尼羅河流域的古代文明(3 / 3)

古埃及人由於相信死後隻要把屍體保存好,就能複活,在陰間繼續過人間一樣的生活,所以人們,尤其是國王,在活著的時候便開始建造墳墓,死後把屍體製成木乃伊,放入墓穴中。國王死後,在屍體一側切口,將內髒取出,通過鼻孔將腦髓吸出,然後把屍體放入氧化鈉中浸泡70天,便成了木乃伊。

早在公元前4000多年前古埃及人就創造了象形文字。最初是圖畫文字,如太陽畫⊙,水畫□等。後來發展為表意字,之後又發展為具有抽象性的表音字,最後出現了24個表音符號。但還不是真正的字母文字。腓尼基人在埃及的24個表音符號的基礎上,經過長期的摸索,終於創造出了世界上最早的字母文字。古希臘人又在腓尼基的22個字母(全是輔音)的基礎上,增加了元音字母,形成了希臘字母文字。現在歐洲各國的字母文字都是從希臘字母文字發展而成的。

埃及的象形文字十分複雜,書寫起來十分不便,於是在應用中不斷簡化和改進,由最初的碑刻體演化成了祭司體,之後又演化成世俗體。至希臘、羅馬統治時期,希臘文和拉丁文傳入埃及,出現了科普特文,象形文字受到排擠。至阿拉伯人遷入埃及後,象形文字被遺忘,失傳了。直到18世紀法軍入侵埃及時,偶爾在羅塞達要塞發現了一塊刻有三種相同內容的文字——埃及象形文字、世俗體和希臘文的雪花岩石碑。法國青年學者商博良經過深入細致研究,並與菲累島上發現的方尖碑銘文相對照,終於在1822年釋讀了埃及象形文字的若幹符號,獲得了一把打開古埃及文字之謎的鑰匙,從而產生了一門新的學科——埃及學。

埃及文學產生於古王國時期。神話傳說是最初的文學作品的素材。如著名的水神奧西裏斯死而複活的故事等。金字塔咒文也屬於早期文學作品之列。中王國時期,埃及文學發展到了高峰。內容和體裁都比較豐富。有反映貧民奴隸大起義的著名箴言《伊浦味陳詞》,有反映富人和窮人死後一律平等的《絕望者和自己靈魂的對話》。也有反映勞動人民生產和生活的詩歌《牧童歌》、《挑夫歌》、《打穀歌》。還有反映農民的聰明才智的故事《能說善辯的農夫的故事》,《遭難水手的故事》和《一個國王的故事》等。新王國時期寫實的遊記頗為流行,著名的《烏奴阿蒙旅遊記》就是一例。《阿吞頌》是這個時期最著名的抒情詩。它熱烈地讚頌了太陽的偉力。基督教的《舊約》聖經中的《詩篇》第104篇,讚頌耶和華神的詩明顯地受了《阿吞頌》的影響。《圖特摩斯三世遠征記》是一部富有曆史價值的史學著作,記述了圖特摩斯三世17次遠征亞洲的曆史,其中第一次遠征中關於米吉多之役的記載最為生動詳細,是後人研究古埃及軍事史的珍貴材料。

古埃及的文學作品大都是書寫在紙草上的。紙草是下埃及沼澤地帶特有的一種高杆植物,莖部富有纖維,將其剖成薄片長條,壓平曬幹,再用樹膠粘聯起來,便成為大張的相當好的紙卷,有的長達幾米乃至數十米。西語中的“紙”字,如英文Paper就是從Papyrus即紙草而來的。紙草作為商品銷往地中海沿岸許多國家,許多古文卷就是以紙草卷的形式遺留至今的。

三、納帕塔和麥羅埃時期的庫施國家

庫施文明是非洲大陸僅次於埃及文明的古代文明,距今已有4000年的曆史。古埃及人稱北起尼羅河第一瀑布,南至青尼羅河與白尼羅河交彙處的地帶(即東蘇丹地區)為庫施,古希臘人稱為努比亞。古埃及人和古希臘人都把庫施人叫作埃塞俄比亞人。

