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體育的發展狀況

現代體育是伴隨著現代社會的到來而產生的。同時,隨著社會的發展,社會和個體對體育的需要具有多樣性。有的人需要通過體育促進身體發育發達;有的人需要掌握技藝,參加競賽;有的人則要通過身體活動,獲得娛樂和消遣;有的人則要通過身體活動,促使身體康複和獲得醫療上的效果。有的國家需要通過國際競賽顯示自己的國力,振奮民族的精神;有的國家需要通過體育搞好國際交往;有的國家則需要通過體育提高全民族的健康水平等等。由於需要多樣性的刺激,體育的功能在實踐中進一步被開發。目前,體育的價值功能體係已包括了對個體的促進和對社會的功能兩大部分。

現代體育功能的擴展,對其規模、範圍、內容等都已產生了相應的影響,據此我們可以把現代體育大致分為:學校體育、競技體育和社會體育三大部分。同時,為了有效地促進體育運動的發展,各國都形成了各自的管理體製,下麵就主要介紹一下這幾方麵的發展狀況。

現代體育的管理體製

綜觀世界上一些體育比較發達的國家在這方麵的做法,大致上有3種類型:以中國為代表的集中型;以美國為代表的分散型;以法國等國為代表的結合型。

集中型體製

中國、朝鮮等社會主義國家,在體育上實行以政府集中管理為特征的集權型體製。中國是其代表。

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不久,在1952年建立了政府體育機構,先稱為中央體育運動委員會,後改稱國家運動體育委員會,它是主管全國體育的行政機構。國家體委在國務院的領導下統一領導、協調和監督全國的體育事業,製訂全國性體育政策和規章,部署和指導全國體育改革,協調國務院各部門和省級政府以及各行業的體育工作。

根據現行法規,國家體委的主要職責是:1.研究和擬定體育工作的方針、政策,製定全國體育事業的年度計劃,長遠規劃,並組織實施。

2.指導和檢查地方各級人民政府體育運動委員會的工作;領導和管理直屬的事業、企業單位和體育院校。

3.指導和配合各部門、各行業積極開展體育活動;協調教育、文化、經濟部門和工會、共青團、婦聯以及解放軍做好學校、廠礦、企業、農村、機關和軍隊的體育工作,協調衛生部門發展保健體育和醫療體育,組織體育運動的醫務監督;指導和協調有關部門做好體育場地的規劃,建設和體育器材的生產供應。

4.製定有關體育運動的法規和製度;研究和推動體育係統的體製改革;授予體育工作者和運動員榮譽稱號和榮譽獎章。

5製定全國性的體育競賽計劃,組織全國性運動競賽;審定各項競賽規則;審批各項運動的全國紀錄。

6.統一規劃全國運動項目的布局;指導優秀運動隊伍的建設和業餘訓練工作。

7.開展國際體育交流;組織參加和舉辦國際體育競賽。

8.組織和指導體育宣傳出版,科學研究工作;培養體育幹部和專業人才。

9.協同地方政府加強體育隊伍的思想政治工作。

10.指導中華全國體育總會、各運動協會和體育協會、中國體育科學學會等體育團體的工作,支持中國奧林匹克委員會的活動。

分散型體製

美國是最為典型的分散型體育管理體製。它的體育組織林立,各自為政,自由競爭。作為美國體育運動基礎的學校,大學係統就有大學生體協、大學體協、兩年製大學體協3個組織;中學雖有全國性體聯,但組織非常鬆散,甚至加拿大8個省體協以及波多黎各、菲律賓體協都是它的成員,主要是各州體協獨立活動(如高中學生籃球隻有州比賽而無全國比賽)。屬於奧運會項目的27個國際組織,田徑、遊泳、舉重、摔跤、柔道、拳擊、有舵雪橇、運動雪橇8項由美國業餘體育聯合會(主要成員為64個州協會和軍隊體育組織)參加,其餘19項由各單項協會參加(其中監球、冰球、手球、體操的代表權是單項協會從業餘體聯手中奪過去的)。在美國奧委會資助下負責組隊參加奧運會、世界錦標賽和泛美比賽的各單項協會,與掌管訓練、擁有運動員的業餘體聯、大學生體協等組織之間,常鬧矛盾與糾紛。美國奧委會雖已擁有32個單項協會、9個其他體育組織,但仍有一些組織既不屬單項協會,也不加入美國奧委會。

