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泊之國
二戰以前,芬蘭是一個相對落後的農業國。從50年代初到70年代中期,芬蘭的經濟飛速發展,國內生產總值平均以每年近5%的速度增長,使芬蘭在20多年時間裏發展成為一個高度發達的後工業化國家,被譽為“北歐的日本”。芬蘭人稱自己是靠兩條腿起家,即木腿——森林工業和鐵腿——金屬工業。這兩大支柱產業的產值占全國工業總產值的60%左右。
芬蘭森林工業四分之三的工業用材來源於私有林,人們十分珍愛“綠色金庫”,每伐一棵樹,就要植三棵樹苗,因此森林的年增長量超過砍伐量。芬蘭的木材產量大,質量高,使紙類產品出口不斷增加,目前芬蘭已成為世界主要的紙張和紙板出口國之一。金屬工業為芬蘭製造先進的機械與設備打下堅實的基礎,各種高性能的森林機械設備在世界上享有盛譽,同時芬蘭的船舶製造業特別是特種船隻如破冰船和豪華遊輪也聞名於世。此外,芬蘭在冶金、能源、運輸、環保、測量儀器等方麵也具有相當先進的水平。
進入80年代,發展高科技成為芬蘭的基本國策。各行業在研究與開發高科技產品方麵的投資逐年增加。目前芬蘭在電訊技術,特別是在移動電話及數字傳輸技術方麵在世界上占有領先地位。高科技產業現已成為僅次於森林工業和金屬工業的第三大出口產業,其產品占芬蘭出口總額的近20%,主要有電訊、計算機、電子、測量儀器等方麵的設備。
包括旅遊業在內的服務業是芬蘭的後起之秀。目前服務行業在國民經濟收入中所占的比例達到三分之二,其就業人口占總就業人口的65.2%。芬蘭尚未受到汙染的美麗的大自然和秀麗的田園風光吸引著越來越多的旅遊者,每年來芬蘭觀光的遊客達400萬人之多。先進的基礎設施,怡人的自然環境,整潔的城市容貌,良好的社會治安,周到的微笑服務以及準時便捷的海陸空交通,使遊客感到十分舒適和滿意。
芬蘭實行以私有製為基礎的市場經濟,國家隻在某些領域進行專營或主營,如煙酒經銷、電力生產銷售、鐵路和航空的運營。國有企業和私營企業具有同等法律地位,進行公平競爭。近些年來,為提高國有企業的效益和競爭力,芬蘭正在有計劃地進行改革,增加私人在國有企業中的股份,擴大國有企業所有權基礎,但對一些重要的國有企業國家仍占有51%以上的控股權。
對外貿易在芬蘭國民經濟中占十分重要的地位,國民生產總值的四分之一來自出口貿易。由於國內市場狹小,資源有限,芬蘭經濟的發展嚴重依賴於對外貿易。芬蘭十分注重精加工產品和技術比重大、附加值高的產品出口,如森林工業、機械製造、冶金、化工、電訊等方麵的產品,這些工業產品的出口占總出口額的一半以上。芬蘭最大的貿易夥伴是德國、瑞典和英國等歐盟國家,俄羅斯也是重要的出口市場。近些年來,芬蘭開始重視同亞太地區國家發展貿易合作,目前中國是芬蘭在亞洲除日本以外的第二大貿易夥伴,1995年芬蘭外貿總額約為692億美元,其中中芬貿易總額達到10億美元。
90年代初,芬蘭經曆了本世紀以來最嚴重的經濟蕭條,國民生產在三年內下降了13%。從1994年起經濟開始複蘇,並出現明顯增長。1996年芬蘭的國民生產總值達到1240億美元,人均超過2.4萬美元,但目前芬蘭仍被大量失業和債台高築兩大難題所困擾。目前,全國的失業人數仍超過30萬,失業率達15%。截至1996年底,芬蘭的國債已超過4000億芬蘭馬克,相當於其國民生產總值的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