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原朋友
非洲象
非洲象主要生活在東非的馬薩貝特地區。母象的孕期為二十二個月,是哺乳動物中孕期最長的動物。在幼象出生的頭五年裏,它要一直守在幼象身邊。小象出生時達一百多公斤,身長一米左右,每次要吃一公斤奶,一天要吃七到十三公斤。小象在出生後的兩個星期內能夠吃棹多達一百三十公斤的母奶。兩個月以後,小象就開始斷奶了。
大象總是以家族為單位成群活動。象群是母象的天下。一個象群總是由好幾代象構成:祖母、女兒、孫女。公象一旦長到十五歲就必須離群。象群行動的時候總是由一頭母象在前麵領路。象群走到那裏都帶著小象。在其它種群中,有殘疾的幼仔是不能容忍的累贅,但在象群中,它們卻可以留下來和同伴一起把那些自顧自的食肉動物打退。
象鼻是件奇妙的工具。這個鼻和唇的結合物可以聞味兒、吸吮和在樹叢中尋找食物,甚至還能把眼睛裏濺進去的泥土擦出來,有時還可以充當鏟子。成年大象的鼻子重約一百四十五公斤,鼻子的表皮雖然非常粗糙,但是鼻尖上有許多感覺靈敏的纖毛,這些纖毛可以把觸到的東西的大小形狀傳達給大腦。此外,大象還用鼻子把水吸到嘴裏,一次可以吸水達9公升。人類用握手表示問候,大象則“握”鼻子。這是大象們表達友好的方式。不過,象鼻得最重的功能還是聞味。由於大象的視力不佳,因是鼻子就越加重要了。大象依靠鼻子來確認附近有什麼動物,它們在幹什麼。
大象長得很慢,成熟得也很慢,體重和門齒高增長是它們成長的標誌。開始小象沒有門齒,逐漸它們就會開始長牙。兩個巨大的門齒會隨著大象的年齡越長越長,它們的門齒常常由於使用過度而磨損,甚至斷裂。大象的門齒一旦斷裂就會成為殘廢。象牙的磨損程度也是身份高低的標誌。
大象出生時皮膚為灰色,但它們會都給自己塗上同樣的偽裝,在皮膚上裹上一陳厚厚的盔甲,這是粘土、沙子和泥漿的混合物,它的顏色和土地十分協調。
在非洲平原上象蛛網一樣的小徑和道路是幾千年來象群活動的足跡,而其它的動物也經常循著它們的道路尋找食物。大象是素食主義者,它們的食物百分之八十是草。每頭大象每天大約需要喝二十公升的水。大象為了尋找新的草場必須不斷地遷徙,大象的一生就象一次極有耐性的漫長的覓食旅行。大象為了覓食一年可以走一萬六千公裏。由於象群至少兩天必須喝上一次水,所以大象的遷徙路線總是選擇穿過溪水、河流和湖泊、沼澤。在深水中跋涉的時候,大象的常常是把長鼻伸出水麵通氣。
幾個世紀以來,大象在東非平原上啃食地上的野草,毀壞了不少草場,但是卻同時建立起了更多的草場。大象拔倒大樹,使野草生長茂盛,根須發達。當野草成熟的時候,大象把它們吃掉,有利於新草的長出。大象把不能消化的樹籽帶到其它地方,使森林又在別處生長起來,它們可以說是東非平原上的農夫。
大象群中連續數年的地位之爭,使象群建立了嚴格的等級製度,連喝水也要按照地位高低,誰第一,誰第二,秩序井然。在廣闊的東非平原上,生命短暫,死亡是常見的。新陳代謝由於炎熱而加快,隻有大象的壽命比較長,它們差不多能夠活上七十年。
蜣螂
蜣螂,也就是我們平常所說的屎克螂。據說,古埃及人是從蜣螂的孵育室中得到啟示而找到了使法老遺體防腐的方法。
在非洲大草原上,當雨季到來時,第一場大雨過後的第四天夜裏,成千上萬隻蜣螂就會從鬆軟的土中鑽出來,開始它們的地麵生活。
大雨過後,饑餓的大象貪婪地享用著新生的植物,可是它們那有限的消化係統難以承受這突然增大的負荷,不少吞下去的食物又幾乎原封不動地奉還到地麵上。巨蜣螂是蜣螂中體形最大的一種,它的食物來源主要依靠大象的糞便。
