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社會體育具有明顯的經濟效益
社會體育的經濟效益非常明顯,表現在下列三方麵:①促進生產力的提高人是生產力諸因素中最積極的因素。體育鍛煉對增進健康、提高生產力具有十分重大的意義。前蘇聯有人在1966至1969年期間進行過調查,發現運動者比不運動者的勞動生產率要高2~5%;到70年代末時這一效益更為明顯,前者比後者的勞動生產率根據不同工種要高0.6~0.10%。1979年由此而增加的工業產值高達40萬盧布,同年還統計經常運動者因病假和工傷事故假而損失的工作日比不運動者少4.5倍,由此而減少的損失高達57億盧布。兩者相加共97億盧布,約相當於前蘇聯當年國民收入的2.2%。近年來資本主義國家之所以如此重視社會體育,一個重要原因是由於科學技術的高度發展,資本主義國家的投資重點由物質轉向人力。所謂人力資本的投資包括教育、技術培訓、保健和體育等。美國經濟學家舒爾茨甚至把延長公民壽命和增進他們的體質的保健措施列為人力資本投資的首位,因為這“不僅提高了勞動力的數量,也能提高人力資源的質量”。美國前總統卡特一語道破了天機:鼓勵人民參加體育運動是“一種可以期望換回最大效界的投資”。
②減少醫療費用和工時損失由於文明病的猖獗,給國家、企業主和個人都帶來了巨大的經濟損失。前聯邦德國的醫療費用1970年為1,000億馬克,1981年增至2,850億馬克,占當年社會生產總值的20%,1983年更增至3,600億馬克,而該國1982年的全國預算才隻有2,460億馬克。這3,600億馬克中約有30—40%是屬於文明病的醫療費用,約合900至1,200億馬克,平均每個職工4,500至6,000馬克,約相當於2至3個月的平均工資。又如美國由於文明病和職工過早死亡而造成的損失每年高達250億美元,相當於1億3千2百萬個勞動日,約相當於國民生產總值的3%。前蘇聯1974年統計,不運動職工比運動職工每年要多請病假3至5天,全國每年要多損失1億4千萬個勞動日。而上述這些損失通過大眾體育是可以大大減少的。
③刺激了體育產業的發展一方麵由於社會體育的興起,有力地刺激了運動服裝和器材工業等體育產業的發展。前聯邦德國1982年體育用品總產值高達50億馬克,1981年全國私人業餘體育開支共1百80億馬克,占業餘活動總支出1千6百億馬克的12%。美國人民購置體育器材的費用每年達1百70億美元,約占收入的1%。日本1980年體育商品銷售總額高達1萬零315億日元,估計1986年還要增至1萬8千零15億日元,平均年增長率將為9.9%。法國家庭體育用品消費額1979年為44.7億法郎,比1970年增長4.39倍。另方麵體育產業廠商和健康保險部門為了推銷產品和擴展業務,大力參與社會體育的宣傳活動和資助一些競賽、遊戲活動,這在客觀上也對社會體育的發展起到了推波助瀾的作用。
④社會體育是一種健康高尚的消遣娛樂手段工業發達國家由於實行了計時工作製,五日工作製,彈性工作製和定期休假製,加上家務勞動自動化程度的提高,使職工餘假時間大大增加。日本工資照發的例假每人每年148天。前聯邦德國職工業餘時間(指工間休息時間、晚上休息時間、周末和法定節日及休假日)1969年時平均每天5.6小時,1982年時增至8.7小時;有效業餘時間(指扣除家務勞動及必要的勞動準備等之後可自由支配的業餘時間)1971年為4.3小時,1982年增至5.5小時。另據美國未來學家預測,到本世紀末時的年勞動總時數將從目前的1,800小時進一步降至1,100個小時,每周將工作4天共30小時。