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羊有著特殊的爬山本領。它們那特別的蹄子,可以緊密地“釘”著地麵,在陡峭的岩石之間如履平地,健步如飛。它還有一個名符其實的鋼鐵般的胃,幾乎可以消化任何東西。

或許是由於經驗,或許是某種遺傳下來的天性,山羊具有識別蛇的毒性的本領,它們總是能夠及時發現並擺脫毒蛇。

所有生活在高寒地帶的山羊都生長著足以抵禦嚴寒的厚厚的長毛。在整個漫長的冬季裏,達爾羊的主要任務就是從厚厚的雪層下麵尋找食物。即使是在最為嚴酷的季節裏,羊群也要呆在最暴露、最開闊的山坡上,因為這裏的雪最薄,找食也更容易些。

達爾羊在休息的時候也要呆在高於林線的山坡上。它們寧肯呆在寒冷的開闊地,也不願冒險下到林中尋求棲身之地。對於羊群而言,林中和山穀是危機四伏的地方。公羊在多數時間都不與母羊生活在一起,但在春末時節,它們也會聚集在積雪消退的山坡上。它們是在這裏一起尋找富含礦物質的泥土。這些泥土一般都被蓋在岩石下麵,隻是在某些特定地區才暴露在地表之上。舔食這些礦物質對羊群有極大的吸引力,為了找到這種泥土,羊群會不惜長途跋涉,甚至冒險下到穀底。在經過幾個月缺食少糧的冬季之後,山羊的健康狀況受到很大的損害。舔食這些含礦物質的泥土,也許是一種攝取重要元素的方法,可以幫助它們迅速恢複體力。母羊比公羊更急救從這種舔食中得到補償,這也許是由於它們在懷孕過程中把體內礦物質過多地轉移到了羊羔身上的緣故。舔食一結束,小羊羔和它們的母親便與公羊分手,直到冬雪降臨。

6月是阿拉斯加地區的夏季。對於成年公羊們來講,這是一年之中難得的好日子。它們身著短毛夏裝,享受著豐美的食物,積蓄著供它們過冬的脂肪。

幾千年來,達爾羊一直經受著阿拉斯加冬季的嚴峻考驗,並且頑強地生存了下來。

斑點鬣狗

由於斑點鬣狗神秘的笑聲和進食的習慣,它們得到了非洲動物中最壞的名聲。據說它們是食腐動物,而且是一種叫人惡心的和偷懶的食腐動物。人們還傳說,如果鬣狗在人類的居住地出現就會帶來死亡。實際上這隻是說明了人類對於鬣狗的無知。

鬣狗有一個組織嚴密的社會體係。母鬣狗統治著鬣狗社會。在一群鬣狗中,領頭的那隻母鬣狗要比雄鬣狗還要強壯一些,其它方麵雌雄鬣狗看起來都很相似。

鬣狗是食肉動物,有很可怕的嘴和牙齒,鬣狗的牙齒能夠咬碎多種骨頭,它們的消化功能也很強。它們與貓科動物麝貓、貓鼬有血緣關係。在漫長的進化過程中,它們變成了象狗一樣的形狀。而如果根據它們的生活習性來判斷,它們跟狼更相似。鬣狗像狼那樣真正地自己捕獵,而不是僅僅象人們長期以來所認為的那樣隻是偷吃死屍。

母鬣狗有一個撫養小鬣狗的洞穴。雖然每隻母鬣狗隻哺養自己的子女,但它們共用一個洞穴。鬣狗沒有固定的繁殖季節,母鬣狗通常生兩隻小鬣狗。小鬣狗一生下來眼睛就睜開了,皮膚是黑色的,重量大約有三斤。它們幾乎全部靠吃奶生活。小鬣狗需要撫養十八個月,在一個洞穴裏的小鬣狗的月齡都不一樣。在洞穴旁還有許多母鬣狗,它們保護著小鬣狗免遭洞外獅子和其他鬣狗的襲擊。有時候,其它的雄鬣狗也會吃掉小鬣狗。

在遠離洞穴的地方,雄鬣狗和雌鬣狗會相互致意,用暴露身上最容易被攻擊的部位束表示友好和信任。這種姿態減少了進攻性,給鬣狗社會增加了團結諧和的氣氛。

除了用身體姿勢表達情感外,它們還用嗬嗬、咯咯的叫聲來表達意思。雄鬣狗甚至還能用搖尾巴的方式向雌鬣狗求愛。鬣狗有二十多種叫聲。叫聲對它們來說是非常重要的聯絡手段,因為它們經常在夜間活動。鬣狗那嗬嗬嗬如人類笑聲一般的嚎叫是非洲草原夜晚最讓人難忘的聲音。

一群鬣狗大約有八十隻,它們相互很熟悉,共同承擔保衛大約二十平方公裏領地的任務,經常集合在一起到邊界上巡邏,並且時而停下來,用氣味和糞便作一點標記。

鬣狗保衛它們的領地,是在維護它們自己的捕獵權利。它們的獵物通常包括老鼠、小長頸鹿、斑馬、角馬和瞪羚。鬣狗通常在晚上捕獵,黎明時分是它們的休息時間。鬣狗在白天經常吃腐肉,但科學家在晚上觀察發現,鬣狗自己捕獵的食物達百分之八十。事實上,獅子經常搶吃鬣狗捕食的食物。

