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王國時期,灌溉農業獲得了較大發展,主要表現在對法雍綠洲的開發上。法雍綠洲位於孟斐斯西南50公裏處,本是一片沼澤地,中心是美利多湖,比海平麵低40米。第十二王朝的法老阿美涅姆黑特三世鑒於水利灌溉係統遭到破壞的曆史教訓,特別注重灌溉事業的恢複和發展,對法雍綠洲進行了大規模的開發。修建了環湖大堤、水閘和連通尼羅河的運河等,把美利多湖建成了既能調節水量又能蓄水灌溉農田的水庫,把湖周圍的沼澤地變成了2500公頃保收田。法雍綠洲農業的大發展促進了手工業和商業的發展,那裏不久便成了埃及經濟最發達的地區。法雍地區興起了許多新城市,如卡洪城等。第十二王朝的法老在法雍地區建造了新都城伊塞塔維(意即兩個國土的君主),以加強對其周圍廣闊地域的統治。在伊塞塔維建立了豪華的宮殿。據希羅多德記載,宮殿規模相當宏大,結構十分複雜,人們把它稱之為“迷宮”。
中王國時期,埃及進入了青銅器時代,生產力大大提高。青銅器的廣泛使用促進了農業、手工業和商業的全麵發展。手工業除老的麻織、造船、製陶、木器等行業之外,又興起了新的玻璃製造業。采礦業發達,西奈的銅礦,庫施地區的金礦和銅礦,開采規模大大擴大,在許多地區還增開了新礦。商業的發展促進了商路的開辟,為了發展與蓬特的貿易,修築了上埃及直通紅海沿岸港口的大道,商旅往來不斷。據文獻記載,埃及與敘利亞之間有大道相通,商隊、信使往來不絕。海上貿易範圍進一步擴大,與地中海上的克裏特島也建立了貿易聯係。黃金和白銀已成為交換的媒介和價值尺度,標誌著商業已發展到相當高的水平。
第二中間期,埃及經濟再度衰落。據曼涅托記載:“喜克索斯人無情地焚毀城市,夷平神廟,殘酷對待一切土著居民,把一些人殺死,把另一些人的妻子兒女作為奴隸”。喜克索斯人也帶來了良馬和先進的青銅武器,對埃及後來的發展起了促進作用。
新王國時期,國家的統一,社會秩序的相對安定,疆域的空前擴大,生產工具的改進,尤其是國家政權對水利灌溉事業管理的加強和對農業組織工作的幹預(如積極組織夏種等),以及與周圍各國往來的加強,使埃及社會經濟又出現了繁榮。
首先是農業的發展。水利灌溉體係更加完善,梯形犁的推廣提高了耕作效率,長柄錘便於細作,金屬鐮刀的使用大大加快了收割速度。園藝業中廣泛使用夏杜夫揚水灌溉,農田輪作製大概也產生於此時。這一切都促進了農業的發展,糧食產量和其它作物的產量都有較大的提高。
手工業的發展尤為顯著。冶金技術大大提高,腳踏風箱代替了吹管鼓風,提高了爐溫,鍛、鑄技術已經普及,青銅工具和青銅武器代替了銅石器,金銀藝術品馳譽四方。紡織技術明顯提高,一個紡工已能照管兩枚紡錠,發明了一個織工就能織布的布機,功效提高一倍。玻璃著色術的發明,開始生產出彩色玻璃器皿。綜合性的大作坊出現了,如底比斯阿蒙神廟的作坊,就聚集了150名工匠,包括五金匠、木匠、皮革匠、建築匠、雕刻匠等等。建築業和武器製造業中專業化已比較明顯。
國內貿易的特點突出地表現在經常化上。至今保留下來的第十八王朝的一本賬冊記載,有一個神廟農莊,每天都把牛肉、骨頭、餅、酒、糧食等交給商人出售。第二十王朝的學校課本中也記述,商人沿河上行下行,經常將物資由一個城市運到另一個城市。國際貿易十分活躍,貿易範圍空前擴大,商品種類繁多。埃及從蓬特、庫施等地運來黃金、象牙、香料、獸皮等貴重商品,再把黃金、象牙和埃及自己生產的漂亮的麻紗、金屬工藝品、石器、陶器、糧食、白銀等商品銷往愛琴海諸島和希臘半島等地,然後再從赫梯、敘利亞、腓尼基、塞浦路斯等國買回鐵器、手工藝品、優質木材、銅等貨物。文獻記載,塞浦路斯國王曾將500塔蘭特銅運往埃及交換白銀和金銀工藝品。此外,埃及還與遙遠的亞述、巴比倫、米坦尼也建立了商業聯係。
