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成立多種形式的課外鍛煉組,從組織上確保和吸引學生參加課外鍛煉。瑞典學校課外體育活動不是所有學校都開展。因為學校運動部和俱樂部為數不多。校外作業由兒童俱樂部組織,分為5—6歲、7—8歲、9—10歲的三個兒童組,進行一般的身體訓練,基本組織形式是帶遊戲性的。成績好的學生可以送到運動學校或國家俱樂部。

日本政府和社會對中小學的課外體育活動十分重視。日本的課外體育活動包括:校內的課外活動和校外體育活動。

校內課外體育活動內容有運動會、課間體育(又稱全校體育)、校內比賽、遠足、野營、參觀比賽等,這些活動的目標、內容、指導計劃及其評價,《要領》都做了詳細的規定,其中課間體育特別受到重視。各個學校都在課間努力開展有本校特點的體育活動,一般有全校的團體操、球操、繩操、赤足跑等等,這些活動都是有一定組織的。日本校內體育活動組織包括:俱樂部、運動部、同好會。

校外體育活動同樣也在兒童會、運動少年團、童子軍等校外組織的領導下,開展了大量的活動。

①運動測定的普及。

為了使青少年掌握自己體力和運動現狀,從而更加自信地去鍛煉身體。文部省每年對中小學生進行運動測定,並把測定結果報告給政府有關部門,作為製定新政策的參考資料。

②培養體育輔導員。

為了保證校外體育活動的科學性和安全性,特別強調要提高各市、街道、村和野外活動的指導員的素質,並從1975年開始給予各市、街道、村委員會以補助。

③對各種體育團體進行指導和幫助。

④開展增進體力的國民運動。

日本政府對此也給予了大力幫助。如進一步發展體育設施政策的製定和實施。據1980年統計,日本公、私立體育設施有近22萬套,其中約65%是學校的體育設施。這無疑對日本學校體育的課外活動起到了巨大的推動作用。據文部省體育局1977年統計,日本公立小學的99.5%開設了俱樂部,全國共有25.2萬個這樣的俱樂部,平均每所小學10.3個。公立中學全部建立了

必修俱樂部,平均每所學校有16.5個。必修俱樂部所屬學生數與學生總數的比例,小學為85.6%,中學為101.9%。小學必修俱樂部人數最多的為壘球,其次是乒乓球、羽毛球,中學最多的是日本象棋和圍棋,其次是排球、乒乓球、網球,這些俱樂部的指導人員,絕大部分是本校教師。小學一個俱樂部的指導員平均1.6人,一個指導員輔導的學生人數平均為10.7人。中學一個俱樂部的指導員平均為1.3人,一個指導員輔導學生的人數平均為22.6人。

設置“課外俱樂部”的公立小學占全國小學總數的42.2%,平均每所學校設置有4.3個,俱樂部人數達4.5萬人,部屬學生占學生總數的23%,其中學生最多的是遊泳俱樂部。公立中學的98.6%設有課外俱樂部。平均每所學校有11.5個,所屬人數占學生總數的74.5%,其中網球俱樂部的人數最多,其次是排球、籃球。這些課外俱樂部的輔導人員絕大部分也由學校教師擔任。

日本為了進一步提高青少年課外體育活動的質量,製定了以下措施:①根據生涯體育的理論,課外體育活動要從以往單純追求比賽優勝轉向讓青少年愉快地從事體育活動和體會運動樂趣的方向上來。

②應讓青少年在體育運動中體驗痛苦和快樂等多種情感,培養和恢複逐漸失去的人性和社會性。

③要根據青少年的心理、生理特點合理安排運動量,進一步搞好場地設施管理,防止傷害事故。

④進一步加強學校和社會以及體育團體的相互配合,把課外體育活動和學校的

活動有機地結合起來。

美國在大、中學校裏廣泛開展體育俱樂部活動。在俱樂部裏,男女學生可以參加越野跑、籃球、遊泳、田徑、網球和高爾夫球等活動。單獨為男生設立的鍛煉項目有摔跤、棒球和足球;單獨為女生設立的項目有體操、壘球和排球。