為解決體育組織分散獨立、紛爭不休之弊,1975年根據福特總統指示成立了專門委員會,花兩年時間研究了全國奧運會項目的管理體製。1977年,該委員會提出建議:在美國奧委會基礎上建立全國體育領導機構,以加強集中統一的領導。1978年美國參議院商務、科學和交通委員會向第95屆國會提出報告,否定了這一建議,但國會通過了《1978年業餘體育法》,作為對1950年《美國奧林匹克協會組織法》的修正。新體育法擴大了美國奧委會職權,規定由它“協調和發展美國業餘體育活動,促進各體育組織之間有成效的工作聯係”,接受政府撥款,管轄有關參加或舉辦奧運會、泛美運動會的一切事宜,審議、承認某一組織為該項目的全國管理機構,承擔促進場地建設、協調科學研究、指導運動訓練、管理情報資料等任務,每年6月1日前向總統和眾、參兩院報告年度工作與預決算;同時規定美國奧委會不得將自己的決定強加給各業餘體育組織。集中統一的管理體製並未解決。

結合型體製

不少國家把體育管理體製建立在一定的國家機構同健全的社會團體相結合的基礎上,避免了過分的集權與分權。其基本原則為:政府設體育主管部門,社會上組織群眾性體育團體,在政府部門和群眾團體之間成立協調機構。如法國政府早在1920年就設有主管體育的部門,目前稱青年體育部,管轄範圍相當寬,包括全國學校體育、體育院校、青年體育,領導各項運動(向各單項協會派遣主管高水平訓練、製訂競賽計劃、處理群眾體育與高水平訓練關係的技術總幹事),實施醫務監督,修建場地設施等。1972年將成立於1908年的社會團體——全國體育委員會,與國家奧委會合並,建立法國國家奧林匹克和體育委員會,並把單項協會(有自己的場地和經費,主要任務是組織競賽和培養選拔運動員)、其他體育組織、青體部代表也吸收進去,各地設有分會,在管理、協調方麵都起重要作用。

學校體育的發展狀況

學校體育不僅是社會體育和競技體育的基礎,而且也是培養全麵發展的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隨著科學技術的不斷進步,生產力的迅速提高和現代社會的發展,世界上許多經濟發達國家都已逐步認識到學校體育在現代教育中培養、塑造現代人的重大作用。

各國學校體育的目的任務

1.日本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前,日本實行的是軍國主義教育,因而,當時的學校體育實行軍事化,目的是為了“提高生產力和加強國防力量的基礎”。也就是說,當時日本的學校體育為帝國主義的侵略戰爭服務。

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後,由於戰敗的原因,日本政治、經濟等各方麵都發生了巨大變化。教育界針對軍國主義教育進行了徹底改革,因而,學校體育成為民主教育的重要內容,“培養自由民主的人”和“培養體力”便成為日本學校體育的目標。

自本世紀五十年代以來,日本學校體育目標,隨著經濟的發展,科學技術的進步和教育的不斷改革,也在不斷地發展和變化。

1977年和1978年日本文部省大臣先後公布了小學、初中和高中的新編體育教學大綱,根據“學校教育必須培養學生在德、智、體各方麵協調發展,成為身心健全的國民”的方針,他們提出了中小學體育的目標。

小學的體育目標是:通過切合實際的運動實踐,使學生愛好運動,同時,使他們理解自身周圍生活中有關健康、安全問題,以設法增強健康和提高身體素質,並樹立愉快而明朗的生活態度。