日本未來學家甚至認為,隨著機器人的普及,本世紀末時每周工作時數將降至20小時。業餘時間的增多,一方麵為開展大眾體育提供了必要的前提條件。前聯邦德國1981年用於體育運動(包括觀嚐在內)的時間共約106億小時,平均每人每年300小時,約占業餘時間的百分之十。估計到1990年時將增至118小時。另一方麵體育又返過來向人們提供了一個健康高尚的消遣娛樂手段。它可以陶冶人們的情操,充實人們的業餘生活,增加人與人之間的接觸機會,促進友誼和相互了解,鍛煉人們的意誌品質等等。這一點對老人尤
為重要。近幾十年發達國家人口增長緩慢,出生率下降,加上醫療水平的提高,平均死亡年齡上升,因而老年人在社會上的比重越來越大。在美國、法國、比利時幾乎平均每67個人中就有一個65歲以上的老人。日本40歲以上的中、老年人占總人口的三分之一,1985年時增至二點五分之一,2000年時將增至二分之一。老年人一方麵對保持健康,提高晚年生活質量和延長壽命特別關注,另一方麵因西方國家老人大都和子女分居,有一種通過集體體育活動進行社交,克服孤獨感和憂鬱感的願望,因此中老年人成了大眾體育中一支重要的力量。
⑤體育和健美成為時髦的風尚目前在不少國家體育和健美已成為一種時髦的風尚,甚至改變了一些傳統的觀念。摩登女子不再以細皮嫩肉和弱不禁風為榮,而是追求黑裏透紅的膚色和健美的體形。過去形容地主、 資本家常用“大腹便便”、“腦滿腸肥”之類的字眼,這些人也以此為樂。現在恰好相反,有錢人都在追求“線條美”,由於他們有條件從事多種體育活動和挑選少脂肪的精美食物,因此身體大都比較勻稱;而下層人民由於缺乏運動的條件,加上多脂肪的食品價廉等原因,反而大都比較肥胖。此外,還有不少人把輕便的運動服裝和運動鞋作為一種時裝。有的人還把參加體育活動所獲得的獎狀和獎章掛在小汽車擋風玻璃的顯著地位引以為榮。所有這些都利於創造一種體育氣氛,促進社會體育的開展。
各國社會體育的現狀和趨勢
社會體育是一種涉及麵很廣的社會現象,它既和政治、經濟、文化、科學、教育、衛生、旅遊、建設、保險等領域和行業有密切關係,又牽涉到社會各階層,各種職業和年齡人民的切身利益,因此,社會化和群眾化是搞好社會體育的兩個最重要的出發點。無論是社會體育的組織,宣傳和實施等工作,還是運動場地的建設,維護和使用都離不開這兩個出發點。可以講,社會化和群眾化是當前社會體育的國際發展總趨勢,貫穿在社會體育的各個方麵。
1.參加人員的情況社會體育參加者的現狀是男子多於女子(男女的比例為:英國和法國大體為二比一,美國是五比四);年輕人多於中、老年人(例如法國1979年體育人口中15至24歲者占48%,25歲至44歲者占36%,45歲以上者隻占16%,而45歲以上者占15歲以上總人口的46%);富人多於窮人;管理人員多於工人;大學畢業生多於中學畢業生。這說明參加社會體育的人數和社會地位、經濟收入和文化程度的高低成正比。
但下列兩種發展趨勢值得注意:①女子參加社會體育的人數急劇增長,有些項目的絕對人數和增長率超過男子。這是一個普遍現象,和婦女生活條件的改善,社會地位日益提高,就業人數日益增長,以及她們通過體育保持體形和增進健美的心情比較迫切等因素有關。例如,法國社會學家概括法國婦女的消費時說:“六十年代是化妝,七十年代是香水,八十年代是健美。”②近年來老人參加體育活動的人數也明顯增長。以美國為例,18至30年的青年男女約有2/3的人經常鍛煉,百分比隨年齡的增加而逐漸下降,但60歲以上老人參加運動的百分比又明顯增加,竟有2/5的人天天鍛煉。日本曾對45歲以上的中老年人進行過一次調查,結果表明他們最關注的是健康問題。延年益壽,安享晚年這是老人的普遍心理。但他們麵臨的困難是不少人已不同程度地患有一些疾病,缺乏體育鍛煉的常識、經驗和勇氣,因此,對他們如何使社會體育和保健醫療相結合,如何進行社會體育的宣傳、組織和輔導工作則顯得更為重要。
