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現代體育的未來發展(2 / 3)

中國人民解放軍和公安部隊有著開展體育的優良傳統。在部隊中,體育同提高戰鬥力結合起來,成為軍事訓練的一個內容和文化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受到各級領導的重視,有著深厚的群眾基礎,取得了良好的成績。

部隊體育發展前景是:①在部隊軍隊訓練中體育訓練課將更加正規,逐步實現製度化、科學化。普遍施行《國家體育鍛煉標準》,使之成為正課訓練與業餘體育鍛煉相結合的手段,全麵提高指戰員的身體素質。軍事院校和公安院校的體育教學質量要達到共同科目的水平,學員選修一門體育項目課,畢業時全部達到《國家體育鍛煉標準》。

②健全各級體育競賽製度。田徑、遊泳(有條件地區)、體操、滑雪(冰雪地區)、射擊等項目在連隊普及,格鬥、擊技、摔跤、擊劍、棋類等在一些單位開展。每年組織上述項目中大多數項目的競賽。以田徑為主的綜合運動會,團每年舉行1次,軍、師每兩年舉行1次,軍區、軍種、兵種(包括公安、武警)以及全軍每4年舉行1次。每年還組織一些單項比賽。各種形式的基層比賽,如通訊賽、杯賽、邀請賽等,將普遍開展。

③培養體育骨幹,造就運動人才。連隊做到班有體育骨幹,團有一批3級運動員,軍、師都有2級運動員,軍區、軍兵種有一批1級運動員和一些運動健將,全國有一批國家水平的尖子運動員和一些世界冠軍、世界紀錄保持者。全軍的優秀運動隊項目設置,考慮奧運會、國家重點以及部隊特點和需要,合理布局,加強科學訓練,不斷提高水平,使運動成績保持在全國的前列,在國際比賽中為祖國作出較大的貢獻。

④協助城鄉發展體育。軍民共建社會主義精神文明,體育列為重要內容;在培養軍地“兩用”人才活動中,注意培養體育人才,積極協助城鄉發展運動體育。

老年人和傷殘人體育

老年人和傷殘人體育將受到社會充分重視。本世紀末,我國60歲以上的老年人將增加到1億3千萬,約占人口總數的11%。其中65歲以上的老人,將由目前的5,000萬人增加至8,600萬。鍛煉身體、健康長壽、發揮餘熱、歡度晚年,是老年人共同的願望。他們有充裕時間進行體育鍛煉。到2000年,爭取城市有50%(即1,500萬)、農村有30%(即3,000萬的老年人參加體育鍛煉。老年人體育協會、各級組織逐步健全,把體育、衛生保健、文化娛樂工作結合起來,開展適合老年人的各種健身、醫療活動,琴棋書畫等文化活動和體育比賽,使老人們生活豐富多彩。

我國現有各類傷殘人約2,000多萬,今後如果沒有戰爭和嚴重的地震災害,傷殘人不會有大的增加。發展傷殘人體育,體現社會對他們的關懷,使各類傷殘者有鍛煉身體、參加體育比賽的機會,有利於他們身心健康,鼓勵他們投入生活、為社會發展貢獻力量的勇氣和信心。近年來,傷殘人體育已引起國際社會的重視,成立了國際傷殘人體育組織、國際聾啞人體育協會、國際盲人體育協會、國際癱瘓人體育協會等,定期舉行國際比賽,推動各國傷殘人體育的發展。我國傷殘人體育有了初步開展,在國際比賽中也取得較好成績。但同發達國家相比,仍有很大差距。本世紀末將做到:中等以上城市普遍建立傷殘人體育協會,配備專職幹部;盲人聾啞人學校、社會福利工廠、榮軍休養所和康複中心,廣泛開展各種適合傷殘人的體育活動,組織業餘訓練,提高技術水平;在傷殘人較多的街道、地區建立技術輔導站,指導傷殘人鍛煉;有的體育館、場和遊泳池,為傷殘人設專場。與民政部門配合研製、生產傷殘人使用的運動器材。全國傷殘人運動會每4年舉行1次。農村也要根據條件逐步開展傷殘人體育。

競技體育的未來發展

開展高水平競技體育的目的在於通過係統的訓練和競賽,發掘人體最大運動潛力,提高運動技術水平,並在競賽中爭取勝利。競技體育在體育運動中有著特殊的地位,它以學校體育與社會體育為基礎,同時又大大推動學校體育與社會體育的發展。