2.科學地安排作息製度,保證學生每天有足夠的體育活動的時間。

日本學校提出每天讓學生活動100分鍾,其中包括體育課、課外俱樂部的訓練、運動部的活動、課前活動、課間活動及假期活動,以便使學生得到充分的戶外鍛煉,增強體質。例如,在第二節課後(課間大休息),安排25分鍾課間鍛煉活動。全校師生一起參加,先做5分鍾準備,再進行全麵運動。全體學生為15個班組,每班包括1—6年級兒童,人數不等,以高年級學生為班長,各班獨立活動。活動內容包括短跑、跳繩、籃球、相樸、跳遠、球類遊戲、倒立、側手翻等。有值班人員負責管理指導,具體活動由班長組織進行。練習結束時,學生們逐漸離開操場,平靜而有秩序地走進教室。

法國規定全國學校每周三下午進行體育鍛煉,包括一般活動和訓練。朝鮮、古巴等國學校每周安排1—2節課外鍛煉時間,保證學生的身體發育和增強健康。

3.頻繁開展多種形式的課外競技比賽。世界各國學校在課外體育活動中除了進行運動訓練和一般鍛煉外,還組織多種形式的比賽,廣泛吸引學生參加運動,提高學生對體育運動的興趣。古巴學生的基層比賽分校內與校外兩種,校內比賽人人都參加,全年中各種比賽十分頻繁。這樣有利於發現人才和檢查教學訓練效果,並為選拔校代表隊提供機會。經常進行校外校際對抗賽,以及農村中學體育聯歡節和軍訓期間的比賽。從小學到大學預科,每年總共有100多萬人參加各級比賽(古巴全國人口是900萬),全國中小學運動會,從1963年開始每年8月舉行一次,1973年參加的近8千人,而在各地參加選拔賽的有120萬人,其中男青少年75萬人,女青少年53萬人。1970年參加中美洲運動會代表團中有126名運動員是直接從學生中選拔出來的,占40%。一年後參加泛美運動會,這一比例達到41%;1972年在慕尼黑運動會上,這一比例達49%。

日本在1961年頒布的《體育運動振興法》中,明確規定每年10月1日為全國體育節,這也是日本全國範圍的,規模最大的課外競技比賽,有力地推動了日本體育事業的發展。

美國的課外競技比賽形式多樣,賽事頻繁,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校際間的籃球聯賽和美式足球比賽。這些比賽不僅對運動技術水平的提高,校際間友誼的加深和體育活動的普及開展起到了巨大的促進作用,而且也豐富了學生們的業餘文化生活,同時比賽的門票、電視轉播等經濟收入,為體育活動的進一步開展奠定了基礎。

4.課外體育鍛煉廣泛采用循環練習法。日本不僅在體育課中采用循環練習,也把它作為課外鍛煉的主要形式。如琦玉縣一所市立中學從1977年起學校師生在每周1—4下午課外進行循環訓練。進行的項目全學年相同,根據不同年級和性別決定不同的練習次數。按不同要求,分成A、B、C三個科目,分別按規定的次數循環進行鍛煉,一周內各年級輪換進行,活動中伴有音樂。循環訓練在美國原來主要用於橄欖球、棒球訓練,現在已逐漸用於中小學的體育教學和課外活動中。美國石油城一中學每日下午3時半開始,對學生進行1小時45分鍾的課外循環訓練。分3個項目,10個組,時間一到,學生已排隊在循環訓練場地前等候。盒式錄音機播放預先錄製的練習內容、次數、要求、口令,在間歇時間還播放音樂。由於錄音機代替了教師,教師就可以到循環練習的各個練習點上進行輔導和觀察,全麵掌握練習情況。這種練習很受學生們的歡迎。

5.製訂必要的體育製度,對發展青少年的身體提出特定要求。日本文化部從1976年起,在2千所公立學校試行增強學生體力的工作,主要目的是促進學生身體發育、發展各種身體素質,自覺地增強體力。每個中小學生有個人體力卡片,把測驗結果進行登記,以便了解自己健康和體力情況。日本把校內的教學、課外活動、運動會、課間活動,校外運動團體的活動等都作為增強體力的機會,從各個方麵包括保健、安全、營養、整修環境、體育設施等為增強體力創造條件。第一年推行的結果,“小學兒童的課間遊戲活動