2.國家重視、統一規劃許多國家對大眾體育十分重視,早已邁過一般口頭號召的階段,轉向千方百計地采取切實的措施。表現在:①領導重視美國為了推動社會體育,專門成立了健康和體育總統委員會,在1980年由該委員會主持召開的美國第一屆健康和大眾體育大會上前總統卡特指出:在全國開展增進健康的活動是“有助於提高美國人民健康水平的最好的投資”。並立即采取下列幾項措施:a.在50個州中建立健康和體育州委員會。
b.在學校中製定各年級每天進行體育活動的計劃。
c.敦促所有企業主給雇員提供增進健康的設備。
d.鼓勵所有政府部門與機構,包括軍事部門支持這一增進人民健康的活動。
②通過法律予以確認有的國家通過《憲法》、《體育法》或其它法律來確認體育的重要意義以及群眾體育的方針政策,從而有力地保證和促進了群眾體育的順利發展。
例如日本1961年頒布的《體育運動振興法》開宗明義地指出振興體育運動的目的是“促進國民身心健康和生活愉快活潑”。規定國家和地方化公共團體,在實施這一法律過程中“既要在國民中努力提倡自覺自願地參加體育活動,又要努力為廣大國民創造利用任何場合和機會按照自己的適應程度與健康狀況從事體育運動的條件”,包括采取必要措施“鼓勵工作單位體育活動,以使職工利用業餘時間積極參加體育運動”;“規定活動路線,開設野營場所,以促進增進身心健康的徒步旅行、自行車旅行、野營以及其它野外活動的普及”。“努力采取舉辦講習班,研究會等形式及其它必要措施,培養、提高體育運動指導人員的水平”;“應努力使體育館、遊泳池等設施和設備達到政令所規定的標準”,在不妨礙學校體育活動的情況下“努力使學校的體育運動設施供一般體育活動使用”。此外,該法還規定國家在預算範圍內,根據政令規定在體育場、館建設等方麵給予地方公共團體一定資助,例如,國家負擔地方公共團體籌建的供學校和公共使用的體育場、館設施和設備的經費的1/3,負擔地方體育運動指導人員培養和進修活動費用的1/2等。
③製定發展社會體育的長期規劃例如美國衛生福利部根據卡特總統的指示,於1980年製定了“有關增強健康與預防疾病的國家目標”這一十年規劃,提出1990年前政府將要優先采取的15項措施,其中之一就是開展社會體育,要求人們以本人心肺機能60%以上的強度每周運動3次, 每次20分鍾以上。並提出下列主要指標:a.參加運動的人數:青少年90%以上,18至65歲的成人60%以上,65歲以上的老人50%。
b.雇員超過500人的企業應擁有供25%的人進行體育鍛煉的設備。
c.製定係統評定青少年體力的方法,至少有70%的青少年參加這種評定。
d.建立體育鍛煉對增進健康、提高生產率和降低醫療費用等方麵的效果,以及美國人民參加體育運動的動向等方麵的係統資料。
又如英國體育理事會於1983年製定了“1983至1992年體育運動十年規劃”,要求經常運動的人數在目前男子1260萬,女子790萬的基礎上,男子增加170萬,女子增加390萬,共增加560萬。其中參加室外運動的人數男子增加15%,女子增加35%。參加室內運動的人數男子增加15%,女子增加70%。目前參加運動的人當中以20至45歲的人為主,今後要努力增加13至25歲、45至59歲的人數。
