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駱駝生活在極端艱苦,極其貧瘠,極為幹旱的沙漠裏。夏季沙漠裏熱得象蒸籠,氣溫高達攝氏四十度以上,而地麵沙石上的溫度可高達七十攝氏度,就是雞蛋都能很快烤熟。但在駱駝腳掌上長有一層很厚的胼胝,不怕燙腳。冬季沙漠裏又變得極冷,氣溫常降到零下二三十攝氏度。但野駱駝身上厚厚的駝毛,能夠抵禦寒冷。沙漠中經常刮大風,一年裏至少有五十天是刮八到十級大風,飛沙走石,天昏地暗。駱駝的鼻孔和眼臉有特殊構造,可以防止風沙侵入。沙漠裏空氣幹燥,極少下雨,根本長不出茂盛植物。野駝群每日隻能辛辛苦苦,到處覓食,也隻能找到一些低矮植物來充饑。野駱駝能在如此惡劣的環境中生存,是由於它們有著特殊的能節約水分蒸發的機能,另外它們還能從幹燥植物中取得所需的水分。在必要時,它們還會找到鹹水泉去喝些鹹水。它們在七月的烈日暴曬下,竟能滴水不進,活了十六天。在同樣的高溫缺少的條件下,人至多隻能堅持兩個小時。
在沙漠,野駱駝是所有動物中最頑強,最能吃苦耐勞、最富有抵抗力的一種大型動物。
金貓
金貓是一種大型野貓,比雲豹略小,比普通家貓要大得多。
成年的雄金貓,體長將近一米,尾巴有半米多長,體重能超過十五公斤。雌金貓的體重也能超過十公斤。由於它的個體比貓要大得多,所以一般人不認為它是野貓類,而往往把它誤認為是豹的一類。廣西人把它稱為“黃虎”,而福建人則把它稱為“黃豹”。
金貓的正常色型是棕黃色,但深淺不同,有的呈現深黃褐色,有的呈現淺金黃色,但是都在黃色中透出一種赤金色調,所以人們叫它金貓,而把它的毛皮稱為紅春豹皮。
金貓還有一種花斑色型的,叫花金貓。是中國所獨有的,國外尚未見過。這種花金貓渾身都是烏褐色的斑點斑紋,若不細看直以為是豹子,但它的身軀和四肢都比豹細瘦,而且頭部、臉部都具有野貓類的細麵紋。這種花金貓的毛皮被叫做“芝麻豹皮”。
金貓還有一種純黑的色型。這種在東南亞產地似乎較多,在我國則少見。毛皮業者把這種黑金貓皮稱為“墨豹皮”。
正常型和花斑型的金貓,可以雜交生仔。金貓的懷孕期,同大型貓科動物相差不多一樣,都是在三個半月左右。小仔長得很快,不到一歲時,就可趕上成年金貓一般大了。金貓的食物,以野兔、野鼠和其它小型鳥獸為主。
雖然金貓的分布非常廣泛,但是動物園裏飼養展覽的數目並不多,尤其是花斑型的金貓,至今尚未聽說國外有了家動物園展出過,因此,它也被認為是我國的稀有動物之一。
盤羊
盤羊是世畀有名的“巨野羊”,這種羊有著巨大無倫的雙角。野羊指的是野生的綿羊類,有幾個不同的種,分別產在亞洲、歐洲和北美洲。如西亞和中亞產的赤羊、歐洲產的摩弗侖羊,北美洲產的大角羊和達氏羊,都是著名的種,但若比起中亞腹地,特別是中國和蒙古產的赫赫有名的盤羊,就要小得多了。
盤羊有七八個亞種,分別產在我國的內蒙古、青海、甘肅和新疆等地區。各地產的個體大小,毛色深淺和角的粗細長短都略有不同。
