始,腦量亦小。這些學者認為,阿法種在進化係統上的地位是人屬和南猿纖細種及粗壯種的共同祖先。由阿法種直接發展到能人(早期猿人),再發展到智人。而旁支中粗壯型則從其起源地南非散布到東非等各地而後逐漸滅絕。另一些研究者堅持認為,南非的非洲種南猿(即纖細型)可能是能人的祖先,早期直立人(早期猿人)和纖細型南猿在形態上有相似性。在南非斯瓦特克蘭斯洞穴中開普人(直立人)同粗壯型南猿共存,說明粗壯型生存年代雖比纖細型晚,但由於種種原因走上特化道路,退出人類進化曆史的舞台,在進化係統上是一個絕滅了的旁支。有些研究者認為,應將能製造工具的南猿改稱“猿人”。主張人類起源亞洲說的研究者則認為,人類祖先(“形成中人”)在上新世大部分時間可能是在亞洲度過的(400萬—300萬年前),可能有很多批“形成中人”先後移入非洲:有的是肯尼亞古猿至能人、1470號人這一係統,在東非和南非發展為完全形成的人;有的是南猿(包括纖細種、粗壯種)移入東非和南非,停留在使用工具階段,不再前進,成為人類發展係統的旁係,終於滅絕。

盡管存在著上述關於南方古猿各種類型的分類和係統關係的不同觀點,但古人類學術界對於南猿是早期人科(Hominidae)成員的論點卻有著較一致的意見,而對於南非和東非發現的“能人”,學者們一致認為是最早的人屬成員,因而認為“能人”是早於“北京人”的、迄今所知最原始的人。

關於後來趨於滅絕的南猿粗壯種會不會製造簡單石器,也是研究者聚訟紛紜的問題。由於在南非斯泰克方丹和東非幾個遺址中都曾在發現南猿粗壯種和人屬能人的地層裏發現了共存的簡單石器,因而分辨石器的主人究竟是誰,成了一個難題。有的研究者認為南猿粗壯種腦量太小(平均隻有500毫升),不可能具有製造石器的智慧。一些研究者(如克拉克·豪厄爾和周國興)則認為片麵強調腦量未必正確,在南非克羅姆德萊洞穴B地點和東非圖爾卡納湖的伊累雷特一個遺址隻發現南猿粗壯種化石,卻也找到共存的石器。如果後者的主張是正確的,那就意味著南猿中有一種類型(粗壯型)是在邁進了會製造工具的階段之後又走上異途而於100萬年前絕滅的。這樣,對於他們絕滅的原因又產生了新的疑問,是否有可能是由於某種病菌的襲擊使這些具有大型頰齒的草食性的人科高級動物走向絕滅,從而導致這一人類譜係的中斷?這一問題有待繼續研究。

如上所述,在奧杜韋第一層(距今210—170萬年)和第二層下部(距今170—115萬年)中,與“能人”化石一起發現的有粗糙的石器,路易·利基稱之為“奧杜韋文化”。在一、二層中共有10處遺存,其中石製品包括石核、石片和石器。典型石器是砍砸器,數量最多,占全部石器的51%。這些拳頭大小的砍砸器的製作,一般是以熔岩礫石的自然麵作為手握部分,多數為兩麵交互打擊,少數從單麵打擊,刃口比較粗厚、彎曲。用礫石製成的大型工具還有盤狀器、多麵體石器、原型手斧、石球和大型刮削器。小型工具和石片多用石英岩製成,有刮削器、雕刻器等。此外,還發現用石塊堆成圓圈的遺跡,一般認為是一種建築遺存,類似人工的防風籬的地基,但無任何柱洞,原先石堆上麵可能支撐著一個樹枝支架,上麵覆蓋著獸皮或草。其意義有待進一步研究。

在10處遺存中,7處有“能人”化石共存,因此,一般認為“能人”(早期猿人)是奧杜韋文化的主人。這些工具的製造和使用,可能是早期猿人對新的生活環境(從森林轉變為草地)適應的結果,也是同大型食肉動物進行生存競爭的結果。古人類在塑造環境的同時,環境也塑造了古人類。奧杜韋文化中還有兩個頗有意義的問題值得深入研究。第一個是關於用火的問題。迄今尚無確鑿證據能夠證明非洲地區的“能人”乃至“直立人”(晚期猿人)已經會使用火。從他們使用的石器工具來看,製造砍砸器、石斧、刮削器等工具在很大程度上是為了肉食的需要。他們通過狩獵和撿拾獸屍得到肉食(從洞穴積存可知,南猿已有食腐肉的習慣)。但是,如果非洲早期猿人未掌握用火技術,其食生肉量必定是很有限的,因為“能人”並無碩大的牙齒和頜骨,他們應該主要是采食植物性食物,肉食大概隻是他們食物的一部分。