庫施的地理環境與埃及相似。尼羅河流貫南北,定期泛濫,土地相當肥沃,非常適宜發展大規模的灌溉農業。庫施有豐富的金礦、銅礦和鐵礦等,為發展手工業提供了良好的條件。庫施又處在南北交通和東西交通的十字路口,北邊通過埃及可以直達地中海,南麵沿青、白尼羅河而上,可到達非洲腹地,西邊暢流的邁利幹河、霍瓦爾幹河和科爾多凡平原、達爾富爾平原是通往乍得湖地區的方便之路,向西可直達尼日爾河流域和西非內地,東邊的阿特巴拉河及其支流,埃塞俄比亞山麓平原和直達紅海海岸的窪地,都是通往埃塞俄比亞高原、紅海和印度洋的方便路線,為發展對外貿易和過境貿易提供了優越條件。因此庫施也是近東、遠東和地中海歐洲文化的彙合處之一。

庫施的曆史可分為三個階段:納帕塔以前時期(約公元前2000—前760年)、納帕塔時期(公元前760—前530年)、麥羅埃時期(公元前530—公元350年)。它是今蘇丹共和國古代史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

納帕塔以前時期。早在埃及古王國之前,庫施人就已定居在尼羅河第一瀑布以南的廣大瀑布地區。據文獻記載,自埃及第二王朝時期起,埃及與庫施便發生了密切的關係。在埃及的直接影響下,庫施的政治、經濟和文化逐漸發展起來。公元前8世紀末至公元前7世紀中葉達到了極盛時期。古王國的法老們不斷進犯庫施人部落。據記載,埃及第六王朝(公元前23世紀前後)的法老已開始征集庫施人當兵,並派人深入庫施腹地,掠奪黑檀木、象牙、乳香等。中王國的第十二王朝時期(公元前19世紀),埃及法老謝努塞特三世曾四次出兵侵略庫施,占領了尼羅河第一和第二瀑布之間的廣大地區,建立起商站,開采金礦、銅礦,采伐木材等。新王國的第十八王朝時期(公元前16世紀),埃及法老圖特摩斯一世親率大軍侵略庫施,一直打到尼羅河第四瀑布以南地區。在庫施的領土上建立起統治機構,派駐總督進行治理。埃及的統治大概一直延續到第十九王朝法老拉美西斯二世在位時期(公元前1304—前1237年)。

庫施的早期文明是古埃及人和庫施人共同創造的,其政治、經濟和文化以及生活的各個方麵都受到了埃及的很大影響。庫施人所信奉的神是埃及的阿蒙神,並建造了和埃及一樣的阿蒙神廟。來自埃及底比斯阿蒙神廟的祭司主持庫施的宗教活動。埃及人建築起來的納帕塔城成了庫施人宗教活動的中心。庫施人最初使用的文字也是埃及的象形文字,庫施早期的采礦業(金礦、銅礦)和伐木業也主要是由埃及人進行的。但是,由於史料的缺乏,庫施早期的政治、經濟和文化發展的詳細情況還不太清楚。

納帕塔時期。考古學者們在庫施的遺址中發現了上千塊殘碑,根據碑文已考訂出67位國王。第一位國王是卡施塔(約公元前760—前751年在位)。這時的庫施王國已是一個統一的大國,其疆域北起尼羅河第一瀑布,南至尼羅河第六瀑布的廣大地區,首都設在第三與第四瀑布之間的納帕塔古城。此時正值埃及的弱小王朝——第二十四王朝的統治時期,對庫施的發展十分有利。卡施塔國王不斷對埃及用兵,占領了埃及南部的部分領土。在卡施塔的兒子佩耶在位期間(約公元前751—前716年),埃及第二十四王朝的法老們與底比斯阿蒙神廟的祭司不和,他們向佩耶發出了求援信。早已想染指埃及的佩耶欣然同意,揮師北上,迅速攻占了第二十四王朝的首都底比斯。但是,在圍攻赫爾摩波利斯城時遭到了頑強抵抗,久攻不下。佩耶最後想出了一條妙計,下令在城外修築高塔,弓箭手從高塔上向城中放箭,居高臨下,萬箭齊發,使埃及軍隊死傷慘重,被迫投降。佩耶繼續北進,勢如破竹,攻占孟斐斯古城,在普塔神廟宣布佩耶為上、下埃及之王,建立了埃及曆史上的第二十五王朝(約公元前730—前656年),又叫埃塞俄比亞王朝,即埃及曆史上著名的黑人王朝。

佩耶占領埃及後不久便回到納帕塔,埃及第二十四王朝複辟。佩耶死後,沙巴卡繼位,再次進軍埃及,消滅了第二十四王朝複辟勢力,恢複對埃及的統治。此後庫施進入極盛時期,對外界產生巨大影響,連強大的亞述帝國也希望同庫施友好。沙巴卡死後由其弟塔哈卡繼位。塔哈卡英勇善戰,應耶路撒冷猶太王希西家的請求,揮師遠征,擊敗了強大的亞述軍隊,名揚西亞、北非。他的名字被載入猶太人的《聖經》之中。庫施的勢力還向南擴張,直到今散納爾,成為古代世界的一大強國,首都也由納帕塔遷到了上埃及的錫布茲(今盧克索)。