新王國後期和後王朝時期,埃及經濟再度衰落,隻有第二十六王朝(公元前664—525年)一度“複興”。鐵器廣泛使用,促進了農業、手工業和商業的發展。城市也隨之發展起來。據希羅多德記載,當時埃及“有人居住的市邑兩萬座”。
階級是社會經濟發展到一定階段的必然產物。正如恩格斯所指出的那樣,從第一次社會大分工——農業與畜牧業的分離——中產生了第一次社會大分裂,即分裂為兩個對立的階段——主人和奴隸。就目前所知,埃及是世界上最早進入奴隸社會的國家。大約在公元前五千紀,人工灌溉農業得到初步發展,糧食有了剩餘,為階級的產生提供了可能,部落之間的掠奪戰爭把可能變成了現實,戰俘變成了奴隸。例如,在著名的戰場調色板上麵刻有戰俘被捆綁起來的情景,而在蠍王權標頭上麵刻有奴隸勞動的情景,勞動的奴隸形像與戰場調色板上麵的戰俘形像完全一樣,說明戰俘變成了奴隸。
法老埃及時代的曆史,是埃及奴隸製發生、發展、繁榮到衰落的曆史。古王國時期,埃及奴隸製得到了較大發展。第四王朝的國王斯尼弗魯南征庫施,俘虜7000人,西討利比亞又俘虜1000人。第六王朝的大臣烏尼在他的銘文中記載:“在(那裏)奪得了無數(貝督因人)以為俘虜”。除了戰俘奴隸外,還有債務奴隸,一些負債的農民,因還不起債,妻子兒女淪為債奴。奴隸的社會地位很低,被稱為“頭”,與牲畜同列,可以隨意買賣和轉贈。奴隸的生活很苦,不僅要從事繁重的勞動,而且要受到監工的鞭笞,不少奴隸慘死在建築宮殿和陵墓的工地上。古王國時期,奴隸的數量有限,遠遠少於自由人的數量。
農村公社是古埃及最基層的社會單位,貧窮的農村公社成員是社會生產的主要承擔者。他們名為自由人,實際上和奴隸的處境相差無幾。古王國時期,他們變成了王室農民,土地被完全剝奪,世世代代要為王室貴族、大臣、神廟祭司耕種土地,交租服勞役。為國王建造豪華的宮殿、巨大的神廟和高大雄偉的金字塔,修建巨大的水利工程——堤壩、運河和水庫等。
國王、大臣和神廟祭司是埃及奴隸主階級的代表和上層。他們殘酷地壓榨奴隸和貧苦農民,過著舒適而奢華的生活。他們在大群仆人的簇擁之下,帶著獵狗巡視自己的牧場和禽舍,在自己的廣闊領地上逍遙自在地漫遊;他們和妻子兒女坐在一起,讓僮仆們排列成行,向他們獻上鮮花、水果、小獸、小鳥、成筐的食品和成罐的飲料;他們還在遊船上舉行野餐,在草叢中狩獵,盡情地尋歡作樂。整個埃及社會就像一座大金字塔,坐在高高的金字塔尖上的是埃及國王,第二層是大臣和神廟祭司,第三層是中小奴隸主即地方官吏和公社長老,第四層是公社一般成員,最底層是奴隸。
中王國時期,埃及奴隸製有顯著發展。不僅戰俘奴隸大量增加,而債奴和罪奴的數量也日益增多。如阿美涅姆黑特三世的近衛長官胡舍別克,在他當士兵時國王曾賞賜給他60名奴隸。後來升為隊長後,國王又賞賜他100名奴隸。第十二王朝至第十三王朝初的一個紙草卷記載:一個奴隸主給其妻95名奴隸,其中83名保留有名字,包括亞洲奴隸49人,埃及奴隸33人(男15人,女12人,男孩4人,女孩2人)。亞洲奴隸無疑是戰俘奴隸,埃及奴隸大概是債務奴隸或罪奴。95名奴隸所從事的勞動各種各樣,有家仆、廚師、教師、釀酒工、皮鞋匠、紡織工、倉庫看門人、理發師、講故事者、花匠……等。紙草卷還記載了被關在監獄中實行強製勞動的罪奴的情況,如果他們越獄逃跑了,就將其家屬捉來當人質。