活躍起來,能利用個人卡片自覺地增強體力”,看到保健安全方麵的若幹成果。

各國體育師資培養及其它1.低年級一般由班主任代體育課,高年級都有專職體育教師。日本、法國、芬蘭、東歐和北歐各國都如此。世界各國學校的專職體育教師都受過體育院、係的專門教育,獲得一定的學位才準任教。美國中學體育教師必須是大學或者學院體育係畢業取得學士學位。任教5年後必須取得碩士學位,否則不能繼續擔任中學體育教師。日本共有4個體育大學,50個體育係科,來培養專職體育教師。但是,學生從大學畢業後,還必須考取教師合格證書,因為在日本隻有持合格證書者方可錄用授業。目前,日本體育教師與學生的比例1:35,其中專職保健體育教師占總數的90%,小學體育教師兼職的占多數,東歐、北歐、古巴等國家體育教師每周工作量為20—30小時。

2.設立輔導員製,解決師資不足的困難。古巴在中小學設輔導員製,輔導員是體育教師的得力助手。他們由校領導、體育教師、學生代表和共青聯盟共同選拔出來,協助體育教師開展課外活動和輔助教學。他們在學校工作三年之後,要到體育學院深造,這樣的學生占體院學生的91.6%。法國學校有生理缺陷的學生的體育課和課外鍛煉,請受過專門訓練的家庭主婦來任教,以補師資的不足。

3.定期進修培訓,不斷提高體育教師的業務水平。匈牙利從1976年9月起,規定體育教師每5年必須有一年的函授進修,1年中進行4次函授進修,每次5天,總共142小時,內容包括理論上提高,體育專業的實際練習及觀摩課。在布達佩斯師範學院,有12種提高教師業務水平的方式,如開辦綜合訓練班等。

4.體育院、係是培養體育師資的主要基地,各國學校的專業體育教師,絕大多數是由各國體育學院、師範學院體育係、中等體育學校所培養。日本有4所體育大學,50個體育係(科),培養各種學位的保健體育教師。美國有170多所大學設有體育係。又有材料報道美國有700所大學或學院設體育專業。

此外還有以下一些值得注意的情況:1.體育場館、器材充足。芬蘭大約650所中學中十分之九的學校有一座體操館或健身房,十分之三的有兩座以上。體操館室內麵程平均為335平方米,中學的操場麵積為3,000平方米(45×70)。美國大多數中學都有遊泳池、綜合館、摔跤館、淋浴室、更衣室,室外的體育場、田徑場、網球場、高爾夫球場等,有充足的器材,能完全保證體育課和課外鍛煉之用。法國中學都有體育館和室外場地,如1所2千4百名學生的中學,有綜合館2個(40×20米),訓練房2個(12×10米),田徑場1個(400米跑道加燈光設備),足球場1個,手球場4個,籃球場6個,排球場4個,投擲區2個,跳高區6個,更衣室16個(每個容30人)。

2.重視學生營養。日本、北歐一些國家在學校為學生免費提供早飯或午飯。日本實行義務教育,供應午飯的學校占62.8%,輔助給食的占3.6%,提供牛奶的占8%。日本文部省下設有飲食科,學校有營養研究中心。這些措施說明他們重視學生的營養攝取與身體發育成長、體育鍛煉的密切關係。

另外,法國、德國、美國等國的學生在上體育課時,都強調要穿一樣的運動鞋、運動服,有利於教學和安全。日本各類學校中,學生都穿統一式樣的運動服裝,女孩子穿白色短袖衫,黑色短褲;男孩子穿白色背心和短褲,摔跤課亦有專門服裝。日本、法國、美國等國學校都有專門的更衣室和浴池,學生下課後洗澡換衣,然後上其它的課。

競技體育的發展狀況

現代競技體育以1896年第一屆現代奧林匹克運動會為發展標誌,奧林匹克運動對於促進世界各國和國際間的運動競賽起到很大作用。目前世界上約有50多種有國際比賽的競技運動項目。夏季奧運會就包括30種競賽項目(180個單項);冬季奧運會有6種(30個單項)。每個競賽項目,包括非奧運會競賽項目,都有它的國際組織和比賽,各大洲和各國也都有相應的綜合性組織和單項協會,競技體育的一個顯著特點是它具有國際規模,是世界性的。幾乎在世界各地每天都有頻繁的競賽活動。