3.組織機構群眾化、基層化組織工作是開展社會體育的關鍵。隻有通過固定的組織形式將人們組織起來參加有計劃、有指導的體育鍛煉和比賽活動,才能使大眾體育廣泛、深入、持久地發展下去,並不斷提高其質量。而要搞好大眾體育的組織工作,必須堅持社會化和群眾化的路線,充分動員和依靠各種社會力量,特別是各有關社會團體,基層政權組織和廠礦企業,以及廣大熱心體育事業的積極分子。這方麵的國外發展趨勢如下:①不斷壯大以俱樂部為基礎的群眾性體育組織不少國家都建立了以體育俱樂部為基礎的群眾性體育組織管理體育事務。而這些體育俱樂部大都以開展社會體育為首要任務。各國群眾性組織都把鞏固和擴大體育俱樂部作為衡量工作成就的一項重要指標,致使近年來無論是俱樂部數還是會員人數增長得都很快。以前聯邦德國為例,1960年時,俱樂部29,486個,會員總數5267627萬人,占全國人口的9.5%,19
70年時俱樂部增到39,201個,會員增至10121546萬人,占全國人口的16.7%,1982年時俱樂部增至59,871個,會員總數增至1798272萬人,占全國人口的29.2%,和1960年相比,俱樂部增長了一倍,會員數增長了3.4倍。德國統一後俱樂數和會員數仍保持著迅猛的增長勢頭。
實行俱樂部至少有下列幾個優點:a.便於貫徹方針、政策,吸引更多的人參加俱樂部遍布全國城鄉各地,它既是體育聯合會的基層組織,又是所在地區(含廠礦企業、學校等基層單位)的體育運動核心,通過有組織、有計劃的體育鍛煉和競賽活動,有利於貫徹執行中央的體育方針、政策,有利於吸引更多的人參加體育活動, 將社會體育引向縱深發展。
b.工作人員以業餘兼職為主,充分調動廣大群眾的積極性開展體育活動需要大量的組織人員和訓練輔導員和裁判員。這些人員如果全部作為正式職工,由國家或俱樂部包下來,則需要一筆很大的開支,這對普及社會體育非常不利。因此國外大都采用以業餘兼職為主,專職為輔的辦法來解決這一難題。
例如,統一前的東、西德都采取了這種方式,統一後也仍在延續。前聯邦德國(西德)1982年時各體育俱樂部共有217萬名工作人員,其中領工資的隻有17.1萬人,隻占總人數的8%。在近200萬義務工作人員中,領導人員共有87萬,訓練輔導員和助手76.2萬,裁判38.8萬。該國俱樂部中約有95%沒有專職管理人員。所有義務工作人員每年所付出的義務勞動時間高達2億7千5百萬小時之多,平均每人每年122小時。如折合成工資,則是一筆非常可觀的費用。
大量使用業餘兼職人員除了可以節省工資外,還有下列好處:這些人大都是本地區或本單位的體育積極分子,又是經過群眾選舉產生的,他們來自群眾,又誌願為群眾服務,和群眾有著天然的聯係,利於開展工作;會員中各行各業的人都有,遇到難題時可以向各方人員求援,利於高效率地解決問題。
除大批任用業餘兼職工作人員外,有些俱樂部還發動會員自己動手修整場地、器材,以節約開支。
c.會費可彌補一部分經費會員每月酌交少量會費,這樣既可增強會員的集體感和義務感,又可大大解決俱樂部的經費問題。例如,前聯邦德國全國近6萬個俱樂部1982年的總收入額為33.9億馬克,總支出為32.4億馬克,略有節餘。總收入中會費占51.7%(會費金額不等,但趨勢看漲,1982年和1977年相比,每月會費在3馬克以下的俱樂部減少了20%,目前隻占俱樂部總數的30%),社會資助19%,其餘的29.3%則依靠門票收入和集體財產的紅利。
②庭院體育以住宅區、居民樓為基礎的庭院體育俱樂部是東歐國家近年來興起的一種社會體育新形式。由於住宅就在生活區,而且人人都可參加,方便靈活,因此,從一誕生起就受到人們的重視,發展很快。庭院俱樂部的特點如下:a.設在居民區,先是利用空地和樓房地下室、報廢的舊倉庫等創業,目前有的地方已把庭院俱樂部的場館建設列入新建和擴建計劃。