運動水平

①現狀分析:中國在第23屆奧運會上以15枚金牌、8枚銀牌、9枚銅牌的戰績,實現了金牌上“零”的突破,獲金牌總數第四名。這屆奧運會由於前蘇聯和東歐許多國家沒有參加,大大降低了比賽水準。針對中國而言,32塊獎牌分布在體操、跳水、舉重、射擊、擊劍、女子排球、男子跳高、女子手球、射箭和女子籃球等10個項目,金牌僅在前6個項目。這反映出中國在技巧性、輕級別和女子項目上占優勢,但在田徑、遊泳、船艇等獎牌最多的項目中得分能力太差。本屆奧運會田徑有金、銀、銅牌123塊,中國隻取得1塊銅牌。船艇共有金、銀、銅牌78塊,中國獲得一項有9個隊參加的第8名,遊泳共有金、銀、銅牌87塊,中國男子最好成績是200米蛙泳第17名,女子個人名次均在20名以下。而且中國隊獲金牌的項目,也恰恰是前蘇聯和東歐國家的強項,因此,在這屆奧運會上中國隊所獲金牌的含金量就不得而知了。四年後的漢城是東西方各國自1976年蒙特利爾奧運會闊別12年後的首次相逢,各國政府都非常重視,派出了最強陣容,比賽也進行得異常激烈,中國在這屆奧運會上獲5枚金牌、11枚銀牌、12枚銅牌,列金牌總數第十一名。這反映出中國運動員基本技術不紮實,心理素質差,比賽經驗少,臨場發揮不穩定的缺點。但是,其中值得欣慰的是中國遊泳隊有了長足進步,獲銀牌3枚,引起了遊泳界的關注。1992年在西班牙巴塞羅那舉行了近代奧運史上盛況空前的第25屆奧運會,共有參賽國170個,參賽人數近1萬人。比賽項目共包括25個大項,257個單項。所以,本屆奧運會基本上代表了目前國際競技體育的發展狀況。中國在比賽中表現出了較強的實力,獲金、銀、銅牌共54枚,居獨聯體、美國、德國之後,名列第四名。

從以上三屆奧運會中國隊的成績來看,中國隊競技運動水平正處在上升階段,獲獎牌的項目也在不斷增多。

②在2000年夏季奧運會上名列前茅現代奧林匹克運動會是目前世界上規模最大、水平最高的綜合性運動會,它集中反映了各國競技水平和實力。

1984年奧運會後,中國製定了夏季奧運會戰略目標,即分為1992年、2000年兩大步驟,每一步驟取高位、中位和低位進行預測:

上表是一些專家根據中國各運動項目當前水平和未來發展的一些條件推測的;總分按前6名計算。由於前兩屆奧運會參加國家不全,表中所列可能取得的名次是以1976年奧運會上前蘇聯第1名得792.5分、前民主德國第2名得672.5分、美國第3名得603.75分為參考依據的。

中國隊在1992年巴塞羅那奧運會上,獲16金、22銀、16銅,名列第四名,基本實現了預測中的高位指標。

但此後獨聯體分裂成俄羅斯聯邦、烏克蘭、白俄羅斯共和國、烏茲別克共和國、哈薩克共和國、摩爾多瓦共和國、吉爾吉斯共和國、塔吉克共和國、亞美尼亞共和國、土庫曼、立陶宛共和國、愛沙尼亞共和國、拉脫維亞共和國、阿塞拜疆共和國和格魯吉亞共和國等15個國家,這些國家從1996年亞特蘭大奧運會起,將以獨立的形式參加奧運會比賽。同時,前東、西德已統一。這些變化都對原預測中國隊在2000年奧運會上將取得的名次以及具體對策產生了一定的影響。

首先,原預測想在2000奧運會上實現第三名這個高位目標,就必須在15年內先努力超過原聯邦德國,然後超過前民主德國或美國。因為,前民主德國在1976年蒙特利爾奧運會上共得90塊獎牌(金牌40塊、銀牌25塊、銅牌25塊),按前六名計算總分共得638人,名列第二。從前民主德國競技體育發展過程來看,他們從1968年第一次單獨參加奧運會(過去曾與聯邦德國一起參加)取得25塊獎牌,名列第十;經過8年努力,1976年奧運會上超過了美國。在總體上看,我國現有水平超過前民主德國的水平。所以,前民主德國競技體育能夠在短期內趕超世界體育列強證明,隻要我國充分發揮集中統一領導的優越性,采取正確的奧運會戰略,經過艱苦努力,在2000年奧運會上達到原高位預測是有可能的。