所以說,競技體育是體育運動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同時由於競技體育具有培養全麵發展的人才,進行愛國主義思想教育;激勵年輕一代定期參加訓練;業餘生活的重要內容(參加訓練和看比賽);有助於人們重新理解關於提高人類體能的問題,指明了一條提高全民身體機能的最好途徑;促進人民友好和和平的思想,提高國際威望等自然和社會作用,因此客觀上在體育運動中占主導地位。

現代競技體育在其發展過程中,始終受社會因素的影響和製約,並隨之而變化和發展。當今競技體育的發展體現出了以下趨向:

運動訓練逐步向專業化發展

五十年代以來,各項競技運動水平和技巧發展較快,目前有些項目的女子世界紀錄已打破50年前的男子世界紀錄。如遊泳中100米自由泳在1924年美國選手威斯穆勒所創的59秒的男子世界紀錄,不到半個世紀,美國女子選手尼爾森以58秒59打破了當時的紀錄。以舉重為例,前蘇聯特重量級運動員阿曆克謝耶夫一人就創造過80幾次世界紀錄,能舉起比他體重大兩倍半的重量;體操和跳水的技巧方麵的難度發展變化也層出不窮。使人眼花繚亂。

提高運動成績的因素是多方麵的,但可以肯定一條,即使具備最優的身體條件,如果不經過多年係統訓練,要達到高水平是絕對不可能的。因此訓練體製就成為一個很突出的問題。

目前世界上的訓練體製大體上分為3種類型:第一種是以專業為主的訓練體製。

前蘇聯和東歐都屬於這一訓練體製,古巴也基本上屬於這一類型,但各自又有些特點。前蘇

聯雖已解體,但其訓練體製在許多國家中仍在延用,並且非常成功。這種訓練體製是以體校為基礎的三級訓練網,即:初級訓練形式——傳統項目學校的校代表隊,中級訓練形式——體育運動學校、單項運動學校、體育中學、重點業餘體校,高級訓練形式——國家、省、自治區、市、部隊以及行業體協舉辦的集訓隊。

初級訓練形式是廣泛的後備力量的基礎,按少年兒童訓練大綱進行早期訓練,為從事專項的係統訓練打下了基礎。課餘時間每周訓練8—16小時。

中級訓練形式是為高水平競技體育培養和輸送人才,有的還負擔直接培養高水平運動員的任務。

高級訓練形式的主要任務是促進高水平運動人才的迅速成長。體育係統的運動隊也逐步向學校化過渡,納入國家教育計劃。優秀運動員通過半訓半讀或學分製辦法,取得學曆,除學體育外,也可以學別的專業。

第二種是以美國為代表的,以業餘訓練為主,短期集訓的體製。大多數西方國家和日本均采用這種體製,主要通過學校、私人俱樂部、企業來培養訓練運動員。

美國學校體育有較好的基礎和優越條件,美國學校是把體育課和校隊訓練分開的,體育課有專職的體育教師,業餘訓練也有專職的教練,從一定意義上說,美國的業餘訓練的規模大得多,實際上許多學校都有業餘體校。

美國還利用體育獎學金的製度來鼓勵在校學生從事業餘訓練。根據美國衛生教育部和福利部調查,全國59所規模較大的大學裏,80萬學生中有1萬多人(約1.25%)享受體育獎學金,這些學生在大學大部分時間搞訓練,學業成績優劣均可升級。因此美國參加奧運會的國家隊60%選自大學生選手。特別是田徑、籃球、排球、遊泳等項目,最高水平在大學。僅男子籃球隊,美國就有1千多個中學隊,860餘個大學隊。

競技體育在美國已形成一種社會風氣,還有不可忽略的社會心理因素,不少家長以子女成為優秀選手為榮,他們不惜花費很大代價(6—10歲每人每月10美元,12歲以上25美元),送孩子到一個著名的俱樂部在名教練門下訓練。如慕尼黑奧運會曾獲七枚金牌的遊泳名將施皮茨,先後共找了13名教練,家長為此搬了七八次家。

1976年蒙特利爾奧運會。美國總分屈居前蘇聯與前民主德國之後,在美國體育界頗有震動。於是他們認為光靠原來的體製已不能與前蘇聯、東歐等國匹敵,於是建立集訓基地,利用科學手段短期集訓運動員,先後在期闊穀和科羅拉多斯普林斯創辦了兩所訓練中心。此外美國國家排球隊在協會和企業資助下,分別在達頓市和帕薩地那,全年脫產集訓,名義上在附近安排職業或上學。美國訓練中心有繼續增加趨勢。