中王國奴隸製的發展有一個顯著特點,即中小奴隸主得到迅速成長,出現了被稱為“強有力的涅傑斯”的新貴族。他們支持國王,平叛有功,被提拔為中央和地方官吏,擁有大量的土地和二、三十名或更多的奴隸。這方麵的記載很多,如第十一王朝的一個名叫提伊的人,一方麵自稱是“善良的涅傑斯”,另一方麵又稱自己是“底比斯的棟梁”。與中小奴隸主恰恰相反,廣大農村公社的成員,處境日趨悲慘。一份文獻記載說:“農民,他永遠被盤算,他叫苦聲比‘阿布鳥’還高,他比徒步三角洲的旅行家還累,……。”
位於法雍綠洲地區的卡洪城遺址是中王國時期階級關係狀況的一個縮影。該城東部是奴隸主貴族的邸宅,每座占地300多平方米,有六、七十個房間,包括餐廳、臥室、庫房、廚房等。城西部是一片貧民窟,在長200米寬105米的土地上擠滿了貧民的小屋,每個麵積不及貴族住宅的五十分之一。此外,還有一些比貴族的住宅小,但遠比貧民小屋寬綽得多的狹長院落,有的是兩層小樓,顯然是中小奴隸主的住宅。
新王國時期,好戰的法老們在大規模侵略亞洲和庫施的數十次戰爭中,掠奪了數以萬計的戰俘奴隸。如阿蒙霍特普二世第七年遠征敘利亞時,一次掠奪戰俘2255人。第九年再次遠征敘利亞時,又掠奪戰俘101128人。圖特摩斯三世掠奪的奴隸更多,他在位的第二十八年,遠征敘利亞時,就掠奴2503人,圖特摩斯三世把侵略戰爭的勝利歸功於阿蒙神,一次就獻給阿蒙神廟1588名奴隸。奴隸數量大量增加,奴隸價格大大降低,不僅奴隸主貴族使用大量奴隸,就連普通士兵、牧人、工匠、花匠、司閹等也使用奴隸勞動。奴隸被用於社會勞動的各個方麵:農業、手工業、商業,甚至還讓奴隸當兵。有的大奴隸主還將剩餘的奴隸出租給他人,來榨取利潤。據學者們推算,即使在新王國時期,奴隸的數量仍然少於自由人。甚至有的學者認為,奴隸最多時也未超過農村公社成員的五分之一。值得注意的是,有的奴隸和自由民一樣,領取份地耕種,交租服役。
新王國時期,王田農夫仍然是社會生產的主要承擔者。他們被沉重的賦稅壓得喘不過氣來,經常因交不起租稅而慘遭毒打,甚至被處死,弄得家破人亡。第二十王朝的一個紙草卷記載:“書吏靠近堤岸,登記收獲,後麵跟著手持棍棒的門衛和手拿樹枝的黑人。(書吏)對(農民)說:“‘交穀子!’他沒有,他被打倒,被捆了起來,被扔進河裏,頭朝下沉沒下去。他的妻子被捆著躺在他的麵前,他的孩子也遭連累,他的鄰居都跑了,(因為)沒有穀子”。
新王國的法老們把從奴隸和公社農民身上榨取來的大量財富,一方麵用以大興土木,建造豪華的宮殿、規模宏偉的神廟如底比斯阿蒙神廟(即卡納克—盧克索神廟),在尼羅河兩岸的岩壁上雕鑿巨大的石像,還在西底比斯的山穀中建造巨大的地下宮室,即聞名於世的“國王穀”。一方麵,他們過著奢華的生活,穿著圖案精美的細麻布衣衫,帶著鑲嵌寶石的金項鏈和金耳環,喝著美味香甜的葡萄酒,吃著可口的麵包、魚肉和軟點心。但是,他們還不滿足,要樂隊舞女為他們演出,盡情地開心取樂。
阿蒙神廟祭司集團是新王國時期最顯赫的奴隸主貴族階層之一,不論是經濟上還是在政治上都完全可以與王室貴族相媲美,甚至在新王國中後期超過了王室貴族。據哈裏斯大紙草記載,阿蒙神廟共擁有107615名奴隸,490386頭大小牲畜,513處園圃與樹林,1070419斯塔特土地,88艘船舶,53個手工業作坊,160個埃及城鎮。還控製著9個敘利亞和庫施城鎮。阿蒙祭司集團幹涉朝政,廢立國王,橫行無忌。