旱獺

在積雪覆蓋的地層層深處,旱獺正在冬眠,直到天氣轉暖,它們才從地下鑽出來。每年的4月20日左右就可以看到旱獺了。

旱獺又叫土撥鼠。穴很像大個兒的鬆鼠,實際上旱獺和鬆鼠確實有著血緣關係。旱獺把一生的大部分時間花在雪層之下的深洞裏,在那裏冬眠,養兒育女。群居、是旱獺生活的基本特征。所有的旱獺都同時進入冬眠,但未成年的幼獺要比成年旱獺晚蘇醒一周。

冬眠結束後一周,旱獺便開始求偶、交配。為了使雌性旱獺能夠節省能量,以便在繁殖季節有能力生兒育女,雄旱獺在整個冬眠期間一直依偎著雌旱獺,使它保持體溫。

旱獺的活動領域,通常是在洞穴周圍大約2平方公裏的範圍內,成年雄、雌旱獺負責守衛領地。而且它們分工很明確,雄旱獺對付入侵的雄旱獺,吃旱獺對付入侵的雌旱獺。旱獺的頰部長有一種特殊的腺體,當它爬行時就會在地上留下一種液體,這種液體有很強烈的氣味。旱獺家族的每個成員都有保護領地的義務和分享領地的權利。

旱獺的眼睛很敏銳,整個視網膜都具有高度的感受性,它不用轉動眼珠,就能顧盼到每個家庭成員的情況,而且還能覺察到遠處存在的危險。

旱獺有兩個強勁的天敵:地上的狐狸,空中的金雕。旱獺時常鑽出地穴,在洞口曬太陽。它們在一天中主要的活動是食草。在它棲息地的周圍,百分之七十的植物都使它的食物。

旱獺善於挖掘,它的身體結構仿佛就是專為挖洞而設計的。它的前爪和後爪上都長著堅硬的甲,所以它能得心應手地建造出結構非常複雜的洞穴。旱獺居住的洞穴,通常有兩到七套結構,並且有多達上百個洞口。這些洞口是用來逃避危險的。旱獺建造這個頗為壯觀的地下宮殿工程浩大,需要的搬運出數量驚人的土石,而且鋪在地上的幹草也要定期清理和更換。

通常,旱獺把幼仔生在地下的洞穴裏,四個星期之後,小旱獺就能從洞中爬出來了。小旱獺從洞穴中鑽出來的最初幾天,它們的母親一刻不停地守護在身邊。此時,大部分小旱獺已經基本上斷奶,它們有許多東西需要學習:它們必須聽懂報警的信號,並對此作出反應;它們必須熟悉居住洞穴的結構和布局;它們不僅要學會尋找可以食用的青草,而且還要貯存墊窩用的鋪草。小旱獺從一走出洞穴,就開始和家庭成員一樣,擔負起保護棲息地的責任。小旱獺降生到這個群體中,還必須要認識和了解自己的親屬,它們之間識別的依據是身體中分泌出來的氣味。

母旱獺非常喜歡和小旱獺玩耍,有時一玩就是幾個小時。這樣,小旱獺很快就能像成年旱獺一樣參加爭鬥和捕獵了。

大雪過後,山上的植物被埋在冰雪之下,這時候旱獺便停止了進食,開始冬眠。在冬季裏,最適合旱獺冬眠的溫度是6攝氏度,如果溫度低1到2攝氏度,為了保持體溫,旱獺就必須活動起來,但是這樣做要消耗許多能量。因此,最有效的辦法是大家擠在一起,相互取暖。

兔子

兔子那凸起的雙眼,視野十分開闊。它的嗅覺特別靈敏,微微顫動的鼻孔,時時辨別著空氣中的各種氣味。動蕩不安的生活環境,把兔子感覺器官造就得十分敏感。兔子不時向同伴發出報警信號。由於總是處於緊張狀態,有時它們會莫名其妙地相互間製造恐慌。

兔子生活在一個由氣味統治的世界裏,它們靠氣味辨認同類中的親與疏,靠氣味標明領地的界限。這種混雜的氣味是由兔子的腮腺裏的分泌物與它們遍地排泄的尿液混合而成的。

兔子排出的糞便有兩種。一種是含有豐富蛋白質的、潮乎乎的小顆粒。這些小顆粒一經排泄出來,兔子便又把它嚼碎、吃掉。另一種是我們看見的那種又幹、又硬的糞便。兔子排泄糞便都在固定的地方。

兔子用刨挖土的方法來尋覓可食的草根。不過,這種動作也常常是兩個對手將要開戰的信號。

兔毛是防水的。因為兔子頭部的分泌腺會產生一些遍布全身的防水分泌液。

兔子還是優秀的遊泳健將,這種本領是覓食過程中鍛煉出來的。它們可以趁潮落,到沿岸小島去尋找食物,而漲潮時,又遊回岸上來。

兔子在受到驚擾的時候總是向山坡上奔跑。由於它的後腿比前腿長許多,因此向上跑能夠盡量發揮它的速度的優勢。無論是狐狸還是野狗,都無法在這種筆直向上跑的過程中追上它們。