塔哈卡死後,由其兄長沙巴卡之子坦韋特阿美尼繼位。在他繼位之前,即公元前671年,亞述軍隊已侵入埃及,占領了孟斐斯古城。他即位不久,便揮師北上,受到底比斯祭司們的熱烈歡迎。他迅速奪回了孟斐斯,鎮壓了忠於亞述人的埃及小王公。公元前663年,亞述軍隊進行反攻。他們兵種齊全(包括戰車兵、騎兵、重裝步兵、輕裝步兵、攻城兵、輜重兵和工兵),裝備精良(士兵配有鐵製刀矛、戰斧、弓箭、盔甲和攻城器、投石機)攻勢十分淩厲,勢如破竹,庫施軍隊節節敗退。底比斯城被亞述軍隊攻克並劫掠一空。在強敵壓境之下,坦韋特阿美尼又將都城遷回納帕塔,庫施人在埃及建立的第二十五朝到此結束。

庫施是一個早期奴隸製國家。在納帕塔時期以前,農業和手工業已使用奴隸勞動。納帕塔時期,庫施奴隸製得到充分發展。農業、畜牧業和采礦業等都普遍使用奴隸進行生產,家內勞動也使用奴隸,奴隸勞動構成了社會生產的基礎。由於奴隸數量很多,用於生產之外還有剩餘,奴隸主貴族們便把成百上千的奴隸販賣到埃及或中近東一些國家和地區,高價出售,牟取暴利。奴隸的主要來源是戰俘。庫施在對周圍部落的掠奪戰爭中,獲得了大批戰俘奴隸。國王往往把戰爭的勝利歸功於阿蒙神的保佑,把大量的戰俘奴隸獻給阿蒙神廟。在神廟裏,土地主要由奴隸進行耕種和收獲,其它勞動也由奴隸來承擔。

納帕塔時期,庫施經濟已發展到相當高的水平。早在立國之前,畜牧業已有千年的曆史,尤其是養牛業,在經濟生活中占有相當重要的地位,大群大群的長角牛和短角牛為庫施人提供了豐富的肉類食物。庫施人還畜養綿羊和山羊,以及少量的用以載重的馬和驢。農業也有悠久的曆史,庫施的灌溉農業比較發達,種植的作物有高粱、大麥、小麥、蔬菜等。葡萄和其它水果的種植相當普遍,幾乎到處都有葡萄園和各種果園。采礦業也十分發達,開采銅礦和金礦是庫施的傳統項目。公元前7世紀,又開采了鐵礦,並開始冶鐵和製造鐵器。庫施進入鐵器時代。此外,沙漠地區還盛產各種寶石和半寶石,著名的有紫晶、紅玉、紅鋯石、綠柱石、金黃色寶石等。農牧業和采礦業的發達,帶來了商業主要是對外貿易的繁榮。庫施的對外貿易完全控製在國王和達官貴族手中,他們委派專人進行經營。出口商品主要是黃金,其次是皮貨、象牙、香料、烏木等,大量銷往埃及、希臘、羅馬以及西亞地區。

納帕塔時期,埃及文化對庫施的影響是很大的。庫施國王,特別是塔哈卡積極吸收埃及文化。庫施國王仿效埃及法老的官僚體係,建立起自己的專製統治。王權神化,尊奉埃及的阿蒙神為庫施的最高神,建造了規模巨大的阿蒙神廟,也像埃及法老一樣,把自己說成“阿蒙神之子”,依靠神的威靈來鞏固自己的統治。王權至高無上,國王活著是全國臣民的獨一無二的君主,死後幻想繼續統治臣民,做陰間的君王,和埃及法老一樣,建造了許多大大小小的陵墓——金字塔。國王還經常把大片的土地和戰爭中掠奪來的奴隸和財物獻給阿蒙神廟,納帕塔阿蒙神廟的祭司們也和埃及底比斯阿蒙神廟的祭司們一樣,成了一個特殊的奴隸主貴族階層,具有強大的勢力,幹預朝政,決定王位的繼承等。庫施的建築和雕刻也模仿埃及的風格和技術,塔哈卡在納帕塔附近的巴爾卡爾山麓建造的聖殿就是一個典型代表。塔哈卡的花岡岩雕像十分莊重、堅毅、果敢、有力和精美,具有埃及石雕像的風格和特點。庫施文字仿照埃及的像形文字。考古學家已發掘出公元前8—6世紀的大量石碑,其碑文是純正的埃及文字。