第三種體製在一定程度上是這兩種體製的綜合,法國在這方麵的嚐試具有代表性。法國在中學建立專項體育班,然後向國家隊輸送。

1975年法國政府決定將國立體育學院和高等體育師範學院合並,成立綜合性的國立體育運動學院,作為國家隊的永久性集訓基地。特點是把高水平運動員的訓練同師資、幹部培養相結合,同時解決了訓練和學習的矛盾,從而為運動員提供了出路。他們還把體育科研、情報資料、運動醫學等結合在一起,緊密地為運動訓練服務。建立了教學、訓練與科研三結合的新體製。目前法國國立體院在校生2千名,其中1千5百名為國家隊員。他們半天訓練、半天學習,可根據自願在本院學習體育或到其它學校學專業,中學生在附近學習,學校保證交通和生活條件。

從各國訓練體製來看,都是以學校為基礎,然後通過青少年業餘訓練這一中間環節,進入高水平訓練,而這方麵必須經過長期或短期集訓,也就是經過專業訓練階段,才能達到高水平。

現代科學技術

在訓練上的應用在當今社會,現代奧林匹克運動場上的競爭實際上是各國科學技術的競爭。現代科學技術,包括電子計算技術、電子學、光學和數學,甚至空間技術都應用到運動訓練中來,改變了競技體育的麵貌。

電子計算機被稱為教練員的科學顧問,教練員把運動員日常訓練的數據和生理數據儲存在計算機裏,在製定計劃時就可以通過一定程序的運算,得出最佳訓練方案,同時可以推算出一個運動員在預定的時間內達到某一預期的成績或完成某一高難動作。

有一個著名的例子是出生在以色列的美籍科學家艾裏爾博士,他在1976年奧運會前,分析研究了美國鐵餅運動員威爾金斯的情況,當時,威爾金斯的成績是67米,離69米的世界記錄還相差很遠。艾裏爾通過計算他四肢各部的用力情況和分析他的投擲動作圖解,發現威爾金斯在鐵餅出手之前不但沒有刹住膝蓋,反而象彈簧一樣動了一下,使他失去了一部分本應傳到鐵餅上去的力。他就在計算機上模似出一個假設的不動膝蓋的威爾金斯,證明他的成績還能提高三米。3天以後,威爾金斯用矯形器刹住了膝蓋,一下子竟以70.86米刷新了69.18米的世界紀錄。

艾裏爾博士還通過運動生物力學研究,計算出人類的極限和運動員在沒有生命危險的情況下所不可能超過的一些絕對紀錄。例如:男子100米跑,可能的界線是9″6左右(目前世界紀錄為9″86),如超過這個界線,肌肉就有損傷的危險,一些骨骼就有折斷的可能。但美國優秀短跑明顯卡·劉易斯已接近這一界線,而且身體的機能狀況尚好。跳遠的極限是8.96米,美國運動員比蒙創造 的前世界紀錄為8.90米。據艾裏爾的計算,比蒙的跳躍動作已接近於理想的運動員,他的短跑速度非常快,動作也完全協調一致,他在跳躍時,關節發出了770公斤的力量,這已達到人體肌肉撕裂的極限了。可是美國運動員鮑威爾在東京田徑賽上,以8.95米的成績打破了保持二十餘年的這一紀錄,更加接近了艾裏爾所說的極限。同時,鮑威爾預言,在不久的將來要打破9米大關,看來這一極限必將被人類所征服。至於跳高,據推測可以超過2.70米,現在還遠遠沒有達到。

上麵舉的這些例子就是屬於運用電子計算機進行運動生生物力學分析,其中有的結論被證實了,也有的將被推翻。盡管如此,運動生物力學這門應用物理學和力學知識來研究生物,進而發展成為研究人類的年輕學科,對已發展到很高水平的現代競技體育來說,要想提高成績,進一步發揮人的工作效率和運動潛力,就必須應用運動生物力學的知識來研究人體運動的力學基礎,而它也在實踐中更加完善和成熟。