b.開始時大都由一些退役軍官和退休職工發起創建。目前新建的庭院俱樂部大都由基層政府會同當地的有關企業和體育組織共同組成委員會討論,決定其歸屬、開展的運動項目、教練人數及經費承擔者。
c.經費來源:政府和廠礦企業撥款資助;有的地方提取房租的百分之二作為補貼;適當收費,主要是遊泳場館收費。
d.項目:有的是單項的,有的是綜合的,有的以兒童為主,有的以成人為主。不但組織鍛煉,而且還經常組織比賽、遊戲。靈活多樣、因地製宜。
③廠礦企業建立基層體育組織鑒於大眾體育對提高生產力和建設精神文明的重要意義,同時廠礦企業是生產部門,有一定的經濟基礎,因此有許多國家社會體育已進入廠礦企業,深入到廣大職工的日常生活之中。
美國規定凡給職工提供運動機會的企業在納稅方麵給予優待。據美國工業健身協會統計,1981年時至少已有5萬個千人以上的企業專門設立了“健康體育”鍛煉班,鼓勵企業職工參加保健運動。該國計劃在1990年前500人以上的企業應擁有可供本企業25%職工開展體育運動的場地設施。
瑞典早在1945年就成立了“工人體育聯盟”,指導工人普及體操、舉辦體育運動會、糾正工人作業姿勢,開展不扣工資的假日活動。
在日本,某些企業對於那些經過健康診斷確定為“需要運動”的職工,甚至強製他們參加體育鍛煉。日本大多數大、中型企業每天都有兩次運動休息時間。
4.社會體育的形式和內容多樣化從體育科學的角度來講,以防治文明病為主要目的社會體育的主要形式應是有氧耐力運動。前聯邦德國運動醫學專家霍爾曼教授經過多年研究,提出最低負荷要求為每天以心率為180減年齡數(例如50歲的人為180-50=130次/分)的負荷強度持續運動10分鍾,或者以同樣強度每周運動3次,每次20至30分鍾。運動形式以簡單易行的長跑為主,也可從事自由運動、遊泳、滑雪等其它耐力運動。他的這一學說目前已為許多國家接受。
為了吸引更多的人參加,目前國際大眾體育除仍堅持以有氧耐力運動為主外,還采用多種形式,賦予一定的政治色彩、趣味性、集體性、比賽性和娛樂性,使之豐富多彩,引人入勝。現將一些主要形式介紹如下:①體育節、體育日有些國家已將“體育節”作為激勵人們參加體育鍛煉、檢閱群眾體育成就的傳統節日。例如日本“國民體育大會”每年分冬季、夏季和秋季舉辦3次,冬季和夏季各為4天,秋季為6天。每年輪流在各都道府縣舉辦。參加者的麵非常廣,既有全國紀錄保持者,又有年屆古稀的老人,甚至坐著輪椅的傷殘者。
“體育日”則更為常見,有的結合某一重大事件進行,例如保加利亞1976年為慶祝保共十一大召開,由《人民青年報》和《人民體育報》聯合舉辦了“獻給黨代會的1976年越野跑”,共有250萬人參加了這一活動,約占全國人口的28%,其中有的是全家、全廠或全校都參加,有25.6萬不同年齡的人至少跑了23次,因而獲得了“紅背心獲得者”的稱號。
美國規定每年10月9日為“美國跑步日和健康日”。這一天將在全國舉辦各種娛樂性跑步、競走、老年人散步,健康商品展覽等活動。
法國從1972年起每年舉辦全國性的“跑步日”、“自行車日”、“徒步旅行日”、“遊泳日”和“長距離滑雪日”各一次。參加其中三次者可獲得“大眾體育獎狀”一張。
