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正在新經濟的浪潮中走向未來
中國:新經濟曙光初現
在20世紀90年代末期,在世界經濟大氣候的影響之下,中國的高科技得到了很大的發展,在新世紀的前夜、新經濟的曙光正在中國的地平線上升起。
1中國網絡經濟迅猛發展
(1)IT產業的迅猛湧現
信息時代離不開信息技術,IT正是信息時代的靈魂。從電話機到廣播電視機,從信用卡到互聯網絡,信息技術光芒四射。我們可以這樣說,IT代表著自1900年電話發明以來,已經改變了並將繼續改變著我們的工作和生活中所有收集、傳輸、使用信息的技術的總和。IT產業的迅速湧現預示著我國網絡經濟發展的一個新階段。
美國戴爾公司總裁戴爾說:“計算機行業中的一年,就像狗生命中的一年那麼漫長。”起碼,1999年的計算機業就有這麼漫長。因為時間的長度不僅取決於熱鬧和變幻,還與人們的心情密切相關。經曆了連續幾年高速增長的中國IT業,在1998年遭受狙擊。
對中國IT業來說,1998年是極富意味的一個大轉折,在該年的3月9日,第九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一次會議批準了國務院機構改革方案,同意在郵電部和電子部基礎上組建信息產業部,吳基傳出任第一任信息產業部部長,從此結束了國內信息產業“三國演義”的紛爭局麵,“三網合一”、“三電一體化”的曙光初現。這個麵向21世紀的架構無疑是中國IT業未來發展的最有力保障。
(2)電子商務如火如荼
20世紀90年代中後期,電子商務概念被引入中國,在1997年經過了暴風驟雨般的迅猛發展。但真正的開始,則應該說是在1998年。從概念引入發展到現在,中國電子商務在“積極推廣”和“不合時宜”兩種聲音中漸漸積累了一定規模。可以說中國電子商務是在“政府引導,企業運作,環境配套,試點先行”方針的指導下向前發展的。
北京、上海、廣東等省市及外經貿部、國家經貿委、中國電信等部門都在積極推動電子商務的試點工作,並且取得了初步成果。早期國內電子商務試點工作開展過程中,比較成功的,如外經貿委的“虛擬廣交會”,就很值得一提。這個“永不落幕的交易會”組織多家對外經貿企業,圍繞出口貿易實行網上商品瀏覽、洽談、定貨等活動。雖然這隻是電子商務的一些初級水平的應用,但為中國電子商務的發展積累了很好的經驗。
改革開放起步較早的深圳,具有較為優越的經濟基礎。而目前,超常的規模擴張式發展時代已告結束,深圳進入了向深層次、高檔位、運營講究、行業細分與聯合相結合、產業調整、產業提升的發展階段。這些使深圳人開始思考商業模式向現代化的過渡。
成長中的中國電子商務擁有一批不折不扣的追隨者。20世紀末,首都電子商務工程的幾個試點項目,初步解決了安全認證、配置多種安全設施的現代化工具(如采取SET、SSL、PROXY等具有安全協議與安全措施的卡支付方式以及活期存折、郵彙、電彙等其他支付方式)等瓶頸問題,電子商務交易出現前所未有的大好良機。中國人民銀行和北京市政府正在聯合推進安全認證體係的建設。此外,由人行組織銀行卡全國交換中心和11家商業銀行籌建的“金融CA”中心於1999年年底建成;由中國自主開發的一批128位對稱加密算法已通過認證並投入應用;北京正在創建初步的電子商務法律環境;上海1998年就成立了電子商務中心,而山東省也在1999年4~5月間組建了電子商務中心,全力支持企業應用這一全新的貿易手段;北京、上海還把抓供應鏈接作為推行電子商務的重點;國家金融部門、國家外彙管理局、國家稅務總局、鐵道部、國家廣播電影電視總局、新華社、國家外貿局等部門正在與北京市積極合作,準備聯合共建電子商城。
(3)網絡新興行業的大量出現
