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現代體育的未來發展
中國的現代體育在一百多年的發展過程中,既飽嚐了失敗的痛苦,也體驗到了勝利的喜悅。特別是新中國建立以來,政治的穩定、經濟的繁榮、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使我國現代體育得到了長足的進步。1984年中國體育代表團在第二十三屆洛杉磯奧運會上,以15枚金牌、8枚銀牌、9枚銅牌,共計32枚獎牌,名列總分第四的戰績,打破了中國人在奧運史上“零”的紀錄,再一次引起了世人的關注。這也是繼前蘇聯、前民主德國等社會主義國家之後,在世界體壇上誕生的又一顆耀眼的明星。社會主義陣營的整體實力正在日趨狀大。
但是,世界政治風雲變化莫測,前蘇聯的解體,德國的統一,東歐的劇變,對世界體壇產生了巨大的影響。如1992年巴塞羅那奧運會上,前蘇聯以獨聯體的形式參賽,這也是蘇聯最後一次作為統一的國家參賽。雖然獨聯體再次獲得團體總分第一名,可是隨後發生的國家解體,政局動蕩,將對已相當成熟、完善,在世界範圍內,具有普遍指導意義的體育體製和已形成的體壇格局產生一定的影響。這可從東、西德統一後,前東德先進、完整的體製被廢除,進而在巴塞羅那統一的德國敗在美國人手下(這個成績竟不如四年前,前民主德國在漢城的戰績)的情形獲得啟示。
運動成績的下降,雖不能說明一切,可至少表現出體育內部關係已經紊亂。因而,原由前蘇聯,民德擔負的領導現代體育一大發展趨勢的重任,無疑落到了正在走向成熟的中國人身上。中國的現代體育在近期內,也將對世界現代體育的發展產生深遠的影響。因而,介紹中國現代體育的未來規劃顯得愈加必要。
學校體育的未來發展
學校體育是培養德、智、體全麵發展的一代新人的重要手段,是整個國民體育的基礎。它直接影響到民族體質的強弱和運動技術水平的高低。從這個意義上說,它是整個體育運動的一個戰略重點。1984年中共中央《關於進一步發展體育運動的通知》指出:“重點抓好學校體育,堅持從少年兒童抓起。在增強學生體質的同時,積極開展業餘體育訓練”。2000年以前,我國學校體育將遵循上述方針,在促進青少年德、智、體全麵發展,特別在增強學生體質、培養高水平運動員等方麵,起到更加顯著的作用。
1.國家頒布一係列有關體育的法令、法規,實現學校體育管理製度化建國以來,學校不斷加強體育教學,組織學生參加各種體育活動,並陸續製定了一批規章製度。但總的看來,由國家正式頒布的教育法令和體育法令太少,學校體育工作中有不少方麵尚無章可循,無法可依。2000年以前,國家將頒布的教育法令中包括學校體育的內容,或者單獨頒布關於學校體育的法令,就體育教師的配備、學校體育的經費和場地等,作出明確的規定。現行教育部門頒布的各項法規性條例草案,經過逐步修改完善,可用國家法令形式固定下來。共青團和少先隊組織將加強對學校體育活動的組織和指導,各級大、中、小學體育協會將充分發揮它的作用。全國和地方還將設置學校體育科研機構,建立學校體育科研體係。
2.體育教學質量明顯提高根據現代社會對人們的全麵發展的要求和終身鍛煉的需要,國家分別製定出各級各類學校體育工作的目的任務,並通過修訂體育教學大綱,使各級學校體育教學的內容相互銜接。各省、自治區、直轄市根據國家統編的教學大綱編印本地區的體育課本,城鄉中小學普遍以體育課本為依據進行教學。初中以上學生開設保健課。體育課教學內容進一步充實,既包括體育的基本知識、基本技術,還有關於實際技能的規定。從城市到農村,將逐步使用現代化的教學用具;同時,采用先進體育教育方法,充分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調動學生上課的積極性,提高體育教學的實效。