近20年來,在訓練理論上有很多發展,其中很重要的一點就是運動心理學在訓練上的應用。

魯吉克所著前蘇聯體育學院《心理學》教科書中對運動員心理訓練的重要性論述如下:“從前認為運動員的身體訓練和技術訓練是提高運動技巧的基礎,身體訓練的任務是發展運

動員一般的和專項的身體素質。技術訓練是為了掌握某一運動項目的運動技能和動作方法,並改進完成這些動作的方法。後來運動員訓練又增加了第三種訓練,即戰術訓練,其目的是為了改善戰術動作和行動。

“但是,現代世界運動成績不斷迅速地提高,僅僅有這三種訓練已經不夠了。現代運動競賽不僅要消耗很大的體力,而且要消耗很大的心理能量。如果運動員比賽所

需要的心理機能和個性心理特征發展得不好,即使身體、技術訓練很好的運動員也不能在比賽中取勝。這些都說明第四種訓練即心理訓練的重要性。”運動心理學是研究運動和身體活動有關心理方麵的一門學科,重點是為高水平競技運動服務。

心理訓練的目的任務,魯吉克認為:1.促進技術、戰術、技巧達到高水平所必需的心理過程,即專門知覺、表象、注意的記憶思維等的改善;2.培養上述心理過程的穩定性,即在訓練和比賽困難條件下,保持和提高工作能力和效果,來影響運動員個性心理特征;3.在訓練和比賽過程中創造適宜的心理狀態;4.發展在極端緊張活動時控製自己心理狀態的能力;5.促進獲得即將來到的比賽的知識;6.在運動員集體中創造良好的“心理環境”。

心理訓練的具體方法和所要解決的問題是很多的。最常用的心理調整訓練有自我暗示、集中注意力、放鬆訓練(氣功)、心理暗示結合按摩、誘導催眠、控製脈博的方法等等。

心理訓練對於恢複也有明顯效果。根據國外研究表明,在大運動量訓練後,5分鍾的氣功在恢複精神功能方麵的作用幾乎和1小時傳統恢複手段相同。

美國著名遊泳教練康希爾曼認為,作為一個現代教練員,必須同時是一個心理學家、生理學家和生物力學者,首先應該是一個心理學家。

訓練理論和方法的不斷發展,場地器材的不斷改善,從選才到高水平訓練的一係列科學保證,都是提高運動技術水平的重要因素。

競技體育的弊端

競技體育在發展過程中也暴露出許多弊病,這也是值得研究和注意的動向。

現代競技體育的發展在某些方麵已背離了奧運會創始人皮埃爾·德·顧拜旦當年的理想,他所提倡的“奧林匹克主義”是有教育和宗教色彩的,他要求運動員要嚴格遵守體育道德,要促進各大洲人民的團結、友誼與和平,不分膚色、宗教和政治信仰,一律平等地參加比賽。他提倡“參加比取勝更重要”。

但目前參加奧運會的國家,有些已發展成為金牌第一。為了金牌,可以不擇手段。有些國家舉辦奧運會除了牟取利潤外,還著眼於宣揚法西斯主義和大國霸權主義,1936年的柏林奧運會和1980年的莫斯科奧運會為奧林匹克運動的曆史留下了不光彩的篇章。

把運動員當作商品和廣告的職業運動員是競技運動的一大悲劇。《中鋒在黎明前死去》和《出賣靈肉的人》就深深揭露了西方體育的腐朽墮落和職業運動員的悲慘遭遇。但有些職業運動員一旦出人頭地,不僅可以名揚天下,而且能成為百萬富翁,如巴西的球王貝利和世界拳王哈裏都是這樣的人物,這是造成

競技體育畸形發展的社會根源。職業化傾向正在國際體育界有所發展,奧運會已開始向職業運動員開放,業餘主義將不複存在,這會帶來令人擔憂的結果。

由於一味追求成績,很多不正當手段就應運而生,特別是采取藥物或其它人工手段來提高成績,對運動員的健康帶來嚴重危害。國際上規定自我輸血、催眠術和合成蛋白代謝劑都屬於“毒品”。由於“毒品”問世,就有反毒品的運動,目前禁用藥物近千種。國際比賽不惜巨資采取檢查措施,近幾屆奧運會和世界錦標賽中受罰運動員屢見不鮮:東歐運動員常常出醜;據美國運動員自己揭露,田徑運動員在參加奧運會時百分之六十以上服用了藥物。