②家庭體育不少國家體育已進入家庭,成為家庭生活的一個組成部分。這既豐富了家庭生活的內容,使“天倫之樂”增添了新的樂趣,又有利於增進全家的身心健康,減少疾病和醫藥費用,還可培養小孩從小就進行體育鍛煉的習慣。為推動家庭體育向縱深發展,有些國家正在推廣家庭比賽。例如保加利亞由團中央發起舉辦以“爸爸、媽媽和我”為名的年輕家庭運動會,選拔賽采取通訊比賽的形式,成績最好的32個家庭參加決賽。夫婦雙方年齡都在40歲以下,小孩年齡6至13歲。獎品有電視機、體育器材,到休養區休養等。
美國已有100萬個家庭在院子裏修建小型私人遊泳池,還有300萬個家庭購置或安裝了私人塑料遊泳池,有1000萬左右的家庭擁有私人水艇、帆船、獨木舟和摩托艇。乒乓球運動也“家庭化”,乒乓球愛好者已達3300萬人之多。美國房產主以能提供健身設備來招徠房客。許多美國人在選擇住房時也確實優先考慮有沒有遊泳池、網球場和健身房等設備,如有,即使多花房租也在所不惜。
③重視傷殘人體育作為社會體育一個組成部分的傷殘人體育,近年來發展也很快。國外有不少體育俱樂部設有傷殘人鍛煉小組。有些國家還定期舉行傷殘人體育節。在節日期間,廣大傷殘人可以在指定地點開展適合於他們的體育遊戲和運動,並進行一些比賽。不少國家之所以重視傷殘人體育,除了健身目的外,另一個很重要的原因是從人道主義出發,通過體育活動提高傷殘人生活的勇氣和樂趣,克服自卑心理,加強與社會和人們的接觸和聯係。因此有些國家在舉行傷殘人體育節時還號召健康人和他們一道遊戲、運動。
5.充分挖掘現有場地的潛力、大力興建新場地
場地設施是開展社會體育的重要前提條件。國外解決這個問題的基本方法:一是充分挖掘現有場地的潛力;二是統一規劃集資興建和綜合利用新場地。
①充分挖掘現有場地的潛力不少國家以法律等形式明確規定所有運動場地都要向群眾開放。例如日本《體育振興法》規定:在不妨礙學校體育活動的情況下 “努力使學校的體育設施供一般體育活動使用。”此外,一些國家還千方百計地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場地來開展社會體育。例如巴西名城聖保羅每到周末有數以百計的街道封鎖交通,從早到晚供廣大群眾下棋、打排球、跳桑巴舞以及從事其它體育運動用;各超級市場的停車場在周末歇業時也主動挪作運動場,以此來討得顧客的歡心。意大利各城市在少年運動會期間,市場和街道變成運動場,古老的文藝複興時期的市議會廣場也成了少年籃、排球愛好者們大顯身手的地方。目前隨著社會體育的深入開展,西方國家的教會也不甘寂寞,不少國家的教會設立體育部,有專職體育神父或牧師在教民中結合宗教事務開展體育活動,在英國有些地方就連最神聖、最莊嚴肅穆的教堂也在禮拜之餘用作教徒們開展大眾體育的場所。
②大力興建新場地不少國家非常重視各種類型運動場地的建設。前蘇聯1981年時共有各類運動場地70萬個(其中包括有至少能容納1500名觀眾看台的正規體育場3413個,籃球場137,800個,排球場257,700個,手球場38,200個,足球場10,700個,冰球場14,900個,曲棍球場4,300個,網球場2,000個,擊木場16,300個,其它場地214, 000個),平均每3600人一個;遊泳池1617個,平均每3600人一個。
圖爾庫市是芬蘭西南沿海一個擁有200,000萬居民的中等城市。該市的大眾體育搞得很突出。有150個體育俱樂部,4萬名會員,占人口的1/5。體育設施有:大小不等的露天體育場200個,平均每1000人一個,各類室內體育館100餘個,平均每2000人左右一個;絕大部分有照明設備的跑道20公裏;滑雪道100多公裏;此外附近還有海灘、島嶼和水域,可供遊泳、劃船、垂釣和徒步旅行之用。