體育課實行區別對待,根據學生的年齡、性別、健康狀況和技術水平,進行分班、分組教學。高中以上學生,在全麵發展的基礎上,根據各地區不同的情況,初步掌握1—2項運動技術,以利於堅持體育鍛煉。
3.中、小學生普遍堅持每天1小時體育活動60年代初,周恩來同誌就提出學生每天要有1小時體育活動的要求,1982年教育部又對此作了明確規定。這項規定對全麵貫徹執行黨的教育方針,增強學生體質,非常必要。但根據許多地方的學校因受課程安排和場地條件的限製,尚難完全做到。現在我國的中、小學通行每周兩節體育課,少數學校增至3節,應逐步創造條件,做到同世界上大多數體育發達國家一樣,開展每周3節課製。課表上的每周課外活動增至3節。高校體育課延長到3至4年級,每周1小學時。大、中、小學每天堅持早操、課間操。城鄉學校普遍施行《國家體育鍛煉標準》。鼓勵學生積極參加規定項目的鍛煉,做到90%以上的人達到及格標準,力爭在“七五”計劃期間大中城市中、小學生首先普遍達到。到本世紀末,城鄉中、小學生普遍達到每天1小時體育活動。
4.健全業餘訓練體係和科學的競賽製度,源源不斷地為國家培養輸送高水平體育後備人才我國在50年代和60年代初,各級學校在開展群眾性體育鍛煉的基礎上,業餘訓練和基層競賽活動比較活躍,但十年動亂,給這方麵的工作發展帶來損失。國內外的經驗一再說明,學校是培養體育後備人才特別是優秀運動員的一個可靠基地。美國的中學早已成為培養奧運會選手的搖籃,很多高水平運動員直接來自中學、大學。到本世紀末,我國學校業餘訓練工作將進一步完善,形成我國獨特的學校業餘訓練體係。經驗發達的地區和城市,力爭半數以上學校體育教師、體育場地設施、科學研究、體育管理等發展到較高水平。各級各類學校學生以各種形式組織起來。在校內外進行的業餘訓練,包括學校代表隊、體育傳統項目學校、體育班、普遍業餘體校等,將有很大發展。數百萬學生經常參加各種項目的業餘訓練。設立體育獎學金,對運動成績突出的學生給予鼓勵。
5.充分發揮高等學校體育的潛在優勢逐步在大學、中學、小學傳統項目學校之間,做到項目對口掛鉤,以獲得係統的專項訓練。部分大專院校和少數中等學校,將有良好的體育設施和訓練條件,有的將配有高級教練員,組織高水平運動隊,成為個別運動項目的訓練基地,為國家直接培養優秀運動員,學生運動技術水平逐步達到國際先進水平,部分項且達到或接近世界水平。若幹條件好的高等院校成為體育教學、訓練和科研中心。
6.學生的體育運動競賽製度進一步完善我國目前實行4年1次的大、中學生運動會,視條件允許,1990年以後改為2年1次。逐步做到每年舉辦主要項目的單項全國性大、中學生比賽,省市之間每年舉辦多種多樣的單項邀請賽或杯賽。小學生比賽主要在省以下範圍進行。市、縣以及基層學校,充分利用星期日和節假日,組織多種形式的比賽活動。積極參加和承辦國際大、中學生運動會。
7.配齊體育教師,提高師資水平目前我國體育師資水平同發達國家比差距很大。美國、日本采用教師合格證書製度,即大學畢業,必須經過教師資格考試,取得合格證書後,方能任教。據國家教委統計,我國普通初、高中專職體育教師中受過兩年以上高等專業培訓的不足20%。體育教師缺額嚴重,尤其是小學缺額近30萬,很難保證教學質量。預計1990年以後,通過各種形式培訓,將逐步達到小學體育教師具有中師畢業以上學曆,中學體育教師具有大專畢業以上學曆,在職體育教師經常進行教研活動和業餘進修,不斷更新專業知識。到2000年,體育教師嚴重缺額的狀況將得到基本解決。