目前,中國的網上商業還處於摸索階段,在部分發達地區和城市進行了小規模的嚐試。網上商業要解決信息流、資金流和物資流三個主要問題,中國在這方麵的建設剛剛開始。1998年6月前後首次實現網上資金交流。但是,中國人對新事物接受得很快,我們在媒體上每天都能看到人們對電子商務的實施取得了或大或小的進展。所以,從勢頭上看,我們不可將中國電子商務的實施估計得太緩慢。
許多企業家已經看到了網上商機,但是估計不準什麼時候才能進入實質性交易,於是處於觀望狀態。人們總是這樣,當機遇出現時不去把握,當機遇消失時又去追逐。①網絡廣告。盡管人們對於網上商務還心存疑慮,但有一點是不容懷疑的,這就是網上的信息流。根據美國《商業周刊》刊載的數據,1998年在網絡上的商品交易營業額估計已達近20億美元,到2000年底時,可望激增至66億美元。目前網絡上的信息大多數是免費供應的,不過少數收費的網站1996年收取的訂閱費估計仍可達1.2億美元,到2000年底可能會達到9.66億美元。至於通過網絡提供信息同時刊登廣告已經是極為普遍的作法。1999年網絡廣告市場規模已有30多億美元,到2000年底可望擴大到50億美元。中國網絡工程發展迅猛,利用網絡上的信息流優勢,傳播企業和商業信息是目前已被廣泛采用的方法,投資網站的企業目前能夠直接受益的主要就是這一部分,盡管眼下的受益還不太可觀。②出版革命。網上出版非常適於新聞出版,它將成為成長最快的新型出版業。網上出版物的內容或形式,比光碟電子出版物更加有別於傳統出版物。實際上,網上出版物是一種可以包容任何文字、聲音、圖片、動畫和電影的出版物,出版者可以自由選擇偏重文字或圖像或其他的內容和形式。總體來看,未來的網上出版物,更像一個綜合性的可以由讀者任意點播的電視節目。1990~1996年,蘭登出版公司的紙印刷版百科全書銷售了20萬冊,然而電腦版卻銷售了60萬冊。從1995年開始,世界電腦百科全書的銷售量就已經超過了紙介質百科全書的銷售量。在中國,網上書店也迅速興起,我們頻繁地看到一個又一個網上書店的建立,有識之士已經在搶占網上的商業空間。③影視與廣播。1996年6月7日,世界上第一部電腦網絡電視劇《地點》在電腦網絡上開播,這部劇作可以稱為電腦劇,講述的是7名年輕人在加利福尼亞海邊的愛情和生活故事。觀眾欣賞《地點》,不受時間限製,愛什麼時候看就什麼時候看,他們不必擔心像以前一樣,因為錯過了播出時間而沒頭沒尾,哪怕電視劇別人已經看到第一百零一集,你仍可以一下子從第一集開始觀看。更主要的是觀眾可以隨時看演員的背景資料和劇情介紹,並可以和演員、編劇聯係,隨時在觀眾之間相互討論。觀眾由被動欣賞轉為主動的參與者,欣賞藝術作品的形式徹底地改變了。④谘詢服務。國際互聯網的交互式交流功能特別適合谘詢業,在網上人們可以十分便利地與對方交流。
目前,中國的幾大行業性網站陸續建立,譬如:經濟信息網、文化藝術網、健康醫療網、法律網、報刊媒介網等等已初具規模,它們在將來的網上經濟中將發揮越來越重要的作用。
世界著名的谘詢公司安達信公司、勸白氏集團的ChInARESEACh已進駐中關村,這說明在我國的資訊業尚不成熟的時刻,世界先進的谘詢公司已經在搶占我們的市場了,中國的“策劃大師”和“點子大王”必須做好迎戰的準備,必須調整發展戰略,采取現代的信息處理方式,用現代化的手段參與競爭。
2中國高科技產業方興未艾
我國的計算機領域的研究起步並不太晚。1953年1月3日,在中國科學院數學所所長華羅庚教授等人的努力下,中國科學院數學所內正式成立了電子計算機科研小組。在蘇聯專家的幫助下,1958年仿製成功了我國第一台103型通用電子數字計算機,翌年又仿製成功了第一台104大型通用電子數字計算機,隨後又完成了自行設計的我國第一台107通用數字電子計算機。1959年5月17日在中關村成立了中國科學院計算技術研究所。