初中的體育目標是:①讓學生適當地參加各種運動,以培養強壯的身體,同時,設法培養堅強意誌和提高身體素質。

②通過各種運動的合理實踐,讓學生學習和掌握運動技術,並嚐到參加運動的樂趣,同時,培養和樹立健康而明朗的生活能力和態度。

③通過參加運動時的競賽和協作,樹立公正的態度,進而培養遵守規則、相互協作、認真負責的精神。

④樹立能夠注意健康、安全以參加運動的態度。

高中的體育目標是:通過各種運動的合理實踐,提高運動技能,豐富運動經驗,樹立公正、協作、負責等態度,促使身心健康發展,樹立和培養一生能夠繼續參加運動實踐的態度和能力。

近年來,日本學校體育中又出現了一些新的思潮,諸如“生涯體育”、“快樂體育”等等,這些都有其時代和社會的特征,是應日本社會發展的要求而產生的。所謂生涯體育是指人們在自身生活中選擇與自己相適合的運動,從而使之在不同的水平上去享受運動中的樂趣,並努力從事持之以恒的終身運動以不斷提高自身身體素質。而快樂體育則是指把運動作為內

容的教育,它是建議在每個兒童都能滿足自己對快樂的要求之上的。出現這種新動向的主要原因是,人們對生活意識由工作第一,轉變為工作、餘暇生活並重,愉快地進行生活了。人們對物質的量的豐富追求轉向對生活的質的豐富追求。此外,人的自由、平等的觀念也是這一新動向的重要動力。它使人們的社會意識和價值觀趨向多樣化。

思想上的轉變給日本學校體育目標帶來了重大影響。以前,“以運動為手段而達到學生全麵發展的教育”,正向“把運動作為目的、內容的教育”方向轉化。這種目標的轉化使教學內容、標準和教學形態都發生了變化。在教學內容和標準上,強調以客體適應主體的需求來取代必須適應客體的統一規定的做法。在教學形態上,強調在過去單純的師生縱向關係上,加上學生之間的橫向關係。

2.美國美國小學體育的任務有以下8條:①促進身體的生長發育;②增強並保持最好的體質,特別是增進和保持最適當的身體素質水平;③發展實用的身體技能;④發展良好的社會風尚;⑤發展有益的娛樂活動的技能;⑥發展豐富的智力;⑦發展兒童創造力的才能;⑧提高兒童自我形象的能力,主要是啟發兒童的自信心。

美國教育決策委員會刊物《學校體育運動——問題和決策》中所闡明的中學體育的目的有3條:①是學校教育大綱的重要組成部分,參加體育運動會給人以幸福、健康,對促進身體技能、感情成熟,形成道德觀念和處世能力都有好處;②能幫助人們懂得合作、競爭的意義和精神,從比賽中可以培養性格;③學校體育作為一種教育力量,潛力是很大的……另外,美國學校體育的任務還有下述提法:“體育與一般的教育是相同的,其目的在於使學生發展成為一個完整的人,以便能通過身體最好地進行生活和最好地進行服務。”

3.法國1978年由教育部長和青體部長共同簽署的一個文件中指出:“體育活動對兒童體育有無法代替的作用;體育的重要性與整個教育的其它成分是不相上下的。”“學校體育的基本目的是通過合理的體育,幫助兒童最大限度地成長發育,促進身體得到充分的發展。”4.英國學校體育目標主要在於,通過學生時代的體育和良好的運動經驗,以養成用積極 快樂的態度度過餘暇。男生側重於身體技能方麵,女生在重視身體發達的同時,還注重對情感的影響作用。

5.加拿大①促進所有學生的身體健康及成長。

②開展基本訓練和小隊及個人運動的特殊訓練,開展其它體育活動。

③培養學生對體育運動的興趣,使他們在課後繼續這些活動④增強對健康原理的認識,培養良好的個人衛生習慣。

6.芬蘭1970年由國務院委托的一貫綜合製學校教育計劃委員會所公布的報告中,明確規定了這類學校的體育目的。

學校體育是唯一的以促進身體發展為目的的學科,它把發展學生的完整個性和培養身心健康統成一體。一方麵使學生愉快與快樂,以發展個性與身心健康;另一方麵,鼓勵學生在以後的生活中保持從事運動的興趣。其主要目的可以歸納為:①保持和發展身體素質;②鼓勵對競技和體育活動發生興趣;③在體育運動中,獲得愉快和娛樂,為學生提供各種選擇;④進行道德和社會教育,培養與社會接觸的能力,為他人著想,為人正派的品質;⑤進行美育,使學生獲得身體運動時自我表現的能力。