產於內蒙古和西北等地的亞種,是所有各亞種中個體最大,雙角最粗的一種。頭也很大,所以西北人又把它叫做“大頭羊”。但真正大的卻是它的雙角,最大的角,長達一百五十八點一厘米,粗達五十四點六厘米。一頭健狀的大公羊,肩高能達一百一至一百二十厘米,體長約一百六十厘米,體重可達一百二十五公斤至一百五十公斤。然而它的頭和角合起來,就有四五十公斤。大公羊由於角大頭重,在雪地裏跑不快,容易落後,往往成為犧牲品。
產於天山西部和帕米爾高原的盤羊,個體略小於前一種盤羊,角也略細,但是角的長度卻遠遠超過前一種盤羊。最長的竟達一百九十多厘米,有些還不止彎一圈。它的毛色比其它亞種的毛色要淺得多,上半身淺棕色,體側的一半以及整個下身,包括臀部和四肢內側,全都是純白色。它的這身毛色最適合冰天雪地的環境。
另外還有一個亞種西藏盤羊。個體比前兩種都略小,肩高在一百一十厘米左右,體重也在一百公斤上下。毛色棕灰,肩部顏色較深,頭部和頸顏色也較深,老牝羊的喉部有一圈白毛。
盤羊雖屬高山動物,但也比不上野山羊專棲奇峰峻嶺之間。有時它也出沒於丘陵起伏地帶或斜度較大的山坡上。為了覓食,冬季被迫下到海拔三千米的低處,夏季它能上到四千米以上的高山裸岩地帶。盤羊為了覓食和飲水,往往成群的在大風雪中長途拔涉,穿過廣漠的荒原,由一個山嶺遷移到另一個山嶺,一邊走一邊覓食。在途中,隨時都有遭到虎、狼猛獸襲擊的危險,同時也有因饑餓而倒斃的可能。它們平時都是牝羊、幼羊和亞成羊結群同棲。每群約二三十隻。成年的牝羊,每兩三隻或七八隻另外結成小群。
到秋季盤羊開始發情以至整個冬季,牝羊便回到大群中尋找配偶。牝羊之間便不斷發生逐偶鬥爭,其激烈程度也堪與馬鹿或赤鹿相比。爭偶的大公羊同時低頭向前猛衝,兩雙巨角撞擊在一起,發出轟然巨響。猛撞多次後,直到一方痛感不支,自認敗陣為止。
盤羊是珍貴的狩獵獸,它那肥美的肉和厚皮毛有很高的經濟價值。在我國的保護動物名單中,盤羊屬於第二類保護動物。在瀕危種國際貿易公約,西藏盤羊被列入第一類名單,其他的各亞種被列入第二類。
角蟾
在墨西哥的沙漠中,棲息著一種小動物,叫做角蟾。但是它不屬於蟾類,因為它除了外表有些象蟾外,其它地方均不同於蟾,它是屬蜥蜴類。
角蟾體形長得很小,身體總長度也隻有10厘米。但是為了生存自立,它在適應環境的選擇中,也練就了一身本領,來彌補它身體弱小的不足。它的外貌長得很怪,頭上生著角,全身長著密密麻麻的長刺,特別是頭部後麵的一些角刺,長得尤其粗大銳利。如果遇到敵害,來不及逃跑時,它的這些“護身劍”就會發生巨大的作用。其它動物一見這些銳刺,也就拿它沒有辦法,隻好放棄。
角蟾是一種喜好陽光的動物,它如果是在沒有足夠的陽光和溫暖的條件下,是不能生活的。它又是一種適應幹旱氣候的耐渴動物。角蟾的故鄉是缺水的熱帶荒漠,而角蟾隻要早晨從植物葉片上吮吸一點露水,就可以對付一天的幹渴。它還有一種模仿礫砂的顏色和形狀的本領。當它靜臥在砂礫中時,它的顏色和形態幾乎與砂礫一模一樣。