到了20世紀60年代初期,國內的計算機研製、生產、教學和使用很快地開展起來。經過一段摸索和調整,逐漸地在許多高校建立了計算機係或專業,並且逐步有了我國自己的計算機企業。我國最早的計算機廠738廠生產了許多台103、104機,中國的計算機工業雛型已經出現。進入了20世紀80年代,我國研製成功了巨型機,其中1983年先後問世的就有757大型計算機和銀河巨型計算機。
但是,我國在計算機技術上與世界先進國家有著很大的差距,這差距不僅表現在技術或工程學上,而更重要的是表現在社會普及與應用上。20世紀70年代初,是電腦發展史上的一道分水嶺。在此之前,電腦高貴而神秘,為政府、大公司等專有,百姓無從問津。目前在電腦軟件界不可一世的比爾·蓋茨,當時也隻能依靠他母親的張羅,湊錢租個沒有顯示器和鍵盤的終端。而到了20世紀70年代中,由於微處理器的進步,個人電腦已經成為可能。喬布斯在汽車庫裏攢出了“蘋果”電腦,IBM生產的電腦一下托起了英特爾和微軟一軟一硬兩個公司。
在我國,電腦的真正普及,是中關村電子一條街崛起之後才實現的。以北京新技術產業開發試驗區為代表的一大批高新技術開發區的建立,使電腦在我國的普及速度大大地加快了。幾乎世界所有微機廠家都曾到中關村駐足,在市場競爭中,我國的計算機產業也發展起來了。
支撐中關村高技術產業第一位的計算機產業,最初是從銷售PC/TX計算機起步的,後來,這裏幾乎成了永不閉幕的電腦博覽會。無論是國產的,還是進口的,286、386、486、奔騰、奔騰MMX、奔騰Ⅱ、奔騰Ⅲ等等,都在這條街上粉墨登場,係統級、應用級、單機版、網絡版,各種軟件都在這裏接受考驗,所有與計算機有關的貿易活動都和中關村聯係在一起。
(1)軟件走向世界
硬件是電腦的軀殼,軟件才是電腦的靈魂。沒有軟件,就沒有計算機,也就沒有計算機的需求和市場。軟件的開發和生產又要依賴計算機硬件的發展。中關村計算機硬件產業拔地而起,為軟件產業的形成與發展奠定了堅實基礎。
10多年來,中關村的環境造就了一批了解市場的高水平的軟件開發隊伍。中軟、方正、用友、紫光、王碼、科利華、藍通、希望、先鋒等優秀軟件骨幹企業,大多數集中在這裏。科學院和各大學的軟件隊伍,例如北京大學青鳥公司,在國家支持下,正在致力於為我國軟件工程化做軟件開發平台,一些公司還生產出專業性的管理和工程軟件,例如CAD軟件、財務軟件、文字處理軟件、教育軟件、商業軟件、企業管理軟件等等。這些應用軟件為我國重要的行業或政府關鍵部門的計算機應用和發展起到了不可缺少的作用,係統軟件和支撐軟件的開發也正在奮起直追。
在激烈的計算機市場競爭中,我國成長起了兩類軟件開發隊伍:一類是研究所和高校的軟件開發群體,如北京大學計算機研究所和中科院軟件所,他們具有很強的軟件研究和開發力量,科研功底深厚,能啃硬骨頭。另一類是新技術企業中的技術開發人員,他們了解市場的變化。作為群體開發力量,他們趕不上研究院所,但是與前者相比,他們更能抓住市場的需求,使個人的聰明才智得到充分的發揮。
10多年來,這支了解市場的高水平的軟件開發隊伍為我們民族的電子信息產業的崛起作出了很大的貢獻。北京大學計算機研究所不斷開發和研究,使方正的激光排版係統不斷升級,成為世界上功能最強、質量最好的漢字排版係統,具有獨創的科技水平。其它院所的軟件隊伍在市場經濟的大潮中主要承擔重要部門的專業性的管理和工程方麵的軟件開發和設計製作任務。例如,為金融係統開發的金融軟件,為商業係統開發的商業管理軟件,為大中企業開發的企業管理軟件,為某些大型工程的實施開發軟件等等。
(2)高技術產業開發區迅速成長
從20世紀50年代初開始,為促進科學技術與工業的有機結合,世界各國建立了各種類型的高技術產業開發區(或稱科技工業園區)。特別是近20年來,隨著高技術及其產業的迅速發展,世界許多國家和地區都相繼把建設高技術產業開發區作為促進科學技術與工業結合、增強綜合國力的重要戰略措施。