剛初穴的蜣螂,馬上就可以飛起來尋找食物。蜣螂的身長約七到八厘米,它的身體前半部分極其堅硬,即使是碰上一隻很大的雕鵠也很難摧毀。為了尋找大象,蜣螂常常要飛行很遠的路程。一旦它嗅到了大象糞便的味道,便會一直沿著大象行走的路線追下去。當蜣螂追到目標之後,就會將翅膀一縮,猛地摔落到地麵上,然後調整身體開始奔跑。蜣螂並不是真的在吃大象的糞便,因為它無法吞食時這些堅硬的東西,它隻是食用大象糞便中的微生物和營養物。
聖甲蟲也是蜣螂的一種,在激烈的爭奪中,它的技巧是將糞便滾成一個個小球,推到安全的地方去享用。與聖甲蟲不同,巨蜣螂采取另一種策略。它先是在地麵上大吃,然後在著手在地麵下挖一個小小的貯藏室,把象糞推到裏邊緊緊地封好。
聖甲蟲那訓練有素的口器,開動起來可以像一台滾軋機一樣從纖維中分離出美味淳漿來。
從雨季一開始蜣螂們就成堆地聚在象糞上,有時,一團象糞上竟撲著40多隻蜣螂及4萬多隻其它的甲蟲。
每天,大象們在平原上留下數百噸象糞,後麵跟隨著浩浩蕩蕩的蜣螂大軍。一部分象糞被埋入地下,蜣螂的勞動使得土地肥沃起來。這是一個循環往複的過程,巨蜣螂在其中擔負著重要角色。
在蜣螂們出洞前三個星期,它們已經交配完畢,準備生育後代了。雌蜣螂在糞堆下挖出一個坑道,然後把土推到地麵上,堆成一個金字塔形的土堆。這個坑道連接一個地下室,這是它們貯存食物的地方。雨季一開始,蜣螂每天都要從事這項勞動。在此期間,它對食物十分節省,終日忙著為生兒育女做準備。
在它的頭頂上有一個大鐵鏟,叫唇基。用它可以刨鬆土壤,然後用前足把身體下麵疏鬆的土推到身體後麵去,再下一步,就是想盡辦法,把土推到地麵上去。
挖掘一個貯藏室通常要用2一3個小時,而且隻有雌蜣螂自己動手。它爭分奪秒地挖著,因為放在地麵上的食物在太陽的照射下很快會變質。挖掘一個能夠貯藏全家所需食品的貯存室,需要搬運的土方量相當於蜣螂自身體重的400倍。
搬運象糞的辦法之一是雌蜣螂背過身去,用雙腳一點一點地退著行走,把東西運下去。雌蜣螂把食物運到坑道中,然後再由雄蛻蜣螂背到貯藏室裏。
盡管雌蜣螂已經安全地將食物貯存在地下,但還是不能休息,它還立即還要挖掘一個坑道,這個坑道要挖在貯藏室的裏麵。第二個通道需要延伸得很長,它的終點將是雌蜣螂的產房,這又是一項艱苦而浩繁的工程。
雌蜣螂把後腿支撐在通道的一邊作為支點,然後用它鐵鏟般的頭在堅硬的土中打出一個洞孔來。通道的寬窄僅能容下它的身體,並且隻是單行道。所以兩隻蜣螂交會時,就會出現一些麻煩。一個較為有效的辦法是背對背地錯過。其中一隻蜣螂必須抓住通道頂,通常這個角色由雌性扮演
它開始挖掘另外一個洞室,這間屋子將有一隻鞋盒那麼大,這也是它所有挖掘工作的最後一部分。先要挖一個比它身體稍大的通道,然後以此為基礎,向不同的角度拓展空間。積土運走後,蜣螂對洞壁和洞頂進行修整,清理。在過去的12小時中,它已搬運了超過自身體重1000倍的土壤。所有貯存的食物都要搬進一米深的孵育室中。雌性蜣螂沿著它的食品堆周圍又挖了一個容納它身體的空隙,然後蜣螂封住這隻洞的尾端,以保證裏麵的溫度。
雌蜣螂一直不停地忙著。它已經滾好了兩個孵化球,又開始製作第三個球了。每作完一個球體,它都排下一個卵在球體內,球體內的卵約2毫米長,6天後,它就會孵化出來。
雌蜣螂用前足把糞球分開,。將它產下的第三隻卵放到小糞球中。它將新產下的那隻卵封閉好,以防脫水壞死。它需要修正這些卵糞球。它用前足輕輕地拍打纖維性的食料,同時用它的後腳轉動著小球,就這樣一邊拍打,一邊轉動,糞球越來越光滑。