在興建社會體育場館設施方麵有以下趨勢值得重視:a.製定長遠規劃作為奮鬥目標例如前聯邦德國為解決群眾體育場地不足問題,特於1960年製定了為期15年的“黃金計劃”,作為全國朝野上下的共同奮鬥目標。經過大家努力,集資170億馬克(約合人民幣472億元),到1975年時除露天遊泳池這一項目外,均超額完成了原訂計劃:
接著於1976年又在這一計劃的基礎上頒布了“第二黃金計劃”,對人均場地麵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兒童遊泳場分5歲以下、6至11歲和12歲以上3種專用場,每種人均0.5平方米;運動場每人4平方米;體育館每人0.2平方米(不足2000人的地方建15×27平方米的體育館);室內遊泳池每人0.01至0.025平方米;露天遊泳池每人0.05至0.15平方米。到1982年時這一計劃已接近完成,人均麵積已達到運動場3.81平方米,體育館0.173平方米,室內遊泳池0.013平方米,露天遊泳池0.063平方米。
b.和文化、休息、商業以及生活設施相結合為了方便廣大群眾從事大眾體育活動,節約他們的時間,目前有些國家已把體育場館和電影院、圖書館、文化館、俱樂部、公園、商場、飯館等設施相毗鄰,為同時滿足人們在運動、文化、娛樂、休息和生活等多方麵的需要而提供方便。
6.宣傳教育工作廣泛、深入、細致、持久推廣大眾體育既不能搞強迫命令,又不能隻停留在一般號召上。隻有通過廣泛、深入、細致、持久的宣傳教育工作,使廣大群眾透徹地認識了社會體育的重要性,以及與此有關的一些基本常識和方法手段之後,他們才能產生從事體育鍛煉的自覺願望和要求,也才能從中嚐到甜頭堅持下去。
①動用各種宣傳手段廣為宣傳在美國除了在公開電視中有大量體育節目外,1982年在1690萬閉路電視用戶中,體育節目的用戶超過電影和服務這兩個節目,名列第一。
電視宣傳的效果是其他任何宣傳手段所無法比擬的。因此,不少國家已將社會體育列為每日電視的專題節目。日本電視台這一節目的時間是20分鍾。波蘭電視台每星期日上午有30分鍾“大眾體育專題節目”。內容除介紹健身練習和新的建議外,還預告下周各地大眾體育的活動。此外每周還有40分鍾的“旅遊和休假”專題節目,其中也包括大眾體育的內容。
由於許多國家的單項運動協會會員中有不少是社會體育積極分子,因此,不少單項運動專業刊物中都辟有社會體育專欄。一方麵普及社會體育常識;另一方麵也是擴大刊物發行量的一個有效措施。
②社會體育知識已成為學校體育教育的一個組成部分為了使人們從小就樹立終身從事體育運動的意識和習慣,掌握這方麵的基礎知識,不少國家已明確地將這一任務列為學校體育教育的任務之一。此外,有些國家還在體育係統中開設有關大眾體育的課程,使未來的體育教師先行一步,掌握這方麵的理論和方法。尤為突出的是日本,隨著該國社會和廠礦企業中社會體育的發展,大阪體育大學還專門成立了社會體育和生產體育兩個專業,專門培養這兩個領域的專業人才,課程除了一些體育公共基礎課目外,社會體育專業課有(括孤內為學分):社會教育方法論(2)、社會教育論(4)、社會教育行政論(2)、社會體育管理組織論(4)、體育行政論(2)、病理學(2)、公共衛生學(2)、人體發育和階段發展論(2)、體育統計學(2)、教育調查(2)、發展心理學(2)、團體指導(2)、營養學(2)、社會體育實習(2);生產體育專業為:生產體育論(2)、管理學概論(4)、人類工程學(2)、生產體力管理(2)、勞務管理(4)、安全管理(2)、勞動法規(4)、勞動衛生(2)、病理學(2)、營養學(2)、公共衛生學(2)、醫學概論(2)、工場實習(2);此外還有選修科目:課外活動論(2)、娛樂論(2)、學校保健(4)、康複(2)、特別演習(2)、特論(2—4)、講讀(2)。從以上這些專業課程設置來看,內容有相當的深度和廣度,由此可見日本對社會體育工作者的要求是相當高的。僅從這一側麵也可以看出,社會體育是一項十分複雜、牽涉麵很廣的工作,必須要有一批經過專門培訓的得力人員的努力開拓和大力經營才能奏效。