奴隸主階級的天堂同時就是奴隸和貧民的地獄。不甘忍受奴隸主殘酷剝削的奴隸和貧民們,不斷起而反抗,古王國時期,反抗胡夫和哈佛拉的奴隸貧民暴動,中王國末期爆發的規模巨大的貧民奴隸大起義,新王國時期又爆發了伊爾蘇領導的奴隸大起義和法老墓地手工業匠人的起義,沉重地打擊了奴隸主階級的統治,推動著埃及曆史的前進。至後王朝時期,奴隸數量銳減,奴隸製已經衰落,並開始瓦解。
古埃及人民在為爭取生存的長期鬥爭實踐中,創造了光輝燦爛的古代文化,對非洲內陸和地中海沿岸諸國都有較大的影響。
古埃及的天文學特別發達。馬克思說:“計算尼羅河水的漲落期的需要,產生了埃及的天文學”。由於農業生產的需要,早在公元前4000年前,古埃及人就已開始測算尼羅河水漲落的時間和觀察天象,發現每當天狼星與太陽同時出現在東方的地平線上的時候,尼羅河水上漲的潮頭總是到達孟斐斯城附近。於是古埃及人就把這一天定為一年的起始,製訂了世界上第一部而且相當精確的曆法(約公元前4241或4236年)。一年分為三季(泛濫季、播種季、收獲季),每季四個月,每月30天,年終加5天宗教節日,總共365天。比地球繞太陽一周僅差四分之一天。到公元前1世紀,羅馬人在埃及太陽曆的基礎上製訂了自己的儒略曆(又叫朱裏亞曆)。16世紀,歐洲人又對儒略曆進行改革,產生了格裏高利曆,即今天仍在使用的太陽曆。古埃及人已觀測到並繪製了大熊星、小熊星、北極星、天狼星、獵戶星、天蠍、白羊等40多個星座的“星位圖”。神職人員已會使用一根測距棍和一個附有鉛垂線的直角尺,相當準確地測定巨大建築物的方位,如建成後的胡夫大金字塔的方位偏離正北方向還不到一度。
古埃及的幾何學達到了古代世界的高峰。希羅多德曾經指出,希臘的幾何學來自埃及。由於丈量和劃分尼羅河水漲落後的土地,修建巨大的水利工程,建造高大雄偉的金字塔、宮殿、神廟,測定穀堆等的需要,使埃及的幾何學十分發達。中王國時期遺留下來的《莫斯科紙草卷》、《萊茵紙草卷》等表明,當時已采用十進位法,已懂得計算三角形、長方形、梯形、圓形的麵積和圓柱體、角錐體、半球體以及更複雜的物體的體積的方法,尤其是圓周率已確定為3.16。設計和建造得相當完美的大金字塔和底比斯阿蒙神廟都充分體現了埃及幾何學的高超水平。
古埃及人在建築學上的輝煌成就更令人歎服。金字塔和阿蒙神廟都是人類建築史上的不朽奇跡。在銅石並用時代建成的大金字塔不僅以高大雄偉聞名於世,而且墓道、墓室的方位、比例、尺寸之精確,建築之精細,具有最完美的幾何圖形,曆近5000年不毀,就連現代的建築師們也無不為之驚歎!卡納克——盧克索神廟始建於中王國時期,完成於新王國時期,是兩組規模宏大的建築群,已被考古學者全部發掘出來。卡納克神廟的圓柱大廳麵積達5000平方米,由16排共134根圓柱支撐,柱身為紅色花岡石,刻滿了像形文字和各種浮雕畫,中間兩排最大的石柱高21米,柱頭呈開花狀,據說每個柱頭上可立百人,氣勢之磅礴,技藝之精湛,是建築史上的傑作。建築上使用拱頂和圓柱,早於西亞、希臘和羅馬數百年乃至上千年,是人類建築史上的一大貢獻。
古埃及的雕刻、繪畫,浮雕發展水平也相當高。無論是人物雕像,還是繪畫和浮雕中的人物,都極為精確地刻畫了人體的一切細微之處,尤其是飛鳥、遊魚、奔牛更是形像生動,栩栩如生。就雕像來說,不僅種類多,有木雕(如村長像)、銅雕(如培彼二世像)、金雕和石雕,而且藝術風格隨著時代的發展日趨完美。在古王國時期,雕刻藝術的特點是樸素、嚴謹、有力,特別是統治者的雕像,故意雕成高大、凝視、呆板的樣子,巨大的獅身人麵像就是最典型的代表。到新王國時期,雕刻的風格更為細膩、優美、逼真。涅非爾提提王後像是典型代表,她頭戴金邊青蘭花帶王冠,頸上帶著五彩項鏈,雙眼嵌玻璃珠,神采奕奕,栩栩如生,令人難忘。值得注意的是,許多浮雕和繪畫都以農業、手工業、畜牧業、狩獵和商業活動為主題,如耕地、播種、收割、打場、吹管冶煉、以罐換魚等生動畫麵,反映了當時社會生產的各個側麵的真實情況,這是人們研究埃及古代社會的寶貴材料。