球內的幼蟲把身體鑲嵌在一個固定的位置上,不停的轉動,不停的進食。裏麵的空間變得越來越大,這給幼蟲發育提供了條件。
雌蜣螂總是來回依次輪流滾動,撫摸和照料著它的每一個孵化球,並慢慢地用土把它們蓋起來。它來回地翻滾,以便使每一個小球都能與潮濕的地麵接觸。雌蜣螂伸出後腿,精確地比量著每一個球的大小,這對於保持每一個子女有足夠的食物是至關重要的。雌蜣螂用土壤覆蓋著小球,這層外衣將保證裏麵的幼蟲在適當的溫度和濕度裏生長。
經過幾小時的不停滾動,小球包上了一層紅色的粘土,它保護著裏麵的生命,這個地下洞室就為小蜣螂逃避捕食者、成長發育的好地方。當又一個雨季到來的時候,從地層的深處就會再湧出一股生命之源。
白蟻
白蟻在地球上起碼已存在一億多年了。它們雖然叫白蟻或“白螞蟻”,但根本不屬於螞蟻之類。它們最近的親屬是蟑螂。
白蟻沒有視覺,但它們卻建造了非洲原野上最有特色的建築。它們隻不過像火柴頭大小,可它們建造的土堡高達6米多,動用的土方達幾十噸之多。白蟻的土堡裏有很多小房間,它們的用途各不相同,這些房間由四通八達的通道連接著,基本上屬於拱形建築,形式卻自由多樣,不像那種千篇一律的蜂窩建築。
土堡內部漆黑一團,這裏有一個由幾百萬隻白蟻組成的社會,土堡內的白蟻群是一個有組織有嚴格分工的群體。每隻白蟻都按照分工發揮自己的作用。
大約有百分之二的白蟻是兵蟻,它們的頭部比較大,嘴也比較鋒利。兵蟻裏又分為兩類,大號兵蟻和小號兵蟻。它們都是失去生育能力的雌蟻。
工蟻也分大小兩種,雖然雌雄都有,但它們也沒有生育能力。小號工蟻的任務是料理“家務”,大號工蟻負責建築施工和修繕。它們都是傑出的建築師,它們用自己的唾液拌著泥土,一點一點地建成了這種奇特的建築。
土堡的外形,大小和顏色各不相同,在多雨的地方,它們用自己的傘把雨避開,在炎熱的地區它們築起高高的煙囪散熱,由於天氣,土質以及白蟻的不同,土堡的外表和顏色也不一樣。
如果用人體比例,7米高的土堡對白蟻來說相當於五六千米高的山。土堡中央有一個地下室,離地麵半米多高。室內牆壁堅厚,下麵有柱子支撐,周圍是一圈很小的汩口,十分便於守衛,這就是土堡的中樞地區一一白蟻王宮,深居宮內的是蟻王和王後。
王後的頭部除了眼睛外,與它的臣民基本一樣,但從腰部以後就完全不同了。王後身長10厘米,和人的拇指差不多粗,它的體重是侍候它的工蟻的幾千倍。蟻王的個頭也比工蟻大得多,但比肥胖的王後小多了。有趣的是,蟻王從王後的頭走到尾至少需要15秒鍾。
王後像一部巨大的產卵機,它每天產3萬個卵,相當於自身體重的三分之一。卵排出後,工蟻便及時把卵送走,由於王後每隔幾秒鍾就產一個卵,所以送卵工作從來沒停過。
蟻王和王後永遠處於封閉狀態,它們隻能依靠工蟻送食,工蟻把自己吃的食物從胃裏吐出來喂給蟻王。那些負責土堡安全的兵蟻,口部是專門用來打仗的,不能咀嚼食物,也得靠工蟻一口一口地喂食。
工蟻之間常常互相交換食物,這種交換並不是貪吃,而是為了交換情報。白蟻的唾液裏含有一種能傳遞信息的化合物。信息通過白蟻一個傳給另外一個,當王後最後一個接到這種“化學雞尾酒”時,它便是得到了“國情”的詳細報告。接到情報後,王後便進行加工處理,然後從體內分泌出另一種化合物,這種化合物就象計算機輸出的數據一樣,裏麵包含著管理的土堡的各種指令。假如有一群螞蟻來進犯,許多兵蟻陣亡了。這時其它兵蟻就會發現兵蟻數量比平時少了,消息很快傳給宮內的王後,於是王後所產的卵幾乎就會全部孵化成兵蟻,以保持兵蟻總數的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