暴力和傷病問題的確是競技體育中的不幸,暴力使一些劇烈的對抗性項目中如橄欖球、拳擊甚至足球、冰球每年均有傷亡。這方麵還是可以避免的,而傷病問題似乎已難以避免,這是值得注意的問題。

現代競技體育不僅強度大、難度高,而且不少項目從兒童就早期專項化,在訓練中如果不講究科學和采取必要的醫務監督,很容易造成運動創傷,尤其是不易及時發覺的微細創傷,為兒童留下隱患,10年20年之後就發展到難以收拾。體育是為了兒童的正常生長生育,如果體育影響兒童健康,那就違背體育的目的。

世界三強的奧運會戰略

當時光移至九十年代的今天,構成世界體育三強中的蘇聯已解體,原東德已被原西德兼並,雖然在巴塞羅那奧運會上,前蘇聯仍以獨聯體的形式,東、西德以統一德國的形式參加了比賽,比賽結果按獨聯體、美國、德國的順序排出了前三名的座次。可是下屆奧運會的參賽國將不再是獨聯體,而是各個獨立的國家。值得一提的是原東德的訓練體製已被德國政府廢除。但就其影響而言,他們的指導思想和訓練體製模式在一些國家仍在實施,主要是在社會主義國家;同時對西方發達國家也產生了一定的作用。所以,他們還是三強。

三強奧運會戰略中的共同之處是夏、冬兩季奧運會並重。前蘇聯從參加之日起這兩季奧運會的總分都一直保持前兩名。前民主德國夏、冬兩季項目一直同步增長,從1972年起雙雙進入前三名。美國冬季項目原來較差,從1976年起也都進入了前三名。

除此之外,由於國情不同,戰略有很大差異。

前蘇聯是世界上第一個社會主義國家,出於政治原因,其戰略目標是爭奪總分第一。前蘇共中央早在1948年就明確指示,前蘇聯運動員在最近幾年內要取得主要項目的世界冠軍。為此,該國充分利用社會主義製度的優越性,動用國家機器,建立了獨立而龐大的競技體育係統,投入了大量的人力、財力和物力,因而成績卓著,1952年首次參加奧運會就獲22枚金牌,並以494分和美國並列第一。從那時起一直名列前茅。在項目設置方麵,則采取全麵開花,有所側重的戰略。在1980年奧運會上全麵開花的同時也有重點突破。除了十分重視田徑、遊泳外,還重點抓體操、摔跤、舉重、射擊和擊劍這五個傳統優勢項目,它們曆屆的成績占團體總分的42~65%。女子項目也較強。

美國是一個資本主義經濟大國,同樣出於政治原因,其戰略目標是和前蘇聯針鋒相對,力爭團體總分第一。該國的優勢是在學校。通過中學——大學——奧運會選手的途徑培養優秀運動員。人才資源十分豐富。1987年以來由於采取了進一步突出奧運會、加強中央領導、舉辦全國體育節和體育科研密切聯係運動實踐等戰略措施,運動成績有了新的起色。在項目設置方麵也是采取全麵開花,有所側重的戰略,在1984年奧運會上除了柔道和足球外,也都是每個項目都得分。除了以田徑、遊泳見長外,拿手項目還有跳水、男籃、拳擊和射擊等。值得指出的是,由於美國經濟、科學和人才方麵實力雄厚,因此項目上發展得非常快,例如體操、女排、馬術、自行車等項目在短短的幾年裏就從默默無聞躍居世界先進水平。因此,該國參加奧運會的潛力還很大。

前民主德國出於趕超前聯邦德國的政治需要,十分重視奧運會。鑒於國家小,隻有1,700多萬人口,經濟力量比較弱,因而采取了突出重點,舍棄薄弱和費錢項目,穩步前進、逐步擴大戰果的戰略。項目布局如下:1.突出重點項目。這方麵有下列4個層次:首先,在所有項目中突出奧運會項目,非奧運會項目即使成績很好也不作重點。例如,乒乓球在五十年代曾 拿過世界亞軍,但由於不是奧運會項目,因而就不作重點。其次,在奧運會項目中嚴格主次之分。隻重點開展17個項目,其餘的項目則放棄。第三,在17個開展項目中又大力突出田徑、遊泳和賽艇這3個牌牌多,以個人為主、比較省錢的重點項目。1976年奧運會這3個項目的金牌高達31枚,占金牌總數的77%。第四,在這3個重點項目中又突出關鍵專項。例如,田徑就首先狠抓速度類項目,以短跑和田賽為突破口,帶動整個田徑騰飛。