從上述各國所提出的學校體育目的任務可以大體看出有以下幾個共同特點和發展趨勢:①學校體育的目的、任務與人的全麵發展的聯係愈來愈密切。

學校體育的發展,是和社會的需要和生產的發展密切相關的。現代社會的發展正在逐步改變人們的生活方式和工作方式,為了適應現代化生產和生活的需要,培養全麵發展的人就顯得日益迫切,而體育在培養、塑造人的現代教育中有著重大的作用。因此,正如前麵所列舉的材料中所表現的,許多國家從全麵發展的角度來提出和解決學校體育的目的任務。基本趨勢是突出發展身體、增強體質這一根本任務,並強調促進學生身心健康發展,包括促進學生德、智、體、美等方麵全麵協調地發展。特別是中小學階段,是進行“體力投資”、實現身心並完的基礎階段和“黃金時期”,各國更重視在這個階段通過體育促進學生身心的全麵發展。

②把發展身體素質、增強學生健康作為最重要的目標任務之一。

世界各國在學校體育的目的任務中都把這列為一條,幾乎無一例外。芬蘭等國把它列在首位。前蘇聯在七十年代以前,學校體育主要重視技能技術的教學,不注重學生身體素質的發展。七十年代以來,隨著日本等發達國家越來越重視在體育教學中發展學生體力,增強體質,前蘇聯才明顯地認識到這個問題的重要性,逐步加強了這方麵的重視和研究。在增強體質的根本任務中,不少國家重視發展學生的身體素質,這是因為身體素質是體質的重要內容,與體質關係極為密切。還

有的國家很重視養成正確的身體姿勢,因為它不僅對人的正常生長發育、對各器官係統機能的發展有重大影響;而且是形體美、姿態美的基礎,具有美育的意義。

③重視發展學生的個性,讓學生在參加體育中嚐到樂趣和幸福,激發學生的興趣和主動精神。芬蘭提出學校體育的目的之一“就是把發展個性和培養身心健康統成一體”。並認為,體育可以“使學生經曆學生時代的愉快與快樂,這對於個性與身心健康的發展是重要的”。日本在1977年公布的新編大綱中,特別強調:“使學生愛好運動”,“嚐到參加運動的樂趣”,使學生從過去的被動搞體育轉為主動搞體育。美國強調“發展兒童創造力”,“啟發兒童的自信心”。

④充分挖掘體育的教育潛力,注意對學生進行道德意誌品質的教育。美國在“目的”中強調了學校體育“是一種潛力巨大的教育力量”。芬蘭提出體育“在道德和社會教育方麵,能培養與社會接觸的能力,為他人著想,為人正派的品質”。顯然,這些國家都確認體育的教育性,重視體育對培養年輕一代的道德品質,處世能力,合作精神,性格、情緒等方麵的重要作用,並且規定得比較具體。

⑤通過體育對學生進行美育教育,芬蘭明確指出體育可以為“美學教育提供可能性,使學生獲得身體運動時自我表現的能力”。英國關於學校體育的目標中就有“美的理解”的內容。不少國家正愈來愈利用體育教育中的美學因素,培養學生對事物的美感和審美觀,寓美育於體育之中。

⑥重視使學生養成正確的身體姿勢,科學地發育身體;培養注意健康、安全的生活能力和一定的組織能力。日本在對小學至初中各年級的體育課的目標中都強調了“培養注意健康、安全的生活的能力和態度”。

⑦各國所提出的目的任務中都很重視使學生掌握體育的基本知識、技能、技術。由於體育已經逐步成為現代化社會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組成部分,成為人們度過餘暇時間的重要內容。因此,不少國家對掌握體育的基本知識、技能技術賦予新的意義,提出更高的要求,即不僅在體育課上學習和運用,而且強調進行課餘時間的體育活動,離校後繼續進行,直到終身進行體育活動。這樣就要求學生更好地掌握鍛煉身體的理論和方法,培養學生具有參加體育運動的能力和正確態度。英國提出了“養成用積極、快樂的態度度過餘暇時間”。美國提出“發展有益的體育娛樂的技能”,並提出“享受有益的而有生氣的身體娛樂活動,是當代社會的需要”。日本提出“培養和樹立一生能夠繼續參加運動和實踐的能力和態度”。這些國家力圖使學生通過在校的體育學習終身受益。使學校體育成為社會體育的基礎。逐步實現體育運動生活化。