其次,中國隊實現高位目標的把握增加了許多。

因為,目前前蘇聯已解體,前東、西德國已合並。這樣無形中就為中國隊解決了一些前進道路上的問題。一是中國隊少了一個競爭對手。即不存在麵臨前聯邦德國和前民主德國這兩個對手的問題,而要麵對統一的一個德國。二是前蘇聯的解體,使中國隊的對手實力大幅度下降。在這種情況下,中國隊要想實現奧運會金牌總數和總分第3名的目標,首先必須超過的是前蘇聯共和國中競技體育水平較高的俄羅斯聯邦,而不是前主民德國或美國。

③中國開展的運動項目現有56個。從目前成績分析,中國約有1/3的項目達到或接近世界水平,其中包括奧運會項目中的排球、跳水、體操、舉重、射擊、射箭、水球、擊劍、籃球、田徑部分單項、遊泳部分單項、乒乓球、羽毛球,非奧運會項目的技巧、跳傘、航空模型、壘球、登山、圍棋和國際象棋等。到2000年,力爭有2/3的項目達到或接近世界水平。

訓練網絡

為實現2000年競技體育的上述指標,中國現有的3級訓練網應有大的發展和新的突破。全國將建立、健全橫向和縱向緊密結合的訓練係統。橫向係統包括運動競技學校、體育學院、大專院校、大型廠礦企業、部隊和各行業係統的運動隊,縱向係統包括中小學、少年兒童業餘體校、體育中學、體育運動學校、運動競技學院、社會上辦的高水平運動隊直到國家集訓認。全國形成不同層次、不同水平、不同渠道、不同形式的訓練網絡。

①初級訓練形式運動訓練的基礎在學校,尤其是中、小學,是源源不斷培養輸送運動人才的大後方。目前中國從事初級訓練的人數包括傳統項目學校學生為150多萬,他們將按少年兒童訓練大綱進行初步訓練,為從事係統訓練打好紮實的身體素質和基本技術基礎。2000年爭取翻一番,達300多萬人。初級訓練形式,將主要由教育部門、學校領導、各級體育部門在技術力量上給予支持。

②中級訓練形式主要指體育運動學校、單項運動學校、體育中學、重點業餘體校、訓練中心等,它們側重提高運動技術水平,為高水平競技體育培養和輸送後備人才,有的(包括接近高級訓練形式的體育學校、競技體校)還擔負著直接培養高水平運動員的任務。目前,中國各種中級訓練形式基本上由體委係統主辦,今後將逐步擴大教育部門主辦的比重。隨著經濟體製和經濟結構的變化,行業係統、廠礦企業、高等院校以及部隊係統,都將開辦進行各項業餘訓練的體育學校或俱樂部,以滿足本係統本單位高水平運動員後備人才的需要。各種類型的體校,在抓好訓練工作的同時,必須保證學員的文化學習,促進德、智、體全麵發展。

③高級訓練形式

這是提高運動技術水平、攀登世界體育高峰的突擊力量。目前中國優秀運動隊有運動員18萬多人,主要由國家體委和省、自治區、直轄市、部隊、行業體協舉辦。到本世紀末,將出現由各係統、部隊、高等院校、大型廠礦企業以及社會上自願組成的體育俱樂部等多種渠道、多種形式的高水平運動隊,多強對抗,相互競爭,促進高水平運動人才迅速成長。那時,體育係統優秀運動隊將完成向學校化過渡的任務,以多種形式,納入國家教育結構,優秀運動員通過半訓半讀或學分製等辦法,取得大學、大專或中等學曆,除學體育外,也可兼學別的專業。

到本世紀末,將以城市為中心組織各種形式的高水平運動隊,大批世界水平的運動員將來自各行各業各係統、大基層單位和跨行業的體育俱樂部。各係統的高水平運動員人數將超過體委係統。

競賽體製

競賽是體育運動的杠杆,是促進競技體育發展和提高運動技術水平的重要環節 。中國現行競賽製度對運動訓練起到了促進作用。但是,無論在競賽數量和質量上,與體育發達國家相比都有不少差距。美國每年僅6、7、8三個月,全國性和各種州的遊泳比賽達400次;2000多個遊泳俱樂部,幾乎每周周末都進行訓練比賽。正是在這些比賽的促進下,美國人才輩出,運動技術水平持續提高。