古埃及的醫學十分發達,尤其是外科學知識更為豐富,這與製作木乃伊直接有關。在治病和製作木乃伊的過程中,古埃及人掌握了豐富的醫學、化學、物理學等方麵的知識。據現代學者分析,製作木乃伊所用的氧化鈉溶液是由碳酸鈉、碳酸氫鈉、硫化納和鹽混合而成的。遺留下來的寶貴醫學文獻《埃伯斯紙草卷》、《史密斯紙草卷》等證明,古埃及人已初步認識到人的生命與心髒及血液循環的重要關係,認為從心髒發出的22個脈管對人的生命有決定性作用。《史密斯紙草卷》實際上是一篇精彩的骨外科學和外科病理學論文。它對48個病例(主要是頭部、麵部傷口和骨骼、關節損傷及顱骨、胸骨穿孔等病)進行了係統的分析,包括病情觀察、診斷和臨床治療方法等部分。這些高超的治療技術當時就傳到了希臘、羅馬和西亞許多國家,有些治療方法在埃及一直沿用至今。古埃及的醫藥學也非常發達。如埃及第三王朝國王左瑟的禦醫伊姆荷太普,是一位著名的醫生和藥學家,埃及人把他尊奉為醫藥之神“伊梅夫塞斯”,後來希臘人也把他奉為自己的醫藥之神阿斯克萊比奧斯。考古學者還發掘出一套古埃及的外科醫療器械,在當時的世界也是很先進的,證明古埃及的外科手術已達到相當高的水平了。
宗教是社會生產力和人的思維能力發展到一定水平的必然產物。大約在新石器時代的末期,古埃及人已定居在尼羅河穀地,進行農業和畜牧業生產,對周圍自然界的變化開始思考和解釋。但是,他們對大自然的變化原因和規律尚不認識,在大自然的變化麵前顯得軟弱無力,於是便拜倒在大自然的腳下,把賴以生存的尼羅河水、大地和太陽等奉若神明,頂禮膜拜,把凶禽猛獸——雄鷹、獅子、老虎、蛇、鱷魚等等視為神聖,作為本氏族或部落的標誌——圖騰,不準殺害和捕食。這是原始自然崇拜和圖騰崇拜,即宗教的萌芽,有的學者稱之為原始宗教。
隨著社會的發展,許多部落或部落聯盟在征服戰爭中獲勝變成了早期小國。圖騰變成了國家的保護神。如鷹神(荷魯斯)等。自然崇拜也得到進一步發展。古埃及人特別尊崇尼羅河,把尼羅河奉為最偉大、最崇高的神。因為尼羅河水和肥沃的河穀平原給埃及人帶來農業豐收和畜牧業的興旺發達,尼羅河岸又是死後繼續生活的歸宿,所以水神奧西裏斯是豐收之神又是陰世判官。古埃及人編造的奧西裏斯死而複活的故事,無疑是人們對於季節循環、植物榮枯和人死後生活思索的集中反映。由於太陽不僅給人以光明和溫暖,而且促使農業和畜牧業豐收,所以太陽神(先後叫拉、阿蒙、阿吞)獲得了特殊地位,成了埃及的主神、最高神。
埃及統一國家形成後,宗教變成了國王統治全國臣民的精神武器。國家設立了專門從事祭祀活動的人員——祭司,他們把圖騰崇拜和自然崇拜合二為一。例如古王國時,國王把太陽神拉(呈鷹形)尊為全國最高神,把自己打扮成“太陽神之子”;再如新王國時期,法老把阿蒙神(呈公羊形)奉為全國最高神,把自己說成是阿蒙神的寵兒。在法老埃及時代,祭司集團的勢力不斷增長,成為一個特殊的統治階層。到新王國時期,祭司集團的勢力高度膨脹,有的直接掌握王權,治理國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