一窩兔子,一般由3隻成年雄兔和5隻成年母兔組成。作為一家之主的雄兔,擔負著保衛群體安全的公職。特別對那些散居的雄兔,更要嚴加防範。因為它們會乘機引誘母兔。這種情況一旦被發覺,不是來犯者溜之大吉,就是爆發一場惡戰。兔子用它那銳利的爪尖、無情的利齒維持著界內不穩定的和平。戰敗的兔子會從此失去溫暖的家,被終身流放到棲居地之外。

春天是兔子繁殖的季節。

用不了一天時間,母兔就造好一個巢,它把自己身上的毛拔下來,在巢中鋪成舒適的軟墊。2一9月,是它們繁殖季節。每生5窩小兔,每兔就要換一個新巢。

小野兔象大多數在野外出生的哺乳動物一樣,生下來就全身覆蓋著皮毛,睜開了眼睛,並且很快便能活動起來。這一點與家兔完全不同,家兔生下來全身光裸,雙眼緊閉,在養兔場的保護中毫無自助能力。小野兔們卻沒有這些安全的保障。它們緊緊地擠在用兔毛鋪成的窩裏,以保持溫暖和舒適。

小野兔很早就開始獨居。為了減少幼兔被發現的機會,母兔把它們分別安置在彼此相距幾百米遠的所謂哺乳窩內,每天太陽落山,母兔便去喂幾分鍾奶,其它時間裏它們隻能好自為之了。百分之五十左右的小兔不到一個月時就夭折了。但是兔子的生育能力是驚人的,母兔生完一窩大約8隻小兔後幾小時,就能再次交配。一個月以後,它的家庭再次擴大。

小兔生長發育非常迅速。不出5個月,它們自己就也要做父母親了。當它們第一次爬出洞口時也許還沒意識到生存有多麼艱難。通常,隻有十分之一的小兔能夠活到一歲。

鼠兔是阿瓦蘭奇峰的主要動物。

鼠兔屬於兔子家族。它們沒有一般兔子所具有的那雙做為標誌的長耳朵,看起來更象是田鼠。鼠兔生性活潑、好動,一會兒跳到這裏,一會兒又竄到那裏。

動蕩的地理環境鍛煉出鼠兔敏捷、靈巧的運動能力。同時鼠兔疾跑增加了岩石滑落的機會。由於冰凍、雨水和高溫,岩石表與岩基不斷分化。一次又一次的滑坡,實際上是表層地與岩基一次又一次的脫落。所以有時一隻小小的鼠兔踩動幾顆岩石,就會造成整個斜坡的山石滑動。

鼠兔用短促而嘹亮的吼聲互相通告著。

它們神氣十足的守護著各自的領地。但是,領地之外的草地,則是它們共同的領域。鼠兔不具備挖掘能力,所以它們很會利用人類廢棄的工房和住所。常常是在涼爽的早晨和傍晚,出來尋找食物。

鼠兔以食青草和嫩樹枝為生。在夏季裏,這些小鼠兔把大部分時間花在尋找食物上。鼠兔把找到的食物放在太陽下曬幹,然後拖到它們居住的岩石裂縫中它們的窩裏去。這些“幹草堆”每天都在增大,連碎紙片都被搜羅來了。這些儲備食糧足夠它們過冬吃了。

在這個充滿危險的世界上,生命是短暫的。但是,兔子憑著它們驚人的開拓新領地和強大的繁殖能力,頑強地生存在世界上。

野駱駝

野駱駝是沙漠中的“苦行僧”,它與家駱駝在形態上有明顯的區別。

野駱駝是屬於體形瘦高,四肢細長,體毛較短的類型,而家駱駝則屬於體形肥胖,四肢粗短,體毛鬆長的類型。野駱駝的全身毛色淡棕黃,從來沒有深褐、淺黃、灰白等其他顏色。在膝部、肘部、頸的上下部、頭頂、峰頂和尾端有較長的毛,但顏色並不特別深。

兩者最顯著的區別是在駱峰。野駱駝的背峰是下圓上尖,呈圓錐形,比起家駱駝的肥大肉峰,顯得又小又尖,而且堅實挺拔,從不側垂。野駱駝峰頂的毛短而稀疏,沒有垂毛。夏季脫毛後,家駱駝的肉峰上還殘留有一道厚毛,野駝卻脫得幹幹淨淨,幾乎毫毛不見。家駝的肉峰隨著營狀態能漲能縮。吃飽喝足後,駝峰又高又大,裏麵充滿了脂肪,重達數十斤,營養缺乏時便向一邊倒垂。

野駱駝的頭較小,吻部較短,耳朵也較小,尾巴也短,但是脖子卻比家駝長。野駝的腳掌狹窄,蹄盤較小,所以腳印也比家駝小得多。由此可以看出,家駝適於負重慢行,野駝適於快速奔跑。