角蟾在遇到危險時,眼睛開始發紅,接著便從眼睛裏突然噴出鮮血來,射程可達一米。就象人們所說的妖龍噴火一樣。角蟾的這一“殺手鐧”很厲害,凡是侵害它的動物要想吞吞噬它,看到這種噴血怪物,無不嚇得驚慌失措,退避開去,而角蟾則可乘機逃之夭夭。
角蟾雖然屬蜥蜴類,但是尾巴和蜥蜴不一樣,因為蜥蜴的尾巴易斷,而角蟾的尾巴卻很牢固。人們利用這一特點,隻要抓住它的尾巴,就可將這種噴血怪物捉住。
沙漠狐
生長在沙漠地帶的沙漠狐,是世界上最小的狐狸。沙漠狐體長約三十到四十厘米,尾長十八到三十厘米。沙漠狐長著圓圓的臉,一雙機靈的大眼睛,體態非常輕盈靈巧。
沙漠狐又稱廓狐,這是因為它的耳朵異乎尋常的大。沙漠狐的耳朵長達十五厘米,比大耳狐的耳朵還要大。從它的耳朵與身軀的比例來說,沙漠狐的耳朵在食肉動物中可以說是最大的了。沙漠狐的這雙大招風耳是它的散熱器,這是它適應沙漠地區炎熱氣候的需要。同時,這雙大耳朵還能夠對周圍的微小聲響作出反應,它能夠分辨出聲波的微弱差異。沙漠狐的大耳朵總是麵向的發出聲音的方向,讓聲音同時傳送到兩耳。
沙漠狐生活在北非和西亞的沙漠地帶。它非常耐幹旱。有水的時候,它就猛喝一通;沒有水,它就靠獵物的血液來維持生存。沙漠狐的動作敏捷,跑動的時候能夠跳1.2米高,速度比獵狗還快。沙漠狐渾身的毛色幾乎和黃沙渾然一體,非常難以捕捉。
沙漠狐主要以小鳥、蜥蜴、蛇、沙鼠和蜘蛛、蠍子等昆蟲為食。隻要這些小動物發出輕微的聲響,沙漠狐就能夠發現,並立即猛撲過去,抓住獵物美餐一頓。在吃飽了以後,沙漠狐還會用前爪在沙地上刨一個坑,用鼻子把剩下的食物推進坑中埋好,等到缺少食物時再來享用。
沙漠狐通常在在沙丘的腳下挖洞為巢。它挖洞的本領非常高明,在幾秒鍾之內就能挖好一個洞鑽進去,就象魚兒潛入水中一樣。沙漠狐的洞穴一般都有好幾個出口,而且出口的地方都偽裝得非常巧妙,有時連獵人也難以辨別出來。
沙漠地區白天很熱,而洞穴裏麵卻非常涼爽,濕潤。沙漠狐的體溫比人的體溫高,在洞穴中能夠把體內的熱量散發到空中。等到夜晚,它才從洞穴中鑽出來四處覓食。沙漠的夜晚是寒冷的。沙漠狐身上長有很長的毛,從頭到腳爪都蓋得嚴嚴實實,可以抵禦寒冷。
這種小巧可愛的動物,與恐龍同屬一個時代,今天已所剩無幾,是世界著名的珍稀動物。
藏羚
藏羚是青藏高原的特有動物。它分布在西藏和青海的大部分地區以及四川的甘孜地區。
藏羚的體型比梅花鹿略小,肩高約七十到八十厘米,體長一百三十厘米,重約五十公斤。它的肩部呈淺棕色,頸下、腹部、四肢和臀部為白色。在頭的兩旁有一對大耳朵。雄羊的前額頂端長有一對細長的黑角,長約六十厘米,呈竹節和鞭狀,幾乎筆直向上,隻是到了頂端才稍稍向前傾。雌羊不長角。藏羚的雙角從側麵看去,就象隻有一隻角一樣。所以在藏語中,又把藏羚叫做“其留”,就是“獨角獸”的意思。