⑧少數國家把提高運動技術、培養競技能力作為學校體育的任務之一。在這方麵比較突出的是古巴。他們把學校體育作為培養優秀運動員的重要環節,學校體育的任務之一就是發現有運動才能的少年兒童並加以培養,使之成為未來的優秀選手。適應這種需要,各種類型的競賽活動在整個學校體育工作中居於重要地位。美國培養奧運會選手有兩個主要階段:小學、中學為第一階段,大學為第二階段。日本學校在體育專修中提出了“學習和掌握高難的運動技術,培養對振興體育運動做貢獻的能力和態度”的目標。

此外,日本、芬蘭等國對各年級提出了具體的任務,這既符合學生的年齡特點,又能使任務具體化,便於落實。

各國學校體育的教學大綱

世界各國根據教育事業的發展情況和實現學校體育的目標需要,近年來紛紛改革過去的舊大綱,編製出合乎時代需要的新大綱和教材。綜觀各主要發達國家現行中、小學體育大綱和教學內容,從主要特點上可以分為規格化、自由化、理論與實踐並重、競技性的四種類型。下麵將要介紹的代表國家中,如前蘇聯和東歐的一些國家,雖然目前有的已經解體,有的政局發生了變革,但這些國家學校體育的體製基本上沒有變,同時,這些體製對世界範圍內學校體育的發展,也具有重大的指導意義,所以,在此仍把其作為典範加以介紹。

1.規格化——以前蘇聯為代表1983年,前蘇聯公布了《普通中小學4—10年級體育教學大綱》。這是繼七十年代中期頒布的體育教學大綱以後,又一新編的教學大綱。該大綱由前蘇聯教育科學院兒童少年生理科研所經過多年的研究和修改後製定的。

前蘇聯體育教學大綱有以下特點:①按不同年齡、性別、體質的學生編寫大綱教材,充分體現出區別對特大綱按年齡分段編寫,1—3年級男女不分,4—6年級、7—8年級在體操部分對運用於男女生的教材分別加以注明,9—10年級男女生在生理、心理上差異明顯,因而分別製定大綱內容、時數和教學標準。

體現在教材內容上是:1、2年級沒有田徑教材,強調遊戲。規定每堂課有1—2個遊戲,注意發展學生的運動能力。3年級開始有田徑,4年級有球類、遊戲教材。從9年級開始,男生學摔跤,女生學藝術體操。

在對不同體質的學生區別對待方麵,為專門醫療組單獨製定了專門大綱,這是很突出的特點。

②大綱內容基本上按運動項目分類排列,重視學習和掌握體育的基本知識和運動技能技術:各年級大綱中,教學內容按如下的格式組成:理論知識,運動技能和技巧,獨立作業的技能和技巧,課程之間的聯係,教學標準。運動技能技巧按主要的運動項目排列。為了較好地掌握技能技術,改變了原大綱較為分散的排列方法。例如,原大綱對9—10年級的男、女生就有“手球或籃球”與“排球”共兩項,各安排8學時;而新大綱的7—10年級是從四項球類(排、籃、足、手球)中選擇一項集中安排16學時。為了提高體育課的科學性,增設“課程之間聯係”,要求聯係物理、化學、曆史等課程的部分內容,來科學地闡述體育的理論知識和技術原理。

③大綱內容與勞衛製緊密結合,重視培養生活實用技能:大綱中的田徑、體操、遊泳等項目,又同時是勞衛製的內容。考查標準與同級勞衛製相適應。大綱中還增加了軍事練習項目。這種結合既避免了項目重複繁雜,又有利於發展勞動衛國所需要的體力和技能。