為了趕超世界高技術及高技術產業先進水平,中國政府亦十分重視高技術產業開發區的建設,已建立了50多個國家級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已經成為中國發展高新技術產業的重要基地。在中關村高新技術開發區內已經形成了聯想集團、長城集團、四通集團等頗具規模的高新技術企業。
3中關村成為中國新經濟的發源地
(1)新經濟造就中關村的輝煌
在廣袤的中國大地上,有一塊特殊的區域,它猶如大海中的“海洋之心”,熠熠生輝。在新經濟浪潮湧入中國之際,這枚“海洋之心”躍上了新經濟的浪尖,領導潮流,愈加璀璨。
這枚令人心動的“海洋之心”,就是中國新經濟的發源地——中關村。時至今日,“中關村”這三個字已不再是一個簡單的地域名詞,經過10年的大浪淘沙,時代賦予了它豐富而深刻的內涵:它是中國第一個國家級高新技術開發區的誕生地,是高科技的標誌,是高科技的沃土,是中國計算機領域研究水平最高、市場規模最大、廠商數量最多、人才資源最密集、電子配套設施最齊全的地區,是中國科技園的標誌,是中國新經濟的開路先鋒。
“真金不怕火煉”,中關村這塊“真金”正引導中國的新經濟走向21世紀。
1988年5月10日,國務院批準在北京中關村建立中國第一個國家級新技術產業開發試驗區——北京新技術產業開發試驗區海澱園區。10年來,試驗區經曆了兩個發展階段:1988~1992年是第一個階段,這一時期著重奠定基礎;1992年5月,試驗區的發展進入突飛猛進的第二階段,這一時期,試驗區始終保持著高速增長的發展勢態,倍受國人關注。
在10年的風風雨雨中,試驗區在“知識資本”的強勁動力推動下,創造了一個又一個輝煌。透過中關村的背影,我們看到了新經濟的迷人魅力。
10年來,試驗區收入、產值、稅金、利潤、出口創彙等主要經濟指標分別以年均43.56~50.77%的幅度高速增長,技術出口占北京一半以上。10年的大浪淘沙曆程,知識經濟造就了中國的第一批以高新技術為基礎的“知識型”企業。
這些企業的誕生、發展和壯大都有異曲同工之妙。科利華集團總裁宋朝弟,在清華大學取得碩士學位後,毅然扔掉手中的“鐵飯碗”,憑借自己的物理學知識、計算機技術和教學經驗這點“知識資本”,邁開了艱苦創業的步伐。他最初是設計出“校長辦公係統”,並用這個樣品爭取來60位中學校長的預付款才將它開發成產品的。一直到後來,科利華集團成為中國最大的教育軟件生產基地,靠的就是“知識”這份寶貴的財富,靠的是新經濟這個千載難逢的機遇。
用友軟件集團總裁王文京,在1988年辭去中央國家機關公職,來到試驗區創辦軟件服務社時,惟一的資本就是過去所學的財經知識和計算機技術。一台電腦和一間9平方米的臥室兼工作間,是借債解決的。“知識資本”在第一年創造8萬元收益,為企業奠定基礎,並在以後6年推動企業逐步成為中國最大的財務及企業管理軟件生產基地。在這段成功的事業曆程中,新經濟功不可沒。
中國IT行業的龍頭企業清華紫光、北大方正、四通、聯想等集團更是雄心勃勃,銳意進取。清華紫光集團在1998年春季廣交會上,與海外成交總金額達1820萬美元的19萬台掃描儀,這是他們繼1992年廣交會以來第二次大規模進軍國際市場。
方正集團正在和微軟、西門子等世界著名公司合作,投資在馬來西亞建造多媒體超級走廊,這是全球最大的信息技術發展計劃之一。四通集團正在實施“與巨人同行”發展戰略,以圖繼續壯大。目前,四通已組建了19家合資企業,其中有8家是與世界一流跨國公司結伴而行。
同時,中關村對美、日、東南亞等國家的經濟界產生了極大的吸引力,包括微軟、IBM、惠普、三菱、鬆下、CISCO等國際著名的跨國公司在內。迄今為止,已有960家外國公司進入試驗區設立研究中心、中國總部和開辦企業。在聯想、方正、四通三大集團帶動下,試驗區的一批高新技術企業同時相繼登上國際經濟舞台,形成外國企業本土化和區內企業國際化並駕齊驅的新形勢。