7.社會體育和旅遊相結合作為閑暇活動的兩種主要形式,社會體育和旅遊之間有著天然的、相輔相成的聯係。徒步旅行、登山等本身就是社會體育的一種有效形式;而旅遊設施中如能附設一些社會體育設施,旅遊過程中如能穿插一些大眾體育活動,則可使遊遊大為增色,因此不少國家都將這兩項工作有機地結合在一起,使之相得益彰。在不少國家每到周末或節假日,一方麵可以看到一輛輛頂上放著賽艇或滑雪板的小汽車往來如梭地在公路上行駛;另方麵也可以看到一隊隊自行車群或以俱樂部為單位,或是親朋好友,合家老小結伴而行,談笑風生地向郊外風景區飛駛去。
目前社會體育和旅遊相結合方麵的趨勢如下:①統一領導、密切配合例如保加利亞團中央的體育旅遊部,其任務都是統一領導各自範疇裏的體育和旅遊工作,使之相輔相成,密切配合。
②建立野外體育活動設施由於市區人口高度集中,大眾體育運動場地的發展受到很大的限製,因此大都向有美麗自然風景的地區發展,將旅遊設施和體育設施融為一體,形成野外體育活動設施。旅遊設施一般為野營場、“青少年旅行之家”,遠足路,自行車路等;體育設施有健康小道(指林中地形有一些起伏變化,附有一些單杠、雙杠、滾筒之類簡易體育設備的小道)、滑雪場、登山路、通往滑雪場的吊車和纜車、船艇及其碼頭、浴場、高爾夫球場,籃、排球場等。目前日本就有這樣的野外體育活動設施七千多個,接待能力達35萬多人,但仍遠遠不能滿足日益增長的需要。美國到1978年時已有野營地100萬個,其中大部分向旅遊者開放。有的還提供水、電、淋浴等設備。
③旅館增設體育設施和設備為招徠顧客,國際上附有體育設施和設備的旅館日益增多。
美國加利福尼亞的旅館大多附設遊泳池、網球場、賽馬場、潛水以及船艇等設施和設備。
8.加強國際合作和協調早從1973年起以歐洲為主的20餘個大眾體育開展得比較好的國家就每隔一兩年召開一次“大眾體育和健康會議”,交流這方麵的情況和經驗,進行一些學術討論。這樣的國際會議迄今已召開過8次。為了適應大眾體育日益發展的需要,在此基礎上於1981年3月正式成立了大眾體育的國際組織——各國體育總會國際會議。目前該組織已有成員國40餘個,總部設在瑞士。該組織於1984年3月在新加坡召開的一次主席團會議上確定其性質“不是一個超國家的世界體育組織,而是一個服務組織”,其任務是向社會體育發展中國家提供切實可行的經驗和幫助,加強大眾體育發達國家的經驗交流和相互促進。為此目的該組織將和國際奧委員會的其它國際體育組織尋求合作和協調工作。亞太地區大眾體育國際交流活動也很頻繁。這一地區近20個國家在1983年曾召開過地區性國際社會體育會議。中國接受委托於1984年10月20日至28日在北京負責舉辦一個題為“學校體育中的大眾體育”的亞太地區國際講習班。日本業餘體育聯合會承擔義務建立一個負責這一地區經驗交流的信息交換機構。
近年來國際上社會體育運動雖然取得了不少的進步,但總的講發展得很不平衡,還存在著大量的“體盲”。即使對已經參加這一運動的人來講,也還存在著一個持久和提高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