目前,中國運動競賽正向社會化、多樣化方向發展。到本世紀末,全國各地區和學生、職工、農民、部隊等係統,都將形成符合各自特點的多種層次、多種水平、多樣渠道的競賽製度。尤其在城市,將在周末和節假日經常舉辦各行業、各單位內部和相互之間直至全市性的各種競賽活動。在各地區競賽的基礎上,將定期舉辦全國運動會、全國工人運動會、全國農民運動會、全軍運動會、少數民族傳統體育運動會以及各單項全國錦標賽、邀請賽、資助性比賽等,互相銜接交錯,安排有序,形成比較完整的全國競賽體係,源源不斷地湧現人才,促進運動水平不斷提高。國內重大比賽還將與亞運會、奧運會和重大國際比賽很好的銜接起來。

隨著中國國際地位的提高,經濟情況的好轉,以及對外開放政策的發展,中國參加或舉辦的國際體育比賽將逐年增多。

影響現代體育發展的主要因素

體育作為一種社會活動,它是人類為了適應社會的需要和人本身的生理需要和心理需要而產生的。用馬克思關於需要的理論來解釋體育,就是要把體育作為人的社會需要進行探討。體育是人的社會需要,包括以下三層意思:第一,體育是人的社會需要,就是說對體育的需要不是由人的自然屬性所決定的,不是單純的人的生理需要。人的需要本質上是社會性的,是在高層次上被揚棄的自然性需要。人對體育的需要也是由人的社會性所產生的,與動物對“運動”的需要根本不同。人的需要比動物的需要豐富得多,人的需要不但包含物質的需要,而且離不開精神的需要。體育可以強健筋骨、增強意誌、增長知識、協調感情,體育的這些功能並不是滿足純生理的需要,而是滿足人對健康、精神文化的需要。西方人本主義心理學家馬斯洛把人的需要劃分為若幹層次,按照他對需要層次的劃分,體育也並不屬於滿足生存的需要,而是滿足人的“健康”、“安全”的需要,“歸屬”、“社會交往”、“友誼”和“愛”的需要,得到“尊重”、“讚許”的需要,“審美”的需要,“自我實現”、“自我成就”的需要。這些需要,都是由人的社會性而產生的。

第二,體育是社會的需要,就是說它不是人的本能活動,而是人創造的需要,是人有目的的自覺運動,是為了滿足健身的、精神的、心理的、交往的需要。體育運動的產生和人對體育運動的需要,都是人的自覺能動性的表現。體育運動是人創造出來的,是人類社會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發展的產物,是人類文化的成果。

第三,體育是社會需要,就是說體育是人的個體需要與社會需要的統一,它受一定的曆史條件的限製。人對體育的需要不取決於主觀的願望和意誌,而取決於當時的社會條件。個體對體育的需要也是以社會需要的形式表現出來的。

從以上的內容中可以看出,社會需要是體育產生的基礎,也是體育發展的動力。現代體育作為一種時代的產物,它的內容、形式、功能等都是由社會需要所決定的。因此,社會需要是影響現代體育發展的首要因素。

其次,社會對體育的需要的性質、數量和滿足這一需要的方式、程度歸根到底取決於生產力水平。所以,它也是影響現代體育發展的因素之一。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麵:1.現代體育消費取決於社會生產力水平和人們對消費資料的需要存在著層次性。生存資料

是滿足勞動者賴以生存的基本條件,包括衣、食、住等基本需要,是保證勞動者最低消費水平所必需的。低於這個水平,就影響勞動力的恢複,危害人體健康,破壞勞動力的再生產。享受資料和發展資料可以使勞動者的體力和智力得到發展,生活過得更舒適。現代體育屬於享受資料和發展資料,它隨著生產的增長和人們收入的增加,在人們消費中占的比重逐漸上升。

食物的消費是人們生存的前提條件,居民的消費首先要滿足吃的需要,然後才是穿、用和其他。德國統計學家恩格爾曾提出過一個被公認為普遍適用的定律:一個家庭的收入越少,支出中用於購買食物的費用占的比例越大;隨著收入增長,購買食物的費用在家庭支出中的比重會越來越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