公元前655年,埃及人民趕走了亞述統治者,獲得獨立,建立了第二十六王朝。公元前593年,埃及第二十六王朝的法老薩美提克二世派遣一支強大的遠征軍,由阿馬西斯和波塔西姆托率領,入侵庫施。庫施兵敗,首都納帕塔的宮殿和神廟等都被摧毀,財物被劫掠一空。庫施統治者被迫退往南方,把首都遷至南部重鎮麥羅埃。至此,庫施的納帕塔時期結束(公元前530年)。

麥羅埃時期。庫施統治者遷都麥羅埃,除了埃及的侵略之外,還有重要的經濟原因。麥羅埃地處尼羅河第五、六瀑布之間的河穀平原地帶,土地肥沃,水源充足,周圍的山區森林茂密,有豐富的鐵礦和金礦,又處於水陸交通的十字路口,是發展農牧業和工商業的好地方。早在納帕塔時期,麥羅埃已成為庫施南部的重鎮。麥羅埃又遠離埃及和其它強國,可以免遭浩劫,和平地發展自己的政治、經濟和文化,是建都的理想之地。自公元前530年庫施遷都麥羅埃起,庫施才真正走上獨立的發展道路。

埃及第二十六王朝的遠征軍在洗劫納帕塔後不久便退回了埃及。公元前525年波斯征服埃及,波斯國王岡比西野心勃勃,不可一世,妄圖染指庫施。庫施國王阿馬尼—納塔基—勒布蒂(公元前538—519年在位)得知消息後,便派使者給岡比西送去一張大弓,意思是說:“如果波斯人能像我一樣輕易地拉開這張弓,那就來吧!”岡比西不聽警告,親率大軍入侵庫施,結果慘敗,幾乎全軍覆沒,退回埃及。納帕塔仍然是庫施的宗教中心,當時國王的加冕儀式要在這裏舉行,國王的遴選也要由這裏的祭司批準,國王死後還得埋葬在這裏的努裏墓地,表示君權神授和國王對神的忠貞。直到公元前4世紀末,由於沙漠化的日益嚴重,周圍地區的草原幹枯,大量的牧民遷入庫施北部地區,造成放牧過度,納帕塔地區的農業和工商業大大衰落,納帕塔才喪失了宗教中心的地位。庫施的政治、經濟和文化中心完全轉移到麥羅埃。

麥羅埃時期,庫施的生產力發展水平有顯著的提高。農業、手工業,尤其是冶鐵業和采金業有了長足的發展。考古學者在麥羅埃附近發掘到大規模的冶鐵遺址,在今喀土穆至瓦迪哈勒法的鐵路沿線仍然可以看到當時的堆積如山的煉鐵爐渣,出土的煉鐵熔爐、鑄造鐵器的模具和鐵工具。這些表明,庫施的鐵礦開采、冶鐵和鐵器製造業十分發達,冶鐵技術達到了相當高的水平。早在1911年英國學者賽斯斷言,麥羅埃是當時地中海沿岸以南非洲最大的冶鐵中心,是非洲的“伯明翰”。當時,不但庫施各地區都使用鐵器,而且還銷往南方的大湖地區和西方的乍得湖周圍地方。庫施滅亡後,庫施統治者被迫西遷,進一步把鐵器文化傳播到乍得湖地區,促進了該地區工農業的發展。采金業的發展達到了高峰。根據采金礦的遺址判斷,著名學者奎林在1946年發表的著作中提出,當時庫施的黃金產量高達160萬公斤。黃金是庫施對外貿易的主要商品和國家財政收入的主要來源。

鐵器的廣泛使用促進了農業和手工業的大發展。從麥羅埃周圍縱橫交錯的溝渠和蓄水池遺跡來看,當時的水利灌溉係統已比較完善,形成了渠網化,保證了農業的豐收。農作物除原種植的大麥、小麥、高粱外,棉花的種植也相當普遍。許多學者認為,此時埃及尚未種植棉花,庫施是尼羅河流域棉花的發源地。棉花的大量種植帶來了棉紡織業的發展,並達到了相當高的水平。