大中小高新技術企業和國外IT彙聚,使中關村成為中國計算機領域內企業數量最多、規模最大、信息流量最快、產品水平最高的地區,這為試驗區融入國際經濟、采擷世界精華,創造了“天時、地利、人和”的絕佳環境。
中關村以高科技產業尤其是信息產業為核心,在試驗區內形成了較為完整的知識產業結構,包括高科技產業、谘詢產業、教育產業、信息網絡服務產業、圖書出版和發行產業、傳媒與娛樂產業等,它們為知識經濟浪潮的繼續高漲,發揮著推波助瀾的重大作用。
“真金不怕火煉”,燃燒了10年的熊熊大火終於鑄就了“中關村”這塊光彩奪目的真金。至此,中關村已初步成就了自己的事業,走上了新經濟的道路。
(2)中關村:孕育中國新經濟的沃土
在中關村這塊特殊的區域裏,一流的大學和科研院所密集程度居全國之最;聚合了眾多的人才,全國各地的人才源源不斷地被吸引而來;彙萃了各種思想,國際的、國內的、主流的、支流的、常規的、非常規的都能在這裏找到自己的位置。它也是國際交流之地,人員來訪與出訪頻次很高;它是科技創業之地,高新技術公司、商務人才和創業者雲集於此。所有這一切的綜合條件,是中國其他地區不可比擬的,而這種條件恰好成為發展新經濟的綜合優勢。
兩位致力於高新技術園區建設的國際知名學者,在闡述園區選址時說:“在發展高新技術的第一個階段,國家選擇高技術中心的區位時,首都地區應是第一選擇”。因為首都“最富有社會文化網絡,集中著最高素質的勞動力”。
中國之所以選定北京中關村建試驗區,正是看中中關村的“最高”、“最富有”。方正集團技術辦公室主任王永達說:“離開這片沃土,也許就不會有方正集團出現,更不可能有集團的今天。”“形象地講,中關村地區的73所各類高等院校、230多個科研機構、280多個博士點、700多個碩士點、60個國家重點實驗室和工程研究中心及上千個單位自建的實驗室,如同深植沃土的一根根砧木,試驗區內的數千家新技術企業,好比嫁接在砧木上的一根根枝條。十年辛勤澆灌,育出蔥綠滿園的知識經濟幼芽,完全是順理成章的事。”
中關村地區的人才結構和美國的矽穀很相似。近10萬名科技人員中,大專以上學曆的占62.5%,其中碩士學位擁有者6686名,博士學位擁有者973名,留學回國人員647名;從業人員中專門從事研究與開發的占21.9%。多年來,試驗區企業逐步形成了市場經濟下有效地選人用人機製。為此,中關村幾乎每天都會有一個新產品誕生。還有,4000多家高新技術企業中,已經湧現出一支正在了解和掌握知識經濟規律的創造者,他們已經成為中關村地區最重要的戰略資源,最寶貴的財富。
外資企業的介入,為中關村帶來了巨額資金,帶來了最新技術,帶來了激發財富高速增長的製度。到1998年5月中旬,在中關村的外商投資和中外合作合資企業已超過1000多家,投資超過10億美元。投資者有國際著名的大財團和跨國公司,如美國的微軟、英特爾、惠普、IBM,日本的三井、三菱、鬆下、日立、住友等。
全球電子信息業的巨人IBM公司總裁郭士納曾表示:希望IBM中國公司成為中國社會的資產。目前,IBM在中國的開發中心、培訓中心和服務中心已有400餘家。IBM軟件的全球戰略夥伴隻有18家,僅在中國內地就有5家。
高科技產業尤其是信息產業,是新經濟的核心。而中關村的高科技企業卻恰恰具有很強的信息彙集、處理和知識生產的能力,把握了創新這一高增值環節。加工處理信息,創造並運用新的知識,其實質是創造“新組合”、“新處方”,如北大方正的漢字激光照排係統,清華紫光的高樓擦窗機等。
中關村地區的科技資源和市場信息非常密集,非常適合於建設研究開發基地、銷售基地和公司總部,同時這些企業或部門對成本的敏感度遠不及生產製造企業或部門,房價、地價上漲的過程也就是區位對企業或企業部門的篩選與淘汰的過程。留在中關村的部分是對企業創造價值和利潤最關鍵的部分。