在大綱中還注意培養生活實用技能。前蘇聯大部分地處寒帶,冬季較長,故各年級均有一定時數的“滑雪”或“滑冰”,無雪區安排越野、急行軍等代替練習。4年級遊泳時數占第一位(26學時)。5—10年級從其餘教材部分平均抽出14學時,保證遊泳教學的時數。可見對遊泳這一鍛煉價值大的生活實用技能的重視。

④把發展學生的身體素質擺在重要地位:大綱在各項教材中都安排了發展身體素質的練習和要求,並規定每堂課抽出8—20分鍾發展身體素質,還規定了各年級素質方麵的考核項目和標準,如每個年級的男生都要考核“引體向上”,女生每年考核“俯臥撐”等。還規定對各年級學生組織兩次身體訓練水平的測驗。測驗項目有:30米跑、原地跳遠、男生引體向上、女生仰臥懸垂臂屈伸。

此外,大綱還注意使學生養成正確的身體姿勢,均衡地發展協調能力。體操教材各年級均有,特別是基本體操,培養姿態的練習,以及藝術體操等起著重要的作用。

⑤大綱中列出獨立作業的技能和技巧,加強培養學生獨立鍛煉身體的能力。

大綱各年級教材綱要中均列有獨立作業的技能和技巧,並作為對學生不可能少的要求之一。例如7年級的13—14歲的少年已進入力量素質的“敏感”發展期,因此對該年級的“獨立作業的技能和技巧”是“完成發展彈跳力的練習,能自己評定彈跳力的發展水平”。同時,大綱還把完成體育家庭作業的情況作為體育課成績考核的內容之一,以培養學生獨立地完成身體練習的能力。

東歐的波蘭、匈牙利等國的體育大綱從內容和特點上都屬於這一類。德國現行大綱在內容排列上也與此相似,從小學至高中的大綱教材內容在運動項目上是相同的,並按不同學製階段來劃分每個運動項目的教程,小學1—4個教程,初中1—3個教程,高中反複初中的教程,注意教材內容銜接和係統性。

2.自由化——以美國為代表美國沒有全國統一的體育教學大綱,均由各州自行規定。克切雷在《小學體育》這本書裏,介紹了美國小學各年級的體育教材。分為遊戲、體操、舞蹈3個部分。遊戲包括的範圍很廣,有奔跳、追逐、接力和球類、田徑等遊戲,3年級以後還包括學習田徑、足球、籃球的基本動作。體操有徒手體操,輕器械體操,器械體操(包括低平衡木、體操凳、爬繩、跳箱、低單杠和平梯所進行的各種簡單練習以及滾翻等)。舞蹈有適於小學低年級的唱遊和民間舞蹈活動,布切爾在《中學體育》一書中介紹了美國中學的教材內容。主張活動的多樣性,並提出把活動的內容分成下列幾類:集體間的比賽活動:壘球、棒球、籃球、觸身球、排球、英式足球、場地曲棍球(僅限女生)。

一人和兩人的活動:徑賽、羽毛球、乒乓球、手球、馬術、網球、射箭、高爾夫球。

節奏活動和舞蹈:基本活動、交際舞、民間舞蹈、韻律操、廣場舞蹈、現代舞蹈。

水上活動:遊泳、跳水、救生,水中的各種比賽。

冬季室外活動:滑冰、打雪仗、冰球、滑雪比賽、滑雪。

體操運動:技巧、疊羅漢、各種器械練習、爬繩、雜技。

其它活動:自我測驗的活動、接力賽、矯正操、野營和其它室外教育。

美國《體育課程的理論和設計》一書中主張把教材分為:水上運動,比賽運動,有節奏的運動,自我測驗,娛樂活動,野外教育等項。

我們從加利福尼亞州和德克薩斯州的體育大綱中可以看出下列特點:①內容多,項目雜。德克薩斯州的體育大綱包括32個項目,許多項目是奧運動會所設項目;加利福尼亞州大綱中的大的項目有9個,連同大項目中的小項目也有十幾個項目。但總的看來,在小學許多以體操器械運動帶全麵身體訓練性質的基礎運動為主,中學以田徑、球類、遊泳等競技項目為主。