藏羚棲息在海拔四千到五千米高的多岩石、多沙礫、起伏不平的荒漠草原上,既不攀登上險峰,也不下山腰。藏羚的鼻腔寬闊,鼻孔很大,每個鼻孔內還有一個小囊,用來幫助呼吸。它的毛短而濃密,皮特別薄,這些都有助於藏羚在空氣稀薄、氣候寒冷的高原上奔跑和生活。
藏羚是群居性的動物。公羚羊常常是七八頭聚集在昆侖山區,而在唐古拉山附近則有成百上千頭母子羚羊群。隻是到了每年的七八月份,雌雄藏羚才會合群活動,進行交配。而在產仔期間,母子羚羊和公羚羊又會重新分開。
藏羚喜歡在早晨和黃昏前到山崗和河穀地帶去尋找草料。它們很少飲水,能耐幹旱。成年的藏羚常常會在地麵上刨出一個坑,白天就在坑內躲著,隻露出頭和角,以躲避風沙和敵害的侵擾。藏羚的視覺和聽覺都異常靈敏,善於奔跑,每小時最快的速度可以達八十公裏,連狼都追不上。
沙漠裏的食物鏈
沙漠裏的食物鏈非常有趣。甲蟲吃能夠從偶然的降雨中存儲少量水份的植物;蜥蜴則吃甲蟲。黃巨蜥能夠長到1.5米長。它能蹺著腿蹣跚而行,使腹部離開滾燙的地麵。而巨蜥又是大型食肉鳥類的美餐。
可以把沙漠定義為一體年降雨量少於二百五十毫米的地區。但是在大多數沙漠地區,雨水降臨時,往往是一次就落下好幾年的降雨量。在沙漠的暴風雨中,大地以最快的速度貪婪地吸收著雨水。水大部分都流走了,幹渴的地麵隻能吸收一小部分雨水。
暴雨過後,各種植物抓緊時機生長和繁殖。為了這場雨,它們也許已經等待3年了。每當這時,植物的生命力便猛然迸發出來:它們一直在等待著這個解放的時刻。特別是一種霸王屬的植物,它能夠表明在過去的季節裏沙漠得到了多少雨水,而且它還將在來年調節沙漠中動物的生息繁衍。在一場大暴雨過後,它那厚厚的葉子長得格外茂盛,成為好幾種食草動物的主要食糧。因此,如果雨下得少,樹葉就長得稀疏,食草動物的數量也就隨之減少。而其它的沙漠植物也會各盡所能,盡力從泥土裏吸取水份並把水份儲存在自身的葉片中,從而為其它類型的生命提供了水源。沙漠中大多數的昆蟲是最先的受益者。
在趁著雨季散布開來的植物中,苔草的種子隨風四散,當落到地上時,它們在風的壓力下旋轉著鑽進潮濕的泥土,最後長出一簇簇苔草。苔草會使沙土變得結實起來,因而為沙漠上其它一些居民如跳鼠和沙鼠提供了家園。
跳鼠藏在沙下的洞穴中,隻在深夜或者淩晨才出來。跳鼠愛吃種籽,收集短期開花的果實。它那長尾巴上白色的尾梢可以用來迷惑像貓頭鷹這樣的夜間肉食性鳥類。跳鼠爪子上毛茸茸的肉趾使它能夠在沙漠中奔跑如飛。
沙鼠是跳鼠的近親。沙漠中的這些齧齒類動物都不必專門飲水,它們可以從消化的食物中獲得所需的水份,特別是霸王屬灌木叢那多汁的樹葉更是理想的食物。
沙地上最可怕的動物要數“避日蛛”。它足有七八厘米長。就其大小而言,它的兩顎是昆蟲王國中最強有力的。避日蛛是無毒的,它們一般吃以雨後植物為食的甲蟲。而它們自身又是長耳刺蝟的食物。
沙漠中這種微妙的食物鏈一直延續了幾千年,如果不遭到人類的破壞,也許還會再延續幾千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