中關村結合產業結構調整,敢於將妨礙這個環境的不利因素,諸如缺乏創新的企業,營銷、管理能力低下的企業等,隨時淘汰出局。1996年淘汰369個,1997年淘汰700個。現在形成的電子信息、光機電子一體化、新材料、新能源及環境科學、新藥物等主導產業,以其產品檔次高、產業規模大、市場占有率高的優勢,對保證試驗區經濟持續、高速、健康的發展,起到了關鍵作用。
中關村這片沃土,承接了新經濟成長所需要的陽光和雨露,擁有了繼續前進的資本和實力。
中關村,國人在等待你繼續創造輝煌,繼續大放異彩。
迎接新經濟:建立國家創新體係
江澤民總書記指出,一個沒有創新能力的民族,難以屹立於世界先進的民族之林。在麵對新經濟時代的今天,建立國家創新體係,對於我們中華民族的未來發展,具有十分迫切的時代意義。沒有這一創新體係,我們便不能麵對充滿希望的未來,更不能擁有輝煌的成就,不能屹立於世界民族之林。
1國家創新體係:為中華民族插上騰飛的翅膀
國家創新體係是由與知識創新和技術創新相關的機構和組織構成的網絡係統,其骨幹部分是企業(大型企業集團和高技術企業為主)、科研機構(包括國立科研機構和地方科研機構等)和高等院校等。廣義的國家創新體係還包括政府部門、其他教育培訓機構、中介機構和起支撐作用的基礎設施等。國家創新體係的主要功能是知識創新、技術創新、知識傳播和知識應用,具體包括創新活動的執行、創新資源(人力、財力和信息資源等)的配置、創新製度的建立和相關基礎設施建設等。大力促進和廣泛進行知識的生產、傳播和應用,是國家創新體係的基本任務。
國家創新體係可分為知識創新係統、技術創新係統、知識傳播係統和知識應用係統。其中,知識創新係統是由與知識的生產、擴散和轉移相關的機構和組織構成的網絡係統(知識創新是指通過科學研究獲得新的基礎科學和技術科學知識的過程),其核心部分是國立科研機構(包括國家科研機構和部門科研機構)和教學科研型大學;技術創新係統是由與技術創新全過程相關的機構和組織構成的網絡係統(技術創新是指學習、革新和創造新技術的過程),其核心部分是企業;知識傳播係統主要指高等教育係統和職業培訓係統,其主要作用是培養具有較高技能的專業人才;知識應用係統的主體是社會和企業,其主要功能是知識和技術的實際應用。知識創新是技術創新的基礎和源泉,技術創新是企業發展的根本,知識傳播是係統培養和輸送高素質人才,知識應用促使科學知識和技術知識轉變成現實生產力。國家創新體係的四個子係統,各有側重,相互交叉,互相支持,構成一個開放的有機整體。
進入21世紀,世界科學技術正突飛猛進,並迅速地改變著這個世界。一個以知識和信息為基礎的新經濟時代正在向我們走來,發達國家科技進步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已經超過了其他生產要素貢獻率的總和,人類的未來和國家的繁榮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加依賴於創造和應用知識的能力與效率。根據我國“三步走”發展戰略,我國將在21世紀中葉達到中等發達國家水平,這是一個以發達國家為參照係的、動態的、開放的目標。而發達國家正向新經濟時代邁進,這就要求我們抓住機遇,迎頭趕上,大力發展以知識為基礎的新經濟,實現我國經濟工業化和知識化的協調發展。