②自由化,選修多。表現在3方麵:一是大綱所列項目多,各年級選修的項目多,自由選擇餘地大;二是學生對整個體育課的學習時間隻限在高一以下學年,到高二、高三年級全是選修課;三是學生對體育教師也可自由選擇,自由決定上哪位教師的選修課。

③重視發展體力,增強學生健康和身體素質。“提高體力”在各年級均有,並隨年級升高增強比重。如加州“提高體力”在初中占15%,高中男生占20%,女生占15%。

④從小注意培養節奏感,協調能力和審美能力。加州的“節奏運動”從小學低年級的30%一直保持到高年級的20%,舞蹈在初、高中女生中均占15%,男生占5%。德州把“社交舞蹈”列為必修項目,這與美國人的社交習慣和生活方式有關。

⑤高年級重視培養競技能力。加州的比賽由小學低年級的10%(模仿遊戲),增加到中年級的25%(團體項目),高年級達30%(運動項目);在初、高中後“集中運動”男生占20—30%,女生占15—20%。

3.理論與實踐並重——以日本為代表日本學校體育教學大綱教材,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前,以德國和瑞典體操為重要內容。戰後進行改革,以遊戲和各項運動為主。六十年代的大綱教育,注重掌握係統的體育知識、技能,並發展身體素質。到了七十年代,學生運動不足,在大綱中強調了發展體力的練習及有關知識,文部省於1977年公布的現行大綱,是本著“培養德、智、體協調發展而富於人性的學生”的總方針,和日本教育課程審議會對學校體育所提出的改革方針即:“增進健康,提高體力,增強體質,培養終身從事體育鍛煉的態度和能力,過健康的生活。根據兒童、學生的心理、生理特點,精選基礎的基本內容,在小學就要掌握正確的運動方法,培養各種運動的基本能力,同時,要使學生重點學好對於自身健康生活所需要的知識。”進行修訂的。

日本的體育教學大綱有以下特點:①理論與實踐並重,體育與保健結合:日本體育教學大綱中,從5年級開始就把“保健知識”作為大綱的一項內容,使學生掌握自身健康生活的基本知識。從初中到高中,稱為“保健體育課”,其中的保健知識是保健體育大綱教材中的獨立部門,並專門劃分學時,分別上課。其基本內容是:使學生了解身心發展情況,理解健康與環境、生活的關係,知道健康生活的設計,掌握防止創傷、預防疾病的知識,以及精神的健康等。還有體育知識、體育理論。這表明了日本學校教育是把體育作為一門完整的學科,從培養學生終生喜愛體育的長遠觀點出發,來科學地安排和實施的。這樣做,不僅使學生從運動實踐中,且從理論上加深對體育、健康重要性的認識和理解,使運動實踐具有自覺性和科學性,同時還能積極有效地配合教師進行教學,還為青少年將來走入社會後堅持把體育作為自身健全發展的生活內容打下紮實的基礎。

②大綱的教材內容、分類方法、排列順序,體現了學生的年齡特點:首先,教材內容比較全麵多樣,這既符合青少年兒童的年齡特點,也能有效地實現體育的目標。日本把大綱教材劃分為幾個部分以實現目標:體操重點促進身體的協調發展,增進健康;各項運動主要使學生掌握運動技能和發展體力;舞蹈強調表達和培養感情;還有柔道等民族的項目等。

③教材大綱總的內容比較精練、靈活:原來的大綱內容比較複雜繁多,現行大綱教材分量較少,項目更精更實用。各項教材隻提出目標和內容,以及對內容的處理要求,體現了尊重教師的指導,鼓勵教師從各地實際出發,增減內容或創編教材。

現行大綱還擴大了選項的年級和內容,這對發展學生的個性和特長,培養學生能力,提高學習積極性都有很好的作用。

④注重發展學生體力:大綱規定的從小學至高中每年必須進行體力測定(包括身體素質測驗和運動能力測驗),形成製度。大綱中附有各年級測定項目和得分標準以及動作圖示等。師生通過測定以便及時了解體質狀況和教學效果,並將結果應用於進一步改進和提高體力的活動中。