2.突出女子項目。1976年田徑總分女子占70.6%,男子隻占29.4%。1982年遊泳世界錦標賽總分女子占74%,男子隻占26%。女子田徑和遊泳在國際上均占絕對優勢。

3.堅決舍棄薄弱和費錢項目。為了集中精力抓重點項目,就幹脆放棄籃球、曲棍球、射箭、馬術、現代五項、水球和女子自行車等項目,而且非常徹底,明確宣布放棄最後4個項目的一切國際比賽。

由於戰略正確,措施得力,因此前民主德國的成績上得非常快。夏季項目僅用了12年的時間總分就從第15名晉升第3名,1976年超過美國,名列第二。冬季項目1980年總分甚至超過前蘇聯,名列第一,從而創造了奧運史上的奇跡。

社會體育的發展狀況

社會體育是指全社會各種不同類型的人在學齡前或學齡後,以促進生長發育、增進健康、增強體質、保持旺盛精力、延緩衰老、滿足生活需要和提高生活質量為目的的各種體育活動。

對於社會體育,各國叫法不盡相同,東歐國家習慣叫群眾體育;美國習慣稱為身體娛樂;大多數西方國家稱為“身體調整”。盡管叫法不一,其目的、內容、手段、措施均大同小異。

社會體育發展的背景

1.“文明病”的蔓延求助於大眾體育在發達國家隨著機械化、電氣化和自動化程度的提高和小汽車的普及,人們體力活動的機會大大減少。據前蘇聯摩拉羅夫研究,1870年時人體因體力活動所消耗的熱能占總能耗的90%,而目前則連1%都不到。加上膳食構成方麵脂肪和動物蛋白比重偏高(如美國人食物中脂肪高達42%,動物蛋白攝取量占蛋白總攝取量的80%)和煙、酒等嗜好品消費量的增加,使得心髒病、高血壓、糖尿病、肥胖症等由於現代物質文明所引起的“文明病”在迅速蔓延,人們視之為一種新的“慢性瘟疫”。其危害之烈、範圍之廣,令人觸目驚心。有的國家中年以上男子有1/3,女子有1/4的人受心肌梗塞的威脅。美國心血管病死亡人數占總死亡人數的一半以上。前聯邦德國身體超重(指超過正常體重的20%)的人高達38%。不少人體力下降、疾病纏身,麵臨著失業、減薪甚至生命的危險。麵對這一嚴重的社會問題,人們憂心忡忡,惶惶不安。

經過大量實踐和科學研究,人們終於找到了防治文明病的靈丹妙藥——體育運動。前蘇聯經常從事體育鍛煉的人生病率比不參加體育鍛煉的人少60%,心血管發病率少2/3。美國由於開展了大眾體育,1972年和1948相比,冠心病發病率下降8.7%,死亡率下降7%,目前分別正以1%的速率逐年遞減。瑞典有人對兩組各88名年齡和性別相同的人進行長達10年的跟蹤調查,堅持運動的那一組生病日共4.673天,不運動的那一組生病日共13.478天,約為1與3之比。美國有人對3,600名中、老年哈佛大學校友進行縱向調查,發現每天爬樓梯少於50級或步行少於700米的人,心肌梗塞的發病率要比高於這一數字的人高30%;經常運動的人心肌梗塞的發病率要比不運動的人低55%。英國有人對35至64歲的雙層公共司機和售票員進行調查,售票員由於要經常上下跑動,因此他們心肌梗塞的發病率要比整天坐著不動的司機低8倍。加拿大人對70名康複期進行體育鍛煉的心肌梗塞病人進行長期調查,死亡率為1.2%;而不運動的同樣病人的死亡率則高達6—12%;澳大利亞的德卡斯特拉今年60歲,他45歲時患高血壓,50歲時半身中風,51歲時又患心髒病,左冠狀動脈幾乎完全阻塞,左邊其它部位部分阻塞,病情十分嚴重。後來他采用體育療法,並輔之以飲食治療,基本素食,不但絕路逢生,八年來完全恢複了健康,而且還跑過19次馬拉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