第二個是手斧問題,奧杜韋第二層中部發現的手斧相當原始,是用交互打擊法做成,加工粗糙,刃緣曲折,但這是原始手斧文化的萌芽。在奧杜韋的第三層和第四層,由於使用了木質或骨質的軟錘技術,出現了更薄的手斧,它具有更淺平的石片疤和更規整的薄銳邊緣,顯出技術的進步,被稱為阿舍利型手斧。瑪麗·利基(路·利基的夫人)曾認為較進步的阿舍利手斧是外來的,但艾沙克認為手斧是本地一個獨創,傳播到各地,手斧是非洲古人類文化進步的重要標誌。

奧杜韋石器經過逐步的技術上的改進後,發展成為一種器型統一的石器工藝,稱為阿舍利工藝。考古學上有一種假設,大約從中更新世中期(距今100萬年),晚期猿人從非洲遷入歐洲,帶去了奧杜韋石器文化,在英國的克拉克當遺址,法國的瓦倫尼特洞和匈牙利維特斯佐洛遺址均發現與奧杜韋石器器型相似的石器。以典型手斧為標誌的歐洲阿舍利文化(Acheulian)可能最初發源於非洲。有學者認為,晚期猿人第二次從非洲遷入歐洲,大概是在第一次遷移之後的30—40萬年,帶去了阿舍利文化。值得注意的是,亞洲各地,特別是遠東的晚期猿人文化則與以手斧為中心的奧杜韋文化不同,而是一種具有獨特的砍砸和刮削傳統的石器工藝,沒有手斧或手斧不發達。

三、北非史前史

北非曾是距今30萬年前晚期猿人(晚期直立人)——毛裏坦阿特拉人居住的地方。在第二間冰期,北非地中海沿岸是一片氣候溫暖、較為幹燥的草原,不少現已絕滅的熱帶動物(如大西洋象)生活在這塊地區。1953年在阿爾及利亞的地中海沿岸特尼芬發現猿人型化石:三塊下頜骨、一塊頂骨和九顆牙齒,還有共存的一百多件石器,其中有杏仁形和卵圓形的手斧和砍砸器等,與奧杜韋第二層上部所發現的手斧相似。猿人化石起初定名為毛裏坦阿特拉猿人(Atlanthropusmauritanicus),後定名為晚期直立人(晚期猿人)。次年(1954年)在摩洛哥卡薩布蘭卡西南的西迪阿布德拉曼(SidiAbderrhman)發現兩塊下頜骨和手斧、砍砸器等石器,形態類似阿特拉人,亦屬晚期直立人。他們形態接近“北京人”,時間約在40—50萬年前。這兩處遺址位於地中海大西洋沿岸,生活在這一地帶的晚期猿人正好作為聯係生活於亞歐非猿人的橋梁,引起世界各地史前學家的注意。尤其是兩麵式手斧是阿舍利型的。在此之前,繼法國索姆河穀的聖·阿舍爾發現的典型的石質兩麵器(兩麵式手斧)之後,歐洲各地均有發現。由於都未伴生人類化石,故阿舍利文化創造者的麵貌一直不清,而阿特拉人化石的發現,肯定了阿舍利文化的創造者就是晚期直立人(晚期猿人),而且還說明了阿舍利文化中的手斧(它比阿布維利文化中的手斧在製作上稍顯進步)是發源於非洲。阿舍利石器的遺址在北非多處發現,不但有地麵遺址,在海灘、湖泊、自流泉遺址中也發現早期人類活動的痕跡。非洲可能是阿舍利文化的發祥地。它或能證明舊石器時代歐洲居民可能是從非洲遷移去的,他們帶去從石核上打製石片和製造雙麵器的技術。而阿爾及利亞地中海沿岸及島嶼可能是涉渡的橋梁。摩洛哥北部直布羅陀海峽在冰河期海平麵下降形成淺水地峽,也許是晚期猿人(晚期直立人)通行的通道。人類從非洲遷入歐洲的年代可能在100萬年以上。舊石器時代早期持續時間特別漫長,從300萬年前直到10萬年前。但北非的舊石器時代早期的文物研究,由於缺乏更新世早期人類化石和缺乏使用鉀—氬法測定遺址年代的手段,而僅有通過動物群和石器工具類型之間假設的關係來確定的年代,因而其發掘方法和研究均遠遠落後於東非,使早期人類在北非遷徙之謎更加撲朔迷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