4.競技化——以前民主德國為代表前民主德國這個國家在東歐劇變之後,與前聯邦德國合並,成為了統一的德國。前民主德國隨之解體,而它的一切製度也已被廢除,但是前民主德國在利用學校體育來推動競技體育發展方麵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合並前的民主德國是一個僅有1700萬人口的小國家,可就是這樣一個國家曾在1976年蒙特利爾奧運會和1988年城奧運會上,兩度戰勝世界體育大國——美國,僅居前蘇聯之後,列奧運會金牌總數第二名,形成了體育界三足鼎立局勢。所以前民主德國的學校體育是值得我們研究和了解的,這也有助於對競技體育以至現代體育發展格局的理解。

前民主德國的G·諾伊納在他1976年所著的《普通教育·教學計劃·課》一書中,詳細地列舉了前民主德國的體育教學大綱的教材內容(見表5、6、7)。

前民主德國體育教學大綱有如下特點:①強調大綱內容要按運動項目分類,並根據學生的年齡特點提出不同要求,進行不同安排:前民主德國一些學者認為,運動項目是教學大綱中選擇和安排身體練習的基礎,是體育運動實際活動的主要形式。按照運動項目安排身體練習,應在教學中使運動項目自身的邏輯與身體基本訓練的目的和性質協調起來,與學生實際能力和要求協調起來,與學生條件協調起來。因此,必須通過適當的變化和簡化。並應根據不同年齡階段的特點作不同的安排。

在低年級(1—4年級),以運動的基本形式為主,進行一般的基本訓練,以培養基本技能、運動能力及一般身體素質,使之互相結合和統一。在中年級(5—8年級),重點之一是運動動作的學習,在高年級,主要是將5、6年級所學的教材加以鞏固、擴大、變化,使質量進一步提高。隻學習有限的新教材。這樣使練習和比賽又能很好地作為培養素質的手段。總之,前民主德國的教學大綱力求做到根據學生年齡特點,以運動項目為中心進行教學。全麵完成體育課的任務,並培養競技能力。

②安排練習時數,重視身體的基本訓練:前民主德國體育教學大綱從5年級開始,專門安排了基本練習,主要內容是綜合培養力量、速度、耐力、靈活性及活動性的練習。其目的是為了使身體基本訓練達到較高的水平,全麵地完成體育課的目的。大綱強調基本練習與運動項目的教材要協調,強調素質訓練與技能訓練的統一。要求素質訓練應為學習技能打基礎,運動技能粗略地掌握之後,要在競賽和遊戲中加強運用,以改善身體素質。

③突出重點項目,強調提高運動成績:大綱教材在安排上既注意全麵,又突出重點。首先,很重視遊泳項目,在前民主德國幾乎所有學校都從3年級開設遊泳課。據統計,有80%的3年級學生學會了遊泳。

其次,很重視在全麵學習大綱教材的基礎上,突出所選重點項目,逐年增加時數。例如,從7年級開始,可根據當地情況,對田徑、球類、體操等項目加選6—10學時作為提高訓練。

大綱要求達到個人最好運動成績,注意增強所有學生爭取高度運動成績的動機和幹勁。特別是爭取“勞衛製”證章的運動成績,並引導學生經常參加運動訓練和競賽。

④大綱教材具有一定的靈活性前民主德國為了適應地區、學校和學生的不同情況,規定了較多的機動時間,教材安排可根據各地情況確定比重。如小學各年級在多雪地區全年總數的三分之一為滑雪教材。大綱還規定了較多的預備時間,以備因天氣或其它活動誤課後用。如在5—6年級,在總學時90學時中,預備學時為14學時。

各國學校體育的課外活動課外體育活動是整個學校體育工作的有機組成部分,是實現學校體育目的任務的途徑之一。世界各國在重視抓好體育教學的同時,采取不同的措施,開展形式多樣、生動活潑的課外體育鍛煉。一方麵與體育教學緊密結合,確保體育教學的質量和效果;同時又有效地促進學生身體發育,全麵發展身體素質,提高運動技能和技術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