新經濟是以知識為基礎的經濟,這種經濟直接依賴於知識和信息的生產、擴散和應用。21世紀,新經濟將逐步占據國民經濟的主導地位。新經濟對發達國家而言,是生產力發展的必然結果;對處於工業化進程中的發展中國家,則是機遇與挑戰並存。為迎接新經濟的挑戰,發展中國家在加速工業化的同時,必將大力發展知識密集型製造業和服務業,其經濟發展將經曆工業化為主、工業化和知識化並重、知識化為主3個階段。在這個過程中,世界科技的發展將更加迅猛,技術革新向產業轉化的周期和技術產品的市場生命周期將更短,發展中國家通過學習別國技術和經驗而趕上發達國家的難度將加大,“後發優勢”的作用將減弱;一個擁有持續創新能力和大量高素質人力資源的國家,將具備發展新經濟的巨大潛力;一個缺少科學儲備和創新能力的國家,不僅將失去國際市場競爭力和國內市場競爭優勢,還將失去新經濟帶來的機遇。
因此,建立國家創新體係對當代中國的發展具有重大意義。
一方麵,國家創新體係是國民經濟持續發展的基石和動力。世界各國的國家創新係統不盡相同,其對國民經濟持續發展所起的支撐作用日益增大。20世紀70~80年代,國家技術創新係統在日本經濟高速發展中起著重要作用。90年代以來,世界經濟向新經濟轉移,科學研究係統在新經濟中起著知識的生產、傳播和轉移等關鍵作用。在這個過程中,強調“技術立國”的日本,經濟增長明顯減緩;而注重知識創新和技術創新的歐美,特別是美國,經濟發展勢頭良好,其相對完善的國家創新體係成為國民經濟可持續發展的基礎。麵對新經濟時代的挑戰,日本政府調整國策,提出“科技創新立國”,由此可以看出,國家創新體係將成為我國國民經濟持續發展的基石和動力。
另一方麵,國家創新能力關係著中華民族的前途和命運。在新經濟時代,國家的創新能力,包括知識創新和技術創新能力,是決定該國在國際競爭和世界總格局中的地位的重要因素。“一個沒有創新能力的民族,難以屹立於世界民族之林”。我國的科技發展水平與世界先進水平相差較大,這一方麵與我國科技投入不足和市場機製發育不完善有關;另一方麵也與我國現行創新體製及運行機製的不盡合理有關。深化科技體製改革,建設符合現代經濟和科技發展規律的國家創新體係,大幅度提高我國的創新能力,為21世紀我國經濟的可持續發展奠定堅實基礎,已成為越來越多的人的共識。
2建立國家創新體係的政策與措施
在過去十多年間幾十項政府有關創新的計劃、政策和措施中,我國政府通過利用財政支持、機構設置和法律、規章製度等的建立,在廣泛的領域內,達到了較合理地配置科技資源,促進了經濟增長和社會發展,並為不斷繁榮科學技術事業起到了重要作用。同時,為建設國家創新體係打下了良好的基礎,並取得了很大的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
在建立知識創新體係方麵,國家實施了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大基礎性研究項目計劃(攀登計劃)、重大科學工程、國家重點實驗室建設、高技術研究發展計劃(863計劃)等,加快了我國的基礎研究和應用研究的發展以及高素質科技人才的培養,支持了若幹重要領域高技術研究開發;即將製定的《國家重點基礎研究發展規劃》也必將進一步推動我國的基礎研究。《211工程》對提高高校的知識創新能力也有一定的作用。
在建立技術創新係統方麵,國家科技攻關計劃、高技術研究發展計劃(863計劃)、產學研計劃、國家工程研究中心建設等,對於提高我國技術創新能力起到了重要推動作用。為大幅度提高作為技術創新係統核心的企業的技術創新能力,國家經貿委和國家科委於1996年開始組織實施《技術創新工程》,這是一項重大戰略舉措。通過實施《技術創新工程》,到2010年,將基本形成合理的技術創新體係和運行機製,大型企業將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主導產品、名牌產品和關鍵技術的開發能力,其產品在國內外具有較高的競爭優勢;技術進步將成為提高我國經濟增長質量和效益的主要途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