8.學校場地設施得到較大改善這方麵我國與經濟發達國家相比差距更大,遠遠不能適應學校體育發展的需要。美國在70年代各中學都有足夠的室外設施,如體育場、練習場、網球場等,大多數學校有室內設施,如體操館、綜合館、遊泳館、摔跤館、淋浴室、更衣室等。日本的公立中小學全部有體育場,80—87%有體育館,46—55%有遊泳池。我國學校的場地器材卻少得可憐,平均395名普通中學學生和850名小學才有一塊場地,絕大部分是籃、排球場。據北京市調查,4個城區學校中,操場容納不下全校學生或根本沒有操場的中學占39%,小學占69%;市區隻有2所中學有400米跑道,78%的中、小學生不能正常地在學校進行體育鍛煉。據1982年底統計,我國高等院校每個學生平均活動場地9.4平方米,而美國大學有的多達100平方米。今後,隨著我國經濟力量的增長,將重點增加學校體育設施。在城市,將逐步分區建築一批公用體育場館,就近提供缺乏場地的學校使用。農村學校將主要依靠集體或個人集資來改善體育場地設施條件。各省、自治區、直轄市還將選擇一部分傳統項目學校,給予重點資助,使他們具有較好的運動訓練和組織競賽的場地條件。
9.增加學校體育經費隨著教育經費的增加,學校體育經費應在教育經費中確定一個固定比例,專款專用。體育經費占教育經費的比率,目前美國大學一般為8—9%,我國清華大學約占1.25%,中小學的比率更小。到2000年,我國學校體育經費力爭占到教育經費的3—5%,除由教育經費撥給外,還將來源於社會團體、企業事業單位和個人捐贈。各地對作出突出貢獻的學校給予獎勵。
10.普遍加強嬰幼兒和學前體育在托幼教育中增加體育的內容。入托兒所的嬰幼兒,每天有1—2次被動性體育活動。在幼兒園的小朋友,每天有不少於2小時的戶外體育遊戲,並逐步發展體育幼兒園。對在職的保育員和教養員進行培訓,使他們懂得嬰幼兒發育。
社會體育的未來發展
體育進入社會各個領域,深入到千家萬戶,是世界體育發展的總趨勢。隨著科學技術的進步和生產力的提高,這種趨勢越來越顯著。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後,特別是進入六七十年代以來,工業發達國家的體育發生了深刻的變化,在競技體育高度發展的同時,出現了群眾性鍛煉身體的熱潮。目前我國號稱有3億人參加體育活動,對改善人民健康狀況和提高人口素質起了重要作用。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和人民物質文化生活的提高,參加體育鍛煉的人數將不斷擴大。婦女在家務勞動社會化以後,參加體育活動的將越來越多。中老年人參加體育活動的人數也會大量增加。預計到本世紀末,經常參加體育活動的人,包括學生在內,可能近5億人;其中1億以上的人將獲得體育鍛煉的科學知識,掌握1—2個運動項目的專門技術,很多人積極參加各種俱樂部的活動和體育比賽。
城市體育
到本世紀末,我國城市的經濟、文化建設,將發生很大的變化,城市體育活動將從學校、機關、廠礦、部隊等有組織單位,逐步擴展到街道居民區和人們家庭生活中去。
①職工體育廣泛開展。隨著現代化建設的發展,體育在保護、提高勞動生產率方麵的作用,將越來越被人們所認識。一些工業發達國家企業界,普遍重視把體育作為提高經濟效益的重要手段。美國經濟學家在論證人力投資時,把延長公民壽命和增強公民體質的保健措施,列為人力投資的首位。美國一些大企業主認識到“付錢給他們鍛煉身體,要比職員缺勤、遲到、肢體傷殘造成的損失少”。美國政府規定,凡給職工提供運動機會的企業,在納稅上給予優待,促進廠礦、企業重視體育工作;一些企業強製從事繁忙工作的管理人員或過胖的職工在工作時間內鍛煉身體。日本大多數大中型企業,都規定每天有兩次運動休息時間;鬆下電器公司甚至規定無故不參加體育活動者作為缺勤。
從我們自己的經驗和一些發達國家的情況看,我國職工體育必將有良好的發展前景。工會係統更加重視和加強職工文化體育活動的領導。各行業和基層單位將普遍建立體育協會,千人以上的廠礦企業將普遍配備體育幹部。大中型企業將直接投資興建供職工及家屬使用的體育場、體育館、遊泳池等設施。廠礦企業較普遍地實行工間操製度,工廠和車間、班組將有體育代表隊,利用業餘時間進行比賽;節假日組織郊遊、短途自行車旅遊等活動;醫療體育廣泛開展,對一些職業病、慢性病患者,在醫生和輔導員的指導下實行體育療法。大型廠礦、企業組織高水平運動隊,並有自己的業餘體校,培訓體育骨幹和優秀運動員後備人才。各城市、各行業職工體育競賽形成製度,定期舉行全國工人運動會和行業係統運動會。