麥羅埃地處尼羅河、紅海、印度洋和乍得湖貿易交通的樞紐,是這些地區的商品集散地。非洲的黃金、象牙、香料、皮毛、烏木等商品,通過麥羅埃銷往埃及、希臘、羅馬、西亞等國和地區,同時又把上述地區的陶器、銅器、金銀器等通過麥羅埃銷往非洲內陸地區。在麥羅埃遺址中,不僅發掘出了公元前4世紀的雅典陶器和公元1世紀的羅馬的銀器及鍍金酒杯,而且發掘到大量的古埃及、古羅馬的錢幣。特別值得注意的是,還發掘出一個中國式的鼎。

麥羅埃時期,庫施文化走上了獨自發展的道路。從發現的大量石碑的碑文來看,公元前5世紀的碑文已與埃及文有很大的區別。公元前2世紀時,庫施的碑文已全部是一種新文字——麥羅埃文。麥羅埃文有23個符號,分別代表元音、輔音和音節,而字與字之間常用另一種符號隔開。據學者們研究,庫施的這套字母是吸收了古埃及的一些字母符號演變而成的,但意思不相同,寫讀的順序也不同。遺憾的是,麥羅埃文至今還未被人們釋讀,還不能借助這些文獻材料對麥羅埃時期的政治、經濟和文化作更深入的研究。相信總有一天,人們會讀懂麥羅埃文。麥羅埃時期,庫施人除了繼續崇拜埃及的阿蒙神和埃西裏斯、荷拉斯、托特、阿蘭斯努菲斯、薩蒂斯諸神外,還繼續崇拜本地的戰爭之神和麥羅埃神。戰神稱為“阿潘德麥克”,被描繪成獅首人身的形象。他的廟宇被稱為獅廟。麥羅埃神叫“塞比尤耶邁克”,意即造物主。目前已查明的獅廟有46處,主要分布在庫施的南部地區。

麥羅埃時期,在建築方麵也取得了巨大的成就。麥羅埃城麵積很大,城市中央建有王城、宮殿、王室大浴池等,附近有獅廟、阿蒙神廟、國王的金字塔和公共墓地。城四周有郊區,外圍有城牆。阿蒙神廟建築得異常精致。神廟內有大廳、庭院、內室、禮拜堂等,都是沿著一條中軸線建造的;此外還建造了便於宗教活動的長廊。獅廟的建築則比較簡單樸素。分為兩類:一類由兩間大廳合成;一類隻有一間大廳,廟前有一個塔門護衛。

公元前30年,羅馬人占領埃及後,上埃及人民不斷起義,反杭羅馬人的統治。庫施王太後趁機率領大軍襲擊駐守埃及南部邊境的羅馬軍隊,並迅速攻陷了軍事要塞錫伊乃、厄勒藩廷和菲萊。羅馬駐埃及行政長官聞迅後,急忙率領1萬步兵和800名騎兵趕往南部增援,在今阿斯旺一帶與庫施軍展開了激戰。庫施戰敗,羅馬軍乘機侵入庫施境內,攻占了納帕塔。由於羅馬軍遠離埃及,作戰困難,無力攻滅庫施,加上庫施的頑強抵抗,雙方於公元前21年(或20年)議和,簽訂了和約。羅馬獲得庫施北部一小部分領土,羅馬軍隊撤回埃及。從此以後,庫施與埃及的聯係幾乎完全中斷了。公元1世紀後,庫施逐漸衰落。學者們對庫施衰落的原因見解不一。有的認為是氣候的變化造成的,即氣候幹旱,沙漠化進程大大加快,使農牧業和工商業全麵衰落;有的認為,奴隸的反抗和奴隸來源枯竭使庫施經濟衰落;還有的認為,外族的入侵使庫施的國力不斷削弱。我們認為,庫施衰落的原因是多方麵的,沙漠化進程的加快對庫施的農牧業和工商業有巨大的影響,統治階級的腐敗,奴隸來源的枯竭是庫施衰落的重要原因,外族的入侵給予庫施毀滅性的打擊。正值庫施衰落之際,東方興起的阿克蘇姆國卻達到了它的極盛時期。國王埃紮納(公元320—360年在位)不斷向外侵略擴張,於公元350年大舉入侵庫施,麥羅埃城被摧毀,庫施統治者逃往西方乍得湖地區。一個文明古國——庫施毀滅了。阿克蘇姆軍隊在大肆劫掠之後,便退了回去。此後,在庫施地區先後出現了一係列黑人小王朝,各自為政,一直延續了1000多年時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