②街道和家庭體育日趨活躍,城鎮街道是組織群眾生活、開展社會服務的基層單位。組織街道企(事)業職工、個人勞動者、離休退休職工和居民參加體育活動,是街道組織的任務之一。目前已有一些城市建立街道體育委員會、體育協會或體育輔導站,在企業職工和居民中開展早操、太極拳、氣功和各類比賽活動。到2000年,城鎮街道普遍建立體育組織,配備專職或兼職體育幹部;在居民區廣泛建立體育輔導站、運動站、配備經過培訓的業餘輔導員,指導群眾進行科學鍛煉。城鎮、街道將出現大批群眾自辦或公辦收費的體育俱樂部,興建體育場地,開辟體育公園和遊戲場所。大批城鎮居民和職工被吸引到上述體育輔導組織和活動場所中來。
體育深入家庭,是社會體育趨於發達的一個標誌。人們家務勞動減少,廣大家庭婦女將積極參加體育活動。全家老少參加體育活動蔚然成風。街道舉辦以家庭為單位、幾代人參加的家庭運動會,將會使家庭生活更加活躍,家庭成員和鄰裏之間更加融洽和睦。家庭體育活動將成為健康、文明、科學的生活方式的重要內容。
農村體育
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農村經濟發展很快,農民收入增加,生活改善,迫切要求開展文化體育活動,“不愁糧棉油,隻缺書戲球”的呼聲越來越高。據1983年四川省對5個縣13個鄉的202名經常參加體育活動的中青年農民調查,他們全年人均勞動286.5天,人均業餘時間78.5天,其中參加體育活動35.6天,占業餘時間的45.5%。目前各地農村集體、個人集資辦體育比賽,興建體育場地,辦業餘訓練的勢頭方興未艾。據有關方麵預測,到本世紀末, 鄉鎮居民人均收入將超過600元,略高於1983年城市中等以上收入水平。那時,農村體育活動將更加活躍,參加體育活動的農村人口可能達到2億或更多一些。
到2000年,預計我國現有50,000多個鄉、鎮所在地將逐步建設成為農村經濟文化中心,其中約有15,000個將建成中心集鎮,可集中農村人口的1/3以上。這些集鎮與縣城和大鎮互相連接,形成星羅棋布的初步現代化的小城鎮網,作為城市帶動農村的前沿陣地和為農村服務的中心。這些小城鎮,經濟、文化、教育、衛生以及交通等各項事業都比較發達,也為發展體育運動創造了良好的條件。農村體育活動將以小集鎮為中心開展,由集體或個人興建大批活動場所。各集鎮將建立體育技術輔導站,設專職或兼職的輔導員。集鎮的文化站將辦成實際上的文化體育聯合體。還將出現大批的集體、個人辦的體育協會或俱樂部。縣體育技術輔導站設10~20個輔導員,指導各集鎮以及全縣體育活動,培訓體育骨幹,輔導業餘訓練。廣大農村將出現以自然村和鄉辦企業為單位自願結合的各種運動隊,進行業餘訓練,組織比賽活動。有條件的將開辦業餘體育學校。鄉、鎮有水平較高的代表隊。人均收入千元以上的縣,根據當地體育傳統和群眾愛好,發展具有地區特點的“體育之鄉”。各地區乃至全國有計劃的舉辦農民體育比賽。具有鄉土特點的節日性比賽,是農村交往最廣泛和最活躍的活動。
民族傳統體育
民族傳統體育經過不斷的挖掘、整理,將得到充分的發展。我國各民族大都有自己的傳統體育項目,長期以來用以健身,世代相傳。武術、氣功和各種古老的健身術以及人民群眾喜聞樂見的鍛煉身體的各種形式,經過總結提高,越來越普及。一些民間體育活動,經過加工整理,逐步統一技術規格,形成具有民族色彩的競技體育項目。武術、中國象棋、毽球、龍舟等民族體育項目,逐步向世界推廣。我國55個少數民族將努力發展適合本民族特點的項目,並使之規範化、科學化。民族傳統體育活動與近代體育項目相互滲透,如武術、氣功等應用於近代體育項目的訓練,將產生獨特的、科學的運動訓練手段。
部隊體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